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0億到180000億,公募基金做對了哪些事?

2020-12-21 界面新聞

記者 | 杜萌編輯 | 宋燁珺1

從 1990年 到 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從零開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場。公基金作為重要的參與者之一,為持有人帶來了可觀的投資回報。

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和國泰基金分別發起設立了兩隻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這兩隻規模均為20億元的基金,成為了我國公募基金起點。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公募基金管理的資產淨值合計已經超過了18萬億元。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從40億到18萬億,公募基金22年間是如何壯大的?界面新聞採訪了多位從業者,聽他們講述基金故事。

公募基金這些年1992年,深圳市頒布了我國第一個地方性基金法規——《深圳市投資信託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規定與隨後上交所公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基金證券上市試行辦法》共同成為規範投資基金的地方性法規。此後,各地紛紛設立基金,據統計,1992年共有57隻基金成立。

這批「老基金」具備很強的自發性和探索性,在投資者中喚起了最初的基金意識,這一批「摸著石頭過河」的先行者們的成就遠遠大於產生的問題。

1997年11月,國務院批准發布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是規範我國基金行業試點與發展的第一部法規,中國基金業發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1998年,國泰基金、南方基金、華夏基金、華安基金、博時基金和鵬華基金相繼設立。1999年,嘉實基金、長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國基金獲準成立。這10家基金管理公司是我國第一批規範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也被市場稱為「老十家」。

2001年,市場上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基金成立,至此,證券投資基金市場開始了百花齊放的時代。

「當時相比銀行鐵飯碗和券商的炙手可熱,基金絕對屬於非常小眾的行業。」 據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平衡風格投資總監胡濤回憶,1999年時的公募基金剛剛搭好草臺班子,「求賢如渴、知人善任」。胡濤大學那時剛剛大學畢業,進入了金融行業,但第一份工作並沒有選擇公募基金。

當時A股市場投機炒作氛圍濃厚,市場主體是散戶為主的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尚不是主流。個人投資者熱衷消息股和短炒,各種莊股橫行。公募基金作為當時規範機構投資者的代表,大部分堅持了以基本面為導向的價值投資理念。

博時股票投資部副總經理韓茂華回憶,2005年之前公募基金並不被社會廣泛認識。直到2005-2007年那一輪牛市讓老百姓第一次真正接觸並了解到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有了數量級提升。

也正是看到了公募基金規範化的操作,韓茂華認為公募大有可為。2006年7月,他加入博時基金,至今已有14個年頭。韓茂華認為,如果用人的一生來做比喻,他覺得1998年是公募基金真正意義上的元年,2005-2007年是孩童階段,現在已經是有為青年。

和初期在整個金融業內默默無聞相比,2004年證券投資基金法的施行,令公募基金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隨後,社保基金入市、QFII落地、貨幣市場基金破冰、ETF和LOF面世、公募基金封轉開、QDII出海、指數基金髮行等產品創新不斷湧現,銀行系基金公司、保險系基金公司乃至後來的自然人基金公司等,公募基金的業態不斷豐富和壯大。

持有人利益和投資哲學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人士,基金經理如何努力為基金持有人創造最大利益?

胡濤認為,為投資人創造回報是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初心。作為基金經理,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投資理念和投資框架。基金經理的框架形成需要一個自己從根上能夠認可的價值觀,並且能夠長期保持這種理念走下去。同時,基金經理要對投資工作有熱情,這一點是最關鍵的。最後,基金經理是一個對人性是挑戰,要不斷學習。

鵬華基金研究部副總經理、基金經理聶毅翔認為,「持有人利益至上」有多個層面的含義。首先,這是為人的根本,聶毅翔還一直記得十年前加入鵬華時,當時的領導曾鄭重講過一句話 「想像一下自己的父母,這些投資者都是因為信任才把錢交給我們管理,這些都是他們未來要養老或者留著以後給小孩上學的錢,我們必須勤勉盡責。」

「我覺得首先是要明白作為基金經理,對持有人負有信託義務,包括忠誠義務與勤勉義務。在法律要求之內做投資,不斷提高專業技能、拓展能力圈把業績做好,讓持有人賺錢是一方面。在投資過程中,注重組合管理,不押注某一個行業板塊,合理配置,儘可能降低風險是體現持有人利益的另一方面。」 景順長城基金總經理助理、股票投資部總監餘廣表示。

那麼,掌握著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資金,基金經理們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呢?優秀的基金經理,是否都是「長期價值投資」的信徒?

