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藝術家 Helmut Lang 說「我永遠不會贊同那些以引爆社交媒體為唯一目的的行為」

2021-02-17 WWD 國際時尚特訊
2005 年,Helmut Lang 從時尚界隱退。作為上世紀的頂尖獨立設計師,如今大行其道的「復古情緒+簡約主義」都可以上溯起源到他身上,包括 Raf Simons、Rick Owens、Virgil Abloh、Kanye West 等在內的眾多藝術總監與潮流人物都受他影響頗深。而神隱 15 年後重回公眾視線的 Helmut Lang,已經從一代極簡主義之王,蛻變成為了深刻但並不晦澀的當代藝術創作者。

Helmut Lang 作為服裝設計師曾經擁有「奧地利剪刀手」的美譽2020 年 3 月 15 日起,Helmut Lang 的藝術作品將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韋斯特波特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 Westport)進行展出,策展人是與他保持了多年合作關係的 Todd von Ammon。Helmut 被圈內定義為擅長「從歷史殘骸中發掘創意」的藝術家,作品具有濃厚的後災難主義色彩,大部分創作都是經過分解、密封、壓縮而來,所以一看便知道來自於某個災難現場。

MoCA Westport 一層展廳內的 Helmut Lang 雕塑作品

圖片來源:攝影師 Johnny Fogg

此次展覽的作品充斥著兩層展廳。一層展廳內,全白的牆壁浮雕和雕塑相映成趣,掛壁式平面、柱子和尖狀物成為了展覽亮點。二層展廳內 63 件雕塑作品由碾碎的各類物件創作而成,其中包括此前因紐約工作室著火而被燒毀的服飾作品系列,服飾遺骸懸浮包裹於天然樹脂中。策展人 von Ammon 表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Helmut 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冷戰時期創建起自己的品牌,他運用的概念和傳遞的信息,在整個歷史與宏大敘事中都十分關鍵。你可以看到他不僅對時尚界的條條框框提出挑戰,還影響了文化與藝術領域。我相信他的每個決定和舉動幾乎都是為了顛覆某種現狀,其中包括他在藝術界的創作。」2009 年,Helmut Lang 在惠特尼展覽開幕式上特立獨行是 Helmut 人生的關鍵詞。1986 年,他在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了自己的首場時裝發布會。11 年後,他與歐洲其他時裝設計師分道揚鑣,將公司搬到了紐約。他的這一決定促使整個紐約時裝周調整日程,將舉辦時間提前到倫敦、米蘭和巴黎之前。紐約的情深義重並沒有動搖 Helmut 「勇於改變」的性格,幾年後他就徹底放棄了舉辦時裝秀,選擇線上直播的形式發布新系列作品。Helmut 的標新立異還體現在他對服飾材料的選擇上,如使用橡膠、羽毛和 Prestige 牛仔布(在當時還未成為日用品)等。他的公司在創立後的短時間內估值就接近一億美元。

