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畫時代終結了

2020-12-16 聞是藝術

中國文人畫時代終結了

林明傑(新民晚報)

在上海美術館精心策劃的「上海新水墨系列展」首展上。第一個被推介的藝術家,是在中國美術界兼具學者和畫家身份的盧輔聖。

語出驚人 拒絕高帽

不少人稱盧輔聖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文人畫家」。對這頂許多人求之不得的「高帽子」,盧輔聖卻拒絕了。他斷然說道:「中國文人畫時代在20世紀已經終結了。」此言一出,出人意外。如果這只是一個激進的「憤青」觀點,並不為怪,而盧輔聖這麼說就非同一般。

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具有深厚的造詣,曾以近10年光陰主編14冊《中國書畫全書》和兩大冊《中國書畫文獻索引》,囊括了中國歷史上所有論及書畫的著作和文獻資料。

偷學丹青 終成大才

在畫室裡,盧輔聖接受了本報記者 的專訪。這個畫室看上去很少作畫,而更多的是用來寫作的,因為筆墨顏料都收拾得很乾淨。

盧輔聖說,他1949年出生在浙江東陽。雖然從小上的是現代學堂,但是摯愛傳統文化的父親同時對他進行傳統私塾「四書五經」的教育。他天生喜歡畫畫,但父親反對,只好偷偷地畫。「如果不是『文革』中斷了文化教育,我可能不會走上美術的專業道路。」身體瘦弱的他為了「逃避」體力勞動,便展示了繪畫才能,於是在當時宣傳畫紅火的年代受到重用,畫了大量宣傳畫,還出版了不少連環畫。他的油畫和水彩畫是無師自通的。1972年,一幅表現赤腳醫生搶救病嬰的油畫《關鍵時刻》,讓他一舉成名。1978年,他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畢業後來到了上海。如今他身兼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上海美協副主席、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院博導等多職。

時代困惑 歷史擔當

在西方藝術形態和觀念的強勢衝擊下,許多中國畫家陷入了困惑和焦慮,茫然於究竟應該怎麼畫才能讓中國畫贏得當代和未來,贏得世人的認可。

盧輔聖認為他的「文人畫時代終結論」,是對歷史的客觀寫照。因為中國傳統文人及文人書畫的時代環境已經喪失。傳統文人士大夫為現代知識分子所取代,文人畫高居中國繪畫之巔的觀念被推翻,一種傾向於西方藝術的概念,塑造著從事繪畫的所有人等,「我也是具有社會職業的知識分子,而不是文人。」盧輔聖說,他也很困惑,也在思考和探尋。他試圖將中國中古以前的藝術元素與現代的審美取向融合起來,形成一種自我的藝術形式。

國畫對策 出自《論語》

他指出,在困惑和焦慮中,國畫家出現了兩種不佳的創作狀態:一種是固守,強調繼承,結果離時代越走越遠;另一種是盲目追隨,妄圖「接軌」,結果割斷文脈,喪失自我。「這兩種狀態都具有破壞性。」但盧輔聖認為這兩個極端的存在會形成一種張力,而在這張力下,或許會有新的藝術形態誕生。

他引用孔子的話來解釋中國畫的現狀並預期未來。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也就是說,得不到中庸的最佳狀態,就會出現「狂」(激進)和「狷」(保守)這兩種狀態。記者問,那麼這種「中庸」的最佳創作狀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盧輔聖還是引用了《論語》的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相關焦點

