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出門在外,多一個朋友總是有好處的,於是,很多人開始把「人脈」這個詞看得非常重要。
你或者你身邊的人,是不是也幹過這樣的事情:
一進某個交流群,就迫不及待把群裡人加一遍好友,感覺大佬在自己的好友列表裡是件牛逼的事情;每次朋友飯局叫上你,都毫不猶豫地參加,想著多認識幾個人也不錯;逢年過節,群發一下祝福,表示對朋友們的關心
但當你遇到困難,想要找人傾訴,或者急用錢,想找人借錢的時候,翻遍通訊錄卻發現,能能夠讓你開口尋求幫助的人很少,願意幫助你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奇葩說》辯手馬薇薇曾經說過,「99%的社交都是無效社交。」
一、社交的本質是互惠
不管何時,社交都是帶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社交的本質是互惠。
有個朋友向我傾訴了親身經歷:在網上看到一個大佬寫的文章很受用,於是加了微信請教問題,滿懷期待等了半天,結果對方卻回復一句」你是?「……朋友頓時氣炸了,覺得這些大牛表面君子,結果卻這麼高冷不友好。
其實,這位朋友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你並不能給對方提供什麼價值,對方憑什麼幫你呢?
你想認識對方有一萬種理由,但對方是否想要認識你,要打一個大問號。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對方,你會把你的時間花在一個你根本不認識,也不知道能不能給你帶來價值的人身上嗎?如果你是對方,你想要的是哪種朋友呢?
社交的基本原則是:不要問別人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別人做什麼。
所以,想要連結人脈,想要別人幫你,首先要想清楚:你能為別人提供什麼?
二、你的能力,要配得上你的人脈
不要著急結交人脈,當你還是個普通的再普通不過的人時,別想著去結交那些大牛,即便要到了微信,也只限於自我介紹完後躺在別人的通訊錄裡。
不如靜下來,慢慢沉澱自己,去磨練自己的專業能力,深耕所在的行業和領域,只要你足夠出眾,足夠優秀,那麼人脈自然會來。
比如我,想要結識寫作領域的大牛,報了寫作訓練營,每天不斷精益求精把作業寫到加精,最後結營的時候得了排行榜第四名,很多同學主動加我微信交流,因此還聊到了好幾個志同道人的同頻人。後來參與寫稿群,寫了三篇稿子中了一篇青雲,粥左羅親自在群裡發紅包給我鼓勵,
這段經歷,給了我很大的感慨,當你默默無聞不主動在群裡冒泡,別人為什麼要來認識你呢?當你某一方面的能力比較突出,比如作業寫的很優秀能給人帶來新的啟發和認知的時候,別人當然想認識你啦。
當你有了能力,人脈才能發揮作用,有了能力,才能贏得人脈。
三、如何做到有效社交?你需要知道這3點
1、帶有目的地社交
把社交與目的相結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和規劃,有意識地結交人脈
在制定目標時,除了怎麼去學習、提升自己,還應該要把結交對你有幫助的人列入規劃中。
比如你想學寫作,那麼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結識這個圈子裡頂尖的牛人,像牛人學習。可落地的方法就是去找到教寫作最牛的幾個人,去買他們的書、課程,參加他們線上、線下的活動,並且成為課程中最優秀的學員,這樣你離讓大牛記住你就越來越近了。
2、結識關鍵人脈
人脈也有二八定律,20%的人掌握著80%的人脈,你要做的,就是去結識這些20%的關鍵人脈。
舉個例子,我平時喜歡攝影,想要通過攝影變現,於是找身邊的人免費給他們拍,讓他們發朋友圈宣傳。給幾個朋友拍完,發完朋友圈,每次加過來的只有兩三個,而且都是隨手一加,沒有很強的拍照意願。但有次,給一個大學同學拍,發完朋友圈之後嗖嗖嗖地一下子多了十幾個好友申請,而且大部分都是有意向的人。
那個給我帶來更多精準客戶的朋友,是個人脈甚廣的獵頭,而那些發完朋友圈之後沒什麼音訊的,微信好友也只有幾百人。
試想,如果我找3個類似這位擁有關鍵人脈的獵頭朋友發圈,是不是比找50個普通人更有效呢?
同理,在一個微信群裡與其瘋狂加好友,不如和群主保持深度連結,讓群主主動推薦你,這樣帶來的效率是成倍的。
結識關鍵人脈,是打開交際圈的捷徑。
3、打造你的個人品牌
《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說道」社交有一個規律,一個越被認可的人,他的社交成本越低。「
在拼命想要結識優秀的人的同時,更應該著眼於自己,打造自己的個人IP,讓人脈主動找上門來。
打造個人品牌的前提,就如上文所述,要有過硬的能力,你首先得讓自己在某個特定領域成為一個有話語權的人,用自己過硬的技能來說話。
酒香也怕巷子深,當你的能力足夠出眾的時候,要學會包裝自己,將自己的能力、資源、人脈做一個梳理,讓別人知道你能為他們提供什麼,取得大家的認可。
一旦你被眾多人得到認可,你的個人品牌的口碑也就自然而然在圈內傳播了。
所謂無效的社交,並不僅僅只是說你認識了很多對你來說「無用」、「無價值」的人,有效的社交也不僅僅是說你要去結識「有價值」的人。人脈的質量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你要你讓你自己變得「有價值」。
當你的能力、地位、資源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過是無效社交。
當你的能力、地位、資源足夠讓你在圈內成為焦點,你不需要刻意社交,優質的人脈自然會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