餘廣認為,長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價值觀,也是投資理念——「寧取細水長流,不要驚濤裂岸」。「要做到長期回報,就要求我們看得長遠,注重公司基本面和股價的長期表現。我的做法是買入長期看好的公司,希望通過長期持有,獲取公司長期增長帶來的資本增值收益,而不是通過股價的波動,博取短期的差價收益。把握企業基本面比跟隨市場情緒,確定性要高得多。」餘廣表示。

自2013年8月26日起,韓茂華開始任職博時創業成長混合A基金經理。經歷了2015年6月至8月的股市急挫,在千股跌停的歷史時刻,韓茂華並無動搖,堅持自己的選股邏輯。

「我離市場比較遠,市場噪音基本上不會影響到我獨立思考。」韓茂華表示,「我選股時一般不會輕易下手,會想得比較清楚,通常是衝著長邏輯去,自然而然也決定了我拿股票的時間比較長。」

投資一開始是由簡到繁,不斷做加法,去儘量深入了解各行業,拓展視野。但是到了後面又是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儘量把投資決策的因素簡化。

「如果影響你投資決策的因素太多,宏觀好了你加倉,基本面差了你減倉,很容易打亂投資體系。所以一定要簡單。其實許多投資道理大家都知道,也並不複雜,但能堅持下來的人卻比較少。」胡濤說。

3,18萬億後的第二春

隨著公募基金規模急速擴張,基金經理年輕化趨勢越發明顯,投資主力也逐漸從60後、70後,向80後過渡。

Wind數據顯示,在公布年齡的159位在職基金經理中,「70後」基金經理有85位,佔總數比例為55%;「80後」基金經理人數正在快速增加,達到58位,佔總數比例為37%;「60後」的公募老將,仍在擔任基金經理的有11位,佔比7%,而「90後」基金經理有1位。

從未來5-10年來看,「60後」、「70後」等年齡段的基金經理將逐漸退出,而「80後」基金經理將接棒成為行業中流砥柱。在80後基金經理中,碩士學歷成為最低門檻,更不乏海歸和博士學歷等人群。

目前市場已經十分優秀的「中生代」基金經理多為「80後」,未來或更有機會成為行業翹楚、資管大佬。

南方基金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史博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基金投資品類正在從單一「寶寶類」貨幣基金逐步發展為涵蓋股、債、商品等多種資產的投資組合。2018年10月,貨幣型基金在開放式公募基金資產中的佔比達到66%,兩年過去,這一比例下降到47%,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佔比從17%上升到35%。並且隨著投資者教育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認識到可以通過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捕捉各大類資產的不同投資機會,從而滿足其獲得持續穩定收益的長期需求。

2019年10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公募基金投顧業務正式試水。

對此,史博表示,在過去,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其實並未享受到權益公募基金的投資收益,甚至出現虧損,盈利體驗較差,出現「基金賺錢,投資者虧錢」的局面,而基金投顧可以為投資者解決配置難、選基難、跟蹤難和調倉難四大問題。

隨著以天天基金網為代表的的第三方線上代銷機構加速挖掘資本市場的長尾人群,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入場成為基民。

胡濤表示,「新一代的投資者越來越理性,他們會進行深入研究,對基金經理,對基金經理的組合都有研究。大家要看基金經理管理的年限,長期的業績,業績的穩定性,理念的穩定性等等」。

其次,投資者越來越重視資產配置,對基金經理的要求越來越專業。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個人客戶機構化,機構客戶專業化,對投資能力的門檻要求更高。客戶不再需要全能的主動管理能力,而是期待某一策略方向的卓越性、資產可配置性,以及投資業績的可持續性。

