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皮試,你真的了解嗎?

2022-01-03 華山變態反應科

青黴素類抗生素是一類應用廣泛、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的抗菌藥物,然而,臨床對於應用該類藥物最大的顧慮是青黴素可能導致的過敏性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因此,青黴素皮膚試驗(簡稱皮試)成為使用青黴素類藥物前的必備環節。

但在臨床實踐中,不少患者甚至醫護,見「青黴素皮試陽性」而色變,不少患者從此就貼上「青黴素過敏」的標籤,這給臨床用藥帶來極大限制。因此,今天我們就從青黴素聊起,帶領大家科學、客觀地認識青黴素皮試。

青黴素最早是由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1928年無意發現的,後經過病理學家和生物化學家的不懈努力提純出青黴素結晶。1940年,青黴素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並在隨後的兩年中進行了大批量生產並被廣泛地應用到臨床中。二戰期間,青黴素更是成為了價比黃金的救命藥,與原子彈、雷達一起,被視為二戰中最偉大的三大發明。

因為青黴素製藥工藝及藥物本身穩定性差,隨著青黴素類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其誘發的過敏反應逐漸引起大家的關注。

藥物過敏根據不同的免疫學機制,常分為I-IV型:I型為IgE介導的速髮型過敏反應,常在給藥後數分鐘到1小時之內發生,典型臨床表現為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支氣管痙攣、過敏性休克等。而其他三型均為非IgE介導的遲髮型過敏反應,通常在給藥1小時之後直至數天發生。青黴素引起的藥物過敏可涉及全部I-IV型過敏反應。

I-IV型變態反應詳見本公眾號3月2日發表的《我們來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變態反應(過敏及免疫)科正式運行》一文。

青黴素是β-內醯胺類抗生素,本身分子量小,屬於半抗原,其代謝、降解產物與人體蛋白結合形成完全抗原,引發過敏反應。

青黴素化學結構中的β-內醯胺鍵不穩定,易斷裂分解,開環形成的青黴噻唑基佔其分解產物的95%,被稱為主要抗原決定簇,與IgE親和力差,較少引起過敏性休克,相應的商業化皮試試劑由青黴噻唑基與多聚賴氨酸共價結合製備而成,稱為青黴噻唑醯多聚賴氨酸(penicilloyl-poly-lysine,PPL)。

青黴素還可形成其他降解物、重排物或降解中間體,例如青黴酸、青黴噻唑酸、脫羧青黴噻唑酸、青黴烯酸、青黴胺等,這些分解產物約佔5%,構成次要抗原決定簇混合物(minor determinant mixture, MDM), 青黴素G本身亦可歸為次要抗原決定簇。

次要抗原決定簇與IgE親和力強,是I型速髮型過敏反應的主因

所謂的「主要」和「次要」是指兩類分解產物量上的差異,兩者在免疫學及臨床重要性上是等同的。此外,半合成青黴素側鏈結構也可成為抗原決定簇,對此結構過敏的患者可表現出對含相同側鏈的不同種類抗生素交叉過敏。

青黴素皮試主要通過檢測患者體內是否有針對青黴素及其代謝、降解產物的特異性IgE抗體(specific IgE, sIgE),預測發生Ⅰ型速髮型過敏反應的可能性,降低發生過敏性休克等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是目前預測青黴素速髮型過敏反應最快速、靈敏、有效的檢測方法。

但其對於Ⅱ、Ⅲ、Ⅳ型過敏反應以及非免疫機制介導的過敏反應無法進行預測,也無法檢測藥品中是否含有雜質成分。

而看似簡單的青黴素皮試實際上對醫護人員相關操作有嚴格的要求,開始皮試前需要詳細詢問患者既往藥物過敏史以及近期相關用藥史。

規範的青黴素皮試需要使用完整的青黴素皮試液(青黴素G、PPL、MDM、氨基青黴素)以及陰性對照(生理鹽水)、陽性對照(組胺)。

若皮膚點刺試驗陽性對照引起的風團明顯,已證實皮膚反應性良好,皮內試驗可不再使用陽性對照。

研究表明,通過完整、規範的皮試診斷方法,青黴素皮試在成人和兒童均有預測價值,其陽性預測值為50%,陰性預測值為70%~97%。考慮到大部分科室臨床可操作性,目前國內臨床上常僅進行皮內試驗。

