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節省成本,提高馬鈴薯種植質量與效率,我國大力推行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技術,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採用的是先擺薯種,然後覆蓋稻草的方式來種植馬鈴薯,改變了傳統的挖穴埋種的種植方式,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護環境,改良土壤,而且產量也比較高,馬鈴薯免耕種植技術是增加我國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技術。分析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技術的優勢及種植方法可知,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技術省時省力,不僅能夠保護生態環境,還能夠增加馬鈴薯的產量,提高農民的收入,值得在當地推廣與應用。
1 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的優勢
1.1 省工省力
傳統的馬鈴薯種植與栽培方式非常複雜,首先需要耕犁土地,然後挖溝、施肥、播種,最後起壟、收穫,整個過程比較繁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稻田免耕技術栽培馬鈴薯非常簡單,只需要三個步驟便可完成:一是把馬鈴薯薯種擺到田裡,二是用稻草覆蓋,三是把生長成熟的馬鈴薯撿起來,這樣就完成了所有的環節,與傳統的種植方式相比,簡單便捷。根據相關研究表明,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技術每1hm:只需用工90人,而釆用傳統的種植方式,每1hm嚅要的用工量則達到170人,由此可見,稻田免耕技術可以節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
1.2 改善生態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稻草的利用越來越少,大部分稻草都被遺棄或者焚燒,這對於生態環境會造成巨大的汙染「稻田免耕技術使用稻草覆蓋馬鈴薯,能夠使大量的稻草得到充分利用,不但解決了稻草的處理問題,也有效地限制了田間雜草生長,省去了人工除草的麻煩與化學除草的成本「田間覆蓋的稻草腐爛之後,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成分、改善田間土質,為馬鈴薯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實現資源的回收再利用,也能為下一季作物的種植做好充分的準備。稻草覆蓋的馬鈴薯田中,不用再噴施農藥、人工除草與追肥,病蟲害相對較輕,是一項綠色、無汙染的馬鈴薯種植技術。
1.3 促進馬鈴薯早生快發
使用稻草覆蓋馬鈴薯田能夠起到良好的保溫保溼作用,在稻草腐爛之後,能夠釋放出較大的肥效,促進馬鈴薯的生長與發育,在這種條件下種植的馬鈴薯,出苗要比傳統種植方式早6d左右,馬鈴薯出苗後成長速度非常快,而且結薯期也比傳統種植方式提前10d以上。
1.4 馬鈴薯結薯整齊
根據調查顯示,馬鈴薯免耕種植與翻耕種植相比在果實的產量與形狀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具體情況參照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使用免耕種植技術所得到的大、中薯比例比使用傳統翻耕方式進行栽培得到的大、中薯比例要高出很多。
1.5 增產增收
免耕種植的馬鈴薯主要是以鮮薯的形式岀售,能使馬鈴薯的使用由食用為主向藥用為主轉變,把馬鈴薯由食用型轉變為藥用型作物。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每667㎡產量要比傳統種植法增加300kg以上,增長率高達22.8%。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在收穫時,表面色澤非常鮮豔,而且破損率很低,能夠提前上市,上市價格比傳統種植的馬鈴薯要高,稻田免耕種植的馬鈴薯每667㎡產值比傳統方式種植的馬鈴薯高300元以上,增幅達到464%。排除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所需的肥料、種子等物化成本.免耕種植馬鈴薯每667㎡比傳統種植方式增加成本50元左右,但在收益方面,免耕種植馬鈴薯每667比傳統種植方式要增加250元左右,由此可見,免耕種植馬鈴薯能夠獲得的經濟效益非常大。免耕種植馬鈴薯與傳統種植方式效益對比可以參照表2。
