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一門讓人生幸福的藝術」
——著名作家蕭伯納
幸福是人類對舒適、安逸等生活狀態的一種主觀感受,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進步程度。2012年起,聯合國開始發布《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對全球各地居民的幸福狀況進行連續的分析和跟蹤。事實上,西方經濟學也可以為我們解讀幸福提供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視角。
西方經濟學對幸福的關注由來已久,並將快樂主義作為幸福的主要內核。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幸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然而,由於幸福難以量化,因人而異,歐美經濟學家遂用「效用」(即人們消費某種物品或服務所得到的滿足程度)來代替「幸福」。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居民收入、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居民用最後一單位貨幣購買不同商品和服務時,它們的主觀滿足度或邊際效用完全相同時,那麼,居民就實現了效用最大化。近年來,由於發展的需要,「幸福」一詞重歸經濟學,以主觀快樂和幸福作為研究對象的幸福經濟學成為學界新寵。幸福經濟學採用經濟學的主要分析方法,以約束條件下的幸福最大化作為研究的基本邏輯。
從經濟學來說,人們的幸福感首先意味著經濟狀況的提升,如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般而言,伴隨著經濟增長,人們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薪酬待遇,享受更營養的食物、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等。除了經濟因素外,《世界幸福報告》指出,人們的幸福感還來自有質量的預期壽命、社會支持度、社會誠信水平、生活決策的自由度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教授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或期望值)。這個公式意味著:當欲望不變時,效用越高,人們會越幸福;當效用不變時,欲望或期望值越低,人們會感到越幸福;當期望值和效用一起增加時,只要效用的增速超過期望值的增速,人們的幸福感仍會增加。這個方程式雖然簡單了點,但揭示出的道理卻是千真萬確的。
如何測度幸福的大小是一個讓經濟學者和統計部門頗感頭痛的事。畢竟,幸福感更多的是個人的一種心理體驗。經濟學用總效用來測度幸福的大小。這種計算方式雖然便於理解,但偏理論化,不易操作。1972年,不丹國王提出要構建國民幸福指數,以此來代替當時各國普遍採用的國民生產總值指標。不丹由此構建了包括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指標的國民幸福總值(GNH),開啟了各國進行幸福指數測算的先河。
我國統計部門曾於2006年計劃編制「幸福指數」,以彌補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不足。2011年,日本內閣公布國民幸福指數測算試行方案,通過一系列指數來測度經濟數據所無法體現的國民幸福感。這一方案中用于衡量民眾幸福度指數主要分為社會經濟環境、身體和精神健康以及家庭和社會關係三大類,共132個指標。這一方案中,不僅有貧困率、育兒假期等客觀統計數據,也包括對他人和政府的信賴感、對輻射的恐慌等主觀感受指數。此外,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反映家庭和公司環境活動的相關指標也被納入統計中。
聯合國在2012年開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可以看作是國際組織對幸福指數的最高認可,其公布的各國和地區幸福度排名也是全球最權威的幸福指數排行榜。根據《世界幸福報告2013》的測算,2010-2012年間,丹麥以7.793的高分排名第一,成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我國居民的幸福指數為4.978,在全球排名93,低於全球平均的幸福水平(5.158)。《世界幸福報告2015》則顯示,2012-2014年間,我國居民的幸福指數為5.140,在全球排名上升到84位。報告還顯示,瑞士是這一時期全球最幸福的國家,其得分為7.587,較我國高出近50%。
按照經濟學計算效用的基本邏輯,只要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能不斷提高,他們就可以消費更多類別的商品和服務。此時,他們從中獲得效用也會隨之增加。換言之,他們會變得更幸福。
然而,收入與幸福之間並不是這麼簡單的線性關係,現代經濟學關於「財富增加將導致幸福增加」的觀點也屢遭質疑。美國經濟學家理察·伊斯特林在研究中就發現,收入增加並不一定導致快樂增加。伊斯特林的研究表明,第一,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長期的動態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樂水平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第二,在收入達到某一點以前,快樂隨收入增長而增長,但超過那一點後,這種關係卻並不明顯。第三,在任何一個國家內部,人們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樂之間也沒有明顯的關係,包括文化特徵在內的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快樂。這一發現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又稱「幸福-收入之謎」或「幸福悖論」。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GDP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幸福水平,但不是幸福和快樂的唯一源泉。
為什麼更高的收入並沒有帶來更大的幸福?一般而言,要獲得更高的收入意味著我們必須在學習、工作或個人投資中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雖然這種付出可能帶來收入的提高和消費水平的提升,但由於閒暇的減少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生活中的品質。例如,沒有了閒暇,我們就可能沒有時間去聽音樂,逛街,陪家人,旅遊等,無法讓身心放鬆。這些都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因此,當我們工作越來越辛苦,收入越來越高的時候,幸福感可能是在下降的。
當然,對於一個社會而言,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還會帶來生態環境的惡化。沒有了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人們的幸福指數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試想一下,在最近幾年霧霾橫行的華北地區,那些不得不戴著各種「防毒面具」的人們會有多高的幸福感?美國經濟學家米香曾撰文質疑經濟增長,認為人類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會犧牲許多美好的享受,諸如無憂無慮的閒暇,田園詩式的感受,清新的空氣等。
正如著名作家蕭伯納所言,經濟學是一門讓人生幸福的藝術。經濟學對幸福的解讀雖然不能完全解決人們如何才能變得更幸福的問題,但在市場經濟統治下的今天,其提出的相關思路卻會對人們提升自身的幸福感有所裨益。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注麻辣經濟學
更懂經濟,更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