3年淨利翻300倍,泡泡瑪特是潮玩還是炒作?

2021-01-08 鯨商

一個「沒有故事」的IP去IPO,卻幻想成為中國版迪士尼,靠譜嗎?

作者 | 鄭瑞龍

2010年底,王寧夫妻在北京中關村開了第一家店,和員工一起進貨賣貨,他們參考香港時尚超市LOG-ON,售賣玩具、雜貨、文創產品,這家店正是泡泡瑪特的前身。

今年,遭遇疫情爆發,在市場整體消費乏力時,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瑪特卻好似打的是「順風仗」。6月初,它以「中國潮玩第一股」的身份赴港上市。

泡泡瑪特招股書披露:2017~2019年,公司淨利潤從160萬增長到4.5億元。短短3年翻了近300倍,如此算來,潮玩生意簡直暴利!但泡泡瑪特背後的盲盒生意已被推到風口浪尖。

有報導質疑泡泡瑪特利用盲盒炒作IP Molly,創始人王寧解釋到,「泡泡瑪特迅速壯大不僅僅因為盲盒這個載體,核心要素還是IP本身。」泡泡瑪特是潮玩IP做得好,還是營銷炒作,對於泡泡瑪特的爭議,鯨商有兩個疑問:

一是扒去盲盒外衣後,消費者還有熱情去買Molly嗎,泡泡瑪特的IP又價值幾何?二是泡泡瑪特「無故事IP」是特色,還是炒作?它能否維持盈利?

未來,有靈魂、有調性、有生命力的消費品,都會有自己的IP,而迪士尼則是所有創業者朝拜的對象,「無故事」IP能成功,那代表門檻在不斷被拉低?

01

「魔力」扭虧

上市前,泡泡瑪特經過8輪融資,估值約25億美元,2019年營收近17億元,淨利潤4.5億元,淨利潤率高達26%。而就在3年前,泡泡瑪特虧損合計4300多萬。這中間發生了什麼?竟然能讓一家賠本的公司逆風翻盤。

分水嶺事件是2016年,泡泡瑪特正式從雜貨鋪轉型主營潮玩,並推出盲盒形式的Molly玩偶。其魔力如何?

Molly一上市就受到愛好者追捧,從2017年,泡泡瑪特營收增幅連續超過220%,毛利率提高了15個百分點,迅速扭虧為盈。到2019年底,Molly累計發布了18 個盲盒系列及周邊產品。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9年國內潮玩市場TOP5品牌合佔23%的份額,其中泡泡瑪特佔比8.5%,居賽道首位。

泡泡瑪特的利潤構成,可分IP產品和消費場景兩種情況看:

目前,泡泡瑪特共運營85 個IP,包括12 個自有IP、22 個獨家IP 及51 個非獨家IP。通過自主IP獲得的收入佔比達82%,代理第三方產品的收入佔比下降到16.6%,其他佣金、展會、門票收入佔比僅1%左右。

而在所有IP中,Molly和Pucky對營收貢獻最大,2019年Molly銷售收入達到4.56億元,佔營業收入的27%;Pucky銷售收入達到3.15億元,佔比約19%。

消費場景上,泡泡瑪特現階段以線下渠道為主,對整體營收貢獻佔比約61%。3年時間,直營零售店32家增長到114家,坪效4~6萬元;機器人商店/自動售貨機從43個增加至825個。

但面臨場租、人力等剛性支出增加的問題(2019年店面總租賃費漲至5350萬),泡泡瑪特也在引導購買行為往線上遷移,所以營收貢獻佔比已從2017年的63.9%下降到43.9%。

泡泡瑪特推出的Molly——這些裝著高約4.5釐米的搪膠人偶,畫著IP形象的小盒子,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金」魔力?

02

拆解盲盒「吸金」術

泡泡瑪特IP Molly一般款售價59元,有報導稱:「這是盲盒的高溢價,與實際價值不符」。但年輕人仍控制不住花錢「買它」。

那我們先來拆解盲盒營銷的套路:第一步,抓住獵奇心。這與集水滸卡集郵、抓娃娃機、扭蛋方式類似;第二步,提升集齊難度。以Molly為例,隱藏款抽中的概率是0.69%,因為收集成套有難度,所以拆盒的刺激更強烈,產品本身的價值也被放大。

第三步,二手市場造交易生態。Molly消費者之間形成了新老玩家、氪金玩家等流動的小圈子,交換娃娃、討論選盲盒技巧、隱藏款線下交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交電商生態。2019 年閒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最受歡迎的盲盒價格漲幅達39倍。

所以,泡泡瑪特的「三步走」讓盲盒Molly順利帶來營銷裂變,不僅全渠道會員有320萬人,而且復購率提升到58%。

如果扒掉盲盒外衣,再看泡泡瑪特還為「Molly吸金」做了哪些鋪墊?比起奧飛、星輝等起家多年的玩具商和十二棟文化、IP小站等潮玩品牌,泡泡瑪特有什麼特點?

