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不再等靠要,自力更生摘窮帽丨湄潭縣興隆鎮興隆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以前我都是在外面打工,收入也還過得去,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福禍旦夕」,我在一次上班時不慎摔倒受傷,後背脊柱斷裂。當時家庭並不寬裕,想到兩個孩子還要讀書,孩子他媽也有殘疾,忽略了後續的治療,導致落下了殘疾。

在2012年的時候,政府針對家庭人口較多、房屋比較破舊且難以居住的家庭進行了危房改造,我家也是其中一戶。從此我們家就住上了安全住房。兩年後,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到來,鑑於我家的情況確實困難,村裡通過召開群眾會,將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系統。

說實話,享受到國家的優惠政策當然很好,但僅靠政府補貼,最終會坐吃山空,還會形成依賴心理,這是無法脫貧的。我就想方設法,使勁去幹,要靠自己的努力脫貧,才能過上好日子。  村裡和幫扶責任人根據我家的實際情況,建議我們家發展種植養殖。村裡給我報名參加培訓,大力提供種植養殖技術以及物資幫助,在大家的幫助及自己的努力下,我先後發展了茶葉種植,豬、牛餵養等產業,終於在2016年順利實現了脫貧。

村裡在幫助我發展種養殖產業時,幫扶責任人及時聯繫縣、鎮畜牧部門上門進行指導,在技術、物資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持,盡最大努力來幫助。  今年,在自家原本2畝茶園的基礎上,又發展種植了2畝,還租了4畝,同時還種植了5畝水稻。茶採完了就差不多收水稻了,這樣一年四季都不覺得閒,時時刻刻都有收穫的實在感!在養殖方面飼養了5頭水牛和2頭肥豬,10月份自己買了3頭、政府又發了2頭,現在雖然累了點,但是不至於還像之前那樣伸手問國家要了,一切都覺得值了。

感謝黨和國家,因為有那麼好的政策,我們這樣的家庭才會過上好的生活,好的日子。是他們鼓勵著我們,脫貧是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不能等、靠、要,不能坐吃等死,只有自己打拼來的,才是最實在的,最靠譜的,也是讓自己最心安的。政府在「扶貧先扶志」的政策上引導和支持我們,讓我們能夠完全的自力更生,拔掉了思想上的窮根,靠自己的努力把生活越過越好。  【人物小傳】   任克儉,1964年出生,湄潭縣興隆鎮興隆村永久寨人。

