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的精神

2021-03-01 夏家少爺

王維

    中國文人畫的精神到底是什麼?似乎沒有一個定論。2008年,臺灣水墨畫家劉國松在哈佛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文人畫的基本精神可以分三方面來講:一、是男性的;二、是老年的;三、是士大夫的。」。對於劉國松的這個總結,我覺得等於沒說。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男性主權的社會,偶爾出幾個女畫家,就如凌晨的星星,寥寥可數,說是男性的,等於沒說。

      八大山人應該可以作為文人畫的一個代表,明朝滅亡的時候他才十九歲。他儘管有不同的畫風,但貫穿八大山人一生繪畫創作,主要就是文人畫,這和年老的八桿子打不上。

     當然,這不是孤例,而是例子太多,不再舉了。至於士大夫的這一特徵,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既然是文人,就都屬於士大夫,在後人想像中的專業畫家,比如董其昌,都是從仕途退下來的。當然特例也是有的,比如牽連到科場案的唐伯虎,殺妻被剝奪廩膳生資格的徐渭,不過這種情況在整個中國文人畫史上數不出幾個。就算他們的這種特例,骨子裡其實還是包含著士大夫的精神,不過是沒有職務而已。

八大山人

       這三個總結,根本沒摸到文人畫的皮毛。

      但在劉國松那邊卻成了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實際上劉國松對文人畫的理解是基於對中國畫的理解。

      劉國松是怎麼理解中國畫的呢?劉國松在1967年《臨摹、寫生、創造》一書中是這樣說中國畫的,「中國繪畫的基本精神可由三方面來說:一是男性的,二是老年的,三是士大夫的。」

       原來他的文人畫理論就是這麼來的,而這哪怕是針對中國畫的總結依然是錯得離譜。

       當然還有更離譜的,原來這觀點還不是劉國松自己的,而是劉國松抄李長之的。

     劉國松的抄襲公案不是本文要探討的,之所以引出劉國松的抄襲,其實就想總結出文人畫的第一個特徵—創造。

      文人畫起源於唐朝,第一個開創者學界認同的就是大詩人王維。

    王維的畫是第一次有別於當時的院體畫而形成了獨立的風格,如果簡單的區別一下這兩者的不同,文人畫一出現講究的就是一個字—妙,而院體畫追求的目標就是—似。

      妙和似的區別,奠定了文人畫的發展方向。從它出現的那一天起,文人畫就必須走自己獨創的路,所以創造是文人畫的基本要求。

吳昌碩

      妙,包含著很複雜的內涵,但核心就是回歸內心,個體主觀感受是達到妙這一境界的唯一途徑。

    這種觀念轉變,如果比較於西畫,我們至少提前了一千年。西畫一直要到印象派的誕生,才開始注重繪畫向內心感受回歸,而中國的文人畫的誕生就是為了滿足畫家本身的主體感受的表達。

      表達目的的改變,從根本上影響了中國繪畫的走向,也使文人畫和傳統中國繪畫有了越來越大的區別。

      人類社會再怎麼發展,其終極目標就是人類自身。這看上去非常簡單的道理,到現在還有不少人無法分辨。

     繪畫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其所有價值就是對人類精神的探索,對個體生命感受的體悟。儘管繪畫不是哲學,但人類的精神探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具有哲學的特點,其區別在於表達的方式不同。繪畫就是通過感知、感受、感悟,把個體生命對社會的理解通過形象的形式表達出來,當你被一幅作品震撼的時候,這幅作品已經和你的生命同頻,所以一個優秀的畫家必須對人生有著自己的理解,而一個欣賞者,只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已。

徐渭

      所以文人畫的第二個特徵就是思想。

     而思想的深刻程度決定了畫家境界的高低。

      這樣的境界只有從文人畫中才能讀的出來,也因為有了境界的不同,才有了匠和家的區別,家和大師的區別。

      大師可以從許多角度去定義,我認為的大師,就是在他所處的時代有了開拓性的貢獻。這種機會屬於每個時代的任何個體,大師不是從縱向比較中得出的,而是從橫向比較中產生的。因為每個人所處的時代都獨一無二,都無法複製,大師的產生有許多種的機緣巧合,但基礎是有著比同時代人更高的境界,技法都是可以達到的,境界很難超越。

       文人畫由於追求妙趣、追求獨創,所以對才情有著更高的要求。

     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徐渭。

    徐渭在前五十年的人生中,我們沒看到他有過繪畫的記錄。儘管,我們在此前,能找到一些零散的他對書畫的評述,但實際的創作都在五十歲以後。

      這個開創了大寫意畫的新一代文人畫開創者,是怎麼評價自己的呢?

