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不是瘋癲可笑的殉道者,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的逐夢人

2020-12-21 騰訊網

瑞典的諾貝爾文學院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堂吉訶德》被推選為最優秀的文學作品。然而就是這樣一部被民眾廣泛認可的小說卻因翻譯及傳播影響,長久以來被人們曲解為一部堂吉訶德的瘋癲史,太多人讀完堂吉訶德的故事後一笑而過並洋洋得意,覺得自己高堂吉訶德一等。

然而這樣的比較又有何意義呢,無異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

就怕你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卻依舊不自知

太多的人嘲笑堂吉訶德,因為堂吉訶德把風車當巨人,把羊群當軍隊,把客棧當城堡,把農婦當公主,把盆子當頭盔,把瘦馬當良駒。

站在理性的角度暫且不談堂吉訶德的遊俠之旅多麼的荒唐或滑稽,光是這樣的精神和勇氣就值得人們去崇拜與尊重。如今被疫情困在家中整日作息顛倒,吃喝玩樂刷視頻逛某寶的人不計其數,我相信名叫「夢想」的東西紮根於每個人中,如果你選擇了裝睡,別說是夢想,恐怕是鞭炮也炸不醒你吧。

堂吉訶德是人類早期價值追尋的縮影

堂吉訶德「身材瘦削,面貌清癯」,愛讀騎士小說,滿腦子儘是些魔術、比武、打仗、戀愛等荒誕無稽的故事,但他認為書上所寫的都是千真萬確的,在這樣的理想信念驅使下堂吉訶德決定去做個遊俠騎士,這是堂吉訶德活了大半輩子後覺醒的價值追尋。

反觀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小說及故事講述了類似的故事——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當時社會看來也都天方夜譚的遙遠傳說如今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成為現實,諸如堂吉訶德式的精神追尋之旅也代表著人類早期最原始的自我價值確立。

從這一角度來講,堂吉訶德是理想的殉道者。

堂吉訶德與作家塞萬提斯的「二重奏」

縱觀作家塞萬提斯提斯,塞萬提斯一家的命運就像他小說中的情節曲折離奇,極具戲劇性。經濟窘困一直是塞氏家族揮之不去的陰影,由此導致的生活混亂、官司連連、糾紛不斷也就情有可原了。

塞萬提斯的父親被查抄時,財產清單只有三把椅子和兩隻板凳。在《堂吉訶德》中,塞萬提斯用了一大段筆墨,專門感嘆貧窮給人帶來的苦惱和無奈,可見是有感而發。

在以《堂吉訶德》為開端的現代小說中,主人公是凡人,是降格了的神祇、超人和人雄。在神話、傳奇和悲劇中,主人公能人所不能;在《堂吉訶德》中,主人公只有在自己的幻想中才可以能人所不能。正是這種由神至人的轉變令堂吉訶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從而令整部作品中充滿矛盾。

而這樣窘迫的堂吉訶德又何嘗不是夢想未曾實現、未來無可寄託的塞萬提斯的精神寫照呢?

作者在書中頻繁向讀者傳遞著自己寫這部小說的目的即是諷刺騎士小說帶給人們的戕害,奉勸人們不要像堂吉訶德一般陷入自我毀滅的境地。但他最終也將堂吉訶德的結局設定為死亡。

這樣的設定意味著,作者的初衷並不是想借堂吉訶德這一角色反對騎士小說,而是肯定堂吉訶德為人類自我追尋過程的重新界定。他用自己的腳步為人類重溫了一遍「慢慢走,等等靈魂」的箴言。