融通基金副總經理、權益投資總監鄒曦認為,銀行理財去剛兌淨值化,極大推動了投資者客觀分析投資的風險收益比,而不是簡單地追求剛性兌付下的所謂「絕對收益」。

當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18萬億時,鄒曦表示,公募基金髮展迎來了第二春。

「近幾年市場上三年期、五年封閉期基金逐漸備受投資者熱捧,這在以前其實是很難想像的。」 聶毅翔認為,他感覺越來越多的基金持有人開始在理財觀念方面產生很大的變化。首先,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些年市場結構性行情明顯,對選股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的有效性也越來越高。另一個趨勢是普通投資者更加接受長期投資理念。願意和基金共同成長,收穫時間的玫瑰。

4,大資管下的競爭

在我國全面擴大金融業開放的背景下,大資管時代大幕已經拉開,公募基金行業也進入內外資機構同臺競技的新時代。

面對國內超18萬億的公募基金市場,Vanguard董事總經理、中國區投資管理部主管浦彥認為這還是一片藍海。「目前國內基金的投資標的還集中在A股的股票和債券、港股市場,QDII投資的範圍非常窄。未來公募產品的創新必將來自居民對整體家庭資產配置的深度需求。」浦彥認為,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交易操作上面,更體現在長期的投資者教育方面。

面對海外資管機構,本土機構投資者又將如何加強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接軌?

史博認為,一方面,這有利於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將會倒逼國內資管機構建立更具競爭力和更加市場化的公司治理結構,推動經營模式轉型。另一方面,在更加充分的市場化競爭環境下,行業內可能出現更多市場化的併購重組,美國等海外成熟市場經驗表明,頭部公募基金在兼併收購中小型公募基金和基礎設施類技術公司後,優秀投研人才得到更好地配置,管理大規模基金的能力獲得有效提升,這種優勝劣汰有利於國內資產管理行業更加健康、高質量地發展。

「我國公募基金市場的參與主體,逐漸由原先的單一公募基金公司,發展為銀行資管、券商資管、保險資管、信託資管等在內的公募持牌機構,不同的資管背景也為各家公募機構發揮各自所長提供了良好基礎;伴隨金融市場改革不斷深化和對外開放腳步加快,公募基金的出資方,也由最初的國內券商與信託機構為主,逐漸變成海內外頭部資管機構與國內機構合作經營,管理經驗得到有效輸入和互補,資金來源獲得極大的補充與豐富。」史博表示。

國內本土公募機構如何看待海外資管機構的衝擊?胡濤認為,一方面,海外資管機構有望加速中國資管行業中後臺精細化管理和產業鏈生態建設。對比海外管理人,中國資管行業整體在投研體系建設、投資框架、研究方法論等方面也已相當成熟;但在中後臺專業化精細化管理和產業鏈生態層面尚存在巨大發展空間。海外管理人的加入有望加速我國資管行業在很多層面進一步改善,包括公募基金與理財產品設計,精細化的業績分析與事前事中投資風險管理等等。

另一方面,與國際資管機構相比,中國基金公司在理解本土市場上更有優勢。國內機構在深入人群、習慣、政策和日常社會氛圍等不同層面的研究會更本土化——對於政策變化、自身對於趨勢的判斷、未來發展路徑和方向等與海外機構可能有趨同也有差異。

展望未來,胡濤認為,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正在積極肩負起社保基金、養老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長期養老金管理責任。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將被納入國家重大改革內容,未來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基金、信託等都有望成為支撐第三支柱的金融產品。公募基金積累多年的專業投資能力,將對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形成最堅實的支撐。

「在可見的未來,我國頭部金融機構都將在戰略上同時覆蓋客戶定位能力、財富管理能力、資產管理能力,借鑑海外經驗,通過併購重組、投資、合作開發等方式,逐步提升全生命周期資產配置的綜合性服務能力。未來,財富管理市場發展與資管機構數位化轉型將如何有機結合,值得大家期待。」史博表示。

