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塞萬提斯的化身,看似瘋癲的千面英雄

2020-12-16 木流流馬

在西班牙的廣袤草原上,落日餘暉映襯著遠處兩個小小的身影。一個又高又瘦,一個又矮又胖。前者騎著一匹皮包骨的老馬,後者騎著一頭驢子,兩人結伴緩緩前行。這就是人們想起《堂吉訶德》時,腦海中浮現的經典畫面。

堂·吉訶德,本名阿隆索·吉哈諾,是西班牙德·拉曼恰地區的一個鄉村紳士。他生活簡樸,作息規律。唯一與人不同的是,他酷愛騎士小說。為了讓小說中「黃金時代」重現,他幻想自己是一位中世紀騎士,並自封「唐·吉訶德·德·拉曼恰」,成為一方土地的守護者。

堂·吉訶德僱傭了鄰居桑丘·潘沙作為自己的僕人,先後三次踏上冒險之旅,並做出了許多讓人匪夷所思的事。

他拿著一根生鏽的長矛,戴著一個破洞的頭盔,想要懲強扶弱,卻鬧了很多笑話。他把風車當成敵人,卻被風車翅膀把長矛折成幾段,自己連人帶馬翻到在地;他把羊群當成軍隊,卻被牧羊人狠狠揍了一頓,還被打掉了幾顆牙齒;他把罪犯當成受到迫害的紳士,解救了他們,結果反而被這幫人打成了重傷,差點丟了性命...

堂·吉訶德最後輾轉回到家鄉,一病不起。臨終時,他從騎士夢中醒悟過來,認清了自己的荒唐,後悔看了那些荒謬的騎士小說,在懺悔中與世長辭。

在西班牙的文學評論界,人們把《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與哥倫布並稱為「精神上的雙胞胎」。哥倫布一心想找到神秘的東方,卻不知已連結了歐洲與美洲,開闢了殖民海外領地的大時代。而塞萬提斯最初只是寫了一部諷刺小說,但這部作品卻成為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塞萬提斯同哥倫布一樣,都是開闢了「新大陸」的人。

堂·吉訶德就是塞萬提斯的化身

堂·吉訶德的瘋狂行為,總是讓人覺得不合時宜、滑稽可笑,但是他內心充滿正義,面對任何困難都勇往直前、奮不顧身,不論遭遇多少次失敗,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所以,讀者在捧腹大笑之後,內心也感受到一絲悲涼。而這正如塞萬提斯屈辱困頓的一生。

塞萬提斯出生在一個落魄的醫生家庭,童年生活艱辛。長大後,他成為了羅馬一位達官顯貴的侍從。但由於看不慣宮廷貴族的風氣,他轉而參軍報效祖國。在著名的雷邦多海戰中,他帶病請纓出徵,表現驍勇,可不幸失去了左臂,落下了殘疾。

回國途中,他又遭遇海盜俘虜,賣給了殘酷野蠻的奴隸主。在做苦工的5年中,他4次策劃了逃跑行動,卻都失敗了。面對嚴厲懲罰,他毫無懼色,一人承擔全部責任,保護其他同伴的安全。奴隸主因其勇氣可嘉,也放棄了懲罰。

塞萬提斯被贖回國後,曾做過徵糧官和收稅員,但他因為揭露了貴族和教會惡行,被誣陷入獄。

第三次入獄時,塞萬提斯已經50多歲。他拖著貧病交加的身體,在鐵窗內回顧自己的一生,無限悲愴。他決定把自己的經歷和真正的騎士美德融入一本小說中,《堂吉訶德》就此誕生。

出獄後,塞萬提斯一邊艱辛地謀生,一邊創作小說。他細緻地描繪了當時16世紀中後期、17世紀初西班牙的社會生活。不僅諷刺當時粗製濫造、荒謬愚昧的騎士小說,更從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各個層面一同批判。

