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杜萌編輯 | 宋燁珺1
從 1990年 到 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從零開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場。公基金作為重要的參與者之一,為持有人帶來了可觀的投資回報。
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和國泰基金分別發起設立了兩隻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這兩隻規模均為20億元的基金,成為了我國公募基金起點。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公募基金管理的資產淨值合計已經超過了18萬億元。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從40億到18萬億,公募基金22年間是如何壯大的?界面新聞採訪了多位從業者,聽他們講述基金故事。
公募基金這些年1992年,深圳市頒布了我國第一個地方性基金法規——《深圳市投資信託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規定與隨後上交所公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基金證券上市試行辦法》共同成為規範投資基金的地方性法規。此後,各地紛紛設立基金,據統計,1992年共有57隻基金成立。
這批「老基金」具備很強的自發性和探索性,在投資者中喚起了最初的基金意識,這一批「摸著石頭過河」的先行者們的成就遠遠大於產生的問題。
1997年11月,國務院批准發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是規範我國基金行業試點與發展的第一部法規,中國基金業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98年,國泰基金、南方基金、華夏基金、華安基金、博時基金和鵬華基金相繼設立。1999年,嘉實基金、長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國基金獲準成立。這10家基金管理公司是我國第一批規範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也被市場稱為「老十家」。
2001年,市場上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基金成立,至此,證券投資基金市場開始了百花齊放的時代。
「當時相比銀行鐵飯碗和券商的炙手可熱,基金絕對屬於非常小眾的行業。」 據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平衡風格投資總監胡濤回憶,1999年時的公募基金剛剛搭好草臺班子,「求賢如渴、知人善任」。胡濤大學那時剛剛大學畢業,進入了金融行業,但第一份工作並沒有選擇公募基金。
當時A股市場投機炒作氛圍濃厚,市場主體是散戶為主的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尚不是主流。個人投資者熱衷消息股和短炒,各種莊股橫行。公募基金作為當時規範機構投資者的代表,大部分堅持了以基本面為導向的價值投資理念。
博時股票投資部副總經理韓茂華回憶,2005年之前公募基金並不被社會廣泛認識。直到2005-2007年那一輪牛市讓老百姓第一次真正接觸並了解到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有了數量級提升。
也正是看到了公募基金規範化的操作,韓茂華認為公募大有可為。2006年7月,他加入博時基金,至今已有14個年頭。韓茂華認為,如果用人的一生來做比喻,他覺得1998年是公募基金真正意義上的元年,2005-2007年是孩童階段,現在已經是有為青年。
和初期在整個金融業內默默無聞相比,2004年證券投資基金法的施行,令公募基金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隨後,社保基金入市、QFII落地、貨幣市場基金破冰、ETF和LOF面世、公募基金封轉開、QDII出海、指數基金髮行等產品創新不斷湧現,銀行系基金公司、保險系基金公司乃至後來的自然人基金公司等,公募基金的業態不斷豐富和壯大。
持有人利益和投資哲學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人士,基金經理如何努力為基金持有人創造最大利益?
胡濤認為,為投資人創造回報是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初心。作為基金經理,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框架。基金經理的框架形成需要一個自己從根上能夠認可的價值觀,並且能夠長期保持這種理念走下去。同時,基金經理要對投資工作有熱情,這一點是最關鍵的。最後,基金經理是一個對人性是挑戰,要不斷學習。
鵬華基金研究部副總經理、基金經理聶毅翔認為,「持有人利益至上」有多個層面的含義。首先,這是為人的根本,聶毅翔還一直記得十年前加入鵬華時,當時的領導曾鄭重講過一句話 「想像一下自己的父母,這些投資者都是因為信任才把錢交給我們管理,這些都是他們未來要養老或者留著以後給小孩上學的錢,我們必須勤勉盡責。」
「我覺得首先是要明白作為基金經理,對持有人負有信託義務,包括忠誠義務與勤勉義務。在法律要求之內做投資,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拓展能力圈把業績做好,讓持有人賺錢是一方面。在投資過程中,注重組合管理,不押注某一個行業板塊,合理配置,儘可能降低風險是體現持有人利益的另一方面。」 景順長城基金總經理助理、股票投資部總監餘廣表示。
那麼,掌握著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資金,基金經理們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呢?優秀的基金經理,是否都是「長期價值投資」的信徒?
