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紅網推出年度大型融媒體策劃——「咱這一家子」,聚焦常德市石門縣壺瓶山下,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與幸福點滴。記錄他們一家子的2020年,探尋他們脫貧奔向小康的「幸福密碼」。
白先釗在常德市石門縣的專業技術學校進行電商培訓。
紅網時刻記者 劉璇 郭薇燦 攝影 張必聞 徐士潔 後期 歐陽璐 鍾家英王波 配音 連政
「咔嚓!」鏟子抬起,駕駛艙轉動,一隻稚嫩的小手把住了方向盤。3歲的白業旭騎上爸爸給他買的玩具挖掘機,神氣得不行。
挖掘機擺臂、挖土、倒土······這一招一式,像極了爸爸白先釗的風範。
白先釗是石門縣壺瓶山鎮平洞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美絨的女婿,今年32歲。4年前,他結束了在外漂泊打工的日子,選擇回到故土,同合作夥伴一起用一臺挖掘機打開了創業的局面。
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白先釗,在家鄉幹起了他的「老本行」,憑藉經驗和技術,紮根農村。曾以為自己不會再像父輩那般依戀鄉村,幾年後的他終於明白,什麼叫「故土難離」。
初出茅廬還債10餘萬元
白先釗不是本村人,他老家在離平洞村20公裡開外的耍武村。和王美絨的女兒覃佐英一樣,白先釗也是吃苦長大的,小時候家裡特別窮。
「父母很支持我讀書,是我自己讀不進去。」想起當年那個任性的自己,白先釗懊悔地搖了搖頭。十六七歲,他就去到廣東「打工」了,與其說是打工,不如說是在那裡「混」了一年多,並沒掙著錢。
後來,白先釗回家考了貨運執照,經人介紹,去到了離家更遠的北方,甘肅、內蒙古、山西、黑龍江······因為北方的工資更高,他在那裡的礦山上給人開了好多年的鏟車和大貨車。
2008年,白先釗揣著掙到的錢,回老家蓋了房子。由於父親病重,家裡剛看到的希望,又破滅了。「治病欠下了10多萬元的外債,還了好多年。」
在外打工的日子,讓白先釗極其沒有歸屬感。
在外漂泊多年,2013年,25歲的白先釗回到湖南,在長沙從事裝修行業,做水電工程。因為各種原因,他還是賠了錢。
曾經,白先釗努力想變得和城市裡的同齡人一樣,但受到經濟收入、文化程度等等因素制約,城市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座「他城」。
挖掘機帶來的幸福
開挖掘機的白先釗。
2015年,對於白先釗來說,是人生出現轉折的一年。年初,他結束了四處漂泊的生活,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家鄉——石門縣壺瓶山鎮。
在家待業了半年,轉眼到了6月份,白先釗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也不敢輕易接觸創業項目,正處在迷茫之中。
「先釗,你現在在做什麼,有什麼打算?」這時候,同村一個叫龔道建的人找上了白先釗,他是耍武村村主任,比他年長10歲。這個從小看著白先釗長大的「老哥」,真心想幫「老弟」一把。
龔道建提議,兩人可以合夥買一臺挖掘機,接工程修路。「要致富,先修路」,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律。
一個地方要發展,挖掘機作業的需求量一定會增大,白先釗覺得這個想法不錯。
經過商議,最後兩人總共花費50萬元在二手市場買了一臺中型挖掘機,每人出資25萬元。白先釗那25萬元,一部分是他的積蓄,另外一部分是從農村信用社貸的款。
因為經常在鎮上作業,白先釗認識了在賓館當前臺的覃佐英。一來二去,兩人談起了戀愛。轉眼到了2016年的農曆臘月,兩人結婚。恰好這時,王美絨家享受國家政策蓋的新房也竣工了。
和覃佐英剛剛在一起的時候,白先釗就知道她家的情況。由於母親王美絨治病常年需要花錢,家中一直債臺高築。儘管如此,白先釗還是義無反顧地走進了這個曾經幾乎破碎的家庭。「我當時對她說,家裡有欠帳沒關係,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努力,生活都會好起來的。」
一份特殊的入黨申請書
正在寫入黨申請書的白先釗。
這幾年,家鄉的變化日新月異。3年前,長沙至石門的城鐵通了,今年年底又即將開通高速。如今,水泥路也通到了自家門口。壺瓶山鎮修路搭橋蓋房子,工程需求量大,白先釗開挖掘機的收入也成倍地增長。
「有什麼新鮮東西,只要家裡人想吃想用,不管價錢,他馬上就買回來了。」說起女婿的孝順和如今日漸紅火的日子,王美絨笑得合不攏嘴。
算起來,白先釗在鎮上開挖掘機也有4年時間了,但在今年遇到了瓶頸。「以前生意好,一單接一單,今年受疫情影響,有一部分時間閒在了家裡。」
在工程停工,挖掘機停擺的這段日子,白先釗的腦子並沒閒著。
很多人都知道,雲霧繚繞的壺瓶山,海拔高,水土好,出產的茶葉品質優良。在白先釗小時候,他就聽父輩們說,在大山深處有很多野生茶樹,無專人看管,蟲子也不吃,更沒打過農藥。如今,這些茶樹越來越稀少,不成片地散落在高山叢林裡。
「要爬很高的山才能採到,用野生茶葉做出來的綠茶,雖然產出很少,卻有著特殊的香氣,這是大自然的饋贈。」山裡寶貴的自然資源,讓白先釗打開了另一條思路,他想在村裡辦一個生活茶廠,做精加工的野生茶葉。「現在都提倡環保,我想把閒置的自然資源重新激活。」
目前,壺瓶山鎮全鎮有茶園3萬畝,目前正全力打造「全域有機茶園」,是壺瓶山的重點產業,白先釗的想法與鎮上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因為很早進入社會,一直游離於城市和鄉村之間,白先釗基本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從走出大山的第一天開始,他也沒有想過,自己還會回到這裡。
「一個地方發展好了,掙錢的路子也多了。留在這裡,同樣可以圓夢。」現在,白先釗的想法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回家的這幾年,他發現自己對這片土地漸漸地割捨不下了,他想留在家鄉發展。
如何跳出「舒適圈」,拓寬掙錢的路子,白先釗一直在思考。
有了好產品,還要賣得出去,賣得起價。他知道,現在網際網路產業不僅在城市發展迅速,在農村也很火。特別是疫情期間,他感受到了網絡帶貨的強大。
近年來,壺瓶山鎮每月摸排一次農村勞動力基本現狀、已轉移農村貧困勞動力情況以及未轉移農村貧困勞動力情況、就業意向等信息。根據上級相關培訓和鎮級農技培訓安排,結合貧困勞動力自身培訓意願,積極推薦貧困勞動力參加培訓。近一年來,組織了5000多人次參加了茶葉加工、蜜蜂養殖以及電商培訓。
上個月,白先釗在壺瓶山鎮政府的組織下,走進了縣城的培訓學校,開始了電商培訓。「七一」前夕,他鄭重地寫下了一份入黨申請書。
「我們家享受國家政策過上了好日子,我也想通過黨組織去幫助別人,回饋社會。」白先釗說。
咱這一家子③|一張醫保卡 刷通大山裡的就醫路
咱這一家子②丨茶葉炒出「幸福味」
咱這一家子①丨壺瓶山下,一頓盼了10年的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