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政,是《紅樓夢》裡不太討喜的一個人物。作為大家族的繼承人,他在管理上有點無為而治,導致家族內部混亂。作為父親,他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和兒子關係尷尬。作為官員,他謹小慎微,碌碌無為。可以說,賈政是一個挺可悲的人。
賈政是賈代善的次子,從小酷愛讀書。他讀書的目的非常明確,非常功利,為了考科舉,走仕途經濟道路。他很清楚,家族的爵位到了下一輩,就無法直接繼承了,所以,必須改變家族的性質。封妻蔭子的夢想已經顯得不切實際。所以,他希望兒子可以金榜題名,光耀門楣。他的官位是皇帝開恩御賜的,因此賈政並沒有真正參加科舉考試。這是他心中的一個遺憾。他一心希望家族中可以出現一個真正靠舉業,而不是靠世襲入朝為官的人。
賈政的長子賈珠本身是很優秀的,讀書刻苦。賈珠的妻子李紈還是國子監祭酒的女兒,有良好的家學淵源。可惜的是,賈珠英年早逝。賈政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次子賈寶玉身上。
結果,賈寶玉偏偏不願意把心思花在舉業文章上。如果賈寶玉只是因為少年心性,貪玩,懶惰的話,賈政悉心教育還可以改過來。但是賈寶玉他和賈政是在價值觀上存在矛盾。賈寶玉厭惡八股文,厭惡官場,堅決不願意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因此,賈政就有恨鐵不成鋼的焦慮。但是,他卻拿賈寶玉一點辦法都沒有。除了呵斥、責打、逼迫之外,他想不出任何辦法。
其實,在古代有不少談教育的經典文章,比如韓愈的《師說》、《進學解》。孔子的《論語》裡也有不少涉及這方面的段落。但是,賈政當初一心撲在四書五經上,讀書的目的只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或許,他的八股文寫得不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相反,束縛思想的八股文的長期浸潤,導致他思想古板,泥古不化。他甚至覺得讀《詩經》是掩耳盜鈴。他讓李貴囑咐家學的老師,一定要把《大學》、《中庸》講明。
本來,《四書》是文化經典。賈寶玉也很看重《四書》。但是,先哲大儒們寫《四書》不是為了編寫科舉教材,而是為了傳播思想文化。《四書》一旦成為科舉教材,而且理解起來只能以朱熹的注釋為準,《四書》就不再是文化經典,而是鉗制思想的工具。清朝思想控制嚴格,奴化教育嚴重。而賈政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培養出來的「忠臣孝子」。表面上看,賈政有憂患意識,而且是個正人君子,且十分注重倫理。但是,他思想酸腐,庸庸碌碌,無所作為。他並沒有給兒子樹立一個清正廉潔,為民請命的榜樣。在賈寶玉眼裡,自己的父親只是一個背負著官場枷鎖的人而已。
賈政身上的奴性在《紅樓夢》裡還是體現得非常明顯的。賈元春是他的女兒,不過卻成為了賢德妃。於是,賈政在她面前顯得低三下四,十分虔誠、謙恭。在忠順王府的人面前,賈政更是顯得戰戰兢兢。
本來,唐宋時期的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是具有擔當精神,具有主體意識的士大夫。像韓愈更是敢於直言進諫。而宋朝的文官政治更是達到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境界。宋朝的文臣不僅社會地位高,而且可以做到勇擔道義。他們高度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讓人敬佩。在宋朝,士大夫們不是皇帝的奴才,而是政治生活的主體。但是,到了清朝,皇帝乾綱獨斷,官僚機構腐敗,奴化教育盛行。這樣一來,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宋朝相比,就遜色許多。清朝的官員,把自己看作皇帝的奴才,而且一心想當奴才。漢族大臣更是不濟。
像賈政這種漢臣,要他們喊出為主子肝腦塗地的口號很簡單。可是他們絕對做不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賈政這樣的官員,其實沒有什麼追求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生怕得罪人。賈政就這樣,被八股文弄得思想僵化,被官場弄得心力交瘁。最後,他自己都名利心大灰。不是因為他徹悟了,而是因為他心灰意冷了。
賈政還是關心家人,願意樂享天倫的。但是,他和家人的關係卻很尷尬。他和兒子賈寶玉的關係就不說了。他和母親史太君的關係也不太好。他想要參與元宵節的燈謎會,賈母覺得他一出現,就會讓氛圍變得冷清,直接讓他走。他想好好教育賈寶玉,賈母百般阻攔,甚至在他痛打賈寶玉的時候,聲色俱厲地教訓他。他和正妻王夫人的感情也很一般。中秋佳節,本來應該是闔家歡樂,結果賈政居然講了一個讓人尷尬的有關怕老婆的笑話暗暗諷刺王夫人。
賈政有兩個妾,一個是趙姨娘,一個是周姨娘。趙姨娘尖酸刻薄,賈政卻和她生育了兩個兒女。周姨娘與世無爭,卻毫無所出。賈政寧願寵愛爭強好勝,興風作浪的趙姨娘,卻不喜歡端莊的王夫人和周姨娘,可見他其實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么正經。
