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八大山人的繪畫是古典時期文人畫的終結

2020-12-16 瀟湘晨報

■《六君子圖軸》 朱耷

■李毅峰 ( 著名畫家 )

作為體現民族文化意識的繪畫藝術 , 自發韌之軔便與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奧秘緊密相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認識過程中 , 奠定了中國繪畫藝術對客觀世界特殊的體驗和觀照方式 , 也決定了它的藝術形式中所表現出的遠離現實真實人生的獨特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空間。

這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思維和表徵認知觀念的藝術形式。

在中國 , 至少從王維以後開始在參與繪畫的文人階層中 , 逐漸形成了以水墨為特質用來表達這種思維、感覺及理想的文化語境。700 年後 , 出現了通過人生逆境的深刻體悟而把這一文化語境推到了更具深廣內涵的極致 : 八大山人的繪畫。

八大山人 , 朱耷 ( 1626 — 1705 ) 江西籍 , 明太祖十六子朱權後裔 , 明亡後入奉新山為僧 , 旋又入道 , 晚年仍為儒士 , 浪跡於南昌進賢、新建、撫州各地 , 他在燈社、北蘭寺、芙山房、寤歌草堂度其殘年。一邊堅持不屈的反清活動 , 一邊與節義之士詩酒為酬 , 賣畫為生。刻骨銘心的亡國之恨使他由猖狂而瘋癲 , 生理和精神上極度的刺激 , 從相反意義上把他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推到了超越社會和人生真實的特殊的理性思維空間 , 從而在他的繪畫中顯露出高於時代的認識觀與方法論 , 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特殊的藝術表徵。

這種表徵的意義在於 : 他以一個文人的內質所形成的對水墨語言涵量及其表現的敏感 , 在造就了水墨語言之精緻完美的同時 , 也造就了文人畫藝術的發展與中國認識論進程的同步。中國的認識論是建立在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獨特的情感觀照和生命狀態內省式的體驗基礎之上。

八大山人正是憑藉其情感和生命處在社會大變革的矛盾衝突這一獨特體驗 , 傳情於荒山剩水、枯枝敗葉。也恰恰正是這一沒有色彩遠離現實的世界把文人畫的水墨語境由表現上升至觀念 , 以黑白的衝突構成與中國哲學屬性的同一性 , 從而使八大山人的書畫作品具備了非藝術作品的表述。

這是中國畫高級階段的特性 , 也是中國繪畫藝術民族性發展之體現。從哲學本體論和藝術本體論都不難發現 , 文化語境是在認知層次的遞進和自我意識的外化同客觀世界的對立統一中形成的。它不僅取決於自我意識 , 而且受制於載體與自然的融合和同一。因此 , 水墨以其獨特的材質性能構成了中國畫與認識論一致的表述語言和能負載歷史、社會及人生內質的語境。

八大山人的作品充分利用了水墨材質與自然事物的關係 , 以審美心理為要憑 , 把黑與白這一對立的矛盾在視覺形象的筆墨界限中變化到極點 , 使白與黑充滿了理性思辨的藝術意味。

中國畫的最高發展就是重意重理。尤其是宋代文人畫興起對後世中國畫民族性的形成與發展影響至大。在繪畫認識觀和審美觀上 , 由形似到神會 , 由自娛到抒情 , 由明性到寫心的發展是通過對發展哲學概念和範疇而形成秩序的抽象的思維能力來實現的。在方法論上 , 筆墨是至高無上的 , 通過筆與墨的節奏變化傳遞塑造物象的信息。像八大山人的《荷花》小品 , 在黑白的水墨關係中顯示並強化黑白層次 , 一方面守住了集中體現物象質的黑 , 另一方面在物象實體面與背景空間的交接中實現一種含有思維特徵的綜合與抽象。這是民族的理性精神與智慧 , 是在精神的微妙與智慧的玄哲中獲得的藝術體現與自然法則的高度統一。

文人畫自宋元以來一直扮演著民族審美文化載體的重要角色 , 因其形式表現上以山水、花鳥為主 , 遠離社會 , 是與社會產生矛盾衝突後反向形成的認識的極端形式 , 故而在形態上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 創作上也有相對的秩序性。在穩定中求發展 , 在秩序裡顯自由成為中國畫隱形的特質。它有理想主義的色彩 , 但更多的是民族文化所決定的民族氣質。在八大山人出現後至清亡 , 文人畫家雖層出不窮 , 但有如此典型的民族性繪畫尚不多見。一部分畫家雖衝破了舊有的藝術觀和表現方法 , 在時代風貌的體現上也浸透了理性的意識 , 然而終究缺乏像八大山人那樣集多種矛盾於一身的文人。因此 , 可以這樣說 , 八大山人的繪畫應當作為中國古典時期文人畫的終結寫進繪畫史。 ( 原文有刪節 )