  • 收藏|八大山人的繪畫是古典時期文人畫的終結
    在中國 , 至少從王維以後開始在參與繪畫的文人階層中 , 逐漸形成了以水墨為特質用來表達這種思維、感覺及理想的文化語境。700 年後 , 出現了通過人生逆境的深刻體悟而把這一文化語境推到了更具深廣內涵的極致 : 八大山人的繪畫。
  •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解讀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原標題: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解讀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上海
  • 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上海,中國第一都市。從古老的松江府,到外灘的百年風雲,從老城廂的往事,到陸家嘴的高樓林立。這裡濃縮了中國百年記憶,也見證了一批文人墨客的來去。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打造的「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來到上海,造訪了上海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跨越歷史時空,對談與古代文人畫家,走進他們豁達灑脫、自由不羈的人生。
  • 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文人傳統
    張庚畫作:仿富春山居筆法在這千年曆程期間,中國畫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審美思想、繪畫技法、藝術語言等都已大相逕庭。產生這種變化當然是因為各個時期的社會面貌不同,說明中國畫的形式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在不斷地變化,是和每個時代一致和諧的。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傳唐·王維:《江幹雪霽圖卷》(局部)文/楚尋歡中國文人畫的理論源於蘇軾的「士人畫」概念以及他所在時代的文人墨客圈氛圍。蘇軾主張「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對王維推崇備至,曾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文人畫的精神
    這種觀念轉變,如果比較於西畫,我們至少提前了一千年。西畫一直要到印象派的誕生,才開始注重繪畫向內心感受回歸,而中國的文人畫的誕生就是為了滿足畫家本身的主體感受的表達。      表達目的的改變,從根本上影響了中國繪畫的走向,也使文人畫和傳統中國繪畫有了越來越大的區別。      人類社會再怎麼發展,其終極目標就是人類自身。
  • 石守謙: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
    顧愷之 女史箴圖 局部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文/石守謙所謂「文人畫」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一向被視為極具特色的現象。它的若干內容甚至被引來作為整個中國悠久繪畫傳統的特質,有的時候,它也幾乎成為傳統的別稱,被論者在評述中國文化時作為中國藝術的代表。歷史情境中的理想形態「文人畫」之眾多定義為何總有一些來自史實的問題?原因無他,因為「文人」根本是一個理想形態下的觀念,而非史實。
  • 文人畫與畫家畫的區別
    之所以這種情況出現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是因為繪畫的傳統、時代的變遷和畫家的經歷告訴我們,文人畫和畫家畫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聯繫,而往往在指向繪畫的某種具體價值判斷的時候,兩者又容易被混為一談,從而加劇了矛盾的衝突。不同價值體系下的繪畫方式,決定了彼此間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風格體系。它並不與中國畫門類裡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並列在一起,也不在技法上與工筆、寫意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大範圍中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至於它的創作者,同字面上的意思一樣,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那些文人畫家,大多是具備比較全面和深厚文化修養的文化人。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新文人畫」不是畫種 而是一種主張——論新文人畫真的新嗎?
    今天,「新文人畫」不是一個畫種,而是一種主張。既然是主張和呼籲,那就意味著當代缺少文人甚至是沒有文人畫。事實上,過去的所謂文人畫,也不是一個畫種,而是一種籠統的稱謂。文人畫在古代來講,是個偽命題。中國古代的文人或文官群體其實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們想進入仕途;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想刻意迴避自己的官員身份,要標榜為文人群體,即便是像乾隆這樣喜歡附庸風雅的偽文人,也要自我標榜為文人。這說明他們對文人身份的看重和嚮往,但我們在進行理性判斷時,應該清醒——寫了幾首詩,就能說是文人嗎?畫了幾幅帶款字的畫,就能說是文人畫嗎?如果是這樣,那今天凡是拿起筆桿寫公文的人,恐怕也要稱作文人了。
  • 什麼是「文人畫」?文化人畫的畫,就是「文人畫」嗎?
    傳統繪畫藝術當中,有一個叫「文人畫」的專有繪畫名詞。那麼,「文人畫」,是否就是說文人或者文化人所畫的畫,就叫「文人畫」呢?文人畫的發展歷史,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咱們就來說說,到底什麼是「文人畫」。枯木怪石圖局部那這個文人跟士大夫所作的畫呢,被統稱為文人畫,又叫做士夫畫。既然又叫「士夫畫」,那就先看看什麼是「士」。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指高度靈巧之美,猶若未加修飾的自然。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
  • 古代上層社會流行的文人畫,為何大規模走下「神壇」,走向民間?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明。在中國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化出屬於自己的文化。其獨特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是西方影響較大的中國四大文明,還有孔子倡導的詩經六義。如今我們便講到文人墨客,無疑會想到的是琴棋書畫等。在古代畫作有著許多不同的風格。每一個朝代都有著它獨特的畫作。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中國古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和「文以載道」的思想,是宋代文人畫以創作主體區分繪畫藝術的歷史大背景顧名思義,文人畫的意思,就是文人作的畫。在世界繪畫藝術的歷史上,繪畫藝術的區分,多以繪畫技巧,或者繪畫題材的不同來區分,比如發端於西方的素描,油畫;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人物畫等等。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在此畫中,畫家在技法上採用梁楷簡筆畫法,描寫詩人席地而坐,古松為屏,溪水三面縈繞,緩緩流去,似聞水流之聲。詩人凝視遠方,深思冥想,面對殘秋的肅殺,展卷命筆,以入情景交融境界。中國傳統的「文人畫」,特別注重「境界」的營造。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達到了「氣韻生動」的目的。
  • 唐宋以來文人畫的集大成者,「松江畫派」 的領袖
    董其昌是唐宋以來文人畫的集大成者, 是 「松江畫派」 的領袖, 是明代繪畫藝術的振興者。所以, 可以說「南北宗」是晚明文人圈的特定產物, 是唐、宋、元、明繪畫的發展史和明代繪畫批判相匯合的成果。禪學是晚明文人知識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是社交活動的工具。
  • 當代文人畫家張藝深畫作古樸高雅熔古鑄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010年作品《倦拋詩書,且聽鳴泉》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紅色太行——中國畫展」,獲最高獎。古樸高雅——熔古鑄今 當代著名文人派畫家張藝深作品賞析文丨何碧峰張藝深為藝為人,淡泊篤定,在畫境上尋求博大氛圍,在思想上不為古人所蔽,不為時尚所惑。
  • 畫也有學派之分?南宋禪畫與文人畫之間有怎麼樣的關係?
    禪畫在初期只是以修禪悟道為目的,之後南宋禪畫卻從一般的宗教畫中解脫了出來,禪畫得超越解脫與文人參禪風氣的興起以及禪僧文人化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南宋禪畫風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影響。同時,由於文人禪僧往來密切,文人畫的發展亦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
  •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而他的畫,博涉山水、人物鞍馬、花鳥、墨竹諸領域,遙追唐、五代、北宋,無論青綠重彩,水墨淡色,均運用自如,且能自出新意。元 趙孟《秀石疏林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趙孟和同時代畫家高克恭、錢選、李衎等相互切磋,而王蒙、黃公望、柯九思、唐棣、曹知白、朱德潤等則得其親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