相關焦點

  • 公募QDII額度突破440億美元 13家公募基金排隊申請資格
    目前,具備QDII資格的基金公司已有46家,隨著此次公募基金QDII額度大幅擴容,公募基金QDII累計批准額度已達440.9億美元,位列五類機構之首。更有13家公募瞄準海外市場,正排隊申請QDII業務資格。
  • A股公募基金行為分析:公募基金的風格偏好可以持續嗎?
    2012 年後公募基金以股票型為主的格局發生轉變, 混基的數量快速增長。而淨值上債基擴張最快,開放式債基淨值從 2012 年底的 3777 億擴張到 2Q2020 的 3.1 萬億。股基方面,歷史上新基金的密集發行往往跟隨在市場 較大幅度的上漲之後,有短暫的滯後性,這在過去幾輪全面牛市中均有體現。
  • 公募規模歷史首次破18萬億!錢都去哪了?哪些基金最吸金?
    在過去的10月,公募基金的總規模歷史首次突破18萬億元,年內管理規模大漲24%,這也是公募基金在今年年內第7次刷新記錄。 相信不少人會有和好買哥同樣的疑問,這麼多的錢都流向了哪些基金?這些基金又是靠哪些特點來吸金的?這期我們就來聊一聊。 一、混合型基金最受青睞,規模翻倍!
  • 【基金分析】綜合類公募基金的建議
    前面三篇說完消費、醫藥、科技類基金的幾個大牛產品,最後一期關於公募基金產品的文章,說說綜合類的公募基金建議。 小Tips:可以點頂部的話題標籤或者底部的上一篇查看基金分析的相關文章。
  • 公募「牽手」科創板一周年 1561隻基金重倉101家公司
    統計數據顯示,在網下打新方面,共有2735隻基金產品成功獲配科創板新股,132家公募基金全程參與,獲配新股總金額高達418.72億元。在持倉方面,共有1561隻基金產品重倉101隻科創板個股,持倉數量合計約2.3億股,對應持倉市值達190.6億元。
  • 首家外資控股全資公募基金來了:貝萊德拔頭籌,註冊資本3億
    首家外資全資公募基金來了!據證監會官網顯示,8月21日,證監會發布了《關於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覆》。批覆顯示,核准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萊德基金」),公司註冊地為上海市。
  • 公募基金成科創板打新最大受益者:已淨賺約200億 自身投研能力+...
    來源:財聯社【公募基金成科創板打新最大受益者:已淨賺約200億 自身投研能力+科創板制度優勢】財聯社9月28日訊,自7月22日科創板開板以來,已共有34家公司在科創板登陸。在A類投資者內部,可分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與養老金這三類參與者。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成功發行的科創板股票中(共計33隻,晶豐明源的數據暫無),公募基金的獲配數量佔到了A類投資者獲配總量的75.74%,而養老金佔18.44%,社保基金則僅佔比5.81%。這表明,公募基金無疑是這場科創板打新盛宴中最具優勢的一方,相應地,也是分到最大一塊蛋糕的利益方。
  • 限購50億,狂賣至少140億!剛剛,又有爆款基金「一日售罄」
    再現百億基金「一日售罄」投資老將鄔傳雁擔綱據渠道人士透露,在12月18日上午11時許,泓德卓遠混合認購規模已經突破50億元,其中螞蟻財富平臺認購5個億。當天下午3點,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工行、興業銀行等渠道總銷量達到100億元左右,螞蟻財富平臺也接近10個億,疊加其他代銷渠道,各渠道銷售總規模已經輕鬆突破百億大關。
  • 公募基金調倉路線圖曝光:加倉主板減倉創業板
    從個股持倉來看,中國平安成為第一大基金重倉股,截至6月30日,653隻基金累計持有中國平安6.896億股,持倉市值高達342.1億元,佔流通股的比重6.37%。機構買盤之下,二季度中國平安單季漲幅達34.56%。第二大重倉股為格力電器,由592隻基金累計持倉5.357億股,市值220.54億元。
  • 4000億白馬股立訊精密實控人套現69億 基金們剛增持
    4000億白馬股出事: 實控人大舉套現69億!網友:基金抬轎,肥了大股東?)中國基金報 江右實控人高位大舉套現,是何信號?剛剛,4000億市值的大牛股立訊精密,披露公司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於7月22日大舉減持1.3億股,減持股份佔比1.85%;套現金額69億元。
