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路事件的最大贏家:既非蘇聯也不是東北,而是便宜了日本人!

2020-12-23 歷史象

晚年的張學良感慨,自己的人生其實早在36歲那年,就已經戛然而止了。自27歲父親被炸身亡,掌權東北軍以後,張學良的這9年,也就做過兩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其一就是西安事變,其二便是中東路事件。前者幾乎改變了整個世界,那麼中東路事件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中東路事件陣地遺址

中國近代收回的領土,其實屈指可數,尤其是從沙俄手中要回來的,但黑瞎子島便是個例外。

黑瞎子島是一個河流衝擊形成的三角洲地帶,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的交匯區域,因為這裡有許多的鮭魚,黑熊們喜歡在這裡守株待兔,所以這裡就稱之為「黑瞎子島」。

黑瞎子島

「革命外交」的氛圍

1929年,這一年波譎雲詭,風雲變幻,發生了很多事情,年初的「楊常老虎廳事件」、汪蔣奪權、粵桂戰爭等等。同年6月14日,張學良打算用武力強行收回東北鐵路的特權,導致爆發中蘇之間的戰爭,被稱為中東路事件。結果,張學良非但沒有收回特權,還丟了黑瞎子島。

中東路事件局勢

而要提起這條鐵路的淵源,還得要從中日甲午海戰中說起,那時李鴻章領導的北洋海軍戰鬥失利,晚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但是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不斷的騷擾,清政府和沙俄籤訂了一項密約,其中一項就是清廷允許沙俄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築一條鐵路至海參崴,這條鐵路後來就叫中國東清鐵路,簡稱中東路。

後來清俄兩國還進入了30多年的蜜月期,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列寧首先放棄了俄國在華的全部特權。但隨著布爾什維克的節節勝利,開始不承認放棄了中東路的特權。

一張關於中東鐵路的地圖

後來兩國各退一步,共同管理中東路,但東北的張作霖他能答應嗎?1928年,東北易幟,蔣介石單方面廢除了之前一切不平等條約。張學良為有所表示,權衡之下發動了中東路事件,蔣介石對俄宣戰,但2個多月的戰爭,張學良最終被迫籤訂停戰協議。

中蘇軍事衝突

1929年8月18日,蘇聯第18軍對扎蘭諾爾車站發動迅猛攻擊,標誌著中東路爭奪戰正式打響。起初蘇軍火力強大,東北軍還能堅持抵抗,戰爭一直持續了兩個月時間。直到蘇聯加倫將軍,和在蒙古的騎兵營參戰之後,東北軍的後方補給被切斷,因此兩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被完全突破。由於傷亡巨大,張學良不得不提出停戰,之後在美國的介入下。

1929年的蘇軍轟炸機飛行員

東北不僅沒有拿回鐵路特權,還丟失了黑瞎子島,這位張少帥因此也落了個虎父犬子的罵名。在張作霖時期的東北軍,是民國唯一一支陸海空編制健全的部隊。即便是當時的東北無法製造出飛機,但擋不住經濟發達,於是張作霖在國外進口了400多架戰機,比其他地方加起來還要多。

在張學良看來 東北軍勢力強盛並不懼怕遠東的蘇聯軍隊

日本得利

那時的東北還有自己的軍工廠,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最頂尖的。直到最後被日本人完好地接收,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大本營,源源不斷地軍事戰略物資從這裡被運送出去。