不,青黴素皮試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過敏反應的可能,前文已提及皮試僅對IgE介導的速髮型過敏反應有預測價值,對非IgE介導的遲髮型過敏反應無預測價值。

現階段我國青黴素皮試檢測試劑僅含青黴素G,部分醫院加入了半合成青黴素,但由於目前無PPL、青黴噻唑鹽和青黴吡唑鹽的商業供應,皮試的靈敏度仍有限。因此即使皮試為陰性,在藥物使用過程中仍需注意密切觀察,並做好過敏反應搶救準備。

有一部分患者常常顧慮青黴素皮試陽性或青黴素藥物過敏,會遺傳給下一代,其實,雖然確實有部分藥物過敏具有遺傳傾向,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青黴素類藥物在中國人群中的遺傳易感性。

很多患者甚至醫護認為既往青黴素皮試陽性,意味著對青黴素類藥物過敏,今後都不能使用這類藥物,這當中其實存在很大的誤區。

在排除假陽性反應的前提下,青黴素皮試陽性有臨床意義,提示患者有發生IgE介導的速髮型過敏反應的可能。但青黴素皮試陽性(除非皮試誘發嚴重過敏反應)不應簡單記錄為「青黴素過敏」,而應準確記錄為「青黴素皮試陽性」。

實際上根據相關研究報導,青黴素過敏反應的發生率遠低於青黴素皮試陽性率。此外,特異性IgE抗體有自然的衰減周期,半衰期短則10天,長可達3年 。有研究報導青黴素皮試陽性人群中,5年內50%、10年內80%患者不再過敏。所以既往僅青黴素皮試陽性患者,並非皮試的禁忌證,可在密切觀察基礎上重複皮試,評估能否應用該類藥物。

我院變態反應科的建成及變態反應專業人員的配備,將助力推動青黴素規範化皮試,更好的服務於廣大臨床患者。

參考文獻:

1. 楊帆. 青黴素皮膚試驗專家共識 [J].  中華醫學雜誌,2017,97(40): 3143-3146.

2.  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皮膚試驗指導原則(2021 年版)

3. Gonzalez-Estrada A, Radojicic C. Penicillin allergy: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inicians. Cleve Clin J Med. 2015;82(5):295-300.

4. Romano A, Atanaskovic-Markovic M, Barbaud A, et al. Towards a more precise diagnosis of hypersensitivity to beta-lactams - an EAACI position paper. Allergy. 2020;75(6):1300-1315.

作    者:楊    金

編    寫:張    臻

校    對:劉書韜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公眾號後臺回復「預約」或「掛號」,查看變態反應(過敏與免疫)科門診預約方式。

