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面對日本不戰自潰的原因:中東路事件張學良被打怕了

2020-12-23 木書說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發動侵華戰爭,史稱「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

在九一八事變中,擁軍46萬東北軍的張學良卻選擇退出東北,把擁有重工業基礎和大片肥沃的東三省送給日本。張學良做出這樣的選擇,兩年前的中東路事件也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件事讓少帥張學良傷透了心。

張作霖張學良父子三人

中東路事件是中國收回中東鐵路引起的戰爭,是出於國家和民族尊嚴而發起的戰爭,但是結果以中國的慘敗收場。這場戰爭讓日本看到,雖然東北軍雖然有幾十萬之眾,卻是敗絮其中,徒有其表而已。這也是兩年後日本毫無顧忌、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的重要原因。

中東鐵路又稱東清鐵路,是在1896年沙俄逼迫滿清籤訂不平等條約《中俄密約》後修建的,1897年由沙俄投資開工 ,1903年建成使用,以哈爾濱為中心,東至綏芬河,西至滿洲裡,南至旅順口,整體呈丁字,長約2400公裡。是沙俄準備掠奪中國豐富資源的重要工具。

起初沙俄為了隱藏掠奪中國的事實,約定這條鐵路由中俄合辦,通車後由沙俄管理,甚至沿線兩側都是沙俄管理,相當於中國割讓了一條2400公裡長的土地給沙俄。並且建成後36年中國就可以買回鐵路,但是前提是沙俄同意中國買回鐵路。正常人都知道沙俄的這種約定不可能實現,但是當時的世界是靠實力說話,滿清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好景不長,1904年,為了爭奪中國資源豐富的東北地區,日俄爆發戰爭,沙俄戰敗。沙俄把鐵路南部長春至旅順口的南線鐵路管理權割讓給了日本,綏芬河到滿洲裡的東西線鐵路管理權仍然在沙俄手中。

修鐵路的中國勞工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蘇維埃政權建立。1919年開始,蘇維埃政權曾兩次宣布廢除俄國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東鐵路由兩國共管,但是由於當時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所以鐵路控制權仍然處於俄國手中。

蘇聯正式成立後,為了取得中國的支持,決定讓中國收回一部分中東鐵路的權利。1924年,中蘇籤訂《中俄協定》,而後蘇聯與張作霖籤訂了條約,約定撤換鐵路沿線蘇聯的負責人。

但是在1927年,蘇聯政權穩定之後,卻出爾反爾,與日本進行了密談,想把東西線的鐵路賣給日本。

張作霖深知蘇聯本性,一直奉行用日本牽制蘇俄,用英美牽制日本的政策,並且試圖盡全力收回應該屬於中國的中東鐵路。

1928年,張作霖遭遇日本人的襲擊後,張學良繼位。

1929年夏季,張學良強行收回了一部分蘇聯掌握的鐵路管理權,引起了蘇聯高層的強烈不滿,導致中蘇兩國斷交,開始了長達五個月的軍事衝突。

1929年初,張學良殺害了楊宇霆,引起了東北軍眾多元老的不滿,他急需打一場勝仗來立威,此時東北軍已經改旗易幟,效忠國民政府了,所以他的敵人只剩下東南的日本和北面的蘇聯。

張學良得到了一份密報:「蘇聯國內正在進行集體化,國內矛盾尖銳,饑荒嚴重,西方各國不承認蘇聯政權,高度敵視蘇聯。」

其實,這份密報來自蘇聯的政敵,少帥輕信了這份密報,在沒有認清蘇聯客觀實力的情況下開始收回鐵路沿線的一部分主權,起初蘇聯由於忙於國內的事情無法抽身,對張學良的試探選擇了暫時退讓,但張學良卻認為蘇聯不敢開戰,1929年5月,張學良於是決定用武力收回全部鐵路主權。

蘇政府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抗議,6月初,蘇聯開始向邊境增兵,張學良卻錯誤的認為蘇聯只是恐嚇,不敢開戰。當蘇聯大軍集結進攻時,少帥緊急增兵,但是已經晚了。