張學良擁有當時東亞地區數一數二的工業基地

而中東路爭奪戰失敗的原因,則是因為張學良的盲目自信,以為東北的軍事實力已經不弱了,更何況10: 4壓倒性的兵力優勢。總的來說,就是少帥太輕敵了。

相關焦點

  • 揭秘中東路事件:張學良東北軍王牌被蘇聯全殲,日本卻是大贏家
    縱觀張學良一生,做過兩件驚天動地的事:一為西安事變抓捕蔣介石,一為發動中東路事件。1929年,張學良為收回掌握在蘇聯手中的東北鐵路特權,中蘇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爭。結果路權沒能收回,還搞丟了黑瞎子島。這便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中東路事件」。
  • 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何在中東路事件中慘敗於蘇聯
    那就不得不提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了雙方參戰兵力對比:蘇軍1.6萬人VS東北軍6萬人戰役結果:蘇軍戰死123人,失蹤4人,負傷605人;此次蘇聯參戰部隊是紅旗遠東特別集團軍,司令員為布柳赫爾同志,也就是擔任過北伐軍最高軍事顧問的加倫同志,擁有豐富的中國戰場指揮作戰經驗。讓我們看看日本關東軍的觀戰軍官是如何評價戰役雙方的表現。
  • 中東路事件始末:東北軍被俘獲近2萬,蘇聯僅僅陣亡143人
    一件是「西安事變」,還有一件,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中東路事件」。中東路是怎麼來的呢?1897年,沙俄為控制我國東北,開始修築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路),到1903年,該鐵路開始運營。全線呈丁字型:主線西至滿洲裡,經哈爾濱向東,至綏芬河;支線以哈爾濱為中心,南至旅順(日俄戰爭後,沙俄政府將長春至旅順段交於日本,日方改稱「南滿鐵路」),全長約2400公裡,總造價4.5億盧布。
  • 東北軍面對日本不戰自潰的原因:中東路事件張學良被打怕了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發動侵華戰爭,史稱「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在九一八事變中,擁軍46萬東北軍的張學良卻選擇退出東北,把擁有重工業基礎和大片肥沃的東三省送給日本。張學良做出這樣的選擇,兩年前的中東路事件也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件事讓少帥張學良傷透了心。
  • 張學良為何在中東路事件中態度強硬,和蔣介石有很大關係
    這一年張學良因為中東鐵路和蘇聯發生了重大衝突,還爆發了戰爭。縱觀整個事件,張學良的態度都非常強硬。當然,打仗失敗後,態度就不強硬了,畢竟是敗軍之將,開始要談判了。其實,很多人都好奇張學良為何在處理這件事上態度如此強硬。原因有很多,其中和蔣介石也有很大的關係。中東鐵路問題由來已久。1896-1903年,沙俄為了侵略清朝在東北修建一條鐵路。
  • 東北與列強的首戰 中東路戰爭(二)泥濘中掙扎的蘇俄
    所以說1929年的蘇聯已經恢復帝俄時代的擁有的大半國力。記住這點至關重要!!! 沒有實力蘇聯根本沒有能力捍衛其境外利益。也就是說,1928年前,蘇聯沒有動手一直保持克制和被動的局面不是他們不想去做。而是沒有能力。
  • 1929年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的慘敗,對後來歷史走向產生了怎樣影響
    至1929年11月下旬,這場中東鐵路衝突事件最終以中國東北軍慘敗而告結束。12月22日,中蘇籤定《伯力協定》,協議規定兩國立即息爭,中東鐵路恢復中蘇合辦,蘇軍儘速退出滿洲裡,彼此釋放所俘軍民,重設領事館。議定書恢復了蘇聯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中東路事件」基本得到解決。
  • 中東路事件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啥輸?除戰法落後,還因誤信蔣介石
    1929年十月,剛剛上位不久的張學良就出兵黑龍江企圖收回中東路權益,與蘇聯爆發了衝突,被稱為「中東路事件」。然而令人驚訝又不驚訝的,東北軍一敗塗地,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算是被上了一課。現在問題來了,在全國最為精銳的東北軍怎麼就輸了呢?
  • 為何一槍未發的蘇聯和日本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當然美國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和志願軍打了一個平手,不過有一個美國人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便是美國的前總統歐巴馬,當時在韓戰停戰60周年的紀念日上,這位美國前總統發表了一番「新奇」的講話。在這次講話中,他陳述了一個新的觀點,認為美國才是韓戰的最大贏家。
  • 有人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是最大的贏家,他們真的是嗎?
    文/紀布小編曾在一些關於戰爭方面的貼吧看到過帖子,有人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聯是全世界最大的贏家,也有說是美國的,還有說是咱們中國的。如果綜合客觀等方面來看,小編認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頭號贏家應該是美國,第二名才應該是蘇聯,如果再排個第三名的話,個人認為,應該是咱們中國。
  • 二戰中犧牲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不是蘇聯,也不是中國
    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犧牲1億3百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作為二戰主要戰場的中國和蘇聯,付出的代價和犧牲全球有目共睹,這兩國的軍民傷亡數,遠遠在其他同盟國之上,可以說中蘇兩國犧牲人數最多。但在歐洲戰場的另一個國家,犧牲了整個國家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是所有同盟國中犧牲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波蘭。