《堂吉訶德》中,公爵夫婦日常生活奢侈,為了打發時光,他們拿堂·吉訶德取笑玩樂,動用所有奴僕扮演妖魔鬼怪和落難貴婦;有錢人家的公子小姐,會穿上絲綢的牧羊人衣服,去風景優美的郊外裝扮牧羊人來消遣;而貧苦農民們卻生活悲慘,有人為了活下去只能去當兵賣命,有人鋌而走險、落草為寇,桑丘給人當長工,一個月只有2個杜加的工錢,為了讓兒子上學,給女兒攢嫁妝,才決定跟隨堂·吉訶德去冒險。

塞萬提斯通過對社會的全景描寫,抨擊著社會的醜聞,諷刺貪圖享受的貴族和虛偽自私的僧侶。而桑丘與老鄰居裡科特在路上的偶遇,裡科特父女因為遭受驅逐而骨肉分離,則直指當時摩爾人被驅逐的血淚史。

《堂吉訶德》出版後,全國讀者為之轟動,小說甚至流傳至歐洲其他國家。這更加引起教會和貴族的恐慌。他們為了抵消社會影響,偽造了續集,並貶低了堂·吉訶德和桑丘。塞萬提斯憤憤不平,於是在病中趕寫出了第二部作品。

塞萬提斯在臨終時寫道,「堂·吉訶德為我一人而生,我為他一人而活。他行事,我記述,我倆融為一體」。堂·吉訶德的理想和嘆息,正是塞萬提斯一生所經歷的艱辛與希望,雖有不幸,但他堅強地忍受,並全力揭露黑暗,歌頌美好。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堂·吉訶德

從堂·吉訶德一角的誕生,直到今天,有許多人都對這個角色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19世紀,法國的文學評論家艾米爾·蒙太居,將堂·吉訶德、哈姆雷特、少年維特和維爾海姆·麥斯特這四個角色稱為合乎美學標準的4種類型。

而在西方文學史上,人們把堂·吉訶德視為與哈姆雷特、唐璜和浮士德一樣,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人物。

奧爾特加·加塞特,曾被加繆譽為歐洲繼尼採之後最偉大的哲學家,他說「每本小說都有《堂吉訶德》的影子,如同水印一般」。

堂·吉訶德就像一個文學之謎,這個形象具有普遍意義,但卻又沒有確定的定義。如果將「堂·吉訶德」結合不同的時代,人們都可以品味出符合當下時代精神的內涵。

最初,在1605年塞萬提斯發表《堂吉訶德》時,西班牙文學還沉浸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條條框框中,曾經經典的騎士浪漫文學,變得膚淺輕佻,缺乏內涵。人們沉睡在中世紀的虛幻理想世界中,文明止步不前。伴隨著當時對抗新教的改革運動,塞萬提斯利用《堂吉訶德》重塑社會道德,揭露社會問題,徹底終結了不正的舊騎士之風。

18世紀,英國人關注到了《堂吉訶德》。他們認為人們在感受堂·吉訶德或桑丘可笑、可憐時,無法否認自己也有過一樣的幻覺。他們將堂·吉訶德視為「最講道德,也是最理性的瘋子」。當時正值歐洲啟蒙思想傳播,理性被看做是抵抗無知、迷信和暴政最有力的武器。塞萬提斯的幽默諷刺,正塑造了一個雖然有點傻,但是「有趣」的好人堂·吉訶德,還有理性的代表桑丘。

到了18世紀末的德國,對小說的詮釋又被推翻。席勒認為,「小說表現了一位理想主義者,為了反抗現實束縛而進行的鬥爭」。德國浪漫主義運動時期,人們反對過去的理性,強調想像力、自由和獨立。堂·吉訶德被視為一位孤獨的理想主義鬥士。他硬要挽回已逝去的時代,這使他虛弱的身體,特別是脊背,痛苦地與當前現實發生摩擦,他忠於理想的精神讓人感動。而桑丘則是物質主義和短視的代表。

直到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興起,人們開始反對對現實社會的理想化。小說中,幻想與幻想破滅的對立,正可以起到對世人的教化作用。堂·吉訶德作為一名誠實的騎士,願意為真理的勝利而奉獻生命,這是現實主義者最珍視的。而桑丘的形象,也轉變成為了一個光榮美好的事業而奮不顧身的人。

