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百家號平臺放開權限和加V,很多人開始投入到自媒體裡面,寶媽是這類人群裡面最多的,他們兼職或者全職,每天都在努力發內容。我加入過幾個上百的寫作者交流群,他們每天都在交流自己的閱讀量和收益,有的人每天都有爆款,然後把爆款認證發到群裡,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不得不說,自媒體寫作者熱火朝天地創作,參與者人數估計也是去年的好幾倍。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第三方自媒體平臺,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或者開創一個新的玩法,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先拿一個案例來看一下,這裡面的思維模型值得我們借鑑。
日本有一家書店叫「蔦屋書店」,目前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店,在日本開設了1400多家,但是創始人增田宗昭卻說自己不是做書店,自己在實現美好生活理念。
我們來看一下這家書店怎麼成功的,「蔦屋書店」成立於2011年,那個時候線下的實體書店已經被網際網路衝擊得一蹶不振,但是創始人增田宗昭卻堅持做線下書店,不過他經過思考後,選擇了另外一種思路來做書店。
這個思路就是以「我想做一個生活方式的提案場所。」這句話是增田宗昭向銀行借款時說明書上第一句話。沒錯,增田宗昭就要做一個不單是賣書的書店,它應該擁有滿足人們生活幸福感的書店。
他對於這個提案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有三點:
1、重新定義資源。
2、重新定義自己。
3、重新定義與外界的關係。
我們來看一下每個定義的新解釋。
1、重新定義資源。
增田宗昭認為自己做書店,那麼資源就是書,目前的情況是光靠賣書是無法持續經營的,他開始思考用戶的需求,從需求端,他找到了生活方式的提案,他覺得人們看書,就是為了滿足一種生活,書裡面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有讓他們精神滿足的東西,有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因此他重新思考了資源,把書升級到生活。
他為此專門找了一個地方,日本東京代官山,這附近有很多小別墅,能在這個地方買得起房子的,都是比較富裕的人,這個地區中老年人相當多,他們有比較多的閒暇時間需要消遣。他就在那裡建立了第一個書店,在這裡他給老年人展示「像書裡一樣的美好生活」。
我們再來看下一個定義。
2、重新定義自己。
增田宗昭重新審視了一下自己,自己之前是書店老闆,現在他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變成美好生活理念的策劃服務商,為了實現這個,他把書店變成了12個專題展區,每個主題都配有導購,導購的權限很大,負責選書,陳列,解答,提供方案等。比如旅遊專區,你可以看到旅遊雜誌,或者旅遊書籍,展區有旅遊服務臺,你要是想全世界旅遊,這裡專門有人,為你提供路線規劃,還有為你配備各種旅遊物品。
除了專題區,還有一個55米長的「雜誌大道」,兩邊放著2000多種日本雜誌和海外雜誌,之所以安排雜誌,就是為了實現生活的新鮮感。
你看這個重新定義自己,都是圍繞著生活展開的,跟傳統的書店完全不一樣了,傳統的書店都是圍繞著賣書展開,然後進行空間設計。
我們來看最後一個定義。
3、重新定義與外界關係。
為了更加豐富生活方式內容,書店開始引進了很多知名品牌服務商,包括星巴克,微軟,蘋果等大公司。引入這些跟書店無關的資源,咋一看沒有啥用,但是為了強化中老年美好生活的氛圍,加入這些因素就有必要了。因為單一的東西很難吸引到更多人,拉入更多的無關因素,讓社區生活豐富起來了,這樣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來這裡。
老年人需要找個地方聊天吧,那麼餐廳咖啡店開起來。老年人樂意旅遊,需要器材吧,那麼攝影器材店也拉進來。老年人體力有限吧,需要代步工具,那麼電動車店也請進來。老年人需要各種吃的吧,那麼把全日本的特產都拉進來。
這些無關的東西引入進來,都不是自己掏錢拉進來的,找品牌商合作,統一書店的調性,讓他們跟書店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都是為了「美好生活提案」理念服務。