1998 男裝系列,Helmut Lang 突破性地將牛仔褲運用於高街設計1999 年,他將公司 51% 的股份賣給了 Prada 集團。個人設計師品牌加入某個時尚巨頭,雙方都會在設計方向、藝術理念、商品授權以及全球擴展方面產生巨大分歧,Helmut 和 Prada 集團也不例外。Helmut Lang 1997 春夏系列(左)和 Helmut Lang 2001 秋冬系列 (右)由於當時的 Prada 集團經營不善,Helmut Lang 的營業額一落千丈至 3000 萬美元。2004 年,他將剩餘的股份也全都釋出,從此告別一手創立的時裝品牌。2005 年 1 月,Helmut 宣布就此隱退時尚圈,專注於藝術創作。一年後,Helmut Lang 品牌被轉手售給 Theory 股份有限公司,後被日本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收購。2010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席捲了 Helmut 位於紐約 SOHO 的工作室,摧毀了他的大部分設計作品,令人惋惜。不過這場意外並未阻止這位奧地利藝術家的創作腳步。如今,64 歲的他往來於長島和紐約的工作室,一如既往地獻身於藝術。正如 von Ammon 所言,「他總是以一種十分低調、不易察覺的方式引領著潮流,這正是他的迷人之處。」Raf Simons 用自己於 Calvin Klein 擔任創意總監時的第一場大秀開場造型(右)致敬 Helmut Lang(左)在周末的藝術展開始之前,Helmut 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通過郵件的形式接受了 WWD 的專訪。據悉,此次 Helmut Lang 藝術展將提供紀念 T 恤(售價 45 美元)以作留念,時尚愛好者們也可以通過 von Ammon 所在的華盛頓特區畫廊,直接購買他創作的藝術品(起價 3.5 萬美元)。Helmut Lang 於 MoCA Westport 展覽內景Helmut Lang(以下稱為 H.L.):藝術與時尚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因此無法真正比較兩者。關於時尚與藝術的關係,Yves Saint Laurent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時尚並不完全是一項藝術,但需要有藝術家,時尚才能存在。」
WWD:你是如何創作這次展覽中的藝術品的?以及用到了哪些技術,花費了多少時間,是否需要投入大量精力?H.L.:大部分作品創作於 2012 年至 2013 年,有一些完成於 2011 年。至於創作過程,我無法完全透露,但的確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尤其是製作大部分雕塑。WWD:你的日常安排是怎樣的?是傾向於遵照日程表,還是某種特定的工作方式?H.L.:我並沒有一個嚴格到小時的日程表,一般是根據某項藝術品或計劃需要的時間來安排。H.L.:我對我的藝術創作十分投入,沒有想過這個問題。WWD:作為藝術家,你的創作靈感與你是時裝設計師時的靈感來源是否相同?H.L.:對於我個人來說,無論在哪個創作領域,我都沒有一個特定的靈感來源。我總是在不斷前進中,憑藉直覺進行創作。在某個方面,當一件藝術品帶給我的感受足夠強烈,讓我有所牴觸,我就會考慮要停下來還是繼續。
WWD:你如何在藝術中表達你在時裝設計中難以表達的自我?H.L.:無論在形式、材料,還是其他任何方面,藝術都沒有限制,因此讓一切皆有可能。Helmut Lang 2009 年作品*Front Row*(採用聚氨酯樹脂、顏料及填充物製成)圖片來源:Sperone Westwater GalleryWWD:對於來參觀此次藝術展的觀眾,你有什麼建議嗎?H.L.:我並不贊同人們應該按照某個流程或受其影響,去參觀他們原本應該親身體驗的藝術作品。藝術應該是每個個體的體驗,這樣他們才會產生區別於他人的反應和體會。WWD:「毀滅」是否會帶來某種創作的新高度?