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與湖南交界的武陵山深處,俯瞰「十八洞」黃金茶基地。
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花垣縣報導
近日,有個茶產業領軍人才培訓班在湖南省花垣縣開班。
記者注意到,這個培訓班的全稱有點意思——「中國十八洞世界黃金茶產業領軍人才培訓班」。一個縣裡的培訓班,同時打上「中國」「世界」等關鍵字,從字面上看好像有點累贅,但透露出來的,是濃濃的脫貧致富信號,是當地謀劃扶貧產品「走出去」的強烈願望。
市場關注度高
這個培訓班,共有70人參加,包括花垣全縣規模以上茶葉基地培管員、茶藝員,茶葉合作社帶頭人、茶葉公司高層管理人士。
當地農業部門透露,這個培訓班採取綜合課程、專題講座、現場教學以及學員討論等形式授課,主要在茶葉冬季培管、茶園病蟲害防控等方面,進行理論和實操融合培訓。同時,還兼顧茶葉儲存、茶葉品質鑑別、茶藝知識等專題培訓。所有參與現場授課的專家,都是來自省、州、縣的國家級茶藝師、農藝師、評茶員。
近年來,湘西州除了保靖黃金茶品牌外,還推出了新品牌「十八洞」黃金茶。受益於「十八洞村」的知名度,「十八洞」黃金茶系列一入市,便以茶湯金黃、香氣清香、條素緊秀、雋茂、重實、口感甘甜等特性,受到市場高度關注。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花垣縣財稅收入對礦產開發等粗放型經濟依賴程度較高。如何在青山綠水間打造「金山銀山」,如何做好生態農業轉型文章,成為擺在花垣縣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大業面前繞不過的命題。
按照「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模式,花垣縣發揮「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的示範效應和能動作用,先後引導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和能人大戶帶動貧困戶一同發展茶葉產業,摸索出一條「礦業轉農業、黑色變綠色、老闆帶老鄉」的新路子。
「一片葉子,撐起一個產業」,從2013年至今,短短7年時間,花垣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6.8萬畝,共帶動1.5萬多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夢想得以快速實現。
2020年9月,在長沙舉行的2020第十二屆湖南茶業博覽會上,花垣十八洞黃金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十八洞黃金茶」「十八洞野生紅茶」獲得金獎。
帶動112個村脫貧致富
舞龍得靠龍頭帶。
作為花垣縣茶葉龍頭企業,創立於2013年的花垣五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研發、茶旅一體化多功能的現代化綜合獨資企業,公司通過創新多種幫扶模式,帶動全縣12個鄉鎮112個村發展茶產業,扶持貧困農戶種植茶葉面積4800畝,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1795戶,貧困人口6245人。
當地村民在種植茶樹。
五龍公司先後投入近億元,新改擴建茶葉基地1萬畝,推動分散培管的茶園實行集中管理,實現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協助97個經濟聯合社建設茶園1.5萬畝。在五龍公司的下一步謀劃中,還將通過聯合、承包、收購等方式,擴大茶葉種植規模到12萬畝,覆蓋全縣。
公司還與湖南農大、湖南茶研所建立了科技聯誼關係,共同打造「十八洞黃金茶」系列產品。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還組建了4個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年產量350噸的園林式紅綠茶全自動加工生產線兩條,並新建了集科研、茶葉展示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大樓,配套完善了茶文化觀光長廊、觀光亭、垂釣池等茶文化旅遊設施,還新建了20公裡長的採茶觀光道,「茶葉產業不僅是一項健康養生產業,更是一項持久的產業,我們將以此不斷帶動鄉親們致富」。
數萬畝茶園持續「造血」
花垣縣曾是深度貧困縣,苗族人口佔比77.3%,許多居民都居住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是多數村莊的特徵。
通過產業扶貧,持續「造血」,成為當地政府謀劃貧困戶脫貧、振興鄉村的關鍵點。2018年5月,按照湘西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部署,花垣縣正式將茶葉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造血」產業和特色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來打造,以高標準高起點推動茶葉產業快速發展。
在湘西州通盤謀劃和上述龍頭企業帶動下,如今花垣縣12個鄉鎮都廣種茶樹。在民樂鎮麻拉村,有巴儺山千畝茶葉示範園,茶園海拔886米,位於湖南與貴州交界的梳子山脈中段,大山溝壑縱橫,生態良好,是種植優質茶葉的理想之所。現在,茶園已完成定植面積2700畝,茶葉整體長勢良好。
在鄰近的梳子山村,茶葉面積也在不斷擴大,直接帶動了2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目前,花垣縣茶葉種植面積已達6.8萬畝,形成了萬畝茶園1個,千畝茶園22個,百畝茶園107個,培育茶葉種植主體125家,帶動茶農1.5萬多戶。茶葉已成為全縣脫貧事業中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