     徐渭給自己的評價是,「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徐渭並不是一個謙虛的人,這個畫第四,應該是他對自己的真實評價。

齊白石

      徐渭繪畫地位的改變,正是後人讀懂了他畫裡所包含的思想、境界、獨創和才情。這是徐渭自己都沒意識到的,他根本沒有自覺的意識到,繪畫的終極發展是對個體生命的感悟。徐渭的晚年已經可以無所顧忌了,他的人生遭際和性格特徵,在擺脫現實羈絆以後,似脫韁野馬,肆意奔騰,一張宣紙,一池墨水,揮灑的不是幾粒葡萄、幾隻螃蟹,甚至不是雨打芭蕉,怒放牡丹,而是他人生的最後絕唱。這種表達和宣洩除了中國的文人畫,或者說中國的潑墨畫以外,你最難找到更合適的載體了。

石魯

      我們看看從徐渭繪畫中找到共鳴的後繼者,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吳昌碩、齊白石、石魯等等後進大師,無不從他的精神中找到了創作的源泉。

      徐渭的技法是可以超越的,徐渭的境界無法超越。這屬於他的時代,無法複製,無法重來。

      文人畫的精神,實際就是對現實反叛的精神,也是超越技法追求人生最高目標的精神。

     文人畫的精神確實要認真探討,但肯定不是劉國松或李長之所指向的方向。

友人 王安中作品

此公號不錯,值得關注。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文人畫」?文化人畫的畫,就是「文人畫」嗎?
    傳統繪畫藝術當中,有一個叫「文人畫」的專有繪畫名詞。那麼,「文人畫」,是否就是說文人或者文化人所畫的畫,就叫「文人畫」呢?文人畫的發展歷史,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咱們就來說說,到底什麼是「文人畫」。、表達一種境界,這才算真正的有品位,所以就提出了文人畫這個概念,那麼文人畫強調的,就不再是要求畫得像了,而是重視這個意境,強調畫中的神韻。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也有學者認為魏晉時期的精神解放是文人畫發展的開端。漢晉之交,士族門閥當道,政治混亂,但思想卻得以自由解放。宗白華說,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混亂但精神上卻極自由的時代,這時期的文人雅士雖然承載著社會的痛苦,但卻極有智慧。大起大落的政局,給老莊思想提供了滋長的條件,玄學佛教的興盛塑造了「魏晉風度」,成就了中國藝術史這一時代的諸多藝術名家和高人逸士,藝術成果輝煌。
  • 文人畫與畫家畫的區別
    「文人畫」是指沒有繪畫基礎的文人借用繪畫抒發「性靈」,「文人畫」重視文學、書法修養,繪畫的基本功則比較差。「文人畫」與「畫家畫」的本質是不同的。「文人畫」看似隨意地塗抹幾筆,往畫廊或者拍賣行的展廳裡面一掛,往往能賣上十幾二十萬。)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文人畫家既想建功立業又想歸田隱居的矯情與自我優越感可見一斑。文人畫雖重寫意,並不是說就排斥工筆。文人畫所推崇的寫意精神是直抒胸臆的抒情,譬如陳老蓮、金農筆下很多兼工帶寫的作品都是上乘的文人寫意畫。那麼院體畫是否就不是文人畫呢?不盡然。譬如首開工筆花鳥畫派的宋徽宗畫作在我看來就不乏文人畫特質。首先他有絕佳的繪畫天分與藝術修養,再者他有非職業作畫的自由狀態。
  • 「新文人畫」不是畫種 而是一種主張——論新文人畫真的新嗎?
    今天,「新文人畫」不是一個畫種,而是一種主張。既然是主張和呼籲,那就意味著當代缺少文人甚至是沒有文人畫。事實上,過去的所謂文人畫,也不是一個畫種,而是一種籠統的稱謂。文人畫在古代來講,是個偽命題。中國古代的文人或文官群體其實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們想進入仕途;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想刻意迴避自己的官員身份,要標榜為文人群體,即便是像乾隆這樣喜歡附庸風雅的偽文人,也要自我標榜為文人。這說明他們對文人身份的看重和嚮往,但我們在進行理性判斷時,應該清醒——寫了幾首詩,就能說是文人嗎?畫了幾幅帶款字的畫,就能說是文人畫嗎?如果是這樣,那今天凡是拿起筆桿寫公文的人,恐怕也要稱作文人了。
  • 大巧若拙--文人畫之美
    文人畫的重要價值在於將意象審美價值觀成功的在繪畫領域展現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美學命題。指高度靈巧之美,猶若未加修飾的自然。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認為最正直的猶若枉屈,最靈巧的猶若笨拙,最好的口才猶若不會辯說。
  • 文人畫中「境界」的營造
    所謂「境界」,指的是書畫家通過筆墨語言所創造的一種氣象,一種意境,一種格調,以及品賞者通過精神體驗、主觀感受而感受到的精神高度。「文人畫」的境界,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虛幻之境如果是純粹對客觀世界進行描繪,那麼,這種「描繪」的功能,書畫遠遠不及攝影、攝像便捷而逼真,書畫的優越性在於能夠表達人對客觀世界的幽微感受。客觀世界是什麼?
  • 畫也有學派之分?南宋禪畫與文人畫之間有怎麼樣的關係?
    文人畫的「逸」是借對物象的提煉以抒發情懷,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在物質世界中超然而達到精神世界的自由,以尋找精神世界中的自然境界;而南宋禪畫的「逸」則是對本心的直悟,正如《壇經》云:「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即是表達了禪宗繪畫觀照內心追求真我的精神特質。
  • 石守謙:中國文人畫究竟是什麼?