主要有兩件事:一是線上線下砸重金推廣Molly,提升市場知名度。事實上,國內玩具商很少願意花大價錢推廣某一個IP系列,但泡泡瑪特2017~2019年分別投入推廣費用為260萬元、1070萬元及4680萬元,燒錢賺吆喝,抓住了一批有獨立消費能力的成年愛好者,其中女性佔比70%以上。

線上渠道,泡泡瑪特2016年做了社區電商平臺「葩趣」APP,並在天貓、京東等開設旗艦店。2019年天貓「雙十一」泡泡瑪特賣出玩具200萬個,交易額超8200萬,超越樂高、萬代等知名品牌,以295%的增速成為玩具類目的第一名,全年天貓旗艦店實現營收2.5億元。

線下渠道,除了投入門店和自助售貨櫃,泡泡瑪特新開的小博物館佔地170多平,裡面可以看到 Molly 從手稿創作到包裝的整個生產線流程。這些線下場景直接拉近了IP Molly與消費者的距離,塑造了體驗價值,也刺激了消費欲。

第二件事是泡泡瑪特掌握了供應鏈的主動權。品牌覆蓋到整個產業鏈從IP版權、供應鏈到銷售渠道,這樣做泡泡瑪特對批發商的依賴性比較低,減少中間成本,帶來了坪效和毛利率的大幅增長。

憑藉搭建的產銷閉環,泡泡瑪特不用擔心經銷模式中,如果IP火了就被廠家模仿、停止合作的損失(比如江小白)。而國內其他企業只涉及到產業鏈的一部分,所以泡泡瑪特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壁壘。

總體而言,泡泡瑪特通過盲盒玩法、裂變營銷和供應鏈優勢,在國內玩具賽道上拔得頭籌,但與萬代、樂高及迪士尼這些成熟的品牌競爭,泡泡瑪特的產品風格又是什麼?「無故事IP」算嗎?

03

「無故事」IP靠譜?

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在和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的對話中說,「沒有故事就是Molly的特色,每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想像她心中的Molly,更何況現在消費者沒時間去了解一個IP背後的宏大世界觀。」那沒有故事的IP Molly在消費者新鮮感減弱後,可能遇到什麼問題?

直接影響是泡泡瑪特的「搖錢樹」不穩。前面提到Molly一個IP系列就貢獻了30%左右的營收,這也導致品牌對單一IP的依賴度過高,而下一個產品能不能超出消費者預期,還要打個問號。

如果沒有像漫威、迪士尼、萬代那樣,借一個宏大的世界觀持續驅動消費者買單,依靠IP玩偶造型和盲盒營銷的話,對消費者來說,就很難產生長期的吸引力,很難產生代入感和深度的情感投放,IP也就沒有靈魂,衍生出的周邊產品也就沒有更強的連接。

實際上,潮玩產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想要維持一個常青IP,泡泡瑪特離不開構建故事。進一步看,故事化IP 其實才是最難,因為它投入大、周期長,就泡泡瑪特而言,打造IP故事至少有三點難處:

一是國內玩具競爭力整體不強。行業非常分散,價格競爭激烈,還停留在「諸侯割據,群龍無首」的階段;另外很多小品牌喜歡模仿,原創意識低,就會帶來IP同質化問題,造成設計者沒有成就感,產品也沒有設計感,或者說沒有品味。

2019年英國獨立品牌價值調查機構Brand Finance發布的玩具品牌價值排行榜Top 25,上榜品牌均是歐美和日本的玩具巨頭,包括樂高、孩之寶、美泰、萬代南夢宮、多美等。而作為全球最大玩具生產國,中國玩具品牌依然無一入選。

