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幸福」的經濟學解讀

2021-02-23 麻辣經濟學

「經濟學是一門讓人生幸福的藝術」   

  ——著名作家蕭伯納

幸福是人類對舒適、安逸等生活狀態的一種主觀感受,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進步程度。2012年起,聯合國開始發布《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對全球各地居民的幸福狀況進行連續的分析和跟蹤。事實上,西方經濟學也可以為我們解讀幸福提供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視角。

西方經濟學對幸福的關注由來已久,並將快樂主義作為幸福的主要內核。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幸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然而,由於幸福難以量化,因人而異,歐美經濟學家遂用「效用」(即人們消費某種物品或服務所得到的滿足程度)來代替「幸福」。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居民收入、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居民用最後一單位貨幣購買不同商品和服務時,它們的主觀滿足度或邊際效用完全相同時,那麼,居民就實現了效用最大化。近年來,由於發展的需要,「幸福」一詞重歸經濟學,以主觀快樂和幸福作為研究對象的幸福經濟學成為學界新寵。幸福經濟學採用經濟學的主要分析方法,以約束條件下的幸福最大化作為研究的基本邏輯。

從經濟學來說,人們的幸福感首先意味著經濟狀況的提升,如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般而言,伴隨著經濟增長,人們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薪酬待遇,享受更營養的食物、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等。除了經濟因素外,《世界幸福報告》指出,人們的幸福感還來自有質量的預期壽命、社會支持度、社會誠信水平、生活決策的自由度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教授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或期望值)。這個公式意味著:當欲望不變時,效用越高,人們會越幸福;當效用不變時,欲望或期望值越低,人們會感到越幸福;當期望值和效用一起增加時,只要效用的增速超過期望值的增速,人們的幸福感仍會增加。這個方程式雖然簡單了點,但揭示出的道理卻是千真萬確的。

如何測度幸福的大小是一個讓經濟學者和統計部門頗感頭痛的事。畢竟,幸福感更多的是個人的一種心理體驗。經濟學用總效用來測度幸福的大小。這種計算方式雖然便於理解,但偏理論化,不易操作。1972年,不丹國王提出要構建國民幸福指數,以此來代替當時各國普遍採用的國民生產總值指標。不丹由此構建了包括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指標的國民幸福總值(GNH),開啟了各國進行幸福指數測算的先河。

我國統計部門曾於2006年計劃編制「幸福指數」,以彌補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不足。2011年,日本內閣公布國民幸福指數測算試行方案,通過一系列指數來測度經濟數據所無法體現的國民幸福感。這一方案中用于衡量民眾幸福度指數主要分為社會經濟環境、身體和精神健康以及家庭和社會關係三大類,共132個指標。這一方案中,不僅有貧困率、育兒假期等客觀統計數據,也包括對他人和政府的信賴感、對輻射的恐慌等主觀感受指數。此外,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反映家庭和公司環境活動的相關指標也被納入統計中。

聯合國在2012年開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可以看作是國際組織對幸福指數的最高認可,其公布的各國和地區幸福度排名也是全球最權威的幸福指數排行榜。根據《世界幸福報告2013》的測算,2010-2012年間,丹麥以7.793的高分排名第一,成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我國居民的幸福指數為4.978,在全球排名93,低於全球平均的幸福水平(5.158)。《世界幸福報告2015》則顯示,2012-2014年間,我國居民的幸福指數為5.140,在全球排名上升到84位。報告還顯示,瑞士是這一時期全球最幸福的國家,其得分為7.587,較我國高出近50%。

按照經濟學計算效用的基本邏輯,只要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能不斷提高,他們就可以消費更多類別的商品和服務。此時,他們從中獲得效用也會隨之增加。換言之,他們會變得更幸福。

然而,收入與幸福之間並不是這麼簡單的線性關係,現代經濟學關於「財富增加將導致幸福增加」的觀點也屢遭質疑。美國經濟學家理察·伊斯特林在研究中就發現,收入增加並不一定導致快樂增加。伊斯特林的研究表明,第一,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長期的動態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樂水平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第二,在收入達到某一點以前,快樂隨收入增長而增長,但超過那一點後,這種關係卻並不明顯。第三,在任何一個國家內部,人們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樂之間也沒有明顯的關係,包括文化特徵在內的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快樂。這一發現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又稱「幸福-收入之謎」或「幸福悖論」。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GDP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幸福水平,但不是幸福和快樂的唯一源泉。

為什麼更高的收入並沒有帶來更大的幸福?一般而言,要獲得更高的收入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學習、工作或個人投資中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雖然這種付出可能帶來收入的提高和消費水平的提升,但由於閒暇的減少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生活中的品質。例如,沒有了閒暇,我們就可能沒有時間去聽音樂,逛街,陪家人,旅遊等,無法讓身心放鬆。這些都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因此,當我們工作越來越辛苦,收入越來越高的時候,幸福感可能是在下降的。