關於夢想這件事,最終還是要採取像堂吉訶德一樣的方式,先邁開腿,再談能跑多遠。這種方式稍顯原始甚至愚笨,但確實是最令人踏實的方式。

相關焦點

  • 《堂吉訶德》:塞萬提斯的化身,看似瘋癲的千面英雄
    18世紀,英國人關注到了《堂吉訶德》。他們認為人們在感受堂·吉訶德或桑丘可笑、可憐時,無法否認自己也有過一樣的幻覺。他們將堂·吉訶德視為「最講道德,也是最理性的瘋子」。當時正值歐洲啟蒙思想傳播,理性被看做是抵抗無知、迷信和暴政最有力的武器。塞萬提斯的幽默諷刺,正塑造了一個雖然有點傻,但是「有趣」的好人堂·吉訶德,還有理性的代表桑丘。
  • 解讀經典:《堂吉訶德》可笑荒唐的背後,是令人心酸的悲劇
    完全過時的話語和行為,把堂吉訶德襯託成一個好像是來自另一個時代的人,成為大家的笑柄。第二次帶上了一個同樣是整天幻想著騎士夢的農夫桑丘,本為侍從,實際上更像一個奇葩同伴。這次的經歷更慘,把風車看作是大得出奇的巨人,把別人的羊群看作是敵人。桑丘大喊說,他前去衝殺的明明是風車,不是巨人;他滿不理會,橫著念頭那是巨人。
  • 《堂吉訶德》:忠於理想的瘋子最終還是被現實所喚醒
    塞萬提斯卻反其道而行,創作出了《堂吉訶德》,一個與人們心中的騎士截然不同的形象,堂吉訶德他不是英勇無畏的騎士,而是一個瘦小沒有能力的普通鄉紳。他喜歡騎士小說,為了踐行所謂的「騎士道」,他計劃去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弱者。但他的騎士行為常常得不到人們的理解,被人取笑。
  • 讀書筆記: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是一個可笑、可嘆、可悲又可敬的人物,是幽默文學中一個不朽的典型。《堂吉訶德》是塞萬提斯對人性的批判、對現實的諷刺、對正義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幻想!故事起因是由於小鄉紳阿隆索·吉哈諾因酷愛閱讀武俠騎士小說並沉迷其中,甚至痴迷到變賣家產用來購買騎士小說這類書籍,幻想有一天自己也成為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英勇騎士。
  • 堂吉訶德真的可笑嗎?讓人發笑的是其行為,讓人敬佩的是其品質
    這兩類小說中,前者容易為社會引導不良風向,而後者因為故事離奇,容易讓人陷入幻想中的世界。這一種小說泛濫,讓塞萬提斯非常不滿,於是就塑造了「堂吉訶德」這樣一個受到當時那些荒誕不經的騎士小說影響下的普通人這一個形象,用以說明「騎士小說」對人精神世界的荼毒。
  • 瘋癲的英雄: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中文譯本,楊絳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所著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以說只有寥寥一些作品可與之相比。《堂吉訶德》插圖《堂吉訶德》分兩部,第二部是後來續作。續作能後來居上的書一般不多,但此書的第二部顯然遠遠超越了第一部。
  • 堂吉訶德究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還是可笑的人物?
    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寫出了《堂吉訶德》這樣一部作品,是發表於文藝復興時期反映現實主義的文學巨著。小說描繪了男主角堂吉訶德懷著扶助正義的理想,遊走天下,行俠仗義,每天幻想著自己就是一位騎士,可是最終還是回歸現實,在家鄉死去的故事。
  • 讀《堂吉訶德》,荒誕可笑卻又令人深思的西方俠客
    命運像水車的輪子一樣旋轉著,昨天還高高在上的人,今天卻屈居人下。——塞萬提斯《堂吉訶德》小時候看《堂吉訶德》,覺得這人是個傻子,是個瘋子,去和風車打架,和羊群作戰,還私自放走了囚犯,做的事情荒唐可笑,不可理喻,當時的我,還想不通這種無聊的小說為什麼會成為世界名著。
  • 殉道者
    人是何等脆弱!一切都只能在人的限度內,凡超過人的承受範圍的折磨、壓力、冷漠、猜忌都會將人擊垮。任何人都無法與神相比。然而,正是在威逼、利誘、限制、打壓面前,在體驗到自身的脆弱面時,人才有了作為人的理性,有了做好制度性設計的必然決心。說沒有人能超越對威脅、拘禁的恐懼(乃至對失去生命的恐懼),顯然不符合常識,人類歷史上每一次變革都伴隨著無數殉道者的犧牲。
  • 「最後的騎士」堂吉訶德:明明骨瘦如柴,卻幻想自己是健壯的騎士
    傳說在東正教氛圍濃烈的舊俄世界裡,有這樣一種人:瘋瘋癲癲地行走在人間各個角落,衣衫不整,性格怪異,胡言亂語,但是卻擁有著極其高的智慧。這種人被稱為「聖愚」。在塞萬提斯筆下,也存在這樣一位類似聖愚的騎士,他就是堂吉訶德。
  • 【榮耀的冠冕】 兩種殉道者