所以,泡泡瑪特打造自主IP要吸收這些全球頭部品牌的優點,讓自己的模式更成熟,進一步提升IP發掘、創作和市場化運作能力。

二是泡泡瑪特的IP項目還需拓展。泡泡瑪特從雜貨鋪轉型潮玩店後,眼下又面臨一次發展戰略的調整,這無疑是對管理層的考驗。

王寧在36氪採訪中表示:「泡泡瑪特開始在抖音上做的一些基於特定IP的短視頻內容、小動畫,接下來要不要拍電影還在思考。迷你樂園、玩具博物館都在考慮範圍內。」泡泡瑪特打造IP在摸著石頭過河,對比同樣多品牌運作的迪士尼、萬代,泡泡瑪特還需要在玩具品類之外攻城略地。

簡單來看,迪士尼業務包括玩具+主題公園+影視媒體+圖書初版+遊戲,跨度很廣,但其精髓是把IP形象與線上影視、線下樂園形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場景,並且把各種IP產品及衍生品進行展示和銷售。

而日本萬代生產的玩具、動漫模型數量之多、品種之全世界第一,僅「機動戰士高達」2019年銷售額就達23億元。因為萬代不是將角色簡單的商品化,而是使用角色形象要素進行相關商品的開發。比如拓展人形玩具、扭蛋、拼裝模型以及聯合豐田汽車開發產品。

對比嗶哩嗶哩,B站聚集了很多年輕人喜歡的動漫、二次元IP,推出了「會員購」來自建銷售渠道來銷售周邊商品。2019年,B站與阿里達成電商合作後,營收同比增長403%至7億元,佔總營收比上升到10.6%。

所以,泡泡瑪特可以尋求戰略聯盟、收購和投資等拓展IP相關項目,並且不斷更新玩法和花樣。

三是泡泡瑪特IP創作和把控能力有待改善。短短3年泡泡瑪特的規模擴張太快了,雖然帶來了巨大利潤增幅,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優秀的潮玩IP是稀缺資源,想要複製IP Molly的成功沒那麼容易。因為Molly在泡泡瑪特運營之前已經存在13年,「在那個小圈子裡紅了很久」,只是被泡泡瑪特抓住時機,並且成功商業化。

目前泡泡瑪特是通過與IP作者籤約或入股獲得授權,共有28位合作藝術家,並且與迪士尼、王者榮耀等25個品牌是合作關係。泡泡瑪特在招股書中披露,品牌可能面臨IP協議的授權風險。而對於處理合作關係,可以學習樂高品牌與其設計師的內部融合。

另外,在IP供應鏈把控問題上有用戶投訴品控不如以前。泡泡瑪特對此處理的表述是「客服體系、退換貨流程還在完善。」

相比萬代的「高達」是在靜岡縣的自家工廠生產,樂高建立了自己的工廠和厚達幾百頁的積木生產標準手冊;泡泡瑪特眼下把部分生產外包給供應商的同時,更要嚴格把控整個生產流程。

現在回看開篇的兩個問題,泡泡瑪特扒去盲盒外衣後,仍然在渠道和供應鏈上有可取的吸金之術,而它的IP Molly並不能改寫故事化IP的路徑,甚至在Molly 「老去」後,下一個IP還需要故事。