東北軍出動的兵力高達數十萬,蘇軍出動兵力8萬餘人,衝突以張學良的慘敗告終,東北軍傷亡2000餘人,被俘7000餘人,而蘇軍只傷亡800餘人。正是這個時候,蘇聯強佔了中國的黑瞎子島。直到蘇聯解體後,面對不斷強大的中國,蘇聯的繼承人俄羅斯才在2004年歸還了黑瞎子島。

言歸正傳,中東路事件爆發後,東北地方政府與蘇政府籤訂《伯力協定》,兩國停戰,雙方恢復外交,中東鐵路仍然由雙方共同管理。到這裡,中東鐵路事件落幕,但是日本人卻全部看到了眼裡。

少帥本想在東北軍立下自己的威信,但是沒想到卻栽了個跟頭,為何張學良會有膽量選擇與蘇聯開戰?佔據優勢的東北軍為何會失敗?原因仔細想起來其實很簡單。

一是當時張學良認為自己的實力非常強,東北軍正規部隊和非正規部隊加起來有46萬人,海陸空軍隊齊全,擁有中國最大最先進的瀋陽兵工廠。

擁有迫擊炮的東北軍

二是東北軍內部的腐敗,張學良得到的錯誤情報讓他認為蘇聯很弱,一部分東北軍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極力鼓吹開戰,宣稱東北軍必勝,讓張學良錯誤的判斷自己與蘇聯的實力,雖然東北軍數量眾多,但卻是一支軍閥部隊,東北軍紀律渙散,戰鬥力低下,根本不是蘇維埃軍隊的對手。

東北軍兵工廠生產的炮

三是南京政府的原因,這也是此後張學良在面對日本侵略,選擇退出東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東北軍在與蘇聯開戰之前得到了南京政府和蔣介石的大力支持,而且在私下中蔣介石曾告訴張學良,南京政府會在必要時出兵東北,幫助東北軍。

然而,衝突爆發後,蔣介石卻坐收漁翁之利,讓不在自己控制下的東北軍和蘇聯兩敗俱傷。這也給少帥深深的上了一堂課。

這一次的慘敗,讓張學良明白他沒有他老子張作霖的本事,想要混下去,就必須有實力。之後,張學良對列強的態度從強硬變成了軟弱,以保存軍閥部隊為上。

這邊在打的火熱,日本在一旁看熱鬧看的正起勁。這次事件讓日本看到了東北軍的虛弱和無能,開始了侵略中國的步伐。

中東路事件過去兩年後,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明白自己的東北軍打不過日本,蔣介石也指望不上,只好委曲求全步步後退保存軍閥部隊,這種可笑的做法卻讓東北軍面對日本不戰自潰,最終導致東北的淪陷。