餘廣認為,長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價值觀,也是投資理念——「寧取細水長流,不要驚濤裂岸」。「要做到長期回報,就要求我們看得長遠,注重公司基本面和股價的長期表現。我的做法是買入長期看好的公司,希望通過長期持有,獲取公司長期增長帶來的資本增值收益,而不是通過股價的波動,博取短期的差價收益。把握企業基本面比跟隨市場情緒,確定性要高得多。」餘廣表示。
自2013年8月26日起,韓茂華開始任職博時創業成長混合A基金經理。經歷了2015年6月至8月的股市急挫,在千股跌停的歷史時刻,韓茂華並無動搖,堅持自己的選股邏輯。
「我離市場比較遠,市場噪音基本上不會影響到我獨立思考。」韓茂華表示,「我選股時一般不會輕易下手,會想得比較清楚,通常是衝著長邏輯去,自然而然也決定了我拿股票的時間比較長。」
投資一開始是由簡到繁,不斷做加法,去儘量深入了解各行業,拓展視野。但是到了後面又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儘量把投資決策的因素簡化。
「如果影響你投資決策的因素太多,宏觀好了你加倉,基本面差了你減倉,很容易打亂投資體系。所以一定要簡單。其實許多投資道理大家都知道,也並不複雜,但能堅持下來的人卻比較少。」胡濤說。
3,18萬億後的第二春
隨著公募基金規模急速擴張,基金經理年輕化趨勢越發明顯,投資主力也逐漸從60後、70後,向80後過渡。
Wind數據顯示,在公布年齡的159位在職基金經理中,「70後」基金經理有85位,佔總數比例為55%;「80後」基金經理人數正在快速增加,達到58位,佔總數比例為37%;「60後」的公募老將,仍在擔任基金經理的有11位,佔比7%,而「90後」基金經理有1位。
從未來5-10年來看,「60後」、「70後」等年齡段的基金經理將逐漸退出,而「80後」基金經理將接棒成為行業中流砥柱。在80後基金經理中,碩士學歷成為最低門檻,更不乏海歸和博士學歷等人群。
目前市場已經十分優秀的「中生代」基金經理多為「80後」,未來或更有機會成為行業翹楚、資管大佬。
南方基金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史博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基金投資品類正在從單一「寶寶類」貨幣基金逐步發展為涵蓋股、債、商品等多種資產的投資組合。2018年10月,貨幣型基金在開放式公募基金資產中的佔比達到66%,兩年過去,這一比例下降到47%,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佔比從17%上升到35%。並且隨著投資者教育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認識到可以通過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捕捉各大類資產的不同投資機會,從而滿足其獲得持續穩定收益的長期需求。
2019年10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公募基金投顧業務正式試水。
對此,史博表示,在過去,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其實並未享受到權益公募基金的投資收益,甚至出現虧損,盈利體驗較差,出現「基金賺錢,投資者虧錢」的局面,而基金投顧可以為投資者解決配置難、選基難、跟蹤難和調倉難四大問題。
隨著以天天基金網為代表的的第三方線上代銷機構加速挖掘資本市場的長尾人群,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入場成為基民。
胡濤表示,「新一代的投資者越來越理性,他們會進行深入研究,對基金經理,對基金經理的組合都有研究。大家要看基金經理管理的年限,長期的業績,業績的穩定性,理念的穩定性等等」。
其次,投資者越來越重視資產配置,對基金經理的要求越來越專業。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個人客戶機構化,機構客戶專業化,對投資能力的門檻要求更高。客戶不再需要全能的主動管理能力,而是期待某一策略方向的卓越性、資產可配置性,以及投資業績的可持續性。
融通基金副總經理、權益投資總監鄒曦認為,銀行理財去剛兌淨值化,極大推動了投資者客觀分析投資的風險收益比,而不是簡單地追求剛性兌付下的所謂「絕對收益」。
當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18萬億時,鄒曦表示,公募基金髮展迎來了第二春。