  • 公募基金迎大年:發行、收益率、分紅均火熱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燕青 今年A股繼續走強,公募基金更是迎來大年:募資總規模近3萬億、偏股基金平均收益率超30%、分紅近1600億元。 今年新基金髮行相當火熱。
  • 30000億+:新基金徹底火了 21隻老基金狂賺至少100%
    以今年情況看,權益基金收益率明顯超過了主流指數,更超20隻基金業績超100%,業績最好的淨值增幅已經超過130%,表現神勇!而年底冠亞季軍爭奪「貼身肉搏」也精彩紛呈。基金君從業內了解到,各大機構預測未來三至五年仍是權益新基金髮展黃金時代,因此都在積極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積極投身其中,絕大多數公司都為2021年做了充足的產品計劃。
  • 公募基金分類有哪些 按照運作方式怎麼分類?
    來源:上海證券報原標題 公募基金分類有哪些?公募基金分類有哪些?江小妹買理財產品時,理財經理推薦她買一些公募基金產品,收益相對較高,風險也比直接投資股票小。江小妹對基金了解較少,便來投服中心找小鍾老師。江小妹:小鍾老師,我最近被推薦購買公募基金產品,請問您了解嗎?小鍾老師:了解一些。
  • 博時基金董事長江向陽:公募基金大時代來臨 關鍵是要提升客戶獲得感
    時隔5年之後,江向陽還一直記得,剛到博時基金時,一位集團領導說的話:「要說準確的話,做正確的事。」  江向陽對此的理解是,說準確的話,是要有責任有擔當,要對團隊負責,對企業負責;做正確的事,則要洞察事物背後更深層次的根源,要識得了風險、把握得住規律、找得到盲點、形得成突破點、抓得住重點。
  • 李迅雷:公募基金超高業績能否持續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李迅雷據統計,年初至今,所有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數達到36.8%,這也是公募基金2010年以來的最高回報率了。合計交易額也呈現類似態勢,從17年初的40%,抬升至目前的超過60%。
  • 公募分級基金繼續在2020年底前完成規範整改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發現,當前公募存量分級基金共計104隻,需要整改的場內A、B子類的總份額380億份,場內A、B子類總規模超400億元。加緊轉型8月7日,博時基金兩隻分級基金正式完成轉型。這是分級基金轉型最新的消息。完成分級基金整改並非易事。
  • 晨星(中國)林飛:國內公募量化基金縱覽
    目前公募市場上共有126隻量化基金,屬股票型基金的量化產品共有55隻,激進配置型和靈活配置型量化產品數量分別為29隻和16隻,此三類偏股型基金佔到量化基金的半數以上。近年來,利用股指期貨對衝的市場中性策略基金數量已達16隻,成為量化產品線的生力軍。
  • 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有什麼區別?四大基本區別一定要清楚
    14萬億,達到14.34萬億,私募基金進入越來越多投資人的視野;同時公募基金也取得了創紀錄的發展,截至10月底公募基金規模第一次突破18萬億元,創造了公募基金規模最新紀錄;截至11月底今年以來新成立基金1282隻,新成立基金髮行份額2.85萬億份,雙雙創年度新基金髮行數量和新基金髮行份額歷史最高紀錄;截至11月底,首發規模超100億份的新基金多達39隻,刷新年度新成立百億基金數量最多的紀錄。
  • ...8個月縮水1000億,公募社保也拋售!半導體風雲再起,能否再續雄風?
    按匯頂科技8月3日至10月9日期間的均價計算,大基金此次通過減持,套現約9億元。因在今年牛市行情展開之前,公募、社保、大基金就已賺的盆滿缽滿,在機構接連減持兌現的刺激下,匯頂科技在今年A股「牛市」中市值縮水1000億,期間股價下跌高達54%。
  • 國聯證券再度掌握中海基金控股權?中海基金四年規模縮水484.84億
    中海基金四年基金規模減少484.84億,2016後逐漸走「下坡路」 中海基金成立於2004年3月18日,前身為國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7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旗下中海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入主成為中海基金第一大股東,公司相應更名為「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