此次藝術展對我們當今的時代有何揭示意義?H.L.:「毀滅」的確可以帶來創作的新高度,要麼為新作品創造一種嶄新的原材料,要麼直接毀掉或改變那些看起來不再重要的作品。藝術是永恆的,它會揭示或反映不同時代的不同情感。WWD:在離開家鄉維也納之前,你想像中的成年生活會是什麼樣的?H.L.:我當時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會怎麼樣,我總是活在當下,一步一個腳印。WWD:如果人們可以圍觀你在長島工作室的工作,他們會學到什麼?會讓他們感到震撼嗎?H.L.:他們大概會發現,萬事皆非易事,但萬事都能成為樂事。Helmut Lang 是第一個在紐約計程車上打廣告的時裝設計師WWD:紐約工作室的大火對你有何改變?到目前為止,一共有多少件作品被碾碎用於新創作?H.L.:工作室的火災只是改變了我工作的地點。目前,我將剩下的、基本完好的約 800 件個人保存的時裝作品捐贈給了世界各地 20 座博物館,此外我在公司的作品也全部捐出。大火中未完全燒毀並碾碎用於新創作原材料的作品大約有 9000 件,大部分都將在此次展覽中展出。WWD:為什麼你決定放棄此前的時裝設計事業,之後又有了怎樣的感悟?H.L.:如果你從事藝術創作,就不會直接與人的身體打交道,而是從情感和知識層面進行溝通交流。WWD:對於並非由你設計,但冠以你名字的服飾系列,你是否會覺得不自在?經過這麼多年,是否會讓你有所感觸?H.L.:完全不會覺得不自在,因為這是目前大部分時裝屋的運行模式,我想對於觀眾們來說,這也很正常,他們會理解一個品牌在某段時間由創始人設計,然後會有新的創意總監接手。Raf Simons 身著 Helmut Lang 設計的牛仔外套於自己的第一場 Dior 大秀上謝幕 WWD:你在許多年前就已經敢為人先,如開始線上直播時裝秀,運用「城市勇士」這一概念,男女裝系列共同發布,以及嘗試與藝術家聯名合作等,看看現在的時尚界,你是否會有「這些都是我玩兒剩下的」這樣的想法?H.L.:對於我的成就,我有著清楚的認知,也很感激那些「第一次」,時間會賦予這些時刻該有的榮光。H.L.:沒有。即使有也絕不會是以人們能想像到的方式。WWD:有沒有你奉為圭臬的話?或者你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實現的目標?H.L.:目前來看,我並不知道。我得首先熟悉時尚業當下真實的運行模式,畢竟從 2005 年起離開時尚界,已經有十五年之久了。H.L.:氣候,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並最終以平等、開放、和善的方式擁抱 21 世紀,這些都十分重要。H.L.:我認為最大的改變是人們交流的方式,我永遠不會贊同那些以引爆社交媒體為唯一目的的行為,尤其是涉及到創意方面的工作。H.L.:任何人都有權談論他們對我的工作的想法,假以時日人們總會理解它的本質。看到一些我從未想到過的觀點和想法,我覺得很有趣。Helmut Lang 的「Make it Hard」展覽圖片來源:Sperone Westwater Gallery作為一代時裝潮流的開拓者與領路人,Helmut Lang 即使離開江湖已久,對時裝界的影響力卻依然存在。Kanye West 作為模特出現於名為《Helmut Lang Fans》的企劃作品2019 年末,Virgil Abloh 那句驚世駭俗的「街頭服飾將死」讓整個時裝行業為之震動,即使最近他對這個看法作出了更溫和的解釋,但這一觀點依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Virgil 如今之於潮流圈的地位無人質疑,而他對於個人藝術展覽的涉及與推崇,也仿佛在追隨 Helmut Lang 的步伐。另外,上周剛剛宣布實行年輕設計師輪班創意總監製度的 Jean Paul Gaultier,在某種意義上也借鑑著 Helmut 於 2017 年開創的「創意總監」短期合作形式。隨著其忠實粉絲在時尚領域的勢力逐漸擴大,包括 Virgil Abloh、Kanye West 等明星型設計師的作品不斷出現於 Z 世代消費者的夢想清單裡,也許 Helmut Lang 這個名字又將以「一個傳奇」的方式重歸公眾視線。WWD