「近幾年市場上三年期、五年封閉期基金逐漸備受投資者熱捧,這在以前其實是很難想像的。」 聶毅翔認為,他感覺越來越多的基金持有人開始在理財觀念方面產生很大的變化。首先,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些年市場結構性行情明顯,對選股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的有效性也越來越高。另一個趨勢是普通投資者更加接受長期投資理念。願意和基金共同成長,收穫時間的玫瑰。
4,大資管下的競爭
在我國全面擴大金融業開放的背景下,大資管時代大幕已經拉開,公募基金行業也進入內外資機構同臺競技的新時代。
面對國內超18萬億的公募基金市場,Vanguard董事總經理、中國區投資管理部主管浦彥認為這還是一片藍海。「目前國內基金的投資標的還集中在A股的股票和債券、港股市場,QDII投資的範圍非常窄。未來公募產品的創新必將來自居民對整體家庭資產配置的深度需求。」浦彥認為,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交易操作上面,更體現在長期的投資者教育方面。
面對海外資管機構,本土機構投資者又將如何加強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接軌?
史博認為,一方面,這有利於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將會倒逼國內資管機構建立更具競爭力和更加市場化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經營模式轉型。另一方面,在更加充分的市場化競爭環境下,行業內可能出現更多市場化的併購重組,美國等海外成熟市場經驗表明,頭部公募基金在兼併收購中小型公募基金和基礎設施類技術公司後,優秀投研人才得到更好地配置,管理大規模基金的能力獲得有效提升,這種優勝劣汰有利於國內資產管理行業更加健康、高質量地發展。
「我國公募基金市場的參與主體,逐漸由原先的單一公募基金公司,發展為銀行資管、券商資管、保險資管、信託資管等在內的公募持牌機構,不同的資管背景也為各家公募機構發揮各自所長提供了良好基礎;伴隨金融市場改革不斷深化和對外開放腳步加快,公募基金的出資方,也由最初的國內券商與信託機構為主,逐漸變成海內外頭部資管機構與國內機構合作經營,管理經驗得到有效輸入和互補,資金來源獲得極大的補充與豐富。」史博表示。
國內本土公募機構如何看待海外資管機構的衝擊?胡濤認為,一方面,海外資管機構有望加速中國資管行業中後臺精細化管理和產業鏈生態建設。對比海外管理人,中國資管行業整體在投研體系建設、投資框架、研究方法論等方面也已相當成熟;但在中後臺專業化精細化管理和產業鏈生態層面尚存在巨大發展空間。海外管理人的加入有望加速我國資管行業在很多層面進一步改善,包括公募基金與理財產品設計,精細化的業績分析與事前事中投資風險管理等等。
另一方面,與國際資管機構相比,中國基金公司在理解本土市場上更有優勢。國內機構在深入人群、習慣、政策和日常社會氛圍等不同層面的研究會更本土化——對於政策變化、自身對於趨勢的判斷、未來發展路徑和方向等與海外機構可能有趨同也有差異。
展望未來,胡濤認為,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正在積極肩負起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長期養老金管理責任。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將被納入國家重大改革內容,未來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基金、信託等都有望成為支撐第三支柱的金融產品。公募基金積累多年的專業投資能力,將對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形成最堅實的支撐。
「在可見的未來,我國頭部金融機構都將在戰略上同時覆蓋客戶定位能力、財富管理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借鑑海外經驗,通過併購重組、投資、合作開發等方式,逐步提升全生命周期資產配置的綜合性服務能力。未來,財富管理市場發展與資管機構數位化轉型將如何有機結合,值得大家期待。」史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