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屋書店」重新定義啟示,自媒體寫作者如何開啟新的玩法

2020-12-13 魯雷情感

今年百家號平臺放開權限和加V,很多人開始投入到自媒體裡面,寶媽是這類人群裡面最多的,他們兼職或者全職,每天都在努力發內容。我加入過幾個上百的寫作者交流群,他們每天都在交流自己的閱讀量和收益,有的人每天都有爆款,然後把爆款認證發到群裡,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不得不說,自媒體寫作者熱火朝天地創作,參與者人數估計也是去年的好幾倍。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第三方自媒體平臺,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或者開創一個新的玩法,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先拿一個案例來看一下,這裡面的思維模型值得我們借鑑。

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

日本有一家書店叫「蔦屋書店」,目前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店,在日本開設了1400多家,但是創始人增田宗昭卻說自己不是做書店,自己在實現美好生活理念。

我們來看一下這家書店怎麼成功的,「蔦屋書店」成立於2011年,那個時候線下的實體書店已經被網際網路衝擊得一蹶不振,但是創始人增田宗昭卻堅持做線下書店,不過他經過思考後,選擇了另外一種思路來做書店。

這個思路就是以「我想做一個生活方式的提案場所。」這句話是增田宗昭向銀行借款時說明書上第一句話。沒錯,增田宗昭就要做一個不單是賣書的書店,它應該擁有滿足人們生活幸福感的書店。

他對於這個提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有三點:

1、重新定義資源。

2、重新定義自己。

3、重新定義與外界的關係。

我們來看一下每個定義的新解釋。

蔦屋書店陳列區

1、重新定義資源。

增田宗昭認為自己做書店,那麼資源就是書,目前的情況是光靠賣書是無法持續經營的,他開始思考用戶的需求,從需求端,他找到了生活方式的提案,他覺得人們看書,就是為了滿足一種生活,書裡面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有讓他們精神滿足的東西,有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因此他重新思考了資源,把書升級到生活。

他為此專門找了一個地方,日本東京代官山,這附近有很多小別墅,能在這個地方買得起房子的,都是比較富裕的人,這個地區中老年人相當多,他們有比較多的閒暇時間需要消遣。他就在那裡建立了第一個書店,在這裡他給老年人展示「像書裡一樣的美好生活」。

我們再來看下一個定義。

蔦屋書店專題區

2、重新定義自己。

增田宗昭重新審視了一下自己,自己之前是書店老闆,現在他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變成美好生活理念的策劃服務商,為了實現這個,他把書店變成了12個專題展區,每個主題都配有導購,導購的權限很大,負責選書,陳列,解答,提供方案等。比如旅遊專區,你可以看到旅遊雜誌,或者旅遊書籍,展區有旅遊服務臺,你要是想全世界旅遊,這裡專門有人,為你提供路線規劃,還有為你配備各種旅遊物品。

除了專題區,還有一個55米長的「雜誌大道」,兩邊放著2000多種日本雜誌和海外雜誌,之所以安排雜誌,就是為了實現生活的新鮮感。

你看這個重新定義自己,都是圍繞著生活展開的,跟傳統的書店完全不一樣了,傳統的書店都是圍繞著賣書展開,然後進行空間設計。

我們來看最後一個定義。

3、重新定義與外界關係。

為了更加豐富生活方式內容,書店開始引進了很多知名品牌服務商,包括星巴克,微軟,蘋果等大公司。引入這些跟書店無關的資源,咋一看沒有啥用,但是為了強化中老年美好生活的氛圍,加入這些因素就有必要了。因為單一的東西很難吸引到更多人,拉入更多的無關因素,讓社區生活豐富起來了,這樣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這裡。

老年人需要找個地方聊天吧,那麼餐廳咖啡店開起來。老年人樂意旅遊,需要器材吧,那麼攝影器材店也拉進來。老年人體力有限吧,需要代步工具,那麼電動車店也請進來。老年人需要各種吃的吧,那麼把全日本的特產都拉進來。

蔦屋書店的外景

這些無關的東西引入進來,都不是自己掏錢拉進來的,找品牌商合作,統一書店的調性,讓他們跟書店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都是為了「美好生活提案」理念服務。

好了,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已經講完了,根據這三個定義思路,我們來思考一下如何進行情感自媒體的玩法。

我們梳理一下「蔦屋書店」的三個新定義:

1、重新定義資源:書→生活。

2、重新定義自己:賣書的人→生活提案的策劃商。

3、重新定義與外界的關係:引入無關的資源。

蔦屋書店導購人員

情感自媒體做的人太多了,你進入這個賽道,你首先考慮的是資源、自己、與外界關係。結合增田宗昭的重新定義思路,我們也來思考一下自媒體新打法。

重新定義領域

我們選擇的是情感領域,這個領域內容就是情感和心理、勵志成長、書評、劇評方面內容,情感就是男女愛情,婚姻,婆媳等,心理就是心理學理論,解析心理問題等。

做自媒體,我們的資源是什麼?就是內容,就是文字,那麼情感資源就是情感內容,情感文字。但是情感這個領域內容比較寬泛,無法聚焦,我們可以把情感換成心態,聚焦精神成長,對待外界的態度。

心態提案

這樣重新定義後,我們所有的內容輸出,都是圍繞著心態進行。你現在想想,我們天天發的分手,愛不愛的,婆媳矛盾呀,這些何嘗不是講的心態,你怎麼對待愛情,你怎麼對待婆婆,你怎麼對待生活。

講完了資源,接下來看一下自己。

重新定義寫作者。

做自媒體就得寫作,但是不能亂寫,寫作不是目的,我們的目標是幫助讀者心態成長,那麼我們寫作重新定義成實現好心態的策劃者。

我們之前的寫作目的性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收益,寫了不少新聞、編故事、娛樂人物,有的為了愛好,寫一些詩歌,散文,不管有沒有人看,還有的是為了影響力,天天發一些別人看不懂的內容,或者蹭個熱度,讓更多人知道自己,還有的就是為了加粉,天天色誘別人,發一張美圖,讓別人垂涎三尺,還有更不要臉的,在頭部作者的評論裡面天天曬美圖,吸引很多色狼加關注。

心態解決方案提供者

自媒體領域這條賽道,想要持久做好,不管是何種目的性,都得要重新定義自己了。按照常規的打法,就是天天辛苦寫內容,如此勤奮,你也只能做個普通水平的寫作者,跟那些厲害的寫作者,差距仍然很大。

想要獲得更多的變現收入,這種苦命的打法真得思考一下了,所以要從普通寫作者重新定義成「心態成長的解決方案者」。

心態只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我們要做的就是細分心態內容,比如分手,我們應該有抱有什麼心態,然後給出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應該是中立的,只是讓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自己做決定。

我們再來看下一個關係新定義。

重新定義外界關係。

我們之前的關係,是作者和讀者關係,現在重新定義與外界的關係,就是滿足心態需求,引入更多內容。

現在讀者的口味越來越不一樣,想讓讀者關注到你,沒有一個聚焦很難吸引他們。你需要在一個領域保持專業,但是這個專業不是限定內容,而是聚焦心態需求,引入更多新鮮豐富內容,讓讀者喜歡,也讓平臺喜歡。

我們引入熱點,但是熱點必須含有心態提案。

我們可以引入歷史,但是歷史也必須含有心態提案。

我們可以引入文學,但是文學也必須包含心態提案。

我們可以引入娛樂,但是娛樂也必須包含心態提案。

甚至我們可以引入科學,但是科學也得有心態提案。

引入無關領域,只要圍繞一個核心不變,我們就已經做到了聚焦,相比之前那種情感就寫情感心理,寫書評劇評,內容還是受限制了,我們的思維也受限了。

聚焦心態不受限

好了,情感領域創作者的新思路玩法,我們也已經介紹完了,我們再梳理一下:

1、重新定義領域:情感→心態。

2、重新定義寫作者:普通寫作者→心態成長解決方案者。

3、重新定義外界關係:聚焦心態,引入更多內容。

重新梳理完,接下來進入尾聲了。

總結

整篇文章我們已經講了「屋書店」的重新定義新思路,然後參考借鑑,我們也重新思考了情感創作者的新玩法。選擇了自媒體創作這條路,就要跟寫作打交道了,這可不是什麼好的事情,你要學習很多內容,還得消化。最難的就是通過自媒體獲得上萬元收入,如果你光知道拼命地輸出,就累死了也達不到目標。

我們走上這個賽道,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隨意模仿別人,這個時候重新定義自己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競爭太激烈了,相似的內容多如牛毛,平臺選擇推薦也變得複雜了。今天我講的重新定義新思路,更多的是情感領域,你可以拓展到其他方面。