    在末後的日子,殉道者的犧牲為著將來到的神國而預備。就像歷史(就是前邊說過的)所發生的那樣,在這末後的日子也會有兩種殉道者:一個會在靈魂裡受苦,另一個則是在身體上受苦。我們來看第一部分:                    什麼是在靈魂裡受苦?
  • 歐洲騎士精神:人類消亡的個人英雄幻想,堂吉訶德式的破滅江湖
    塞萬提斯的本意是要摧毀騎士文學,但他自己或許也沒有預料到,他所塑造的這個荒誕乃至瘋癲的堂吉訶德人物形象會在後現代主義中被塑造成為理想主義者的典範。不管堂吉訶德把風車當成敵人、把強盜當成紳士的行為有多麼荒誕可笑,但人們偏偏著迷於他的這股瘋癲勁,因為現實證明理想確實能夠令人發瘋乃至走火入魔。
  • 《堂吉訶徳》:一位可笑可悲的騎士,卻為何「可愛」?更可敬呢?
    可愛的定義,在珍兒眼中不是天真,不是萌萌噠,而是一種愛意中人,愛侍從,愛用人卻忘愛自己的的高尚情操,而這樣的他,又何嘗不是可愛的呢?——可以被人愛的「可愛」騎士!談到堂吉訶德對待自己的侍從桑丘潘沙,可謂是二人互愛讓人感動。因為二人雖然是在幻想中的上下級關係,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好兄弟,無疑,他堂吉訶德最看重的朋友,即使知道自己無法做好一個騎士,一個將領,卻一直認為他的好兄弟是個值得提拔的人才,決定讓他做海島總督。這樣的領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可謂是可愛至極!而桑丘潘沙也是無論他的夢想有多荒謬,但還是忠誠地跟隨到底!這也正式當下缺少的好員工啊!
  • 《堂吉訶德》現實諷刺,蹩腳的騎士,卻帶給了我們騎士該有的一切
    我記得前幾年看的堂吉訶德這本書,當時第一遍剛讀完,感覺堂吉訶德就是個"瘋子"一個沒看清事實,活在自己幻想中的赤裸裸的"大瘋子"但我放下書,仔細思考了一下,堂吉訶德不是瘋子,他是個英雄,他是個能追求自己理想的勇敢者。
  • 關於堂吉訶德的思考
    小說主人公唐·吉訶德亦是一個悲情人物,至死才分清理想與現實。小時候,雖未讀過這部小說,但時常從老師的口中提起,並教育我們不要做堂吉訶德式的人。不諳世事的我覺得堂吉訶德就是一個壞人,我們是四有新人,應當立下宏大的志願。「我要當科學家」,「我要讀清華、北大」是小時候的願望,並為此發奮讀書。
  • 《殺死堂吉訶德的人》:一部被詛咒的電影,導演嘔心瀝血之作
    主要故事江郎才的導演託比,因為一張舊光碟看到學生時代的畢業作品《堂吉訶德》,就有了重新拍攝的念頭,想不到當年的老鞋匠已經瘋了,還追著他喊桑丘。兩個人誤打誤撞的開始了一段奇幻卻又現實的冒險旅途。在旅途當中託比,被迫面對他在青年時期拍攝一部電影的悲劇!
  • 堂吉訶德:一個生活在虛妄幻想之中的人註定了他的悲劇人生
    一方面,他脫離現實,終日沉於幻想, 對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夠的估計,以致屢遭失敗;另一方面,他的動機善良純真,立志剷除世間的惡魔,反對壓迫,鋤強扶弱,充滿了無私無畏的精神。拜倫曾這樣評價:「《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服壞人是他唯一的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 聖老楞佐(執事、殉道)【殉道的榮光】
    因為我不是真心願意,打心眼裡的選擇!  天主的獎賞,不是給沒有準備的人的。聖老楞佐既是願意為主捨身致命的人之一。257年華助良皇帝頒布仇教令之後,次年,西斯督二世教宗遇難,在解往刑場的路上,老愣佐執事向教宗表達了他的心願,三天之後,他也隨教宗去見天主去了。老愣佐執事受的是【烤刑】,而且是長時間的火烤而死。
  • 「親王」馬伯庸操刀中文《我,堂吉訶德》半百老人也有騎士熱血
    美夢讓人心生滿足,噩夢讓人看清現實,夢境總是能給人遐想。但是有一天人不會做夢了,甚至沒有夢想和信仰了,這世界會是怎樣?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便能詮釋沒有夢想的世界是什麼樣的。2018年6月15日-2018年7月1日,經典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
  • 沒成功之前,你我都是堂吉訶德
    每個人都曾把世界當成遊樂園,都曾相信邪不勝正,都曾有過騎士公主夢想。通俗點說,也可能表現成「我長大以後想做科學家」或者「我以後是上清華好還是上北大好」。 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逐漸意識到這是假的,是我們幻想出來的。於是我們中的一部分人便擁抱現實,腳踏實地,在現實規則裡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