    文人畫的實例雖然可以溯至中國繪畫史的最初期之六朝時代,以現存的資料而論,大約可以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為代表,但在那時仍未見有明確言論的提出。比較清楚的文人畫理念的出現,應該算是九世紀張彥遠寫作《歷代名畫記》的時候。這可以稱為文人畫理念發展的第一個階段。
  • 唐宋以來文人畫的集大成者,「松江畫派」 的領袖
    董其昌是唐宋以來文人畫的集大成者, 是 「松江畫派」 的領袖, 是明代繪畫藝術的振興者。所以, 可以說「南北宗」是晚明文人圈的特定產物, 是唐、宋、元、明繪畫的發展史和明代繪畫批判相匯合的成果。禪學是晚明文人知識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是社交活動的工具。
  • 收藏|八大山人的繪畫是古典時期文人畫的終結
    一邊堅持不屈的反清活動 , 一邊與節義之士詩酒為酬 , 賣畫為生。刻骨銘心的亡國之恨使他由猖狂而瘋癲 , 生理和精神上極度的刺激 , 從相反意義上把他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推到了超越社會和人生真實的特殊的理性思維空間 , 從而在他的繪畫中顯露出高於時代的認識觀與方法論 , 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的藝術表徵。
  • 中國文人畫時代終結了
    中國文人畫時代終結了林明傑(新民晚報)在上海美術館精心策劃的「上海新水墨系列展」首展上。第一個被推介的藝術家,是在中國美術界兼具學者和畫家身份的盧輔聖。語出驚人 拒絕高帽不少人稱盧輔聖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文人畫家」。對這頂許多人求之不得的「高帽子」,盧輔聖卻拒絕了。他斷然說道:「中國文人畫時代在20世紀已經終結了。」此言一出,出人意外。如果這只是一個激進的「憤青」觀點,並不為怪,而盧輔聖這麼說就非同一般。
  • 古代上層社會流行的文人畫,為何大規模走下「神壇」,走向民間?
    然而,此時的受眾多為沒有知識的平民百姓,因此為了讓他們能夠接受,便需要將畫作表現的淺顯易懂。而此時的文人畫大都以表現創作者的價值觀、生死觀等為主,同時又要給身處亂世之中的平民百姓以精神寄託。這就使得文人畫的創作必須貼近世俗、貼近百姓。此時的文人畫在自身發揚的特點之上,有了更為適合普羅大眾的特點。
  • 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文人傳統
    張庚畫作:仿富春山居筆法在這千年曆程期間,中國畫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審美思想、繪畫技法、藝術語言等都已大相逕庭。然而,還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其實是一個文人傳統,那種圍繞著文人生活,在漫長的生命時空裡臻於圓熟和完美的藝術往往近乎奇蹟,但由此衍生的繪畫技藝和審美尺度卻凝固不變。
  • 當代文人畫家張藝深畫作古樸高雅熔古鑄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張藝深張藝深《過雨荷花滿院春》,68x34cm,2018中國畫的精髓是形神兼備,不僅要捕捉人事物的形態,更要表達其內在的精神,生命和靈性。文人對書寫工具的熟練掌握,漢字書體筆法的演化對筆法在描繪形態中的運用和詮釋。文人對所處時代審美的引領和偏好以及影響。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中國古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和「文以載道」的思想,是宋代文人畫以創作主體區分繪畫藝術的歷史大背景顧名思義,文人畫的意思,就是文人作的畫。在世界繪畫藝術的歷史上,繪畫藝術的區分,多以繪畫技巧,或者繪畫題材的不同來區分,比如發端於西方的素描,油畫;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人物畫等等。
  • 張大千畫作中禪意探源(一):對於文人畫禪意傳統之承繼
    一、對於文人畫禪意傳統之承繼唐宋以降,在祖師禪與我國人文傳統逐漸融合的過程中,文學藝術上都曾出現過「禪藝合流」的現象,尤其是禪的意境對於傳統文人畫、詩詞、音樂等都產生過深遠影響。這種影響往往藉助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的基本形式得以傳承,於繪畫來說則是摹寫古意,即師古,崇尚經典、以經典為法則。
  • 南方周末走進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文人畫與時代覺醒
    參與雅集的這批人當屬北宋文學、書法、繪畫等各界翹楚,也是中國古代文人階層的代表。文人畫正起源於此。與由工匠所畫、具有功能性的畫工畫不同,文人畫的題材不拘一格,完全取決於畫家本人的創作意圖。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孔令偉指出,文人畫與畫工畫的重要區別正在於題材的自由選擇問題,自唐代王維起,繪畫藝術創作體現了「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的自覺。
  • 元文人畫趙子昂「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賞析
    而他的畫,博涉山水、人物鞍馬、花鳥、墨竹諸領域,遙追唐、五代、北宋,無論青綠重彩,水墨淡色,均運用自如,且能自出新意。元 趙孟《秀石疏林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趙孟和同時代畫家高克恭、錢選、李衎等相互切磋,而王蒙、黃公望、柯九思、唐棣、曹知白、朱德潤等則得其親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