如今,人們更是以各種方式對《堂吉訶德》進行著自己的詮釋。從小說的各種敘述方法,比如故事套故事、人物雙重性格、滑稽模仿,再到小說家們希望表達的主題,比如理想與現實、成長、欲望、夢想等,都可以在《堂吉訶德》中找到端倪。

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混淆了主觀與客觀,也混淆了讀者的世界與書的世界。這使得書中的人物成為了讀者,也讓讀者走進書中,延伸出無限的想法與可能。

不談騎士道的堂·吉訶德,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沉迷騎士小說的堂·吉訶德,看似偏執又瘋癲,但是正因為如此,他才得以毫無畏懼地打破一切枷鎖,大膽說出「真實的謊言」。

他看到的不是風車,而是巨人的思想和天空的距離;他看到的不是羊群,而是軍隊的風格和懦弱的表現;他在理髮師破爛的銅盆裡,看到了信仰;在窮人開的客店裡,感受到森嚴的等級和生命的渺小。

堂·吉訶德,其實是一個智者。他不僅精通拉丁文和義大利文,還熟讀羅馬和希臘的歷史。就像桑丘說的,「堂·吉訶德對世人的歷史掌故,沒有一樣不是如數家珍」。

堂·吉訶德就像一本百科全書,而且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談論起自由平等、友誼愛情、社會人文,都蘊含著深邃的智慧。

他解救囚犯,把打倒暴君、拯救苦難視為自己的天職。在他看來,人天生是自由的,把自由的人當成奴隸未免殘酷。面對公爵夫婦的款待,住在奢華的城堡,堂·吉訶德卻感覺自己深陷沉悶的牢房。最後,當他離開城堡走向郊外大自然時,他不禁感慨,自由是天賜的無價之寶。

他對自己的心上人杜爾西尼亞忠貞不渝,保持著高尚純潔的心之嚮往。每當在打鬥中得勝,他都一定向心上人通報。對於其他女性,他也是同樣的理解和愛護。一個男子對牧羊女馬爾塞拉因愛生恨,最後自殺身亡。所有人都指責牧羊女的心狠。但堂·吉訶德卻認為她一點都沒錯,牧羊女不必遷就任何一個追求者,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這些追求者不僅不應糾纏她,還應該理解讚賞她。這種態度,在對女性歧視的封建社會,是極其超前的思想。

當時還有「解放奴隸」的活動,聽起來人道,事實上只是奴隸主把年老無用的黑奴趕出門,讓他們凍死、餓死、病死。堂·吉訶德叱責這種行為,指責奴隸主不過是為了節省花銷,置黑奴的生命於不顧。

