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9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乾淨筆直的柏油公路通到各家各戶,整潔的村道被綠樹環抱,房前屋後野花競相綻放,綠油油的玉米靜享陽光的沐浴,牲畜欄裡不時傳來「哞哞」的牛叫聲……初秋時節,行走在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鎮鹼灘村,這樣的畫面著實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你們來啦!快先到屋裡坐!」走進鹼灘村佔地20畝的察哈爾奶食加工基地,女主人其其格放下手中的機器設備,熱情地招呼著。環顧主人家,乾淨透亮的瓷磚地板、簡潔素雅的房間布置、便捷高效的家電設備、甜蜜溫馨的家庭合照,目之所及,皆是一幅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的景象。
東側的一排平房是製作奶食的場所。記者看到幾名工人正在忙碌工作,有的將發酵好的酸奶倒入鍋裡進行熬製,有的正將奶漿擠成條狀奶酪進行晾曬。走廊最東側的房間是烘乾間,晾曬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奶制食品,兩臺大風力電扇正在進行「風乾作業」。整個製作坊間處處瀰漫著誘人的奶香味兒,令人垂涎欲滴。
「姐,您把灶臺再擦一下啊,咱做奶食得講究個乾淨。」安頓完廠間裡的工作,其其格特地換了一身蒙古袍,欣然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鏡頭前的其其格個頭不高,一頭利落的短髮,臉上漾著樸實的笑容,眼神中卻透著一股子堅定勁兒。
今年48歲的其其格是鹼灘村的牧戶,早些年,由於夫妻倆沒有固定工作,兒子又在上學,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也想把奶食製作這門傳統技藝重新撿起來,2010年,她和丈夫巴雅爾商量再三,在自家的一間小平房裡開始了他們的奶製品制銷事業。
「剛開始都是我們夫妻倆做,由於我們村其他牧民家的牛奶銷不出去,我們就用比市場價還高一點的價格把同村牧民的牛奶全部收購過來。每天天還沒亮我們就去收牛奶、發酵、熬製、晾曬,銷售。雖然辛苦些,但是很開心,日子過得也很充實。」其其格興奮地說,2019年夫妻倆註冊了「賽艾勒」商標,奶製品產品技術、改造、質量和管理上都得到了較好的完善和發展。這兩年奶食品的銷量很好,僅2019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20萬元。今年疫情緩解後,銷量更是節節攀升,預計年銷售額300萬,純利潤能達到40萬元。「起初我們日鮮奶加工只有500斤,現在能達到4000斤了。從早上八點到中午十二點,來我家買奶食品的人很多,一上午的時間掙個兩三千塊錢是不在話下,製作的奶食當天就能全部賣完。」說話間,其其格難掩喜悅之情。
「咱們這兒毗鄰黃旗海,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蒙古族聚居村,也是奶牛養殖大村,本地奶牛產的牛奶不僅營養價值高,製作出的奶食品也是新鮮可口,質地醇厚。」
巴雅爾介紹,現在自家生產的奶製品主要有奶豆腐、奶酪、奶渣、奶油、黃油、奶皮子等,不僅在烏蘭察布十分暢銷,在呼和浩特、錫林郭勒市場上也均有銷售。
一直以來,其其格、巴雅爾夫婦倆始終堅持沿用傳統工藝方法製作奶食,雖然耗時又耗力,但他們卻仍樂此不疲,盡心盡力。用其其格的話說,只有用雙手製作出的奶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有靈魂的好奶食。憑藉著這門手藝,其其格、巴雅爾夫婦讓奶製品走出草原,走進市場,使奶製品銷售成為家中增收致富的產業之一。當我們問起其其格今後的發展時,她的回答平實質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能會擴大規模,但不管怎麼樣,我都會保留和傳承蒙古族傳統奶食製作這門技藝,儘量不使用機器設備去製作奶食。我的兒子每逢寒暑假也都會回來幫我們打下手,現在兒子的手藝可不比他爸爸差!」其其格眼眉含笑,頗為驕傲地說。
從10年前只有一間毛坯房用來製作奶食的小作坊起步,到如今擁有300平方米的數間製作車間、十餘名工人的小型企業,10年努力,牧民其其格和巴雅爾夫婦倆終於對著奶製品這個行業喊出了「芝麻開門」,讓自己走上了致富路,過上了好日子。
「我們今年還開辦了牧家樂,一天能接待五、六桌客人,生意還算不錯。」記者看到,院子裡修葺一新的12間潔白蒙古包已經投入使用,工作人員正在為客人服務。其其格還計劃來年在自己院子裡種滿時鮮蔬菜,將自己的牧家樂打造成一個集休閒、娛樂、住宿、購物為一體的度假之地,為更多的遊客提供便利。
「現在,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了。」看著自己蒸蒸日上的生活,其其格不由感嘆:美好生活都是雙手創造出來的,奮鬥出來的「幸福」最踏實。(記者/賽娜)
來源:烏蘭察布日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牧民其其格家的「美麗蝶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