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2020-12-16 葉麼麼Art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

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他們在創作時,注重個性化的表現,還有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

《 安處齋圖-元人集錦之三》 元 倪瓚

一、文人畫的特徵

要問文人畫的特徵表現有哪些?我們大多會說文人畫重書、重意境、重墨趣。

文人畫的這些特徵,大多是由文人的審美追求與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它的題材方面多為高山、漁隱、梅蘭竹菊等。其中,梅蘭竹菊為花卉中逸品,一直是士大夫用以怡性陶情的繪畫題材,而梅和竹更得他們的喜愛。比如倪瓚的畫作,《竹枝圖》。

《竹枝圖》 元 倪瓚

文人常常會藉助描繪日常所見的自然景物,表達心靈的感受,在他的們眼中,這些景物已經在內心進行了轉化,成為了君子的代表。梅,衝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清雅幽香,孤芳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

而關於什麼是文人畫最本質的特徵,則說法有很多。有的說是水墨渲染,有的說是詩畫結合,也有的認為詩畫結合與水墨畫法共同營造它的特徵。但不管是哪一種,文人畫與其他繪畫流派最本質的不同,還是它獨有的借物言志,以此抒發內心鬱郁不得志,或是豪邁的情緒。

《 晴巒蕭寺圖》 北宋 李成

二、文人畫的起源

關於文人畫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最早的說法甚至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的孔孟之道和老莊思想。莊子的思想被中國諸多文人士大夫奉為至寶,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人不仰權貴,不屈不撓又瀟灑浪漫、清高脫俗的氣節和風貌的範式。

也有學者認為魏晉時期的精神解放是文人畫發展的開端。漢晉之交,士族門閥當道,政治混亂,但思想卻得以自由解放。宗白華說,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混亂但精神上卻極自由的時代,這時期的文人雅士雖然承載著社會的痛苦,但卻極有智慧。大起大落的政局,給老莊思想提供了滋長的條件,玄學佛教的興盛塑造了「魏晉風度」,成就了中國藝術史這一時代的諸多藝術名家和高人逸士,藝術成果輝煌。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王羲之、謝靈運等文人士大夫,才會借遠離塵囂的山川風光來撫慰曲折坎坷的人生,他們放浪形骸,視世俗如無物,桀驁不馴。其作品雖然是娛情之作,卻飽含磊落鋒芒,展現獨特韻味。

《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元 錢選

還有學者,如聶瑞辰則認為,文人畫的始祖應該是顧愷之,在南朝宋時宗炳和王微就提出了抒發情感和暢神的文人畫主張,所以稱王維為文人畫始祖是不妥當的。受明朝董其昌「文人之畫,自王右丞」說法的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唐朝的王維是文人畫的始祖。

其實,文人畫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意識的覺醒和精神世界的構建,而文人畫只是一種外在體現罷了。回顧歷史,文人士大夫開始獨立並主導政治、經濟與文化,影響著其他階層的品格與素養,是始於唐朝而鼎盛於兩宋,從這個意義上說,文人畫起源於唐朝,發展於兩宋,鼎盛於元明的說法還是較為成立的。

《 仿範寬山水》 明 趙左

三、文人畫的發展

唐朝的統治者以寬大的精神與對文化的認知,促進了唐朝經濟的空前繁榮和對外交往的頻繁。由於皇室的倡導和扶植,唐朝的佛教和道教極為興盛,對文化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士大夫們將文學修養、精神理想、哲學理念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出現了許多享有聲譽的畫家。

比如王維,他極為篤信佛教,尤其喜愛山水,所以他的田園詩裡充滿了禪意,畫裡也洋溢著詩趣。被蘇軾稱讚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藝術境界非同小可,也難怪董其昌會認為他是文人畫的始祖。從此,以高雅、含蓄、精緻與意識於一體的文人畫被視為正統的畫種,並備受提倡。可以說,文化藝術開始充滿力量,變得成熟而充滿風韻。

《仿王維輞川圖卷》 元 王蒙

在之後的五代時期,山水及花鳥畫快速發展,為宋代繪畫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到了宋代,佛家、道家的理念滲透到儒家思想後所孕育的宋明理學,對文化藝術產生了更加深刻的影響。而且在充分吸收了唐詩的營養元素後,宋代的文人畫特別注重詩意、情趣和境界。因此文人畫常常是內斂與思辨的藝術風格,含蓄的表達取代了奔放的情感。

另外,宋代的文人畫,還講究筆墨趣味,開始用書法入畫。以梅、蘭、竹、菊為題材的代表人物有文同、蘇軾、楊無咎等。以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秋林和雪後靜穆的群山為繪畫內容的文人畫代表人物有李成、範寬等,這類題材的畫會給人深遠、靜謐以及厚重的感覺

《墨竹軸》 北宋 文同

除此之外,文人畫家郭熙創造性地使用了石柱聳立的山巖和蟹爪狀的樹木,結合高壁、回溪、斷崖、峰巒、雲煙,顯得畫面非常怪異。李公麟則以純墨色的線條白描所感悟的自然。而米芾、米友仁倆父子創造的「米家雲山」,則進一步發展了文畫法。