好了,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已經講完了,根據這三個定義思路,我們來思考一下如何進行情感自媒體的玩法。
我們梳理一下「蔦屋書店」的三個新定義:
1、重新定義資源:書→生活。
2、重新定義自己:賣書的人→生活提案的策劃商。
3、重新定義與外界的關係:引入無關的資源。
情感自媒體做的人太多了,你進入這個賽道,你首先考慮的是資源、自己、與外界關係。結合增田宗昭的重新定義思路,我們也來思考一下自媒體新打法。
重新定義領域
我們選擇的是情感領域,這個領域內容就是情感和心理、勵志成長、書評、劇評方面內容,情感就是男女愛情,婚姻,婆媳等,心理就是心理學理論,解析心理問題等。
做自媒體,我們的資源是什麼?就是內容,就是文字,那麼情感資源就是情感內容,情感文字。但是情感這個領域內容比較寬泛,無法聚焦,我們可以把情感換成心態,聚焦精神成長,對待外界的態度。
這樣重新定義後,我們所有的內容輸出,都是圍繞著心態進行。你現在想想,我們天天發的分手,愛不愛的,婆媳矛盾呀,這些何嘗不是講的心態,你怎麼對待愛情,你怎麼對待婆婆,你怎麼對待生活。
講完了資源,接下來看一下自己。
重新定義寫作者。
做自媒體就得寫作,但是不能亂寫,寫作不是目的,我們的目標是幫助讀者心態成長,那麼我們寫作重新定義成實現好心態的策劃者。
我們之前的寫作目的性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收益,寫了不少新聞、編故事、娛樂人物,有的為了愛好,寫一些詩歌,散文,不管有沒有人看,還有的是為了影響力,天天發一些別人看不懂的內容,或者蹭個熱度,讓更多人知道自己,還有的就是為了加粉,天天色誘別人,發一張美圖,讓別人垂涎三尺,還有更不要臉的,在頭部作者的評論裡面天天曬美圖,吸引很多色狼加關注。
自媒體領域這條賽道,想要持久做好,不管是何種目的性,都得要重新定義自己了。按照常規的打法,就是天天辛苦寫內容,如此勤奮,你也只能做個普通水平的寫作者,跟那些厲害的寫作者,差距仍然很大。
想要獲得更多的變現收入,這種苦命的打法真得思考一下了,所以要從普通寫作者重新定義成「心態成長的解決方案者」。
心態只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我們要做的就是細分心態內容,比如分手,我們應該有抱有什麼心態,然後給出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應該是中立的,只是讓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自己做決定。
我們再來看下一個關係新定義。
重新定義外界關係。
我們之前的關係,是作者和讀者關係,現在重新定義與外界的關係,就是滿足心態需求,引入更多內容。
現在讀者的口味越來越不一樣,想讓讀者關注到你,沒有一個聚焦很難吸引他們。你需要在一個領域保持專業,但是這個專業不是限定內容,而是聚焦心態需求,引入更多新鮮豐富內容,讓讀者喜歡,也讓平臺喜歡。
我們引入熱點,但是熱點必須含有心態提案。
我們可以引入歷史,但是歷史也必須含有心態提案。
我們可以引入文學,但是文學也必須包含心態提案。
我們可以引入娛樂,但是娛樂也必須包含心態提案。
甚至我們可以引入科學,但是科學也得有心態提案。
引入無關領域,只要圍繞一個核心不變,我們就已經做到了聚焦,相比之前那種情感就寫情感心理,寫書評劇評,內容還是受限制了,我們的思維也受限了。
好了,情感領域創作者的新思路玩法,我們也已經介紹完了,我們再梳理一下:
1、重新定義領域:情感→心態。
2、重新定義寫作者:普通寫作者→心態成長解決方案者。
3、重新定義外界關係:聚焦心態,引入更多內容。
重新梳理完,接下來進入尾聲了。
總結
整篇文章我們已經講了「屋書店」的重新定義新思路,然後參考借鑑,我們也重新思考了情感創作者的新玩法。選擇了自媒體創作這條路,就要跟寫作打交道了,這可不是什麼好的事情,你要學習很多內容,還得消化。最難的就是通過自媒體獲得上萬元收入,如果你光知道拼命地輸出,就累死了也達不到目標。
我們走上這個賽道,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隨意模仿別人,這個時候重新定義自己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因為競爭太激烈了,相似的內容多如牛毛,平臺選擇推薦也變得複雜了。今天我講的重新定義新思路,更多的是情感領域,你可以拓展到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