通訊員 田景強 何肖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王丹靈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摘「窮帽」 致富路上不停歇┃遵義市播州...
    冬日暖陽帶給我的是一份美好的回憶。一輪暖陽,猶如一把開啟我記憶大門的鑰匙。        迎著冬日暖陽,我來到松樹林下,給我餵養的2000多隻雞群餵食。正在林子下面悠閒覓食的雞群見我的到來,撲著翅膀爭先向我飛奔而來,爭搶我給它們散撒的食料。望著這些可愛的雞群,我無比欣喜,心懷感激,是它們讓我摘掉了貧困帽子,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叫徐貴生,是遵義市播州區泮水鎮喻河村的建檔立卡脫貧戶。我家有6口人,一個是身患肢體殘疾的母親,兩個女兒和一個正上大學的兒子,以及我的妻子。
  • 【我的脫貧故事】「拔窮根、摘窮帽」 幸福生活靠手創
    我叫尹天桃,是清鎮市麥格苗族布依族鄉新廠村巖上組村民,一家5口人。前些年,家中經濟困難,入不敷出,只能一邊打工一邊供四個孩子讀書,還得靠弟弟幫著湊點生活費才能勉強維持生計,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大、老二初中都未讀完就出去打工貼補家用,日子過得異常艱苦。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脫貧更有底氣丨鎮遠縣金堡鎮羊滿哨村...
    由於我沒有什麼文化,缺乏技術,加上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導致家庭經濟十分困難。2014年,經過本人的申請,村、鎮兩級評議,我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榮華家的新居我為人勤勞老實,我經常對我家的幫扶幹部說,成為貧困戶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普通老百姓更應該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心裡踏實。我在追求美好日子的道路上,始終沒有停下勤勞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踏石留印 抓鐵有痕丨鎮遠縣羊坪鎮興隆村駐村工作...
    我叫劉喆,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衛生監督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5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羊坪鎮興隆村任駐村工作隊隊長,至今已有兩年半時間。興隆村是「邊卡角」村,有8個村民小組,全村有294戶1177人,有貧困戶70戶246人。
  • 「我的脫貧故事」石秀英:陽光總會在風雨後
    我叫石秀英,今年47歲,家住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四寨。2014年,孩子的爸爸被檢查出急性白血病,在那時候國家還沒有大病救助政策,治病花費了家裡40多萬元,還欠了20來萬的外債。本想出去打工,可想到孩子還小,離不開也放不下,就只能選擇在家裡靠苦力維持生活。正當我一籌莫展時,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如希望之光一樣照進了我家,村裡通過走訪知道了我家情況後,於2015年把我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我的幫扶人經常的來家裡,不斷的鼓勵我、開導我。
  • 脫貧路上我最美 楊小馬:自力更生摘「窮帽」
    詳細內容在石鼓區角山鎮角山村,41歲的村民楊小馬面對個人和家庭的困境,不等不靠、頑強打拼,通過經營汽車美容店闖出了一條脫貧路。在角山鎮楊嶺社區的一家汽車美容店裡,店老闆楊小馬正忙著對車輛進行油漆面打磨、刮灰找平作業。楊小馬告訴記者,除去房租、員工工資等成本,去年店裡的純收入達4萬餘元。
  • 扶上馬 送一程 中國航發助力興隆村走上「興隆路」
    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興隆村,中國航發西控的扶貧工作隊紮根在此,用心用情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讓曾經的貧困村走上小康之路。今天,讓我們走近他們的扶貧故事。清晨6點半起床,簡單洗漱後,興隆村村民李桂芬便匆匆離開家,前往工作崗位——「城固縣桂芬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在這裡開啟忙碌的一天。
  • 興隆鎮十幾名熱心群眾:「三輪車摔下坎,我們當然要幫忙!」
    在湄潭縣興隆鎮有一群人用實際行動告訴你答案「當然幫到底!」。6月的一天中午,正是太陽最大的時候,68歲的興隆鎮群眾夏大臣騎著平時拾荒用的三輪車回家,經過一個彎道時,由於路的兩邊沒有護欄,速度較快,三輪車直接從一米高的田坎摔了下去。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過上新生活丨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蒲街道三...
    我叫令狐昌海,今年49歲,是貴州遵義新蒲新區新蒲街道三壩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3口人。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內心來說,我並不以「貧困戶」為榮,更不想爭當「貧困戶」,但現實是我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深溝溝裡,自然條件惡劣,交通條件落後,加上沒什麼技術,外出打工只能幹苦力活,掙不到什麼錢,連解決一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我的貧困是真實而無奈的。
  • 「決勝小康故事繪」林口縣龍爪鎮興隆村第一書記馮亞茹:她是咱村...