《樹色平遠圖》 北宋 郭熙

到了元朝,蒙古的統一,邊緣的少數民族文化成為了統治者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文人們懷著悲憤的心情,隱居山林迴避不如意的殘酷現實,各種藝術成為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此時的文人畫創作更加含蓄,藉助於花鳥、枯木、竹石、水波、煙雲茅亭等內容,表達自身難以施展抱負的無奈。

不過文人畫的技巧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比如元代書畫家趙孟將筆墨與書畫結合,而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的作品則給人以荒冷、蕭疏、淡泊的感覺,其幽深的境界又各顯畫家不同的人生和性格。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民族與個人所遭的苦難與悲涼的情境。也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繪畫開始走向書法化和寫意化的道路。

《歐波亭圖》 元 趙孟 管道升

到了明朝,文人畫作品主要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並在水墨寫意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時一些政治傾向和藝術風格相近的畫家形成畫派,比如浙派以山水畫為主,筆墨勁健而且法度嚴謹。吳派大多是不做官的士大夫,因為同時擅長詩、書、畫,其作品的情懷抒發和個性頗具詩意。其中,明末董其昌的山水畫不拘一格,強調筆墨神韻,吸收各家之精華,更加標榜文人之氣。

而到了清代,這種文人氣質則更加厚重。文人的代表紀曉嵐,在這方面凸顯了知識分子入世的無奈和出世的不甘心,游離於兩者之間,在痛苦與糾結中尋找自我的位置。

總的來說,文人畫到最後,已經是一種融詩、書、畫、印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畫裡有著文人的氣質、情趣及文化追求。