他和孫子之間的關係也挺冷的,按理說,賈蘭是他的嫡長孫,他應該對賈蘭呵護備至才對。但是,書中完全沒有寫到他如何教育賈蘭。賈蘭因為從小喪父,性格低調,在別人眼裡是個牛心古怪的人。元宵節燈謎會,賈政沒有看見他,問了一句。結果李紈說因為老爺沒有派人去叫他,所以他就沒有去。可見,賈蘭恪守規矩到了一種墨守成規的地步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賈政和孫子之間有一種疏離感,賈政不僅是和孫子之間是疏離的,和許多家人之間也是疏離的。
賈雨村是在賈政的引薦下才重新入朝為官的。賈雨村胡亂斷案,包庇了薛蟠之後還特意寫信告知賈政。換句話說,賈政很清楚賈雨村不是一個清正廉明的官員。賈政就算沒有彈劾賈雨村的道德勇氣,最起碼也可以和他保持距離吧。
但是事實上,賈政和賈雨村始終來往密切。賈雨村和賈家連了宗,算是賈政的「親戚」。賈政想要讓人題寫省親別墅的匾額,就想到了賈雨村。賈雨村經常去賈府,每次指名要見賈寶玉,賈政都會答應。賈政還因為賈寶玉在賈雨村面前沒有慷慨瀟灑的談吐而斥責賈寶玉。可見,賈政不僅不討厭賈雨村,還頗為重視這層關係。賈雨村的為人讀者清楚,賈政也明白。我們不能說賈政和賈雨村是狼狽為奸,至少也可以說明賈政其實並不是一個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官員。
賈政在管家方面崇尚寬柔之道。得知金釧自盡之後,賈政頗為震驚,也頗為自責。說明他並不是一個視人命如草芥的人。可是,他還是沒有盡到一個管理者應盡的職責。
其實,賈政很有憂患意識。他看到迎春等人所制的燈謎詩,覺得其中有不祥之兆,便覺得很不安。他其實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當中,這種焦慮恐怕從他踏入官場之後就開始伴隨他了。這種焦慮甚至讓他產生了一種歸農的意識。他看到稻香村之後,就說這裡引起了他的歸農之意。這不是他在眾人面前做秀。賈政不是一個工作狂,他從來不會把工作帶到家裡完成。回到賈府,他也很喜歡過散淡閒適的日子。他的書齋就叫夢坡齋。可見,他其實並不熱愛官場,只是出於一種對家族的責任才不得不委身官場。
於是,他並不能,甚至不指望有什麼作為,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他做不到兼濟天下,也沒辦法抽身事外,獨善其身。這種處境壓榨著他,拉扯著他,導致了他最後的灰心失望。可以說,賈政是一個典型的有中年危機的男人。事業不算成功,家庭生活也不算和諧。可以說,賈政是《紅樓夢》裡一個挺可悲的存在。
說了賈政那麼多的缺點,其實我並不是想要批評這個人。《紅樓夢》的作者也不是抱著評判的態度去塑造賈政這個形象的。
賈政不是驕奢淫逸的紈絝子弟,也不是草菅人命的腐敗官員 。他只是一個被家族責任壓得心力交瘁,在官場裡進退不得的可憐人而已。
《紅樓夢》是把賈政當作當時典型的封建官僚來塑造的。或許,現代讀者會覺得賈政固執、古板、沒有情趣。但是平心而論,賈政雖然也算個鬚眉濁物,但是也沒有明顯的劣跡。
其實,曹雪芹是想要借賈政這個形象評判八股取士,評判封建官僚機構,批判封建奴化教育。賈政是時代的受害者,對於自己可悲可嘆的處境,賈政也有朦朧的意識。但是傳統的忠孝兩全思想卻成了他不得不背負的道德枷鎖。賈政就這樣背負著這個枷鎖,逐漸地失去了少年銳氣,從一個性格輕逸,喜愛詩酒風流的少年人,變成了一個向現實妥協的中年人。
其實,現如今,也有不少賈政這樣的人。年輕的時候,也是意氣風發,熱愛自由的。在現實當中浮浮沉沉之後,不斷妥協,最終被生活磨平了稜角,變得思想功利,性格當中也免不了矯揉造作。
有一句話說得好,「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可是,這只是一種理想。很多人走出半生之後,身上早已沒有了青春氣息,成了一個典型的中年人。優秀的中年人,成熟穩重有擔當,不優秀的中年人就讓人覺得可憐又可恨。賈政就很不幸地成為了第二類人。
他的結局一定很慘。元春臨死前最大的願望就是父親賈政可以從政治漩渦當中退步抽身,可是賈政卻做不到。最終,當朝廷的人來抄家的時候,恐怕他自己也覺得非常意外。自己一心忠君,沒有做錯什麼,為何不被皇帝所容呢?
其實,這樣的家族免不了敗落。不過,賈政如果是一個有政治遠見的人,是可以提早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早做打算,留有退路。賈政卻沒有這方面的想法,相反,他一心想要依附女兒元妃,依附北靜王,甚至是籠絡賈雨村。他一心想要藉助政治的力量維繫家族,結果不僅沒有挽救家族,反而讓家族被裹挾在政治的漩渦當中無法抽身。賈政最大的失策就在這裡。當然,這也不能怪賈政,他也有自己的為難之處。可以說,賈政也算是一個值得讀者憐憫的人。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部分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公眾號部分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