部分截圖源自安信證券、新京報

相關焦點

  • 泡泡瑪特上市!市值超千億,靠賣盲盒3年淨利暴漲300倍,它憑什麼?
    一位85後的創業者,10年前創辦了潮玩零售品牌泡泡瑪特,主要是開線下玩具店,於2016年推出盲盒產品後,僅用3年時間,成功逆襲成為港股上市公司。 招股書顯示,這家公司以IP盲盒營銷著稱的公司,從2017年到2019年,泡泡瑪特的收入分別為1.58億、5.15億、16.83億,3年賺了20億,淨利潤暴漲近300倍,堪稱一部印鈔機!
  • 炒鞋轉型衝潮玩,泡泡瑪特換AJ1倒鉤?盤點潮玩發售「發財內幕」
    其實BE@RBRICK的發售還算透明,而國內勢頭更猛的,就是前幾周剛剛上市的泡泡瑪特。兄弟們一定想不到,上面這隻Dimoo小娃,因為超級限量的營銷,目前的市場價格已經超過7K。而例如Labubu以及泡泡瑪特熱門IP的隱藏款限量款等,翻倍溢價更是非常正常的行情,利潤空間不輸炒作BE@RBRICK或熱門球鞋。
  • 淨利暴漲300倍要多久,泡泡瑪特:只需三年,潮玩賽道是富礦還是泡沫?
    文 |宋子喬國內「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即將在本周五赴港交所上市,泡泡瑪特本次計劃全球發售1.357億股,招股區間為每股31.5港元至38.5港元,另設15%的超額配股權。假設以招股區間上限完成定價,泡泡瑪特將在本次IPO中至多募集52.24億港元(約合43.96億元人民幣),估值將在IPO後達到70億美元,折算人民幣近460億元。
  • 把中國潮玩賣給外國人,泡泡瑪特能成功嗎?
    按零售價值計,泡泡瑪特是中國最大的潮流玩具品牌。根據泡泡瑪特披露的信息,泡泡瑪特上市淨利潤三年漲近300倍;這家公司保持著高速增長,自2017年至2019年間,複合年增長率為226.3%,超過所有同行。泡泡瑪特最火爆的時候,個別盲盒(裝有明確主題但款式未知的潮玩)在二手交易市場溢價40倍。但海外市場是全然陌生的新大陸。把中國潮玩賣給外國人?
  • 網紅盲盒營收16億 三年淨利翻282倍 泡泡瑪特還想做「中國迪士尼」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零售估值計,2019年中國潮玩零售市場前五大運營商佔比分別為8.5%、7.7%、3.3%、1.7%和1.6%,其中泡泡瑪特位居第一,除了第二位之外,其餘公司份額與泡泡瑪特都有很大差距。
  • 泡泡瑪特上市 潮玩的故事才剛開始
    而泡泡瑪特的成績也使得潮玩成為當下的一個風口,吸引越來越多的投機者進入。   大孩子買出來的產業   因為疫情,2020年的北京潮玩展沒能召開,推遲了半年、於11月初召開的上海潮玩展成了愛好者們唯一的釋放渠道。即使展會明令禁止夜間排隊,也抵擋不住為了率先入場搶購而徹夜等待的消費者,以及大舉採購的黃牛和代購們。
  • 泡泡瑪特上市,潮玩的故事才剛開始
    來源:一財網潮玩成了風口,投機者在進入,但只要消費者們依舊有動力追尋玩具帶來的「無用快樂」,中國市場的潮玩故事還會繼續。 發布招股書半年之後,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在港股掛牌上市。
  • 從泡泡瑪特看潮玩零售發展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報告,2019 年,前五大潮玩公司市場份額為 8.5%、7.7%、3.3%、1.7%、1.6%。泡泡瑪特當前市佔率為第一。  泡泡瑪特是國內市場排名第一的潮玩公司,已經打通潮玩全產業鏈,包括 IP 打造和運營、OEM 生產、線上線下渠道銷售(零售門店、自主售貨機、天貓、微信小程序等)、潮玩社區搭建(葩趣 APP)及潮流玩具文化推廣(舉辦國內最大規模潮玩展會)等。
  • 盲盒潮玩走向主流,千億泡泡瑪特處於爆發階段?
    本文精編自民生證券《認識泡泡瑪特:小盲盒的大生意——新經濟系列研究報告系列(一)》、長城證券《盲盒巨頭出圈,輕量級IP治癒Z時代用戶心靈》、光大證券《泡泡瑪特,定義新時代潮玩》 牛牛敲黑板: 泡泡瑪特為中國最大的潮流玩具公司
  • 潮玩行業的悲劇:只能有一個「泡泡瑪特」
    據悉,有些盲盒轉手售價能達到原價的40倍,在閒魚上人氣居高不下的「潘神聖誕隱藏款」與「胡桃夾子隱藏款」,均價皆已達到兩千多。 今年雙十一,泡泡瑪特的天貓旗艦店銷售額達到1.42億,艾媒諮詢數據顯示,中國潮流玩具行業市場規模逐漸增長,從2015年的6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07億元,預計今年市場規模將道道262億元,2024年將達763億元。
  • 泡泡瑪特上市,盲盒是收割韭菜還是承載夢想?