《倣僧巨然谿山暖翠圖卷》 元 黃公望

總結

文人畫,從中國畫的細枝末節慢慢發展起來,並成為一個單獨的門類,幾乎可以代表中國繪畫的主流,其發展程備受矚目。而作為中國文人畫創作的主體一一文人士大夫,他們的繪畫,首先是展現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方式,然後才是其才華修養的途徑。因此,這成為不同於其他繪畫種類的獨特精神特徵,他們通過隱喻的符號和獨特的藝術方式,來傳達他們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琴棋書畫,最開始只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修身養性的雅趣,但隨著文人地位的不斷提高,以及儒家「文以載道」思想的濫觴,在藝術作品之中寄託作者的情懷,理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文人書畫的追求。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在以客觀題材劃分類別的人物畫,山水畫等形式之外,衍生出以創作主體為區分的「文人畫」的概念,並在宋代徹底成型。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正式提出「文人畫」概念的是晚明的董其昌,他以佛家禪宗分南北而喻,推出了文人畫的「南北宗論」,這種分類既是對蘇軾「士人畫」的一種回應,也對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提出「文人畫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 「新文人畫」不是畫種 而是一種主張——論新文人畫真的新嗎?
    今天,「新文人畫」不是一個畫種,而是一種主張。既然是主張和呼籲,那就意味著當代缺少文人甚至是沒有文人畫。事實上,過去的所謂文人畫,也不是一個畫種,而是一種籠統的稱謂。文人畫在古代來講,是個偽命題。因而,新文人畫流派大張旗鼓地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可視為傳統文人畫,在國畫領域全面挫敗西方現代主義之後的一種肆意的精神炫耀和張揚。這時已無任何力量可以對傳統文人畫構成威脅了。當然,國畫領域,西方現代主義的受挫,並不是來自傳統文人畫的反擊,而是來自寫實主義對傳統主義和西方現代主義的有效融合和調解。
  • 什麼是「文人畫」?文化人畫的畫,就是「文人畫」嗎?
    傳統繪畫藝術當中,有一個叫「文人畫」的專有繪畫名詞。那麼,「文人畫」,是否就是說文人或者文化人所畫的畫,就叫「文人畫」呢?文人畫的發展歷史,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咱們就來說說,到底什麼是「文人畫」。文人畫在取材上大致都是相同的 ,主要是取材於山水花鳥、 梅蘭竹菊等等這些相對而言,常見的自然物象。那麼這些取材呢 ,也是為了抒發一種個人的情趣和思想,所以這個文人畫 ,十分重視對於意境的營造。關於文人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
  • 文人畫的精神
    王維的畫是第一次有別於當時的院體畫而形成了獨立的風格,如果簡單的區別一下這兩者的不同,文人畫一出現講究的就是一個字—妙,而院體畫追求的目標就是—似。      妙和似的區別,奠定了文人畫的發展方向。從它出現的那一天起,文人畫就必須走自己獨創的路,所以創造是文人畫的基本要求。
  • 文人畫與畫家畫的區別
    「文人畫」是指沒有繪畫基礎的文人借用繪畫抒發「性靈」,「文人畫」重視文學、書法修養,繪畫的基本功則比較差。「文人畫」與「畫家畫」的本質是不同的。「文人畫」看似隨意地塗抹幾筆,往畫廊或者拍賣行的展廳裡面一掛,往往能賣上十幾二十萬。)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指高度靈巧之美,猶若未加修飾的自然。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
  • 石守謙: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
    在這個時候,張彥遠最重要的工作乃在於將繪畫從一般的技藝中解放出來,並賦予—個文化上的嚴肅使命,使之能「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達到「畫以載道」的目標。李公麟《五馬圖》局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但是,李公麟與米芾的風格仍未在形式上發展出一種共相。我們可以說,文人畫理論到了十一世紀後期雖有了蓬勃的發展,但在創作之風格上卻仍未形成清楚的輪廓。
  • 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文人傳統
    文化傳統對於中國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因為中國人千百年來延承下來的中國特有的面對客觀世界的思維方式和思想體系,中國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審美情趣,以及中國畫延續下來的傳承模式所致。但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應該不難看到,從最早的帛畫開始,歷經秦漢、唐、宋、元明、清到今天,中國畫走過了千年曆程。
  • 畫也有學派之分?南宋禪畫與文人畫之間有怎麼樣的關係?
    禪畫在初期只是以修禪悟道為目的,之後南宋禪畫卻從一般的宗教畫中解脫了出來,禪畫得超越解脫與文人參禪風氣的興起以及禪僧文人化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南宋禪畫風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影響。同時,由於文人禪僧往來密切,文人畫的發展亦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虛幻之境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
  • 中國文人畫時代終結了
    語出驚人 拒絕高帽不少人稱盧輔聖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文人畫家」。對這頂許多人求之不得的「高帽子」,盧輔聖卻拒絕了。他斷然說道:「中國文人畫時代在20世紀已經終結了。」此言一出,出人意外。如果這只是一個激進的「憤青」觀點,並不為怪,而盧輔聖這麼說就非同一般。
  • 當代文人畫家張藝深畫作古樸高雅熔古鑄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文人畫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湧現出許多不同風格的流派。文人畫應為文人之畫的簡稱。然從畫之筆墨內容而言,應如陳師曾先生所言:「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問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可見文人畫乃是通過物象以表現自我,而以表現自我為主。
  • 唐宋以來文人畫的集大成者,「松江畫派」 的領袖
    文人以談禪作為交友、談天甚至晉升的途徑, 形成了晚明以禪學為紐帶的文化圈, 也是「以禪論畫」 理論出現的直接文化淵源。「南北宗」對南宗系統的梳理, 正是要概括歷史上文人山水畫發展的過程, 同時這種理論的形成和分流與文化背景的關係密切, 它反映出了一種哲學與文化的選擇問題。
  • 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如此分析文人畫的發展:「晉隋理念先行,很多理論已經出來了,但繪畫實踐還沒有達到;唐宋寫實主義主張形神兼備,重於描繪和呈現自然物象,達到了古典主義的高峰。藝術史家高居翰寫道,「這是中國文人畫傳統的起始。這類文人畫家由於接近皇權機構,有時甚至身處其中,並從不同角度審視它,因此有可能也有機會對其加以評論,以圖使它變得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事實上,這些人從未遠離皇權中心,而且是這種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親近而不清高,超越又落入凡俗」  良好的藝術市場是文人畫發展的基礎。
  •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解讀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如此分析文人畫的發展:「晉隋理念先行,很多理論已經出來了,但繪畫實踐還沒有達到;唐宋寫實主義主張形神兼備,重於描繪和呈現自然物象,達到了古典主義的高峰。藝術史家高居翰寫道,「這是中國文人畫傳統的起始。這類文人畫家由於接近皇權機構,有時甚至身處其中,並從不同角度審視它,因此有可能也有機會對其加以評論,以圖使它變得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事實上,這些人從未遠離皇權中心,而且是這種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親近而不清高,超越又落入凡俗」良好的藝術市場是文人畫發展的基礎。
  • 歷史長河中的文人畫,從蘇軾到董其昌,開闢了清高格調
    歷史長河中的文人畫,從蘇軾到董其昌,開闢了清高格調文/華勇文人畫作為歷史中由多種因素促成的文化現象,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在多位文人大家的推動下,於演替中得到技法升華。由來可追溯到漢代,究其理論發展,始起蘇軾,深於董其昌。 蘇軾作為豪放派文學的代表,在畫作方面卻開闢出了清高格調,將文人畫的概念繪出苗頭,提出文人畫理論,也鑄就理論確定了文人畫的地位,讓其在諸多畫風中熠熠生輝。
  • 文人思想與身心的花園——宋代私家園林,有什麼文人化特徵?
    2.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點宋代的文人思想具有追求平淡,順應禪意,隨心所欲的意氣特點。宋代文人追求平淡的藝術特質是指對自然平淡的營造,追求一種平淡美,"做事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蘇東坡的一種人生境界:"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收藏|八大山人的繪畫是古典時期文人畫的終結
    這種表徵的意義在於 : 他以一個文人的內質所形成的對水墨語言涵量及其表現的敏感 , 在造就了水墨語言之精緻完美的同時 , 也造就了文人畫藝術的發展與中國認識論進程的同步。中國的認識論是建立在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獨特的情感觀照和生命狀態內省式的體驗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