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這一家子④丨世界那麼大故土才是家:掘進!向著小康生活出發

2020-12-15 紅網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紅網推出年度大型融媒體策劃——「咱這一家子」,聚焦常德市石門縣壺瓶山下,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與幸福點滴。記錄他們一家子的2020年,探尋他們脫貧奔向小康的「幸福密碼」。

白先釗在常德市石門縣的專業技術學校進行電商培訓。

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郭薇燦 攝影 張必聞 徐士潔 後期 歐陽璐 鍾家英王波 配音 連政

「咔嚓!」鏟子抬起,駕駛艙轉動,一隻稚嫩的小手把住了方向盤。3歲的白業旭騎上爸爸給他買的玩具挖掘機,神氣得不行。

挖掘機擺臂、挖土、倒土······這一招一式,像極了爸爸白先釗的風範。

白先釗是石門縣壺瓶山鎮平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美絨的女婿,今年32歲。4年前,他結束了在外漂泊打工的日子,選擇回到故土,同合作夥伴一起用一臺挖掘機打開了創業的局面。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白先釗,在家鄉幹起了他的「老本行」,憑藉經驗和技術,紮根農村。曾以為自己不會再像父輩那般依戀鄉村,幾年後的他終於明白,什麼叫「故土難離」。

初出茅廬還債10餘萬元

白先釗不是本村人,他老家在離平洞村20公裡開外的耍武村。和王美絨的女兒覃佐英一樣,白先釗也是吃苦長大的,小時候家裡特別窮。

「父母很支持我讀書,是我自己讀不進去。」想起當年那個任性的自己,白先釗懊悔地搖了搖頭。十六七歲,他就去到廣東「打工」了,與其說是打工,不如說是在那裡「混」了一年多,並沒掙著錢。

後來,白先釗回家考了貨運執照,經人介紹,去到了離家更遠的北方,甘肅、內蒙古、山西、黑龍江······因為北方的工資更高,他在那裡的礦山上給人開了好多年的鏟車和大貨車。

2008年,白先釗揣著掙到的錢,回老家蓋了房子。由於父親病重,家裡剛看到的希望,又破滅了。「治病欠下了10多萬元的外債,還了好多年。」

在外打工的日子,讓白先釗極其沒有歸屬感。

在外漂泊多年,2013年,25歲的白先釗回到湖南,在長沙從事裝修行業,做水電工程。因為各種原因,他還是賠了錢。

曾經,白先釗努力想變得和城市裡的同齡人一樣,但受到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等等因素制約,城市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座「他城」。

挖掘機帶來的幸福

開挖掘機的白先釗。

2015年,對於白先釗來說,是人生出現轉折的一年。年初,他結束了四處漂泊的生活,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石門縣壺瓶山鎮。

在家待業了半年,轉眼到了6月份,白先釗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也不敢輕易接觸創業項目,正處在迷茫之中。

「先釗,你現在在做什麼,有什麼打算?」這時候,同村一個叫龔道建的人找上了白先釗,他是耍武村村主任,比他年長10歲。這個從小看著白先釗長大的「老哥」,真心想幫「老弟」一把。

龔道建提議,兩人可以合夥買一臺挖掘機,接工程修路。「要致富,先修路」,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

一個地方要發展,挖掘機作業的需求量一定會增大,白先釗覺得這個想法不錯。

經過商議,最後兩人總共花費50萬元在二手市場買了一臺中型挖掘機,每人出資25萬元。白先釗那25萬元,一部分是他的積蓄,另外一部分是從農村信用社貸的款。

因為經常在鎮上作業,白先釗認識了在賓館當前臺的覃佐英。一來二去,兩人談起了戀愛。轉眼到了2016年的農曆臘月,兩人結婚。恰好這時,王美絨家享受國家政策蓋的新房也竣工了。

和覃佐英剛剛在一起的時候,白先釗就知道她家的情況。由於母親王美絨治病常年需要花錢,家中一直債臺高築。儘管如此,白先釗還是義無反顧地走進了這個曾經幾乎破碎的家庭。「我當時對她說,家裡有欠帳沒關係,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努力,生活都會好起來的。」

一份特殊的入黨申請書

正在寫入黨申請書的白先釗。

這幾年,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3年前,長沙至石門的城鐵通了,今年年底又即將開通高速。如今,水泥路也通到了自家門口。壺瓶山鎮修路搭橋蓋房子,工程需求量大,白先釗開挖掘機的收入也成倍地增長。

