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哲學與藝術,善於引領歐洲乃至全球風尚的法國,還曾為人類獻上過許多其他獲取幸福的秘訣,屹立於世界菜式之林數百年的法國菜餚便是其中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2010年將法國菜餚與中國京劇一道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過,消息傳來,並非所有的法國人都為之雀躍,有人擔憂:在今天,法國菜餚已經離開日常生活,成為某種需要籲請保護的「遺產」了嗎?在前衛而別致的新潮料理面前,法國菜餚已經失去魅力了嗎?
答案顯然不是簡單的「是」或者「不是」,因為法國菜餚的迷人之處並不在於製作入時與流行的食物,而是其遠超乎此的歷史與系統;正是它們將法國菜餚從其他菜式中區分出來,並賦予之獨一無二的身份。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法國人到底是如何重新定義飲食的。
與人們通常所想像的不同,在歐洲早期的飲食傳統中,今天流行於全球的法國菜餚並不起眼,佔據著支配地位的是義大利菜餚。
源自古羅馬宮廷的義大利菜餚兼收並蓄,歷史悠久,口味多元,菜品豐富,在歷史上曾長期以壓倒性的姿態代表著歐洲人的飲食。現代歐洲菜式幾乎均脫胎於它。
而在當時,法國菜餚則處於原始的中世紀烹飪風格中,在烹飪方式、食材選擇與禮儀程序等方面均無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
1533年,義大利公主美第奇下嫁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並帶去了大批義大利廚師。通過吸收這些義大利廚師所帶來的食材、技藝、禮儀與觀念,以及引入一系列義大利菜品,法國菜餚首次迎來革新,走上正軌。
亨利二世
法國菜餚獨立的現代形態奠基於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期。在17世紀,作為法國宮廷生活的重要內容,飲食活動成為了路易十四王朝奢華風氣的標誌之一。據稱,這位「太陽王」的胃的大小是常人的兩倍,其本人對於美食亦具有超乎常人的熱愛。
由於國王的偏好,法國宮廷菜餚的烹飪方式和餐桌禮儀日趨複雜與系統,並經由貴族傳入民間,它們不但在選材、用料等方面突破了中世紀的烹飪慣例,如草本香料的使用與香檳酒的引入,還為用餐者建立了全新的程序與規則。
「法式上菜法」便是在這個時候被發明出來的,這種上菜法要求根據菜品的分類上菜,這也意味著當時出現了根據菜品的特徵為菜品建立秩序的做法;而在飲品方面,一人一杯製得到了推廣;甚至就連餐桌也受到了重視,被從頭到腳裝飾起來,法國菜餚日漸擁有了法國人特有的烙印。
法式上菜法
與此同時,「廚師」這一稱謂也連帶著成為了一種榮譽,自此,餐飲業者擁有了精於此道、止於至善的追求——這正是一門技藝、一個行業生生不息的前提。
於是我們看到,正是在這個時期,名廚瓦雷納出版了堪稱法國菜餚之定調的《法國廚師》,法國人開始對菜品進行分類,並學會了叉子的使用方法。於是,在隨後的路易十五時期,曾經取法於義大利的法國菜餚終於進入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一方面以雷霆之勢終結了波旁王朝的統治,但另一方面卻出人意料地使法國菜餚迎來了下一個高峰。波旁王朝覆滅之後,宮廷廚師得以從權力中心走向各地。
在巴黎,開辦「Restaurant」(餐廳)成為這些廚師謀生的選擇,與之相應,各類餐廳指南、美食評論應運而生。
對於這個時代的美食家們而言,就如後來的美食評論家薩瓦蘭所說的:「發現一道新菜,比發現一顆新星給人類帶來的幸福更大。」這些變化意味著法國菜餚進入了社會化與平民化的新階段。
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多間,法國菜餚達成了愈加豐富的成就,其中包括了被奉為烹飪「舊約」與「新約」的巨著《法式大餐藝術》與《烹飪指南》的問世,它們的作者分別是法國廚藝之父卡雷姆與名廚埃斯科菲耶。
這兩部著作與上述的《法國廚師》一道,將法國菜餚與烹飪技藝推進為一門得到專業人士總結與反思的「學問」。
在《巴黎浪漫嗎?——關於法國的傳聞與真相》一書中,英國作家伊特維爾(Eatwell)還告訴我們,在一種更具現實意義的層面上,由埃斯科菲耶本人創造的廚師團隊制度、菜單制度,以及掀起的延續至20世紀下半葉的烹飪簡化思潮,更是重新定義了全世界的飲食習慣,乃至理解飲食、理解法國的方式,並塑造了現代法國菜餚淡、少、貴的形象。
事實上,在飲食上,法國人未必具有無出其右的品味與格調,亦並非只有法國人願意對烹飪的技藝孜孜以求;相反,法國近年來已經成為了美式快餐企業麥當勞的第二大市場,就連法國自己的美食手冊《米其林指南》也在2012年將「世界烹飪之都」的稱號賦予了日本東京。
不過,在法國菜餚的盛名之下,有的不僅是珍饈美味,更重要的是某種善於將技藝與文化相融合的能力,正是通過這種別具一格的能力,法國人從尋常事物中獲得了不同尋常的體驗,並將之體現為觀念、規範、著述以及文化活動。
就如埃斯科菲耶和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餐館指南《老饕日曆》的雷尼耶所嘗試的那樣;也正是通過這種能力,法國菜餚在數百年間成功地社會化與平民化,從小眾走向了大眾,從法國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