# 公眾號後臺回復「在線複診配藥」,查看華山醫院在線複診配藥服務說明。

相關焦點

  • 除了青黴素,還有哪些藥物需要做皮試?
    需要皮試的藥物,你都清楚嗎? 皮試又稱皮膚過敏試驗,是通過皮內注射少量藥物以檢測機體是否會發生過敏反應的一種方法。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有些藥物(如青黴素)可引起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嚴重者表現出低血壓、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等,甚至導致死亡。
  • 為何在中國注射青黴素要做「皮試」,而歐美國家卻不需要?
    那麼什麼是「皮試」呢?皮試就是皮膚(皮內),敏感性的一種試驗的簡稱。由於青黴素有較強的過敏反應,所以一般在注射青黴素時都要做「皮試」。小編小時候就親歷過這樣一個醫療事故,那是30年前了,小編的同學的父親袁叔叔,因為感冒發燒,到當時的職工醫院去打針,給掛的就是青黴素。由於護士疏忽,沒有給袁叔叔做皮試,就直接掛上了青黴素,結果吊針打了沒有一半,袁叔叔臉色就變得慘白,呼吸急促,護士發現後,趕忙停了吊針,緊急搶救,可惜最終也沒有挽回袁叔叔的生命,只因沒有做皮試,便釀成了一場人間悲劇。可見,青黴素的過敏反應會有多麼嚴重。
  • 頭孢到底要不要做皮試?關於頭孢皮試的10個問題
    你的回答是?   2019年1月5日,南方周末的一篇《上海頭孢過敏致死案調查:有沒有皮試是關鍵嗎?》引起熱議。  在這起醫療糾紛中,患方和醫院爭議的焦點在於:使用頭孢菌素前是否需要做皮膚試驗(簡稱皮試)。   其實,關於頭孢菌素使用前要不要做皮試,也有朋友在我們的後臺留言:頭孢還要做皮試嗎?
  • 一文詳解頭孢皮試10大問題
    在這起醫療糾紛中,患方和醫院爭議的焦點在於:使用頭孢菌素前是否需要做皮膚試驗(簡稱皮試)。 其實,關於頭孢菌素使用前要不要做皮試,有很多朋友曾留言詢問:頭孢需要做皮試嗎?
  • 做皮試前,擦拭皮膚選什麼?生理鹽水、酒精、不用?
    @蘇菲:老師,今天跟著我的帶教老師做青黴素皮試消毒時,碰到一個對酒精過敏的老奶奶,後來改換成生理鹽水擦皮膚
  • 5種皮試常見問題,新手護士一定要謹記!
    《基礎護理學》建議:評估患者用藥史、過敏史及家族過敏史,如有青黴素過敏史者應停止該項試驗。有其他藥物過敏史者或變態反應史者應慎用;如曾使用青黴素,停藥 3 天后再使用,或在使用過程中改用不同生產批號的製劑時,需重做。但皮試陽性與過敏史還是有區別的。
  • 做皮試前,擦拭皮膚到底用什麼?可以用生理鹽水嗎?
    前不久科裡護理實習帶教群裡的留言炸開了鍋……@蘇菲:老師,今天跟著我的帶教老師做青黴素皮試消毒時
  • 「天然」青黴素終於被發現,沒事吃兩口,癌細胞可能離你而去
    說起青黴素這樣的一種藥品,相信大家都應該不陌生了。我們的身體當中出現一些炎症的時候,往往都會藉助青黴素的作用來進行殺菌消炎,它的作用也是非常強大和明顯的。而且我們都知道青黴素等這一類的抗生素類藥物,可能會具有一定的過敏性,因此在使用之前都要先做一下皮試。
  • 小兒皮試結果真假陽性?傻傻分不清?
    如果皮試處皮膚出現與消毒皮膚面積大小,部位相一致的局限性紅暈,應考慮到皮膚對酒精刺激過於敏感,致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或用酒精消毒未乾便急於穿刺,過多酒精隨針頭進入皮內,引起皮丘四周紅暈擴大而出現假陽性。所以在操作時,應注意消毒後的待幹過程,或改用鹽水在對側前臂做皮試前消毒,重新做一次皮試,觀察結果。
  • 小時候打的「屁股針」越來越少見,是被淘汰了嗎?醫生告訴你
    首先大家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屁股針」。「屁股針」通常是用做青黴素的注射工具,是把青黴素藥液使用注射器在屁股上的某些部位進行注射,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為是扎在屁股上的緣故,所以也就被大家叫做「屁股針」了。
  • 五種天然抗菌消炎食材 功效賽過青黴素
    我們都知道青黴素這種藥物,有很好的消炎抗菌功效,對於很多疾病都有著很好的療效,但是藥三分毒,而且注射青黴素要做皮試,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五種食物,功效堪比青黴素,同樣具有很好的消炎抗菌功效。雞湯:被譽為「天然青黴素」,每天喝上一碗,就能幫助緩解流感症狀。