撰文 Rosemary Feitelberg、Julia Zhu

翻譯 張劍蕾

編輯 Julia Zhu

封面圖 Helmut Lang 和他的藝術作品

圖片來源 攝影師 Daniel Trese

相關焦點

  • Helmut Lang 是回歸經典,還是止步不前?
    如果說 Raf Simons 是將地下文化帶入時尚的第一人,那麼 Helmut Lang 則是把時尚帶入地下文化的第一人。當時那些打死不穿時裝的朋克和銳舞者,也會穿上 Lang 的皺痕緊身褲和不對稱剪裁的層疊背心。Raf Simons 也從 Helmut Lang 的理念中汲取了很多養分:減少了時裝的味道,卻添加了更多對地下文化的偏愛。
  • 圈粉無數設計師的Helmut Lang,連王菲都曾是他的大客戶
    2005年,Helmut Lang放棄了設計師的身份,為自己貼上了藝術家的標籤。WWD:你在許多年前就已經敢為人先,如開始線上直播時裝秀,運用「城市勇士」這一概念,男女裝系列共同發布,以及嘗試與藝術家聯名合作等,看看現在的時尚界,你是否會有「這些都是我玩兒剩下的」這樣的想法?H.L.:對於我的成就,我有著清楚的認知,也很感激那些「第一次」,時間會賦予這些時刻該有的榮光。
  • 視奸前任動態:我不會成為你的過客,永遠不會!
    不過,由於這項研究只收集了一個時間點的相關數據,因此無法確定網絡視奸是社交焦慮的一種症狀,還是過度使用社交媒體軟體的後果。那麼,是不是過多使用社交媒體會讓原本情緒穩定的成年人變成嫉妒的網絡跟蹤者?還是說,這與社交媒體無關,而是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傾向於網絡視奸行為?
  • Helmut Lang 捲土重來?設計師居然是 HBA 主理人?
    Helmut Lang (圖片來源:HYPEBEAST)12 年前,被稱為 「奧地利剪刀手」 的 Helmut Lang 毅然離開由自己親手建立的同名品牌,決定玩更純粹的藝術,反正藝術家的腦迴路你永遠也理解不了
  • 戶外廣告+社交媒體,線上線下引爆營銷勢能
    導語:戶外廣告結合社交媒體必將成為品牌宣傳考慮的關鍵一步,社交屬性的融入將為戶外媒體開啟全新紀元。暫且不考慮到店轉化、銷售或任何跟廣告直接相關的東西,將社交作為主要目的,通過戶外廣告的創意設計鼓勵消費者參與,產生UGC內容(用戶原創內容)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如此產品的品牌宣傳效果將更優於展示類廣告。而在國內,微博、豆瓣等社交媒體上分享戶外廣告的案例同樣數不勝數。無論是追星女孩們的粉絲應援還是品牌之間的戶外營銷戰爭,都能成為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戶外廣告的主題。
  • Helmut Lang,定義了一個時代的設計師|現在的潮流,他20年前就玩膩了!
    而HELMUT LANG 說「時裝是另一種表達自我的語言,那時年輕的我有太多話想說,好的設計是自然的、沒有濃重痕跡的,頭幾年我的設計其實蠻糟糕的,空有古怪的面料和線條。」對於材質的創新與追求,正是現在所有領域的設計師們都仍在拓荒的,而那些獨特的想法,可以說從 Lang 開始。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與Path不同的是,「美刻」通過「主副帳號」的獨特設置,兼顧了開放社交與私密社交的用戶需求。一方面會使用用戶現有社交圖譜中的信息,挑出那些最可能與之分享私人信息的好友,進入數量限制為66人的「密友圈」。     因此,以如今「社交」和「營銷」為導向的移動社交網絡發展趨勢來看,人人網、微博等應當存在危機感。
  • 阿布拉莫維奇談疫情下的行為藝術:身體是唯一與我關聯的場所
    這位藝術家在訪談中表示,展覽不會結合當下的情形而作出變化,「唯一將改變的一點是我對於烏雷(Ulay)的致敬」,這位阿布拉莫維奇昔日的藝術夥伴與愛人在今年三月因病逝世。兩人曾合作完成多件藝術作品,其中,作品《情人·長城》始於兩人關係的終點:1988年,兩人選擇結束戀人與合作關係,並以次為紀念,在三個月的時間裡,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分別從中國長城的兩端出發,他們在路途的中間相遇並道別。
  • 關於我作為社交平臺自媒體作者,總是被按頭粉籍行為的自我申辯
    其次,我作為自然人,我有權利申請成為自媒體作者,我承認我是因為喜歡肖戰而選擇的娛樂領域,但是,我是以自然人自媒體作者的身份,從事著自媒體文章產出!我自己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不違反平臺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我可以寫任何明星的文章,我認為,這並無任何不妥!再次,我從未入粉圈,沒有任何組織!
  • Snapchat 引爆時尚社交革命,你我都身在其中