相關焦點

  • 集合店如何做好場景陳列?來自蔦屋書店的啟示
    編者按: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第三隻眼看零售」(ID:retailobservation),作者:趙向陽;36氪經授權發布。 8月21日,《第三隻眼看零售》主辦的「跨界與創新——日本零售業深度考察」正式啟動。當日,考察團一行來到蔦屋書店代官山店。 「如果說誠品書屋是小學生的話,那麼蔦屋書店就是大學生」。
  • 全球最美蔦屋書店給我們的3條人生啟示
    中國內地首家蔦屋書店,10月18日在杭州正式開業。蔦屋書店(TSUTAYA)毫無疑問是日本最具號召力的書店品牌,它有著諸如「北野武最愛的書店」「世界上最美的書店」「森林圖書館」等等迷人的標籤。
  • 「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落戶西安邁科中心
    被譽為「全球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要來西安了!邁科攜手蔦屋書店即將刷新城市文藝生活方式!1.文化風向標直指邁科中心蔦屋書店的運營公司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200家門店,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旗下的「代官山 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不僅開創了書店新型商業模式,更是文化的風向標。
  • 蔦屋書店,到底為什麼那麼火?
    自泡沫經濟中發家的「文化便利店」20世紀80年代,正值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消費市場達至繁盛頂峰,針對年輕群體的消費品更呈現井噴式發展:索尼推出開啟隨身音樂時代的walkman;《POPEYE》、《ViVi》等深具影響力的時尚雜誌相繼創刊;咖啡屋等新型消費場所遍地開花……在這一片歡騰之下,同樣正值青年的增田宗昭嗅到了別樣商機。
  • 35歲的蔦屋書店 歡迎回來書的世界
    蔦屋書店,這是一家和我同一年出生的書店,他的名字取自於日本江戶時代知名的出版人蔦屋重三郎。成立之初便有了一個深遠的定位:「通過書、電影、音樂的提供,對生活方式進提案」。我很有興趣想去發掘,同樣35歲的蔦屋書店,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過去,以及現在做著一件怎樣的事情。
  • 實體店難做,轉學蔦屋書店,其實蔦屋書店早已不是一家書店
    就在我們快要懷疑人生時,日本蔦屋書店的新零售模式,映入眼帘,新零售典範蔦屋書店,1450家店,銷售額過79億,據說2020年要登陸上海。看看蔦屋書店的經營模式,我們發現,蔦屋其實不是一個書店。賣書不是賣書籍本身,而是賣書籍裡面的內容和它所表述的生活方式。傳統實體書店都把自己定位於賣場,每個人走進來,就是為了找書和買書的。
  • 上海蔦屋書店「牛」在哪裡
    「而且,人造景觀有保質期,人們一旦看膩了,書店本身又沒有新的內在吸引力,消費者很快會把興趣點轉向其他地方。」在蔦屋書店最知名的東京代官山店,深色的木質書架仿佛你我家中都會出現的普通家具,但各式攝影集、畫冊、專業設計書以及藏量豐富的雜誌,往往第一時間吸引到訪讀者的眼球。誠品書店以及蔦屋的大部分門店也都採用了相對簡約的圖書呈現方式。
  • 蔦屋書店的秘密
    可以說,蔦屋書店是最懂用戶的書店。早在1985年,它就開始通過會員制與用戶實現連接,而且,是雙向、互動的連接。1983年,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在故鄉大阪府枚方市開設了一家集音像製品租賃和圖書銷售於一身的鳶屋(TSUTAYA)1號店,並在當時就開始在書店裡提供咖啡。
  • 上海蔦屋書店為何這麼「火」?
    曾鋒表示,書店本質是經營性場所,支撐實體書店生存的始終是經營活動。他告訴記者,業界將書店投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空間設計、書架和產品。一旦內部置景過於花哨,使讀者身處巨大空間而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圖書本身,那麼靜下心來看書、買書肯定難上加難。 「而且,人造景觀有保質期,人們一旦看膩了,書店本身又沒有新的內在吸引力,消費者很快會把興趣點轉向其他地方。」
  • 蔦屋書店的母公司是如何孵化自有品牌的?
    文|華麗志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背後的出品方,是一家日本體驗式零售的領軍公司:Culture Convenience Club(以下簡稱「CCC 集團」)。這些數據不僅用於 CCC 集團對外提供的企業諮詢服務,還被用在了自身品牌的孵化上,比如:如何確定目標客戶群、怎麼選產品、如何定價、不同門店採用怎樣的商品組合等。文具品牌 Hedera 的誕生便是如此:在日本,女性佔到了 CCC 集團旗下零售商 Tsutaya 和蔦屋書店用戶的一半。
  • 蔦屋書店,來中國大規模開店了!