  • 天然「青黴素」已出爐,平時多給孩子吃點,這個冬天,或可少生病
    一般在輸液前,通常醫生會問同一個問題,就是對青黴素這種藥物是否存在過敏反應?青黴素屬於一種抗生素,在輸液的藥物中加入青黴素能有效抑制病菌的繁殖。但是注射青黴素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有一部分人群對青黴素過敏,一旦不注意甚至會危及自身的生命安全。
  • 醫生一直想告訴你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醫院中以前比較常見的「屁股針」已經基本沒有了,現在生病到了醫院往往是開一些藥,打點滴的情況都比較少。其實我們常說的「屁股針」,常用的藥物往往就是青黴素,以前這種藥物在醫院裡面使用的還是比較多的,基本上大人帶著發燒的小孩到了醫院最先要求的意見事情就是打這種藥物,不過這種藥物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打,在打之前往往需要對人們進行皮試,假如發現皮試通過不了的人,往往就不能進行使用這種藥物進行治療。
  • 有時候你可能被常識騙了
    相信大家對阿莫西林這個藥都不陌生,作為家裡常備藥,無論是家人有個頭疼腦熱,還是感冒發燒,都會想著來上一片,讓你張嘴吃藥。然而,阿莫西林真的是感冒的萬能藥嗎?其實這個觀點是不對的。然而你知道嗎?實際上,阿莫西林對大部分的感冒都不起作用。首先,我們要知道,阿莫西林是一種抗生素,屬於抗菌藥物,它只對細菌或支原體等引起的感染有效,而對病毒或真菌等引起的炎症起不了任何作用。但是,百分之八十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服用阿莫西林並起不了效果。
  • 除了手臂內側,還有哪些部位可以皮試?
    案例來源前幾天,一護理群內一名護士姐妹提問:皮試可以做在手臂外側嗎?我平時打的是右手的內側,然後今天打了左手的外側,被老師說了。另一名同仁回答:實在沒地方打可以打的。那麼問題來了,難道皮試不可以打到手臂的外側嗎?
  • 三代頭孢+青黴素一起用,合理嗎?
    三代頭孢+青黴素一起用,合理嗎?小白樓主提問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部分醫生常常會將青黴素和三代頭孢聯合治療呼吸道感染,這樣合理嗎?對於這一現象,小編看了網上的資料,存在2種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青黴素主要對陽性球菌有效,而三代頭孢菌素主要對陰性桿菌有效,兩者聯用,可以擴大抗菌譜;另一方認為,兩種藥均為β-內醯胺類藥物作用,靶位相同,聯用只會增加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 青黴素傳奇
    據他的朋友描述, 和弗萊明交談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和他談話就好像和一個人在打網球。當你把球打過去後,他把球用手抓住,再揣進兜兒裡。」弗萊明雖然不擅長人際交往,但他喜歡和細菌、真菌相處。作為外科醫生出身,他訓練有素,有敏銳的觀察力, 和超強的動手能力。他在培養皿中的培養基上接種細菌時,經常將幾種不同菌株劃到一個培養皿中。等菌群長出來時,培養皿中竟是一幅彩色的芭蕾舞演員的畫。
  • 我國第一個研製出青黴素的人,青黴素的這個名字也是由他起的
    如果沒有樊慶生,小編相信在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遲早也會具備生產青黴素的能力。也許這個零的突破也會出現在抗戰期間,中國人最需要治病救傷藥物的關鍵時刻,但是歷史總是不能假設的。你可能知道在青黴素出現以前,肺結核、腦膜炎、炭疽、白喉等疾病基本上無法治癒。得了這個病幾乎就可以等死了,甚至連輕微的傷口感染,在那個時代都有可能要人命。
  • 【常用針水】青黴素、生理鹽水、葡萄糖水您用對了嗎?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鹽水和糖水有什麼不同。在製劑中,葡萄糖在生產過程中需加入鹽酸,成品溶液 pH 多為 3 左右,而生理鹽水稍高,一般為 4~5。用鹽水還是用糖水,一方面考慮藥物的穩定性,因大多抗生素在酸性環境下會分解,導致藥物失效甚至是致敏源增多。另一方面,則是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下面我們就從這兩方面來談談鹽和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