當然,對於一個社會而言,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還會帶來生態環境的惡化。沒有了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人們的幸福指數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試想一下,在最近幾年霧霾橫行的華北地區,那些不得不戴著各種「防毒面具」的人們會有多高的幸福感?美國經濟學家米香曾撰文質疑經濟增長,認為人類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會犧牲許多美好的享受,諸如無憂無慮的閒暇,田園詩式的感受,清新的空氣等。

正如著名作家蕭伯納所言,經濟學是一門讓人生幸福的藝術。經濟學對幸福的解讀雖然不能完全解決人們如何才能變得更幸福的問題,但在市場經濟統治下的今天,其提出的相關思路卻會對人們提升自身的幸福感有所裨益。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注麻辣經濟學

更懂經濟,更懂生活

相關焦點

  • 聽書|心理學經典重讀9《親密關係》:愛情與婚姻中的經濟學
    聽書|心理學經典重讀9《親密關係》:愛情與婚姻中的經濟學 周鳴之 2018-07-13 16:30 來源:澎湃新聞
  • 「《敘事經濟學》的學術價值與中國意義」經濟哲學工作坊會議在線...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教授的新作《敘事經濟學》展開討論。  打開經濟學研究新視野  羅伯特·希勒的《敘事經濟學》一經面世便引發學術界廣泛關注。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張雄教授認為,敘事經濟學針對的是教條式、文本式、黑板上的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固然重要,但只靠在黑板上推理函數和數理邏輯,就走向了極端。希勒之所以強調敘事,就是要求把個體在做經濟決策時所受到的社會、環境、生態、法治等多方面影響因素考慮進去,以便糾正黑板經濟學的缺陷。
  • 2020成都讀書月|鍾書閣庖丁小站經濟學講堂
    本次活動將從經濟學經典《國富論》出發,結合近年最暢銷經濟學著作《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為你解讀分析當前國際關係,提升你的經濟學思維。
  • 一些必須知道的經濟學理論
    在很多人看來,經濟學理論都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從生活瑣事中,去觀察,去探索,你會發現其實這些經典的理論很有趣!
  • 8分鐘看完《牛奶可樂經濟學》,巧妙掌握經濟學原理
    如果你對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感興趣,那麼你可以看看《牛奶可樂經濟學》是怎樣應用經濟學做出解答。哈哈哈…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這則笑話,今天之所以用它來開篇是因為它與我們要介紹的這本書有關,即博物經濟學。那麼,什麼是博物經濟學呢?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博物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概念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現象的一種思維方式。
  • 米塞斯:宏觀經濟學的方法
    因為所有與行動有關的推理都必須處理價值評估與對具體目的的追求,沒有任何行動不是指向終極原因的。用這種方法來分析在社主義制度中盛行的狀況是可能的,因為在社主義制度中,只有至高無上的沙皇決定所有的活動,而所有其他的個體都被抹殺了自己的個性並在事實上把自己轉變為沙皇的行動之手中的純粹的工具。對完備的社主義理論來說,似乎只考慮至高無上的沙皇的價值評估和行動就足夠了。
  • 張維迎:我是如何認識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
    雖然在讀研究生期間,我也讀過上世紀30年代有關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大論戰的文獻,知道米塞斯和哈耶克是計劃經濟的堅定反對者,但總的來說,我對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系統了解。所以,一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我就決定系統學習「西方經濟學」,儘管我的研究生專業仍然是政治經濟學。當時被稱為「西方經濟學」的東西,也就是現在稱之為「主流經濟學」,其實就是西方學術界講的「新古典經濟學」。
  • 復旦大學張軍:經濟學不能與現實脫節
    無論是對公眾還是政府,他始終在尋找經濟學施加影響力的著力點。「經濟學有很大的外部性,對於比較嚴謹的經濟學研究,只要能夠把它跟現實銜接好,我覺得在社會公眾當中還是會受歡迎的。」就在今年,他出版了《我的經濟學思維課》,講的便是如何利用經濟學思維理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他真正擔憂的,正是經濟學研究正在變得與現實越來越遠。
  • 學好經濟學,做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文|漫天霾經濟學是價值中立的,其目的在於揭示一種因果關係——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會達成什麼樣的目的。這就需要經濟學來澄清其中的邏輯關係。某種手段能否達到它所宣稱的目的,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和抽象規則更有利於達成這樣的目的,增進人的幸福,在經濟學看來就如同勾股定理一樣顛撲不破,並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要一分為二地看」那樣和稀泥搗糨糊。因此經濟學的一個重大任務是提升人們的觀念。
