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所生之幼女,也是他們最疼愛的公主。可以說太平公主自小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可以想像到,若無後來變故,太平公主一定會養尊處優,榮華一生的。
但隨著武則天的登基,她給自己的女兒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又或者說是心靈上的一種震撼,行為上的一種表率,那就是原來女人也可以君臨天下的。
所以,自此以後太平公主的功利心也越來越強,她拋棄曾經的天真爛漫,在追求權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然而,追求權力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選擇,自然也有不同的結局。
武則天登基不僅僅是她的謀略出眾使然,天時地利更是缺一不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武則天的權力來自於皇帝的絕對信任,這種信任是獨一無二的,無人可以與她爭奪,連兒子都不可能。
而相比之下,太平公主則缺少了這種優勢,雖然神龍政變後,太平公主也能夠得到睿宗李旦的信任和許可參與政事,但這種信任也出現在太子李隆基身上。
太子是一國儲君,未來的皇帝,睿宗即便再信任太平公主,也絕不會超過李隆基,這是底線。
所以,在日後的數年間,太平公主即便多次向睿宗進言要廢掉李隆基,睿宗都沒有同意,甚至還曾專門下詔向天下人澄清要廢掉李隆基的流言。
睿宗雖然生性孱弱,但遇大事絕不昏庸,他信任太平公主是因為她是自己的妹妹,這種信任是建立在「親情」這一基礎上的,沒有夾雜太多的想法。而對於李隆基的信任則完全出於對大唐帝國未來的考慮,在睿宗看來,李隆基就是大唐帝國皇位的完美繼承人。
所以在公元712年(先天元年),他不顧一切反對尤其是太平公主的反對而執意禪位於李隆基,甘願做太上皇。
有人說,睿宗禪位來自於李隆基的逼迫,事實上這是不準確的,或許李隆基的出色讓睿宗感受到了自己的「無能」與「自卑」,但如果睿宗不願禪位,李隆基也絕不會威脅到自己,畢竟有太平公主在,他完全可以利用太平公主牽制李隆基。但睿宗沒有這麼做,就說明,他是自願讓位,而讓位的目的除了李隆基太過優秀之外,澆滅太平公主的權力欲望恐怕也是非常重要的吧。
雖然姑母太平公主老謀深算,朝中勢力根深蒂固,但李隆基並沒有退縮也不會屈服於她,因為他是大唐的皇帝。
這種自信與實力足以讓他無懼無畏。
所以,在即位的第二年,他便先下手為強發動「先天政變」,甚至不顧姑侄之情和太上皇的求情而堅決處死了太平公主。
李隆基不是心善之人,否則他不會先後主導兩場政變,發動兩場李家內訌之戰,所以為了斬草除根,他殺掉了太平公主安置在朝中的所有重臣,包括四個宰相,還有除薛崇簡之外太平公主的所有兒女。
自古以來,皇家就沒有親情可言,李世民當初絕對沒有想過,自己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給後代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從此以後李家自相殘殺的事情層出不窮。
那麼李隆基在除掉姑母的這場內鬥中為何獨獨對薛崇簡手下留情呢?
崇簡素知主謀,苦諫,主怒,榜掠尤楚,至是復官爵,賜氏李
這是史書給出的答案,意思是說薛崇簡素來知道太平公主有謀逆之心,所以時常苦勸她,於是便引來了太平公主的不滿,並時常遭到太平公主的責打。
正因為此,李隆基才赦免了薛崇簡,並賜他「李」姓。
其實,太平公主對權力的追求也是有個變化的過程的,當年在平定韋氏叛亂的時候,她更多的是想要維護李家江山的穩定。
那時候,薛崇簡也是她最得力的幫手
玄宗將誅韋氏,主與秘計,遣子崇簡從
從上面這段記載可知,當時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合謀誅殺韋氏,薛崇簡也有很大的功勞,而從日後他時常勸諫太平公主對比可知,薛崇簡當初願意聽從太平公主的話跟隨李隆基一起誅殺韋氏,完全就在於這是一場維護李家江山的正義之舉!
而而當他發現母親太平公主也要效仿武則天、效仿韋後的時候,他就斷然拒絕,即便與母親決裂也在所不惜。
所以,對於薛崇簡的為人,李隆基還是非常了解的,因而在誅殺太平公主後,他對薛崇簡網開一面,留其性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