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食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佛」之稱。王維的詩多歌詠山水田園,被後人看作南宗山水畫之祖。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王維詩歌的評價。
從中可以看出,王維對能將景色描繪得如詩如畫,讓人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比如《山居秋暝》中的那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至今讓人回味無窮。
小學教材上有王維的一首詩,名叫《畫》,是一首很美的詩。全文只有20個字,很多人都會背但卻不理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整首詩的意思很好理解:在遠處可以看見山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進了,枝頭上的鳥兒卻沒感到害怕。
這首詩用平淡簡潔的文字,巧妙地描繪了畫中的形象。
首句「遠看山有色」中的「色」含義無窮,可以是樹的青翠,也可以還是花的繽紛。第二句「近聽水無聲」,這一句中有了動態——水流,但是「無聲」二字又將整個意境變成靜態,和第一句並不矛盾。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說的是花兒儘管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裡盡情地開放,但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的極致後還是要飄然而去,而只有在畫中,花兒美而不謝;同樣,畫中的鳥,也是永遠是那麼可愛動人。
「人來鳥不驚」表達的意思是人靠近,鳥應該驚飛,表明畫中的鳥已經逼真到讓人以為靠近就會將其嚇飛。「近聽水無聲」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這首詩看似簡單,細細品味卻讓人覺得意蘊無窮。除了詩人對畫中形象的描寫,始終運用的「遠」「近」「去」「來」兩組反義詞也很巧妙,讓人感覺整個畫面十分立體。
不過,關於這首詩自古以來似乎頗有爭議,有人認為這首詩並不是王維所寫。在小學教材中,《畫》這首詩也沒有寫出具體的作者。
因為王維的詩集中並沒有這首詩,更重要的是,《全唐詩》中也沒有相關記載,這表示這首詩可能並不是來自唐朝。
後來,有人表示這首《畫》是南宋僧人川禪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的一部分,完整的詩還有四句:「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祗為太分明。」
但這四句讀起來的感覺和意境讓人覺得和前四句大相逕庭,硬要結合在一起,也顯得很彆扭。
相比之下,聯繫王維的作品,就會發現,這首詩描繪的意境和王維的風格比較相符,這樣解讀似乎更加合適。
當然,不論是誰的詩,這首詩描寫的畫面還是很美的,值得我們好好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