  • 2020年度經濟學圖書(100種)
    一、通俗讀物(15種)搖滾吧,經濟學作者:[美]艾倫·克魯格譯者:馬韌、路旦俊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4月克魯格曼的經濟學講義作者作者:[英]張夏準譯者:李佳楠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8月我的經濟學思維課作者:張軍出版社:東方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6月市場本質作者:
  • 性愛的經濟學分析
    這大大提高了他們之間的交易成本,用經濟學的術語講,就是高關稅壁壘,我表哥不懂經濟學,他用最樸素的話表達他的意見:真他媽沒意思。其實他講的是一個利潤問題。張五常在中山大學演講時,說交易成本越高,人就越窮,交易成本降低一點點,人民生活就會快樂很多。這話簡直就是我說的。
  • 經濟學中的應然與實然
    我覺得我應該換個更大一些的房子,那樣會讓我住的更舒適,讓我更滿足更幸福,這是應然。假如我有足夠的錢可以買下更大的房子,我就能把應然變成實然。但是,天(天是隻手遮天的天,手是「看得見的手」)有不測風雲,限購了,首付款翻倍,現在買不起了,這也是實然。再舉個例子,張三遭受李四的暴力侵犯,這是實然。張三的人身財產受到損害,理所當然的處於不滿意的境地,除非他是SM。
  • 星巴克的中杯/大杯/超大杯,究竟蘊含了哪些經濟學原理?
    從營銷的角度,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考,一起看下大咖的解讀。我們常常在消費的過程中會有「貴」、「便宜」、「超值」等心理感受,然而看似一念之間的「貴賤之分」卻蘊含著營銷的學問。經常去星巴克的人會發現,星巴克對杯型設置很有意思,關於「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還引發了羅永浩的一次「較真兒」。
  • 上課記|桌遊經濟學:香料之路
    桌遊經濟學是我這學期新開的一門課程,已經上了九節。每節課玩一款桌遊並學習相關的經濟學知識。這是本周的一次上課記錄。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率領船隊從巴羅斯港揚帆出發,踏上了去尋找香料、黃金和新大陸的航程。 五百多年後的冬日下午,我和學生們開始玩這款名叫《香料之路》的桌遊,探討相關的經濟學知識。
  • 做愛的經濟學分析
    從經濟學角度講,「七年之癢」說明婚姻內的性資源使用所產生的邊際效用會隨著時間遞減,丈夫(老婆)的婚外尋歡,也許是因為出現了性愛供應不足從而需要解決性愛饑荒。但根據我表哥的供述,他也確實值得原諒,我表嫂出身名門,教養過人,對做愛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要洗澡,要關燈,要遵循法定程序,要正面交流,決不可暗度陳倉,等等。這大大提高了他們之間的交易成本,用經濟學的術語講,就是高關稅壁壘,我表哥不懂經濟學,他用最樸素的話表達他的意見:真他媽沒意思。其實他講的是一個利潤問題。我表嫂因為她長期供應質次價高的性產品,終於在1999年被我表哥取消了交易資格,他們離婚了。
  • 西安交通大學的應用經濟學實力怎樣?放心,選了不會後悔!
    提到西安交通大學,很多人覺得它的工科實力比較強,因為它的名字中有「交通」字眼,便以為它和交通行業有關,的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臺灣的新竹交大同出一家,是我國著名的老牌交通大學,但是現在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交通「是「天地交而萬物通」的意思,它們已經不是以交通為特色的院校
  • 竟可能和經濟學有關!
    今天,就用經濟學理論告訴你。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同樣功能的商品,更多的人會選擇定價比較低的那一個,愛情中同樣如此。在感情方面,如果你把自己抬得太高,就會出現曲高和寡、無人問津的局面。這和商品市場中的定價策略有異曲同工之處。
  • B站爆紅的經濟學教授陳平:亞當·斯密其實忽悠了所有人
    、關於中國道路的解讀,常在坊間掀起爭議,但也讓不少讀者「醍醐灌頂」。他最開始是學物理的,去美國留學之前是做氫彈和平利用的(核聚變),後來參與開創複雜科學,然後研究經濟學。他曾先後師從於中國實驗物理奠基者嚴濟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利高津。也曾任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會長,該學會網羅了包括林毅夫、易綱、錢穎一、田國強、史正富等當今中國經濟學界的標杆人物。
  •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成功源於強烈的社會情懷
    前言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普林斯頓大學的迪頓教授。他的研究範圍很廣,橫跨計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但他在每個領域的貢獻都是一流的。很少經濟學家有他這樣的研究廣度和深度。他為什麼能在看似不同的領域能取得這麼大的成績呢?
  • 萬人好評豆瓣8.3,人人看得懂的經濟學書籍,從此變身專業視角
    他是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博士後,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教授,還在當初羅永浩創辦的牛博網上筆耕多年。獨特的經歷,讓薛兆豐不但精通經濟學理論知識,還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更兼具了經濟學者中難得的通俗化網絡化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