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小洋樓,客廳裡沙發、茶几、電視一應俱全,六間臥室的床鋪收拾得平平展展;廚房裡,抽油煙機掛在灶臺上,鍋碗瓢盆擺放得整整齊齊,洗刷得乾乾淨淨。 房子的門口,是一個小水塘,魚兒歡快的在水裡遊來遊去,水塘邊遍植樹木,正如古詩所云,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所見所聞俱是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 這就是我現在的家,一個詩語花香的家。
我叫胡成松,是鐘山區月照街道辦事處金鐘村金鐘組的一名村民,我深深明白,這一切的成果既有我自己的辛勤汗水,也包含了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我的幫扶聯繫人對我的幫扶和鼓勵,我知道要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遠,還得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鬥。 我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農村,這裡除了山還是山,以前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我對貧窮體會非常深刻,2014年,因兩個娃娃讀書,此時我四處打零工,妻子在家幹農活和照顧孩子,由於自身沒有什麼技術,即使常年勤勞勞作。也一直沒能改變家裡貧困的境況。 就在這一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被評為了貧困戶,當時村幹部多次找到我,詢問我的想法並給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很高的建議。
那些年,儘管我們家享受了教育、醫療等優惠政策,但我思前想後,只有有了自己固定的產業才會有自己穩定的收入,我現在每天打零工哪裡是長遠之計? 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和妻子一邊打工,一邊將修建家裡的房子,期間接二連三趕上國家好政策,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家的房屋外觀變好了,我想把他它開旅館。 在各級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貸款把家裡的六間房屋進行裝修開旅館。萬事開頭難,由於缺乏管理經驗,旅館生意一直不好。後來經過政府部門的專業培訓後,我逐漸掌握經營要義,每年尤其是夏天都接收不少客人。這讓我振奮不已,小康的日子已經觸手可及了!
靠著這六間房間,每年都給我們家帶來20000元左右的收入,而妻子則在外打工,每月也有3000左右的收入,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真心感謝黨和政府。 最後,我代表金鐘村所有的父老鄉親向奮戰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各級領導,特別是我的幫扶聯繫人,在這裡向您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發自內心的深深感激。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瑤 謝勇勇 整理
編輯 顧冰潔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