    這並不令人感到驚訝:終於有一款社交應用,可以讓孩子們和小夥伴愉快地聊天,而不用擔心會被家長、老師捉住,更不會因為一張出醜的照片而成為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發的笑柄了!它的出現讓年輕人眼前一亮。2011年6 月,美國紐約議會民主黨代表 Anthony Weiner 通過 Twitter 向多名女性發送情色照片及文字,這一事件在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這樁政治醜聞迫使當事人不得不面臨引咎辭職的結果。「這次隱私洩露事件令我想到,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解決類似問題的辦法,應該為照片分享業務開闢一條更私密的途徑!」彼時正就讀於史丹福大學的 Evan Spiegel 這樣盤算著。
  • 獨家專訪 | Anthony Vaccarello:Saint Laurent為何與Helmut Lang展開合作
    Vaccarello解釋說: 「當我從事系列設計時,很不幸,有些作品不適合。有一些瑕疵,或者做得不好,所以我們把它們放在一邊。我把這些邊角料給了Helmut這些剩菜,還有配飾,原料可以追溯到第一季。」Lang把它們撕成碎片,用一種有色樹脂混合,然後用鋁製模具雕刻出類似的圖騰形狀。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看到鑲嵌在Saint Laurent胸針、耳環或鏈子上的微光。
  • 專訪藝術家葉永青:我喜歡純飲威士忌
    ——搜狐奢侈品專訪到藝術家葉永青,看看他如何理解食材和威士忌。  關於葉永清  1958出生於昆明,現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當代藝術院藝術總監,亞洲青年藝術現場藝術總監。 人稱"葉帥", 被公認為"現代藝術的雲南總舵主"。
  • 專訪蓋茨:大多數美國病毒測試完全是垃圾 社交媒體是「金杯毒酒」
    蓋茨最近接受資深科技記者史蒂文·利維(Steven Levy)的專訪,討論了美國令人失望的新冠疫情應對措施、他的朋友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旗下社交網絡的問題,以及可能幫助我們走出困境的創新等。 蓋茨還預測,發達國家可能將在2021年底結束疫情,而較貧窮的國家將會更加靠後。
  • 為什麼說Instagram是最好的社交模式
    以下為正文:很多時候寫手們都在緬懷「曾經的網絡」。他們為博客傷心滿懷。他們惦念Facebook出現之前的日子。他們嘆息啜飲這些舊物之殤。我始終敬仰懷舊的力量。這種力量讓我們珍視有價值的思想和東西。但是,我更珍惜眼前。現在正是美好的盛夏,捲雲浮空,綠葉戀枝。這日子裡,我感恩於擁有Instagram。
  • 社交媒體重塑色情行業,同時威脅著性工作者
    庫什是一名性工作者——確切地說是一個色情模特——對於一個通過社交媒體做大量工作的人來說,這種騙局不僅僅只是帶來了不便,這也會對她的個人品牌帶來威脅。她要求對方停止這種行為,但他們並不買帳,依舊該怎樣怎樣。於是,她將對方的Snapcode截圖了下來,並請求自己Twitter帳戶上的11.4萬人的粉絲幫助自己維權,舉報這個帳戶。
  • Peach陪趣:約炮不是社交的目的,陪伴才是
    2011 年,社交神器微信橫空出世,彌補了熟人移動社交領域。當我們在和陌生人社交時,我們要談甚麼?微信的熟人移動社交獨步天下,而說到陌生人移動社交,無數應用都想打通其任督二脈。陌陌曾成功過,打著「陌生其實不存在,由於我們都有一樣的孤獨。」這個看似溫暖的口號,實則做著堂而皇之的「約炮」平臺。
  • 張洹:藝術家做的都是垃圾 放棄「行為」不想重複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張洹卻一反常態,對自己從事的藝術進行了調侃,說「藝術家做的都是垃圾」,但他也承認自己只能做個藝術家。談「復出」做藝術家的選擇失敗新京報:這次北京展覽是你的首次個展,為何選擇了「放虎歸山」這個主題?張洹:「放虎歸山」基本的原始狀態大家應該都知道,讓不好的事情回到原處,把虎放入它真正應該生存的環境。
  • Helmut Lang的回歸系列還先鋒嗎?
    回歸後的 Helmut Lang 將會發展更多不同的項目,比如說 「Artist Project Series」 計劃,每個月都將選擇一位視覺藝術家合作,從自己的作品裡挑選三張圖,與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版的海報、T恤和其他配件等。
  • 設計師盲盒引爆開春市場!年輕人為何熱衷為潮玩買單?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設計師最新資訊 > 正文 設計師盲盒引爆開春市場!年輕人為何熱衷為潮玩買單?
  • 全球主流社交媒體算法大解析-虎嗅網
    雖然聽起來很危險,但總的來說,算法確實可以為你提供幫助。社交媒體算法或許正在成為你所有行為的核心。雖然算法經常錯誤地理解人類,出現不準確的情況,但是他們一直在學習。你,以及整個社會的新聞和信息消費方式,都可以直接歸因於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