相關焦點

  • 揭秘中東路事件:張學良東北軍王牌被蘇聯全殲,日本卻是大贏家
    那麼,「中東路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這場事件讓張學良東北軍的兩大王牌被全殲?為什麼搞丟了黑瞎子島?今天我來告訴你。1894年,中國在著名的「甲午戰爭」中敗北,被迫籤訂「馬關條約」。面對東北軍巨大的犧牲,張學良沒有更多選擇,只能向蘇軍提出停戰請求。這一天,是1929年11月26日。12月20日,在美國的調停下,張學良被迫與蘇聯籤訂《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按照協議,中國不僅未能收回中東路的絲毫權利,反而丟失了黑瞎子島。究其原因,是張學良對蘇聯軍隊的認知不足。
  • 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何在中東路事件中慘敗於蘇聯
    那就不得不提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了雙方參戰兵力對比:蘇軍1.6萬人VS東北軍6萬人戰役結果:蘇軍戰死123人,失蹤4人,負傷605人;對東北軍的觀戰報告:1、日軍認為在中蘇發生糾紛時,軟弱的張學良軍簡直就是烏合之眾。他們只靠人多,一受到蘇軍攻擊便立即潛逃。之所以如此脆弱,是由於裝備陳舊,官兵素質低下,教育訓練不足,鬥志不旺,團結力弱等因素導致。
  • 1929年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的慘敗,對後來歷史走向產生了怎樣影響
    首先,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慘敗給蘇軍,造成東北軍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也讓一旁觀戰的日本不但摸透了東北軍的實力,而且通過中東路事件中南京國民政府的反應,進一步步認清了中國國內局勢 ,在中蘇之間的衝突中 ,南京國民政府並未出兵相助 。中國這時遠未實現統一,蔣介石及其南京政府不僅不具備動員全國對外抗戰的能力 ,甚至還不具備這種公眾號召力 。
  • 中東路事件兵強馬壯的東北軍為啥輸?除戰法落後,還因誤信蔣介石
    1929年十月,剛剛上位不久的張學良就出兵黑龍江企圖收回中東路權益,與蘇聯爆發了衝突,被稱為「中東路事件」。然而令人驚訝又不驚訝的,東北軍一敗塗地,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算是被上了一課。現在問題來了,在全國最為精銳的東北軍怎麼就輸了呢?
  • 中東路事件始末:東北軍被俘獲近2萬,蘇聯僅僅陣亡143人
    張學良的一生,做過兩件大事。一件是「西安事變」,還有一件,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中東路事件」。中東路是怎麼來的呢?1897年,沙俄為控制我國東北,開始修築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路),到1903年,該鐵路開始運營。
  • 中東路事件的最大贏家:既非蘇聯也不是東北,而是便宜了日本人!
    晚年的張學良感慨,自己的人生其實早在36歲那年,就已經戛然而止了。自27歲父親被炸身亡,掌權東北軍以後,張學良的這9年,也就做過兩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其一就是西安事變,其二便是中東路事件。前者幾乎改變了整個世界,那麼中東路事件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揭秘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奉行不抵抗政策的隱層原因!
    遙想三年之前,面對父親被日本人炸死,日本人不斷壓迫的情勢下,張學良果斷選擇了」東北易幟「,維護了祖國的統一,然而,在三年後的九一八,擁有30萬東北軍的張學良為何卻寧願背負」不抵抗「的罵名,也要選擇忍氣吞聲呢? 在比較官方的記錄中,我們知道,是蔣介石密電張學良不抵抗。然而這一說法有一定爭議,也並不一定是張學良不抵抗的根本原因。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張學良為何在中東路事件中態度強硬,和蔣介石有很大關係
    1929年,對張學良來說非常重要。這一年張學良因為中東鐵路和蘇聯發生了重大衝突,還爆發了戰爭。縱觀整個事件,張學良的態度都非常強硬。當然,打仗失敗後,態度就不強硬了,畢竟是敗軍之將,開始要談判了。其實,很多人都好奇張學良為何在處理這件事上態度如此強硬。原因有很多,其中和蔣介石也有很大的關係。中東鐵路問題由來已久。
  •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命令是誰下的,蔣介石還是張學良?
    一提九·一八,人們總會想到張學良不抵抗的懦弱。不過,近些年來的又一說法讓大家更為迷茫,因為很多人開始相信,當年張學良之所以不抵抗,是聽了蔣介石的命令。於是,這段關於國恥的成因便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爭。那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秘一下,東北軍當年拒不抵抗,其源頭到底在誰身上。
  • 張學良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判斷失誤還是不敢打?歷史責任不可推卸
