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
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他們在創作時,注重個性化的表現,還有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
《 安處齋圖-元人集錦之三》 元 倪瓚
一、文人畫的特徵
要問文人畫的特徵表現有哪些?我們大多會說文人畫重書、重意境、重墨趣。
文人畫的這些特徵,大多是由文人的審美追求與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它的題材方面多為高山、漁隱、梅蘭竹菊等。其中,梅蘭竹菊為花卉中逸品,一直是士大夫用以怡性陶情的繪畫題材,而梅和竹更得他們的喜愛。比如倪瓚的畫作,《竹枝圖》。
《竹枝圖》 元 倪瓚
文人常常會藉助描繪日常所見的自然景物,表達心靈的感受,在他的們眼中,這些景物已經在內心進行了轉化,成為了君子的代表。梅,衝寒鬥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清雅幽香,孤芳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山水、漁隱則不問世事,淡漠名利。
而關於什麼是文人畫最本質的特徵,則說法有很多。有的說是水墨渲染,有的說是詩畫結合,也有的認為詩畫結合與水墨畫法共同營造它的特徵。但不管是哪一種,文人畫與其他繪畫流派最本質的不同,還是它獨有的借物言志,以此抒發內心鬱郁不得志,或是豪邁的情緒。
《 晴巒蕭寺圖》 北宋 李成
二、文人畫的起源
關於文人畫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最早的說法甚至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的孔孟之道和老莊思想。莊子的思想被中國諸多文人士大夫奉為至寶,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人不仰權貴,不屈不撓又瀟灑浪漫、清高脫俗的氣節和風貌的範式。
也有學者認為魏晉時期的精神解放是文人畫發展的開端。漢晉之交,士族門閥當道,政治混亂,但思想卻得以自由解放。宗白華說,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混亂但精神上卻極自由的時代,這時期的文人雅士雖然承載著社會的痛苦,但卻極有智慧。大起大落的政局,給老莊思想提供了滋長的條件,玄學佛教的興盛塑造了「魏晉風度」,成就了中國藝術史這一時代的諸多藝術名家和高人逸士,藝術成果輝煌。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王羲之、謝靈運等文人士大夫,才會借遠離塵囂的山川風光來撫慰曲折坎坷的人生,他們放浪形骸,視世俗如無物,桀驁不馴。其作品雖然是娛情之作,卻飽含磊落鋒芒,展現獨特韻味。
《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元 錢選
還有學者,如聶瑞辰則認為,文人畫的始祖應該是顧愷之,在南朝宋時宗炳和王微就提出了抒發情感和暢神的文人畫主張,所以稱王維為文人畫始祖是不妥當的。受明朝董其昌「文人之畫,自王右丞」說法的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唐朝的王維是文人畫的始祖。
其實,文人畫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意識的覺醒和精神世界的構建,而文人畫只是一種外在體現罷了。回顧歷史,文人士大夫開始獨立並主導政治、經濟與文化,影響著其他階層的品格與素養,是始於唐朝而鼎盛於兩宋,從這個意義上說,文人畫起源於唐朝,發展於兩宋,鼎盛於元明的說法還是較為成立的。
《 仿範寬山水》 明 趙左
三、文人畫的發展
唐朝的統治者以寬大的精神與對文化的認知,促進了唐朝經濟的空前繁榮和對外交往的頻繁。由於皇室的倡導和扶植,唐朝的佛教和道教極為興盛,對文化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士大夫們將文學修養、精神理想、哲學理念融入到藝術創作之中,出現了許多享有聲譽的畫家。
比如王維,他極為篤信佛教,尤其喜愛山水,所以他的田園詩裡充滿了禪意,畫裡也洋溢著詩趣。被蘇軾稱讚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藝術境界非同小可,也難怪董其昌會認為他是文人畫的始祖。從此,以高雅、含蓄、精緻與意識於一體的文人畫被視為正統的畫種,並備受提倡。可以說,文化藝術開始充滿力量,變得成熟而充滿風韻。
《仿王維輞川圖卷》 元 王蒙
在之後的五代時期,山水及花鳥畫快速發展,為宋代繪畫的繁榮打下了基礎。
到了宋代,佛家、道家的理念滲透到儒家思想後所孕育的宋明理學,對文化藝術產生了更加深刻的影響。而且在充分吸收了唐詩的營養元素後,宋代的文人畫特別注重詩意、情趣和境界。因此文人畫常常是內斂與思辨的藝術風格,含蓄的表達取代了奔放的情感。
另外,宋代的文人畫,還講究筆墨趣味,開始用書法入畫。以梅、蘭、竹、菊為題材的代表人物有文同、蘇軾、楊無咎等。以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秋林和雪後靜穆的群山為繪畫內容的文人畫代表人物有李成、範寬等,這類題材的畫會給人深遠、靜謐以及厚重的感覺。
《墨竹軸》 北宋 文同
除此之外,文人畫家郭熙創造性地使用了石柱聳立的山巖和蟹爪狀的樹木,結合高壁、回溪、斷崖、峰巒、雲煙,顯得畫面非常怪異。李公麟則以純墨色的線條白描所感悟的自然。而米芾、米友仁倆父子創造的「米家雲山」,則進一步發展了文畫法。
《樹色平遠圖》 北宋 郭熙
到了元朝,蒙古的統一,邊緣的少數民族文化成為了統治者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文人們懷著悲憤的心情,隱居山林迴避不如意的殘酷現實,各種藝術成為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此時的文人畫創作更加含蓄,藉助於花鳥、枯木、竹石、水波、煙雲茅亭等內容,表達自身難以施展抱負的無奈。
不過文人畫的技巧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比如元代書畫家趙孟將筆墨與書畫結合,而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的作品則給人以荒冷、蕭疏、淡泊的感覺,其幽深的境界又各顯畫家不同的人生和性格。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民族與個人所遭的苦難與悲涼的情境。也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繪畫開始走向書法化和寫意化的道路。
《歐波亭圖》 元 趙孟 管道升
到了明朝,文人畫作品主要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並在水墨寫意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時一些政治傾向和藝術風格相近的畫家形成畫派,比如浙派以山水畫為主,筆墨勁健而且法度嚴謹。吳派大多是不做官的士大夫,因為同時擅長詩、書、畫,其作品的情懷抒發和個性頗具詩意。其中,明末董其昌的山水畫不拘一格,強調筆墨神韻,吸收各家之精華,更加標榜文人之氣。
而到了清代,這種文人氣質則更加厚重。文人的代表紀曉嵐,在這方面凸顯了知識分子入世的無奈和出世的不甘心,游離於兩者之間,在痛苦與糾結中尋找自我的位置。
總的來說,文人畫到最後,已經是一種融詩、書、畫、印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畫裡有著文人的氣質、情趣及文化追求。
《倣僧巨然谿山暖翠圖卷》 元 黃公望
總結
文人畫,從中國畫的細枝末節慢慢發展起來,並成為一個單獨的門類,幾乎可以代表中國繪畫的主流,其發展程備受矚目。而作為中國文人畫創作的主體一一文人士大夫,他們的繪畫,首先是展現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方式,然後才是其才華修養的途徑。因此,這成為不同於其他繪畫種類的獨特精神特徵,他們通過隱喻的符號和獨特的藝術方式,來傳達他們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