「有什麼新鮮東西,只要家裡人想吃想用,不管價錢,他馬上就買回來了。」說起女婿的孝順和如今日漸紅火的日子,王美絨笑得合不攏嘴。

算起來,白先釗在鎮上開挖掘機也有4年時間了,但在今年遇到了瓶頸。「以前生意好,一單接一單,今年受疫情影響,有一部分時間閒在了家裡。」

在工程停工,挖掘機停擺的這段日子,白先釗的腦子並沒閒著。

很多人都知道,雲霧繚繞的壺瓶山,海拔高,水土好,出產的茶葉品質優良。在白先釗小時候,他就聽父輩們說,在大山深處有很多野生茶樹,無專人看管,蟲子也不吃,更沒打過農藥。如今,這些茶樹越來越稀少,不成片地散落在高山叢林裡。

「要爬很高的山才能採到,用野生茶葉做出來的綠茶,雖然產出很少,卻有著特殊的香氣,這是大自然的饋贈。」山裡寶貴的自然資源,讓白先釗打開了另一條思路,他想在村裡辦一個生活茶廠,做精加工的野生茶葉。「現在都提倡環保,我想把閒置的自然資源重新激活。」

目前,壺瓶山鎮全鎮有茶園3萬畝,目前正全力打造「全域有機茶園」,是壺瓶山的重點產業,白先釗的想法與鎮上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因為很早進入社會,一直游離於城市和鄉村之間,白先釗基本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從走出大山的第一天開始,他也沒有想過,自己還會回到這裡。

「一個地方發展好了,掙錢的路子也多了。留在這裡,同樣可以圓夢。」現在,白先釗的想法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回家的這幾年,他發現自己對這片土地漸漸地割捨不下了,他想留在家鄉發展。

如何跳出「舒適圈」,拓寬掙錢的路子,白先釗一直在思考。

有了好產品,還要賣得出去,賣得起價。他知道,現在網際網路產業不僅在城市發展迅速,在農村也很火。特別是疫情期間,他感受到了網絡帶貨的強大。

近年來,壺瓶山鎮每月摸排一次農村勞動力基本現狀、已轉移農村貧困勞動力情況以及未轉移農村貧困勞動力情況、就業意向等信息。根據上級相關培訓和鎮級農技培訓安排,結合貧困勞動力自身培訓意願,積極推薦貧困勞動力參加培訓。近一年來,組織了5000多人次參加了茶葉加工、蜜蜂養殖以及電商培訓。