    7月,東北軍大權落到張學良手中。獨掌大權後,張學良開始恢復經濟,利用各種資源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投資修建鐵路,限制日本人在東北的勢力。這些發展戰略,對於東北的發展來說是十分有利的。由於利益受到威脅,日本人多次在東北地區尋釁滋事,面對各種挑釁,張學良都選擇了隱忍。
  • 張學良:從不抵抗丟東北,到逼蔣抗日被軟禁,真正改變他的是什麼
    那時東北的形勢非常複雜,自清政府和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後,日本的勢力漸漸滲入東北,並根深蒂固。後來發生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因為不聽日本人話,被日本人處心積慮地炸死了。日本人鬼精的想嫁禍給別人,張學良當時派人秘密調查到底是誰炸死了他老爹,無疑最後各種證據表明是日本人幹的。
  • 張學良被軟禁50年,為什麼10多萬東北軍沒有營救少帥
    在清朝滅亡之後,各地軍閥就開始割據分裂,並且誰都不服誰,其中在東北就是以張作霖的奉系軍團為首,手底下人稱其為張大帥,不過張大帥命不好很快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此時他的兒子張學良提前上位,成為了東北軍的少帥。然而這個少帥不好當,為了一致對外的統一民族戰線,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了50多年。
  •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一生
    1928年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
  • 東北不抵抗的命令到底是誰下的?晚年張學良的答案可能並非實情
    張學良軍隊「不開一槍」撤出東北的事,理由已經在他的傳記《張學良口述自傳》和現存史料中寫得明明白白。真相就是——「不抵抗命令」是張學良自己下的。而張學良當時才36歲,無論是政治經驗還是作戰經驗都十分欠缺,他完全認同了蔣的這一主張。從張學良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東北問題,當時的東北軍雖然是全國軍閥中作戰裝備最精良,兵力上具有很大優勢的,但是張學良依然感到「東北軍無法單挑日本軍」。 張學良在1928年其父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身死後一個月,立即通電錶態「宣布服從南京政策」,「絕不妨礙統一」。
  • 雙子座的張學良,東北不抵抗竟然找不到原因【論語與星座(15)】
    子路是個急性子,為此還曾受到老師的批評,所以他為了改正缺點,嚴格要求自己,在沒有把一件事情做到知行合一找到卻確定結果之前,不去想不去聽第二件事。這些提醒實際上都是對雙子座有益的,尤其在順境的時候。因為逆境往往逼迫人頭腦清醒,而順境反而會讓人失去警惕性、頭腦糊塗。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後,東北有陷入混亂的危險。但由於張學良得到了老派張作相等人的大力支持,順利地當上了東北三省保安司令。
  • 張學良:你囚禁了我半輩子!蔣介石:你一年花銷夠我養活一個團
    蔣介石1949年前不殺張學良是因為東北軍是東北軍是中國第二大軍事集團,需要用張來威脅東北軍聽命,判刑是需要,名義赦免然後交蔣管教也是需要,1949年後是因為我兔有更多人質無論是被俘將領還是留下的其他人員,殺協犯楊虎城是為了洩憤和展示敢殺人質,但不能一開始把主要人質殺了,不然人就不怕了,意思讓我兔在一些事情上別太過,做事前想想,這就決定了張學良不會死。
  • 痛失雞冠上的明珠:中東路事件,蘇軍乘機強佔撫遠三角洲
    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之後,年輕氣盛的張學良成為了東北軍的少帥。同年東北易幟之後,張學良成為了僅次於蔣介石的人物。這位少帥手握重兵(東北軍在當時中國是裝備最強的軍隊),又位高權重,一時間飄飄然起來。於是張學良便很想施展一下自己。他首先不拿有殺父之仇的日本人開刀,而是直接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蘇聯。
  • 王以哲中將被害的粉巷事件,導致東北軍徹底分崩離析
    1936年,東北軍又從鄂豫皖被調到陝北攻打紅軍,王以哲實際成為了前線的總指揮,經過了損兵折將、南京方面不給補充、被俘軍官的溝通以後,王以哲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開始認同我黨的主張,並且成為張學良與周公秘密會晤的主要策劃人。
  • 張學良如何走到西安事變這一步
    而與蘇聯取得聯繫,並在抗日問題上取得蘇聯的物資支援,則是張學良多年來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1929年,張學良曾輕率動用武力,試圖收復由中蘇共管的中東鐵路,引發了著名的中東路事件,與蘇聯方面交惡極深。東三省淪陷後,張氏曾反省自己上述行為,自認不智。在張氏看來,列強當中,唯有與日本積怨甚深,且直接受到日本進攻威脅的蘇聯,最有可能援助他收復東北。
  • 為何吳佩孚大罵張學良,張學良不還口?因為他還不了!
    隨著清朝統治的衰敗以及各方列強的侵入,導致我國各方勢力不斷成長,而吳佩孚和張學良也是各方勢力中的佼佼者。但是為何在918事件之後,吳佩孚對張學良破口大罵,而張學良卻還不還口,是因為出於對吳佩孚的尊敬,還是因為吳佩孚說的一點都沒錯,張學良根本沒有理由還口?吳佩孚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