    馮亞茹是林口縣婦聯主席,自從兼任龍爪鎮興隆村扶貧第一書記以後,報紙、書籍就沒離過手,見到報紙上好的文章就剪,看到文件中好的思想就摘,為了學習「三農」,不斷給自己充電。作為一名駐村隊員,就要當好調查員、聯絡員和服務員。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笑容更加絢爛|湄潭縣觀音閣村第一書記龍漢生
    我叫龍漢生,是貴州理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派駐湄潭縣復興鎮觀音閣村第一書記。2019年歲末,學校黨委安排我去接替駐村第一書記。誰曾想,還未動身出發,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神州大地。駐村前我了解到村人居環境仍還有一些短板,於是我與同事肖德安博士利用資源和技術優勢,多次向省生態環境廳相關領導請求後,獲批了1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脫貧攻堅人居環境整治(其中50萬元專項用於觀音閣村),同時申請學校脫貧攻堅專項經費5萬元先期進行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靠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餘慶縣白泥鎮哨溪村村民王...
    我是餘慶縣白泥鎮哨溪村大山組村民王仟華,今年49歲,我們家是6口之家,我有三個聰明可愛的孩子。   2000年,一個意外降臨我家,我成了殘疾人,喪失了絕大部分勞動能力。在農村,除了種莊稼,沒有文化,沒有技術,生活陷入了黑暗。
  • 「我的脫貧故事」小山溝裡,我靠養殖託起致富夢丨鳳岡縣永安鎮永安...
    但是看著已經擴建起來的400多個平方的養殖場,我心裡卻是無比的喜悅。我叫陸雲成,家住在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永安村宏河組一個偏遠的小山溝裡,距縣城約五十多公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交通也算不上便利。但在這裡,我卻靠養豬託起了致富夢。
  • 上林西燕鎮拉敢莊:脫貧攻堅摘窮帽 美麗宜居煥新顏
    脫貧攻堅摘窮帽在拉敢莊後山有個蛋雞養殖場,這是北林村引進的上林縣金順利畜牧有限責任公司蛋雞項目,公司採用混合經營的方式,以「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蛋雞養殖。「我們這個蛋雞廠,第一是給我們村集體每年可以帶動3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第二是帶動130戶貧困戶,每年可以給貧困戶增收4000-5000元的收入。」西燕鎮北林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英豪說。
  • 紅色革命老區黨員幹部齊心合力摘窮帽 譜寫脫貧致富動人樂章
    這裡是紅色革命老區,這裡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20 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華民族擺脫貧困的千年願景即將夢圓。裕安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區之力,聚全民之智,攻堅克難,奮勇直上,譜寫出一曲齊心摘窮帽、合力拔窮根的動人樂章。陳必喜在扶貧車間檢驗產品。
  • 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新華社石家莊1月6日電題:太行新愚公「搬窮」記——冀南後池村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 從冀南古城邯鄲向西出發,驅車百餘裡,2019年我們探訪河北省涉縣關防鄉後池村不下五次。 後池村,遁跡於太行山深處,「八山半水分半田」,卻是一個傳奇所在。
  • 「我的扶貧故事」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丨平塘縣塘邊鎮興隆村黨...
    工作以來,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有什麼難事找我「穩當」。  2個月下來,我的扶貧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了村裡121戶村民的家庭基本情況,新風村13個村民組66個自然村寨都已經走遍了。在走家串戶的過程中,我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也慢慢開始認可了我這位新來的「娃娃書記」了。
  • ...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過上好日子丨普安縣樓下鎮補者村村民王吉順
    我叫王吉順,家住普安縣樓下鎮補者村禹歇四組。  我家有2口人,我右邊上、下肢體三級殘疾,基本喪失勞動力,主要依靠農村低保生活,原來因家庭生活困難,妻子也跑了,使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想到自己身體狀況,對政府存在一種依賴思想,總是想著政府不會不管我這號人的。
  • 「我的脫貧故事」開旅館摘「窮帽」|鐘山區月照街道辦事處金鐘村...
    這就是我現在的家,一個詩語花香的家。我叫胡成松,是鐘山區月照街道辦事處金鐘村金鐘組的一名村民,我深深明白,這一切的成果既有我自己的辛勤汗水,也包含了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我的幫扶聯繫人對我的幫扶和鼓勵,我知道要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遠,還得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奮鬥。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蛻變丨荔波縣甲良鎮...
    我叫羅建田,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甲高村拉抹組村民,今年39歲。在我8歲左右,母親離開人世,從小缺乏母愛的我在父親的拉扯下逐漸長大。由於家境貧寒,儘管過了而立之年,我仍然找不到對象,成了名副其實的大齡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