2 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栽培技術要點
2.1 選用良種
種植馬鈴薯,種子的選擇非常重要,在選用馬鈴薯種子時,要根據市場的需求與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用那些優質、高產、抗病性比較強的品種,根據近幾年的種植情況,我們在選種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比如在種植菜用型馬鈴薯時,可以選用脫毒馬鈴薯,如春薯4號、克新等品種,在種植加工型的馬鈴薯時,可以選用大西洋、紫花白等品種。
2.2 開溝整墒
種植馬鈴薯的稻田在水稻收穫之後要及時開溝整墒排水,使稻田儘快乾燥,開墒的墒面寬度保持在1.6m左右,溝寬在30~35cm,溝深約15cm。開溝所挖出的泥土最好是細碎後均勻地撒到墒面上,使田畦微呈弓背型,不要把土堆在溝沿上,這樣不利於稻田的排水,和可能會使稻田內積水,引起馬鈴薯薯種腐爛或者死苗。
2.3 種薯播種前的處理
在下種前15d左右,要做好種薯處理工作,可以採用九二0浸種法打破種子的休眠狀態,促進種子的發芽。可以先將九二0粉劑1g使用酒精或者白酒溶解,溶解完成之後對入清水40kg,然後把種薯裝入網袋中浸泡5mm,把種薯撈出放在陰涼處,採用一層細砂一層種薯的方式堆放好,然後在上面覆蓋一層保溫層進行催芽。在選用種薯時,最好選用20~50g的小薯作為種薯,對於那些大於50g的種薯,一定要先切塊,用刀將薯塊從頂向下切成20~30g的小塊在切塊的過程中要保證每塊帶有兩個以上的芽眼,切口要距離芽眼1cm以上,在切塊完成之後利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泡5min,然後把馬鈴薯塊撈出晾乾。
2.4選擇合適的時節播種及覆蓋稻草
馬鈴薯播種時節的選擇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在早春播種,最好選在1月中旬,到了4月中下旬就可以收穫,如果是在晚秋播種,最好選在8月下旬覆蓋播種,11月中下旬便可收穫。在馬鈴薯播種時,先要將處理好的馬鈴薯薯種直接排放在平整好的畦面上,用手用力向下按壓,使馬鈴薯的薯種與土壤緊密結合,這樣有利於馬鈴薯的生根發芽。
稻草覆蓋是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的重要環節,覆蓋稻草的厚度應保持在8~10cm,最厚不能夠超過15cm,如果稻草覆蓋太厚,會影響馬鈴薯的出苗,稻草要均勻地覆蓋在馬鈴薯墒面,厚度保持基本一致,在覆蓋過程中要保證把畦面與種薯覆蓋嚴實,尤其是在邊角的地方易透光,一旦光透過稻草照射到畦面和種薯上,很容易產生綠薯,這對於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都會產生較大影響。在完成稻草的覆蓋之後,要清溝,把溝中的土壓在稻草上,防止稻草被風或者其他外力弄散。
2.5科學施肥
免耕種植的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不用追肥,所以在施肥時,應一次性施足,滿足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對肥料的需求,農家肥可以撒到畦面上,複合肥要施到種薯行間,防止薯種接觸到肥料引起爛根缺苗。
2.6 及時收穫與上市
免耕種植的馬鈴薯所結的果實大部分在土面上,在收穫時只需要把稻草撥開即可把馬鈴薯撿起來,也有很少的一部分在土壤的裂縫之中,這部分的馬鈴薯在土壤中埋藏的深度也非常淺,採挖也比較方便。在採挖馬鈴薯時,可以先撿個頭較大的馬鈴薯進行出售,對於那些比較小的可以留在田裡繼續生長,這樣既增加了馬鈴薯的產量,又能夠維持市場供求的平衡,提高馬鈴薯種植者的收人。
3 結語
稻田免耕種植馬鈴薯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省時省力,還能增加馬鈴薯的產量,增加馬鈴薯種植者的經濟收人,這種種植方式與傳統的種植方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發展潛力巨大。因此,當地農業部門要積極進行稻田免耕馬鈴薯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這對於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人、推動農業發展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