【來源:新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八大山人的畫,俗氣!一招白眼走天下
    講了那麼多瓷器,今天我們來講畫。誰的畫?當然是「俗氣」側漏的八大山人。愛好收藏畫的就了解我們的八大山人是誰,也知道14年佳士得八大山人的《松鹿圖》拍品,以904萬港元成交的。不過我們既然來講八大山人的畫,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八大山人到底是誰。
  • 中國文人畫時代終結了
    中國文人畫時代終結了林明傑(新民晚報)在上海美術館精心策劃的「上海新水墨系列展」首展上。第一個被推介的藝術家,是在中國美術界兼具學者和畫家身份的盧輔聖。語出驚人 拒絕高帽不少人稱盧輔聖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文人畫家」。對這頂許多人求之不得的「高帽子」,盧輔聖卻拒絕了。他斷然說道:「中國文人畫時代在20世紀已經終結了。」此言一出,出人意外。如果這只是一個激進的「憤青」觀點,並不為怪,而盧輔聖這麼說就非同一般。
  • 「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與人生哲學
    《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藝術中的生存智慧》與《八大山人研究》這本書的相似之處在於,朱良志先生通過文獻資料與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尤其注重曹洞宗思想對八大山人的影響,而不同之處在於《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藝術中的生存智慧》更加側重於從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朱良志先生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中國哲學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所以用12個章節,從多個視角解析八大山人的藝術思想,繼而從中探尋八大山人乃至宇宙中人的生命價值。
  • 文人畫的精神
    2008年,臺灣水墨畫家劉國松在哈佛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文人畫的基本精神可以分三方面來講:一、是男性的;二、是老年的;三、是士大夫的。」。對於劉國松的這個總結,我覺得等於沒說。      中國本來就是一個男性主權的社會,偶爾出幾個女畫家,就如凌晨的星星,寥寥可數,說是男性的,等於沒說。      八大山人應該可以作為文人畫的一個代表,明朝滅亡的時候他才十九歲。
  • 八大山人有深厚書法功底,黃賓虹曾說八大山人書法第一,繪畫第二
    說到八大山人很多人會想到他的繪畫,風格冷逸,獨樹一幟,其實八大山人在書法上的成就在明代無出其右者。黃賓虹曾經評價八大山人的書畫:書法第一,繪畫第二。造型古拙布局開張也是八大山人書法的特點,書法中減少了方折的筆法,以圓潤為主。八大山人注重書法和繪畫的內在關係,曾經提出畫法就是書法的藝術主張,影響深遠。
  • 30位學者齊聚南昌:暢談八大山人與中國古典藝術傳統
    「八大山人與中國古典藝術傳統」青年學術研討會在南昌鏡堂藝術館隆重舉行。杜浩發表了《回到原點——試說八大山人的格調》主題發言,圍繞「格調」這一審美標準,分析了八大山人書法晚期風格的篆書化線條所體現的簡潔、凝練格調。而賴起鳳則以《朱耷晚年書寫的一個側面》為題,討論了八大山人臨習《石鼓文》《禹王碑》對其書風的影響。劉光《八大山人與碑學萌芽初探》也探討了篆書碑刻的臨習,對於八大山人書法的影響,及八大山人書風與明清之際碑學興起的內在聯繫。
  • 八大山人的魚鳥畫為什麼常常都是「白眼向人」呢?
    活躍在清初畫壇的八大山人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藝術大師,無論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他都具有很高的造詣,尤其是他的那些「白眼向人」的魚鳥畫更以一種奇特的風格堪稱一絕。八大山人魚鳥畫的這種獨特的造型特點是他的個性意識最為生動而強烈的表現。
  • 為何中國歷史上的「八大山人」畫的魚,總是愛翻白眼?
    大家好,我是龍閣秦渝,今天我們來聊聊:「八大山人為何畫的魚,總是愛翻白眼?」二,「八大山人」,其畫如其人,深受當時的歷史環境影響:記得「八大山人」有一首題畫詩: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 什麼是「文人畫」?文化人畫的畫,就是「文人畫」嗎?
    傳統繪畫藝術當中,有一個叫「文人畫」的專有繪畫名詞。那麼,「文人畫」,是否就是說文人或者文化人所畫的畫,就叫「文人畫」呢?文人畫的發展歷史,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咱們就來說說,到底什麼是「文人畫」。梅蘭竹菊但很多畫家就覺得哈,過於寫實的繪畫,太沒有意思了,畫得比較像當然好,但是最重要的呢,還是可以表達一種思想、表達一種境界,這才算真正的有品位,所以就提出了文人畫這個概念,那麼文人畫強調的
  • 八大山人:哭之,笑之
