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文人的典型代表就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一襲破爛長衫,滿口之乎者也,不事生產有自命清高,一心只想加官進爵,躍入龍門。他們讀書已走火入魔,捨本逐末,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可悲可嘆。

老電影《地獄天堂》也是探討了類似孔乙己這樣的封建落魄文人的可悲矛盾腐朽思想,又佐以陶淵明的桃源隱居的內涵,講述了當時文人想入世為官的瘋魔,又想出世逃避的痛苦。
故事的內容很簡單,封建時期,一個讀書人名叫士安,不重氣節,急功好利,卻又讀書不成,家境又日趨貧寒,人間生活好比是地獄一般。

一日昏昏沉沉,從鏡子中來到鬼域,得一貌美鬼妻,生活自由自在富足悠閒,就像那世外桃源的天堂。
士安又放不下塵世間功名利祿,毒死恩愛鬼妻回到陽間,豈料百無一用是書生,埋首讀書打瞌睡,想賺錢養家又做不了苦力,茫茫然想要回到地獄的天堂中去,卻只剩下鬼妻的一輛紡織車,人間鬼域都再無立足之地。
為什麼那時候大部分的讀書人會像孔乙己、士安這樣變成邊緣人呢?明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知識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徵,讀書的重要毋庸置疑,那為什麼封建時代的讀書人到最後會變成這個落魄樣子?追根究底還是思想上出了問題。
一、士安讀書的目的並不是經世致用,而是讀死書,只為一己私利。
在鬼域的時候人人皆悠閒生活,不談讀書,士安很驚訝,遂問鬼妻:「你們這裡的人怎麼不讀書呢?」鬼妻反問:「為什麼要讀書?」


這裡重點來了,士安回答:「為了光宗耀,祖榮華富貴,還可以管人吶。」竟然沒有一條是為了國家興起,為了人民安康!那時候大部分的文人所謂的讀書竟然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好面子,好享受。思想之狹隘,目光之短淺令人咂舌。
因為沒有大局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支撐,士安讀書總是昏昏欲睡,又不會學以致用,不明白真正的讀書意義。
只是一味死記硬背,之乎者也,又不能做到裡面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樣的頑強毅力,難怪越來越頭腦發昏,讀書不成,思想境界又跟不上,最後只能走向毀滅。

二、那時候的讀書人並不明白「勞動光榮」這樣的一個根本道理
不只說是士安,連士安的母親也是深受封建荼毒,認為兒子以後要去京城當官的,要是做了苦力,手變得粗糙了,以後入仕為官就會被人笑話。這真是一個可悲的母親,最終養出了一個之乎者也的廢物。

士安一生之中都不明白勞動的重要性,只是終日死讀書,又不曾鍛鍊身體,到了想要另謀出路的時候,又因為體力不足而不能賺錢養家被底層勞動者譏誚。
就好像孔乙己那樣穿著藍布衫站著喝酒,和櫃檯上站著喝酒的勞動人民格格不入。


其實勞動和讀書安排好了並不衝突,勞逸結合也能使大腦清醒精神充沛,強身健體之外,還能更深刻理解人生,比一味脫離實際的死讀書要好得多。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思想荼毒了封建文人幾千年,我們國家真正的讀書人,也是下過鄉插過隊的,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