堂·吉訶德雖然外表瘋癲,但他卻幫助、激勵、鼓舞了無數人。塞萬提斯在小說的結尾寫道,「他活著的時候是個瘋子,死了卻是個智者」。堂·吉訶德會在讀者的心中,永獲生命。

相關焦點

  • 瘋癲的英雄: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中文譯本,楊絳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所著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以說只有寥寥一些作品可與之相比。《堂吉訶德》插圖《堂吉訶德》分兩部,第二部是後來續作。續作能後來居上的書一般不多,但此書的第二部顯然遠遠超越了第一部。
  • 讀書筆記: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楊絳先生的翻譯的《堂吉訶德》,幽默中透著睿智與煙火氣,果然名家翻譯不同凡響。本書是西班牙大師塞萬提斯劃時代的巨著,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巨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主人公堂吉訶德一方面脫離現實,愛幻想,企圖仿效遊俠騎士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立志剷除人間邪惡。
  • 堂吉訶德:不是瘋癲可笑的殉道者,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的逐夢人
    瑞典的諾貝爾文學院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堂吉訶德》被推選為最優秀的文學作品。然而就是這樣一部被民眾廣泛認可的小說卻因翻譯及傳播影響,長久以來被人們曲解為一部堂吉訶德的瘋癲史,太多人讀完堂吉訶德的故事後一笑而過並洋洋得意,覺得自己高堂吉訶德一等。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2020-02-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班牙宣布找到《堂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遺骸
    原標題:西班牙宣布找到塞萬提斯遺骸新華網馬德裡3月17日電(記者馮俊偉)西班牙專家17日宣布,西班牙偉大作家、文學巨著《堂吉訶德》的作者米格爾·德·塞萬提斯·薩阿韋德拉的遺骸已在馬德裡市中心的特裡尼塔裡亞斯教堂內找到。
  • 線上「溪山翰跡」|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國際漫畫展——塞萬提斯(上)
    -序-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國際漫畫展,作為貴陽孔學堂與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漫畫研究所文化交流的成果,經過長達兩年的籌備,終於在今年五月在孔學堂藝文館正式開展。   不僅在西班牙語地區,甚至在全世界,塞萬提斯都可謂大名鼎鼎,他創造的堂吉訶德,更成為不朽的文學人物,家喻戶曉。而王陽明曾在貴州修文「龍場悟道" ,五百年來,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影響深遠——今天,我們將在陽明悟道之地貴陽與塞萬提斯的故鄉阿爾卡拉,通過漫畫的這一藝術形式分別展出,堪稱中外動漫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 線上「溪山翰跡」|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國際漫畫展——塞萬提斯(下)
    -序-塞萬提斯與堂吉訶德國際漫畫展,作為貴陽孔學堂與西班牙阿爾卡拉大學漫畫研究所文化交流的成果,經過長達兩年的籌備,終於在今年五月在孔學堂藝文館正式開展。 不僅在西班牙語地區,甚至在全世界,塞萬提斯都可謂大名鼎鼎,他創造的堂吉訶德,更成為不朽的文學人物,家喻戶曉。
  • 從塞萬提斯到堂吉訶德:小說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按:1606年《堂吉訶德》出版,是歷史上一件偉大而影響深遠的文學事件。當時的塞萬提斯是一位曾經參加過戰爭、已經瘸腿、頭髮灰白、牙齒快掉光的老兵,他的《堂吉訶德》寫的是一個落魄貴族的故事:因為讀了太多有關騎士精神的書,他的頭腦已經有些不清醒了,他幻想自己是一名遊俠騎士,於是踏上了一段讓人啼笑皆非的冒險旅程……《堂吉訶德》完整呈現了真實與虛構的寫作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後世的文學與思想的奠基者,影響了他們寫故事與論證的方式,甚至影響了後世認知自我與認知別人的方式。
  • 堂吉訶德的長矛刺向何方?
    這座廣場可能是中國遊客最常光顧的景點之一,廣場中央的塞萬提斯、堂吉訶德與桑丘頻頻接受攝影鏡頭的仰視注目,堂吉訶德的莊重表情與擺拍遊客的燦爛笑臉形成了鮮明對比。堂吉訶德不僅是西班牙的,更是歐洲的,是全世界的。在後世各個語種的文學名著中,我們往往可以在各色人物形象裡辨認出吉訶德先生的幻影。這個瘋癲騎士被詮釋為人文主義的化身,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精神。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難道不是嗎?堂吉訶德跨著他的瘦馬踏上徵途時,內心是崇高的,神情是嚴肅的,在旁人看來則是滑稽的。憑著陳舊不堪的裝備和不堪一擊的武功,他一次次地向高遠的目標發起挑戰。
  •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中的人物形象及反映現實的意義。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他被譽為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堂吉訶德》的突出成就是塑造了堂吉訶德這個獨一無二的性格複雜而矛盾的人物形象。