    蔦屋書店之所以將首店選址於的杭州,也不是沒有原因的。自2018年杭州新增實體書店319家,全市實體書店總數多達3000多家,西西弗、言幾又、鍾書閣等知名書店品牌均先後在杭州開店,堪稱是書店聚集地。蔦屋書店所在的上生·新所,位於有著「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盛名的新華路歷史風貌區,園區由萬科改造更新後在2018年重新開放,形成了集辦公、娛樂、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業態於一體的國際化文化藝術生活圈。而上生·新所內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曾經是在滬僑民的社交休閒場所,1924年由美國建築師艾略特·哈沙德設計建成。
  • 蔦屋書店的秘密-虎嗅網
    近日,一則「日本蔦屋書店2020年落戶中國杭州」的消息引起關注。蔦屋書店不僅是日本知名的連鎖書店,也是亞洲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書店之一。蔦屋書店成立於1983年,在傳統書店經營整體衰退和網際網路電商的強大衝擊中順利突圍並逆勢增長,已經擁有超過1450多家書店,銷售額超過1300億日元,與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營業額的總和相當。在過去數年間,蔦屋書店作為「新零售」的典型樣本,被國人爭相學習和借鑑。
  • 連店員都宛如一本「活書籍」,全球最美書店蔦屋書店杭州開業
    關於日本蔦屋書店,有許多關鍵詞:森林圖書館、北野武最愛的書店、日均人流量破萬,其中常被提起的是「全球最美圖書館」之一。今天,該書店大陸首家門店正式在杭州天目裡開業,約2000平方米的店內,延續了慣有的美,又多了杭州的特點,還帶來了特有的「生活提案」。
  • 日本蔦屋書店印象
    日本蔦屋書店於1983年在大阪創立,至今已在全國有1500多家分店。現在,日本的實體書店85%面臨經營困境甚至倒閉危機,但蔦屋書店不僅存活下來,而且營業額連年攀升。蔦屋書店是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和人氣最旺書店。坐落在東京的蔦屋書店代官山店日均客流量已突破萬人次,周末甚至能達到3萬人次。
  • 不靠賣書賺錢的蔦屋書店,憑什麼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書店?
    蔦屋書店這一書店品牌正式誕生於1983年,隨後兩年間,枚方店、江坂店陸續開業,延續著「複合」形態。到了90年代,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洪流中,蔦屋書店也思考著轉型嘗試。1999年,TSUTAYAonline(蔦屋在線)早於亞馬遜在日本開展電商業務;2002年,網際網路宅配租借服務TSUTAYA DISCAS上線。
  • 中國書店老闆要不要學蔦屋書店?
    打一個比方,整個蔦屋書店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大家看得到的硬體和店內布置是浮在海面上的那部分,這一部分可能只佔蔦屋書店的20%。而隱藏在水面下那80%的部分才是真正的蔦屋書店。我們看到的蔦屋書店,只是冰山上的一角。
  • 中國首家蔦屋書店開業:增田宗昭能打破國內實體書店的魔咒嗎?
    書店地址就位於西溪溼地東邊、天目山路北側的天目裡城市綜合體。被譽為北野武最愛的書店的蔦屋,初次進駐中國引起市場矚目,在疫情衝擊實體書店頻頻關門的現狀下,增田宗昭的經營法則和「生活提案」的設計,會帶來新的變化嗎?生活類媒體、藝術家、書店從業人員都對天目裡抱有很大期待。
  • 蔦屋書店的經營哲學,你學不會
    被譽為「全世界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從建築設計,到室內的複合功能,都已是實體書店推崇的樣板,而由表及裡,蔦屋和背後的 CCC 公司,真正想倡導的,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與商業的融合。枚方店,蔦屋的第一家店,後升級為 T-SITE1984 年,蔦屋書店江坂店在大阪府江坂開業,採用蔦屋、咖啡館、辦公室相結合的空間設計,該空間設計哲學一直延續到 2011 年代官山 蔦屋書店的籌備
  • 蔦屋書店丨最美書店的生活提案
    書店的創始人叫增田宗昭。他最早想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但那時三宅一生、高田賢三已經成名,他自認為無法成為超越他們,於是轉行從事商業空間策劃。他在1983年成立了蔦屋書店。他策劃了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重新將紙質閱讀作為業務核心。他把客群定位在財力豐厚、熱愛紙質閱讀的50後60後身上,這群人也正是Tsutaya Books早期的顧客。▲增田宗昭在討論店鋪多數來蔦屋書店的人,不是為了看書喝咖啡,而是體會很舒服的感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新零售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目前中國市場上還沒有一個滿分的回答,但「不務正業」的蔦屋書店卻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上世紀70年代,百貨剛剛興起,日本百貨大佬——西武百貨創始人水野誠一就已經預料到20年後百貨即將面臨的衰退。於是,在1974年,他便把百貨和大型書店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營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