    那年3月19日,崇禎皇帝自縊,延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終結。改朝換代,對每一個傳統文人來說,都是一次難以言說的精神重創,而對八大山人來說,又多了一層更為內在的心理傷痛——他是朱明王朝的直系後裔,雖然早就沒有了藩王的身份,但血緣關係是抹不去的,血濃於水,甚至八大山人和崇禎皇帝同是「由」字輩的人。
  • 從明代繪畫中,分析古代文人的藝術化生活
    中國園林最成熟的時期便是明朝,繪畫和園林有著說不清的關係,文人們喜歡畫山水,便把自己的審美和趣味帶入到山水畫中,而園林構建的山水,展現出了山水之美,就成了畫家們的繪畫題材。明代時期的繪畫更喜歡表現書齋、庭院和莊園景色,並且還帶著濃厚的園林化傾向,尤其是吳門畫派的作品中,以園、堂、齋、室、軒、庵為代表的山水畫最多。
  • 他比八大山人多「一大」,自稱九大山人,書法繪畫水平如何?
    稍有一些藝術情懷的人大概都知道「八大山人」,這位明代落魄王孫以其空前絕後的繪畫造詣,在傳統藝術史上創造了一個時代的筆墨巔峰。自朱耷之後的三百餘年間,即使出了如齊白石這樣的繪畫大師,他也保持著對八大山人的仰視姿態不敢逾矩,迄今為止,也僅有當代大師範曾敢放豪言稱自己有可能超過朱耷。
  • 張大千畫作中禪意探源(一):對於文人畫禪意傳統之承繼
    從家庭薰陶到仿古師古到敦煌之行,再到西方多國的羈旅,執著的藝術追求,使其繪畫從不粘滯於一個特定的藝術風格之中。從日本求學染織,到曾熙、李瑞清二師的「二石」(石濤、石谿)收藏,「元四家」以降的文人畫筆意和壁畫複線重彩的影響,以及西方現代繪畫光色暈染瞬間真實的抽象啟迪等因素的交融匯聚,使他對東方古典潑墨,以及對西方現代繪畫光色的吸收,不僅止於技巧,而是漸漸地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
  • 文人畫能成為一種流派,關鍵在於文人思想,淺談文人畫的發展
    他們在創作時,注重個性化的表現,還有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結合。《 安處齋圖-元人集錦之三》 元 倪瓚一、文人畫的特徵要問文人畫的特徵表現有哪些?我們大多會說文人畫重書、重意境、重墨趣。也有學者認為魏晉時期的精神解放是文人畫發展的開端。漢晉之交,士族門閥當道,政治混亂,但思想卻得以自由解放。宗白華說,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混亂但精神上卻極自由的時代,這時期的文人雅士雖然承載著社會的痛苦,但卻極有智慧。大起大落的政局,給老莊思想提供了滋長的條件,玄學佛教的興盛塑造了「魏晉風度」,成就了中國藝術史這一時代的諸多藝術名家和高人逸士,藝術成果輝煌。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美術研究|孤傲焦慮——淺析遺民心態對八大山人山水畫風格的影響
    明末清初,傳統的中國繪畫進入了其歷史發展的「後期」。這一時期的繪畫理想表現出一個普遍真理:某種意義上說,「任何一種繪畫風格都是在畫家對繪畫方法及過程的不斷認識基礎上形成的,但當畫家們有意識地選擇風格時,這種選擇就帶上了附加意義」。
  • 最貴的八大山人名畫《竹石鴛鴦圖》(1.18億元)
    蓬蒿藏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老,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這位老者就是明朝沒落王孫——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四個字拆開來是不是像「哭之」、「笑之」?在清軍入關數十年後,骨子裡依然倔強著大明皇族氣質的八大山人,在山水之間脫俗叛世,吸附滿天光輝,成為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一代藝術巨匠,留下了一批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驚世駭俗的不朽作品。
  • 翻白眼的鳥,會瞪人的魚,怪異的山水畫家「八大山人」是幾個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身為王孫貴族,卻才華橫溢,早年參加功名考試就在同輩當中脫穎而出,連當地年高德碩者均對他稱讚有加。明亡後削髮為僧,隱居避禍。
  • 「八大山人」稱號如何而來?其畫有何特點
    很多人聽過「八大山人」這個稱號,未曾考究的人會以為這是古代八位先賢的雅稱,就像「竹林七賢」之類的稱號。那麼,究竟歷史上的「八大山人」都是誰呢?其實,「八大山人」不是八個人,而是一個,叫朱耷。他是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 ...渭樓」系列教育活動第一期之白眼看青天 世事多蒼涼——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自幼聰慧,8歲作詩,11歲描丹青,少時能懸腕寫米家小楷。1644年,朱耷19歲,那年3月19日,崇禎皇帝自縊,延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終結。對於八大山人來說,這是一場滅頂之災,更是一次難以言說的精神重創,國破家亡,江山易主,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