  • 二戰時期,如果蘇聯不出兵,中國只靠自己,能打敗日本嗎?
    共抗日寇當時對日作戰的人們可能並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個戰場,全世界都不曾在戰火中倖免,抗戰到了後期,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也進入了尾聲,最後蘇聯軍隊攻佔了日軍在中國的大本營東北,隨後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至此,抗日戰爭結束。
  • 揭秘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的隱層原因!
    遙想三年之前,面對父親被日本人炸死,日本人不斷壓迫的情勢下,張學良果斷選擇了」東北易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然而,在三年後的九一八,擁有30萬東北軍的張學良為何卻寧願背負」不抵抗「的罵名,也要選擇忍氣吞聲呢? 在比較官方的記錄中,我們知道,是蔣介石密電張學良不抵抗。然而這一說法有一定爭議,也並不一定是張學良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二戰中日本為什麼不進攻蘇聯?反而要偷襲珍珠港和英美開戰?
    說起日本不進攻蘇聯,很多人首先會認為這是日本打不過蘇聯,就像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和蘇軍的衝突,都被蘇軍打得灰頭土臉,所以日本不敢再去招惹蘇聯。這個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日本雖然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衝突中失利,但都是蘇軍依仗巨大的體量,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才取得勝利,無論是投入的部隊,傷亡,還是各種作戰物資的消耗,蘇軍都是日軍的四倍五倍甚至更多。在一對一的情況下,蘇軍根本就不是日軍的對手。所以,戰後日軍得出的結論就是日軍完全可以以一敵四,之後在東北地區部署的兵力就是按照這個比例來進行的。
  • 勝算:不是男主計策高明,而是蘇聯人太具有欺騙性了
    由柳雲龍、蘇青、梁冠華以及李立群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勝算》,目前正在廣東衛視和北京衛視熱播中。在新更新的37集和38集中,男主身份迎來了驚天轉變,從迫不得已的被逼叛變到男主順勢實行反間計,其過程可謂是驚心動魄。
  • 百萬蘇聯紅軍揮師東北,關東軍到底有沒有抵抗?日本老兵道出真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的時候,時任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根據雅爾達協定中約定的條款,向盤踞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百萬蘇聯紅軍揮師百萬迅速席捲了被日軍佔據的東三省,號稱精銳的日本關東軍在蘇聯紅軍面前竟毫無招架之力,以洪水決堤般的態勢迅速潰敗下來。那麼當年那場百萬蘇聯紅軍揮師中國東北的戰鬥中,日本關東軍到底有沒有抵抗?關於這個問題,倖存的日本老兵已經道出了真相。
  • 二戰期間蘇聯在遠東地區也實行綏靖政策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面對十倍以上的東北軍,日軍沒有遭到像樣的抵抗,就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東北,關外的十幾萬東北軍不戰而退。但是日軍想霸佔東北全境,還有一個非常強勁的攔路虎蘇聯。甲午戰爭後的《中日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當時的沙俄與德法一起強行阻止割讓,結果中國賠了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並給予沙俄在東北的各種特權。
  • 痛失雞冠上的明珠:中東路事件,蘇軍乘機強佔撫遠三角洲
    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之後,年輕氣盛的張學良成為了東北軍的少帥。同年東北易幟之後,張學良成為了僅次於蔣介石的人物。這位少帥手握重兵(東北軍在當時中國是裝備最強的軍隊),又位高權重,一時間飄飄然起來。於是張學良便很想施展一下自己。他首先不拿有殺父之仇的日本人開刀,而是直接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蘇聯。
  • 二戰時期的蘇聯,實則並不正義偉大,信仰利益至上原則
    中國和蘇聯籠統而言,似乎關係不錯,很多朋友都認為直到赫魯雪夫之後兩國才分道揚鑣。其實不然,蘇聯從來都是把中國當成爭奪利益的棋子和目標!2、中東鐵路事件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是在我國東北地區進行的。日本獲勝之後,獲得了東北地區南部的勢力範圍,沙俄勢力向北退縮。將大連旅順軍港轉讓給日本,同時將中東鐵路南段轉讓給日本。日本取得長春到大連段的中東鐵路。滿洲裡至綏芬河、哈爾濱至長春的中東鐵路仍控制在沙俄手中。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以及後來成立的蘇聯就開始和中華民國交涉中東鐵路使用權等問題。
  • 讓美國失望了,中國不是大號的「馬來西亞」,更不是蘇聯和日本
    上世紀時,美國對於自己的兩個競爭對手蘇聯和日本毫不手軟,最終蘇聯解體,日本的經濟發展也一蹶不振,直到後來才逐漸恢復過來。美國之所以能夠保持這麼多年超級大國的地位,其原因之一就是對對手國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