  • 「親王」馬伯庸操刀中文《我,堂吉訶德》半百老人也有騎士熱血
    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便能詮釋沒有夢想的世界是什麼樣的。2018年6月15日-2018年7月1日,經典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一聽這個話劇的名字,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長篇反騎士小說《唐·吉訶德》吧。而這部音樂劇就改編自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該劇講述了塞萬提斯描繪的一個令人動容的悲劇。
  • 耶魯公開課丨《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在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名著中,堂吉訶德正是被描繪為「一位幻想自己可以成為中世紀騎士的中年男人,和侍從一起行俠仗義、仗劍天涯,就算經歷了很多失敗卻都不曾放棄。」或許我們都是別人看不懂的「瘋子」堂吉訶德,又或許我們在內心都為成為堂吉訶德保留著一席之地。成功與失敗不過都是命運操縱下的表象,唯有挺立的長槍,是永恆的存在。
  • 世界讀書日誕生係為紀念《堂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
    4月23日,同樣也是《堂吉訶德》的作者、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逝世399周年紀念日。聽上去像是一個美好的巧合,而鮮為人知的是,「世界讀書日」的誕生正是為了紀念這位西班牙文學巨匠。  早在1923年,西班牙作家、出版人文森特·克拉維爾提出,為紀念塞萬提斯及其偉大作品《堂吉訶德》,在西班牙設立「讀書日」。
  •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四—考研筆記63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四——考研筆記63學生李清文 編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的內容豐富多彩,藝術結構獨特,諷刺手法高超、語言運用嫻熟。關鍵是它的現實主義意義,考試要考。#文學考研#論述1: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的現實主義藝術成就。
  • 1616年4月23日 《堂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逝世
    塞萬提斯,西班牙作家,1547年10月9日生於馬德裡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鎮。由於家貧,只上過中學。以後隨父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569年充當胡利奧·阿克誇維瓦紅衣主教的隨從,前往義大利,遊歷各地,並閱讀了大量文學復興時期作品。1570年從軍,後身負重傷,左手殘廢。
  • 「最後的騎士」堂吉訶德:明明骨瘦如柴,卻幻想自己是健壯的騎士
    愁容騎士堂吉訶德:塞萬提斯筆下的「聖愚的騎士」。傳說在東正教氛圍濃烈的舊俄世界裡,有這樣一種人:瘋瘋癲癲地行走在人間各個角落,衣衫不整,性格怪異,胡言亂語,但是卻擁有著極其高的智慧。這種人被稱為「聖愚」。在塞萬提斯筆下,也存在這樣一位類似聖愚的騎士,他就是堂吉訶德。
  • 歐洲騎士精神:人類消亡的個人英雄幻想,堂吉訶德式的破滅江湖
    正猶如中國的大俠們志在「鏟強扶弱,濟世救民」,歐洲騎士們也為自己塑造了一套道德規範和精神追求的標準: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誠實、精神、公正正猶如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形象,這個後騎士時代的遙望者懷著對正義的憧憬和嚮往,騎著一匹馬和自己的僕人鄰居展開了他荒誕的騎士徵程。
  • 《堂吉訶德》:忠於理想的瘋子最終還是被現實所喚醒
    01《堂吉訶德》的創作背景在騎士小說風靡西班牙之際,塞萬提斯另闢蹊徑,創作了反騎士精神的《堂吉訶德》,這無疑是一種另類塞萬提斯卻反其道而行,創作出了《堂吉訶德》,一個與人們心中的騎士截然不同的形象,堂吉訶德他不是英勇無畏的騎士,而是一個瘦小沒有能力的普通鄉紳。他喜歡騎士小說,為了踐行所謂的「騎士道」,他計劃去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弱者。但他的騎士行為常常得不到人們的理解,被人取笑。
  • 塞萬提斯和唐吉訶德
    不料翅膀在風裡轉的正猛把長槍打成幾段一股勁兒把堂吉訶德連人帶馬直掃出去。堂吉訶德滾翻在地狼狽不堪,等到桑丘趕上來營救時堂吉訶德已經爬不起來了。這是著名長篇小說堂吉訶德中的一個有趣片段,它的作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1547年萬提斯出生於西班牙中部的一個沒落貴族之家。全家靠父親看病賣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
  • 楊絳譯本《堂吉訶德》在國外
    在西班牙文化界紀念《堂吉訶德》出版四百周年的活動中,中國翻譯出版《堂吉訶德》和《塞萬提斯全集》的情況更為他們的紀念活動錦上添花。早在10月初,我的一位西班牙作家朋友把我介紹給他的朋友、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院長,見面交談中,院長對中國如何翻譯出版《堂吉訶德》以及塞萬提斯的其他作品很感興趣,我便對此作了詳盡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