    在這個過程中,王寧團隊發現「新大陸」:一款來自日本的IP形象玩具產品銷售額增速驚人,這為泡泡瑪特的轉型帶來新的啟示。2016年,泡泡瑪特與香港知名設計師王信明合作,推出首個「Molly Zodiac」盲盒系列,大受潮玩粉絲喜愛。至此,泡泡瑪特的定位,由傳統文創小百貨轉型為潮玩IP品牌。今年6月份,泡泡瑪特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
  • 泡泡瑪特IP搭上盲盒後瘋狂吸金 是「韭菜」盒子還是「寶藏」盒子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淨利逐年遞增,2018年營收同比2017年增長225.4%,2019年營收同比2018年增長227.2%;三年營收分別為1.58億元、5.14億元、16.83億元,年度溢利分別為156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這意味著,泡泡瑪特三年淨利潤暴漲近300倍。
  • 盲盒有「毒」,00後成套「集郵」:泡泡瑪特三年淨利翻282倍
    盲盒風靡再次驗證了後浪們的消費力,也造就了泡泡瑪特這樣的潮玩公司泡泡瑪特在6月1日提交港股上市申請,這是其2019年從新三板退市之後,第二次衝擊上市。招股書中透露,泡泡瑪特近三年的總收入由2017年的1.581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迅速增加至2019年的16.834億元,年度同步增長保持在220%以上。
  • 主題:泡泡瑪特上市,盲盒是收割韭菜還是承載夢想?
    在這個過程中,王寧團隊發現「新大陸」:一款來自日本的IP形象玩具產品銷售額增速驚人,這為泡泡瑪特的轉型帶來新的啟示。2016年,泡泡瑪特與香港知名設計師王信明合作,推出首個「Molly Zodiac」盲盒系列,大受潮玩粉絲喜愛。至此,泡泡瑪特的定位,由傳統文創小百貨轉型為潮玩IP品牌。今年6月份,泡泡瑪特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
  • 潮玩,玩的就是「潮」——解讀泡泡瑪特的創新之道
    「我是2014年『入坑』的。那天,我在泡泡瑪特的店裡,看見了一套日本設計師設計的潮玩,特別可愛,我就買了。從此一發不可收。這幾年,我陸續買了100多個潮玩娃娃,今年初我還通過自薦成為泡泡瑪特公司市場部一名線下銷售員工。」在位於北京朝陽區浦項中心的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裡,張曉陽說起與潮玩的緣分,臉上洋溢著沉醉的笑容。
  • 泡泡瑪特赴港IPO 泡泡瑪特是做什麼的?
    綜投網(www.zt5.com)06月03日訊  6月1日,這個充滿童真的日子裡,知名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瑪特正式提交招股書,擬登陸港交所。摩根史坦利、中信裡昂證券擔任其聯席保薦人。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持股47.49%,為控股股東。
  • 泡泡瑪特上市首日漲近80%!潮玩概念還能潮多久?
    九久證券分析認為,作為香港資本市場上第一隻潮玩概念股,泡泡瑪特短期受資本熱捧,股價和PE水漲船高在所難免,但對其長期投資價值持謹慎態度。潮玩是核,盲盒是槓桿,通過「盲盒+潮玩」的「彩票」式銷售模式,泡泡瑪特迅速「出圈」,營收三年翻了十倍,從2017年的1.58億元,2018年的5.14億元,增至到2019年的16.83億元,每年的營收增長率都在225%以上。
  • 被Z世代爆買的「盲盒第一股」 泡泡瑪特2年利潤暴增280倍的故事...
    廣州天環廣場泡泡瑪特零售店丨時代財經攝據調查,國內潮玩粉絲年齡介乎15-40歲,受過良好文化教育的年輕一代是潮玩的主要受眾,而且超過70%為女性。而泡泡瑪特瞄準的正是Z世代,年齡集中在16-28歲,目標是年輕的女性白領及潛在的白領人群。
  • 暴利泡泡瑪特上市!87年創始人從300萬潮人身上,賺了500億
    10年前,年僅23歲的王寧創立了泡泡瑪特。從門可羅雀,到斷臂求生,掛牌新三板後折戟,連年虧損,到三年業績暴漲300倍,這家「零售雜貨店」終於結束9年長跑。 其年度收益3年前僅為1.6億元,後兩年突進合計超21億元。 淨利潤方面3年前為157萬元,2018年漲到9952.1萬元,2019年更是漲到了4.51億元,暴漲近300倍。
  • 年賺4.5億的泡泡瑪特赴港IPO,潮玩第一股的IP之路能否順暢?
    依靠盲盒轉型成潮流頭部玩家 泡泡瑪特從虧損到盈利根據招股書信息,2017-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淨利逐年遞增,年營收增長225.4%,19年營收增長227.2%,三年營收分別為1.58億、5.14億、16.83億,淨利潤分別為156萬、9952萬、4.51億,也就是說,泡泡瑪特三年淨利潤暴漲近3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