上個月,白先釗在壺瓶山鎮政府的組織下,走進了縣城的培訓學校,開始了電商培訓。「七一」前夕,他鄭重地寫下了一份入黨申請書。

「我們家享受國家政策過上了好日子,我也想通過黨組織去幫助別人,回饋社會。」白先釗說。

咱這一家子③|一張醫保卡 刷通大山裡的就醫路

咱這一家子②丨茶葉炒出「幸福味」

咱這一家子①丨壺瓶山下,一頓盼了10年的團圓飯

相關焦點

  • 視頻丨咱這一家子的春夏秋冬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咱這一家子與脫貧攻堅的故事很長很長就像奔流到海的千河萬川,沒有休止咱這一家子與脫貧攻堅的故事很短很短就像那迅速輪換的春夏秋冬,紅了眼眶行過四季 走過脫貧攻堅的非凡歷程這一家子經歷了怎樣的光景?
  • 2018向著榮耀聖城——新耶路撒冷出發
    請點擊上面藍色字即可關注2018我們放下過去一年裡的,種種不愉快;心存感恩,重整心態,向著榮耀的聖城新耶路撒冷出發>把主的愛傳遞千萬家。>世界只是短暫的居住之處。不必留戀,不值得牽掛,榮耀的聖城新耶路撒冷才是我們永恆的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搬出沉陷區,告別髒亂差,東華園社區百姓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6月30日,吃過晚飯,家住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的陳玉芳一家,坐在一起聊天、唱歌,屋內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 寧心丨從十八洞出發
    歷史性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寫給人民的答卷,這是新中國寫給世界的民族史詩,這是億萬中華兒女獻給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最好禮物。12月26日,「記錄小康」大型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在湖南衛視播出後產生廣泛影響。這部片子,秉承「把大片做到村裡去」的創作理念,把鏡頭對準脫貧後的新屋場和田間地頭,讓世人看到了十八洞村的滄桑巨變,看到了十八洞村人的喜上眉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 劉佳樂:一生只做一件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 劉佳樂:一生只做一件事 2020-08-04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鄉村變得「淨、綠、美」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根據部署,此次主題採訪報導把視角聚焦在「人民眼中的小康」,將圍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述普通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小康故事,展現廣大群眾為過上好日子的拼搏與奮鬥,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攻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小康故事,小康人生;小康家庭,小康社會。
  • 賈家莊邁上小康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從村辦工業廠區變身文化生態旅遊村賈家莊邁上小康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本報記者 喬 棟 朱悅華 董絲雨特色小吃、傳統作坊、工藝品店引人駐足,歡笑聲、叫賣聲不時傳來……沿著青石板路前行,賈家莊民俗特色商業街——賈街就在眼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青龍龍潭村:挪窩兒挪窩兒,這一「挪」,可不...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青龍龍潭村:挪窩兒挪窩兒,這一「挪」,可不要太滋潤!這不,天冷了,宋海不打算出門了,「咱這100多平方米的新房,樓上樓下的,住得多舒服。」10月12日,在乾乾淨淨的新房裡,宋海和記者說起現在的日子,臉上的笑容很燦爛。位於縣城南部的龍潭村,曾是「十三五」深度貧困村,尤其龍潭上、攆虎溝等片區的自然村,村民居住在深山,生存環境差,很多村民和宋海一樣,在大山裡住著年久失修的老土坯房,房梁塌了只能靠一根木棍支撐維持,幾乎成為危房。
  • 為他們插上「翅膀」 向著幸福出發
    黑色的車輪結實靈活,紅色的座椅安全舒適,坐在全新的電動輪椅上,100位肢殘人士代表從桐廬體育館出發一路暢遊縣城,參觀規劃展示中心,體驗了一段溫暖幸福的節日之旅。昨日是國際殘疾人日,我縣2300餘名Ⅰ級、Ⅱ級肢殘人士收到了一份最好的禮物——特別定製的電動輪椅。
  • 市界行 看小康⑧丨打破鄰裡人情帳,小山村裡漾新風
    市界行 看小康⑧丨打破鄰裡人情帳,小山村裡漾新風 2020-10-13 17:1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寧河鎮小月河村:吹響豐收曲 走上幸福路 2020-10-16 16: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板橋鎮東雙莊村:產業興 百姓富 鄉村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板橋鎮東雙莊村:產業興 百姓富 鄉村美 2020-10-17 20:4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7)推進管護區經濟 託起職工致富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7)推進管護區經濟 託起職工致富夢 2020-12-20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山西大同雲州區:小黃花做成大產業
    今天《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報導,我們就走進大同市雲州區看一看。眼下正是黃花採摘季,夜裡12點,雲州區唐家堡村的村民唐萬夫婦趕往自家的黃花地,在夜間最佳的時間採摘黃花。 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黃花種植戶 唐萬:每天有一茬,每天採這個最大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給她一枝玫瑰花
    這是一個陽光俊郎的年輕人。是這次陪同我採訪的翻譯。到每個農戶家,他臉上總揚著油菜花樣的笑。他笑起來像林丹,眉眼之間英氣逼人。三年的內初班,四年的內高班,大學四年,兩年支教生活。這是他的年輕的人生中並不年輕的經歷。內高班四年在江蘇,大學四年在重慶,江西兩年支教生活,按正常的軌跡,他完全可以留在內地。學校也建議我留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牧民其其格家的「美麗蝶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牧民其其格家的「美麗蝶變」 2020-09-09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一本書出發的勇氣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祖父積、子孫棄」,如此的警世恆言。  中國人原是敬字惜紙的。以文化人、讀書論世就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裡。孔子韋編三絕,左思洛陽紙貴,李密牛角掛書,「懸梁刺股」「鑿壁借光」「臥薪嘗膽」這樣的苦讀楷模,至今活在我們的日常裡。再說,哪裡有那麼多不出世的天才,何況凡人如你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畫出咱農民的精氣神!」
    「打小喜歡畫畫,來這畫已經堅持兩三年了!」王素玲告訴記者,她家住東豐鎮灣龍河村,農閒時節便會來畫,不單滿足興趣,還能「因畫致富」。「五六天就能完成一幅,合作社負責銷售,幾百幾千的都有!」 小四平鎮向明村村民孟丹學習農民畫已經十年,如今已固定在陶瓷農民畫產業基地內工作,在網上,她的作品經常被「搶購」,談及作品暢銷的秘訣,孟丹笑著告訴記者:「不光要跟著靈感走,更要跟著時代跑,要畫,就畫出咱農民的精氣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本刊記者 黎海華 王光煦「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博後村考察時闡發的這一重要論述,深深紮根於3600多名博後村村民的心底,也從這裡傳到大江南北老鄉的心坎裡,鼓舞全國億萬農民奮力奔向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小桃子」做成了「大...
    生我養我的地方  …………  40年前,蔣大為演唱的這一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將遼寧丹東河口村——這一鴨綠江上河島村莊的桃花傳頌於世。現在,一產種燕紅桃,三產發展桃花旅遊是我們村脫貧奔小康的主要產業。」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冉慶臣這樣向記者描述河口村的奔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