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達裡奧最新發聲:「這時候拿著現金是不行的!」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很有吸引力
12月12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雷·達裡奧)與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進行了一場線上對話。
雷·達裡奧是世界上最大的對衝基金公司橋水基金創始人,早在80年代他就來到了中國,受到中信集團邀請講金融課程,他也是《原則》、《債務危機》等暢銷書的作者。
達裡奧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很有吸引力,當前世界對於美元資產過度高配,而對於中國的投資則仍相當不足。而樓繼偉則表示:「還是應該分散配置,我建議對於發達國家該配置還是要配置的,同時要增加對東亞的配置。」
達裡奧:
世界對中國的投資仍相當不足
達裡奧表示,作為一個基金投資者,他研究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他們的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貨幣市場、商品市場等等。
「從宏觀談起,歷史來看我們今天處在什麼地方?」達裡奧表示,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他1984年來到中國以來,中國人均收入增長了25倍,人均的預期壽命延長了10年,貧困率從80%降至了1%以下。美國也在變,在全球疫情爆發之前,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即使在危機和疫情過去之後仍然會持續。
他表示,這次疫情是一次壓力測試,必須要認識到有三大力量正在影響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一,跟資金和信用有關。各國都有自己的貨幣系統與信用系統,而它是一種長期的大周期。當前已經到了零利率時代,很多國家大量舉債,為了舉債各國央行不停印鈔、發行貨幣,這改變了金錢的價值與儲備貨幣的地位。
第二,美國正發生巨大變化。美國社會的財富差距日益擴大,這帶來了巨大的價值鴻溝與政治上的分歧。而這些分歧對於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其實川普的當選反映了美國人民的一種想法,在美國民眾內部是有摩擦的,他們希望更多的政策能夠有所作為。
第三,中國的崛起。中國大國崛起對現有的大國發起了挑戰,或者說對大國發起了競爭,而且是在多方面展開競爭。
中美歷史上貿易與GDP佔比變化 來源:達裡奧的PPT
「這三個力量,債務高企、大量印鈔,財富差距分化,以及中國的大國崛起。歷史上在1930年也同時出現了這三種趨勢,並且今天我們還有新冠疫情的壓力測試。」達裡奧說道。
達裡奧還表示:「當前階段,中國的資本市場在開放,世界對中國的投資仍相當不足,世界的資金過度投資於美國,而中國市場很大,同樣具有吸引力。2020年在歷史上將被銘記為一個轉變之年,我相信中國和美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以及儲備貨幣地位將從這一年開始確立。」
樓繼偉:
通貨膨脹更多表現為資產價格上漲
樓繼偉則在現場表示,中國是和平崛起,中國本身就是個大國,說「大國崛起」也不錯。他對達裡奧說:「我們是老朋友了,我也說話不客氣。我覺得你還是把中國『抬得太高』,中國離全球金融中心和儲備貨幣國家地位還差的比較遠。」
樓繼偉表示,繼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之後,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加快,特別是這一兩年來開放的力度加大。2020年是一個轉折點,非常多的跨境投資湧現出來,包括內地向香港的投資,也包括國際投資進入中國。「但是中國什麼時候成為金融中心和真正的儲備貨幣國家,我認為還早,需要人民幣在資本項下完全開放,這還是比較難做到的。」
今年以來,全球多個主要國家大規模發行貨幣,出現了「赤字貨幣化」的問題。樓繼偉表示,赤字貨幣化逐漸變成了常態,原來的貨幣理論正在被顛覆,樓繼偉個人對於財政直接向央行透支這樣的赤字貨幣化是堅決反對的。
樓繼偉還表示,世界各國大規模發行了貨幣,但沒有造成一般意義上的通貨膨脹。他認為,當前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資產價格的上漲,而沒有表現為實物和服務的價格上漲。
樓繼偉認為,相當一段時間內全球都是金融混業經營,貨幣政策放出流動性,給金融機構互加槓桿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首先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然後就是房地產價格上漲。「這種情況下,收入分配差距肯定擴大。」
明年投資展望:
「這時候拿著現金是不行的」
在本次對話中,達裡奧與樓繼偉也分別表達了其對於明年投資方向的展望。
「現在這個世界對美元資產的投資已經比例過高了。分散投資是最重要的策略,這包括貨幣的分散、資產類別的分散,以及國家的分散,我覺得這種分散化、多元化的投資將對中國有利,而且不光對中國資產有利,也將同樣對亞洲有利。資產將流向那些具有創新力的國家,那些收大於支、擁有良好資產負債表、人力資產充裕的國家和地區將從中受益。資金的流動其實是有利於我剛剛提到那些國家的資產價格的。」達裡奧說道。
談及今年以來美國股市屢屢創下新高,達裡奧表示:「這個時候拿現金是不行的,因為流動性太高了。綜觀整個歷史,高流動性下,我們都是去買股票、買黃金或買其他國家的貨幣。因此今年,我們看到股市上升,金價也發生了變化,同時美元匯率降了12%。」
樓繼偉則表示,當前面對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什麼時候疫情能真正控制住、經濟能夠復甦是巨大的不確定,如果疫苗明年能夠研發成功並廣泛接種,是一種情況,否則是另一種情況。假定好的情況發生,那麼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要退出,財政政策力度也將逐漸減少。
對於投資,樓繼偉表示:「還是應該分散配置,我建議對於發達國家該配置還是要配置的,同時要增加對東亞的配置。東亞應該說還是此次疫情衝擊下表現最好的地區,中國今年是大國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可能會帶動東亞地區至少今年不會是負增長。」
樓繼偉繼而表示,東亞不像大宗商品國家,以及一些經濟不是特別穩定的國家。美國貨幣政策在逐步退出的時候,會造成全球的外溢性,而東亞地區受到的外溢性衝擊比較小一些。背後原因在於:上世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這些東亞國家普遍吸收了教訓,對於資本自由開放方面相對謹慎,因此受到的影響較小,而且東亞國家基本不是大宗商品、順周期的國家。
編輯: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