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看到邵清軍,會像看到鄰家大哥一樣,高興地和他打招呼、嘮家常……
邵清軍在坡裡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已有4年。截至2019年底,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坡裡村人均年收入7000-8000元,實現整村脫貧。談起最初入村見到的情景,他記憶猶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村路,低矮的黃土房,和尚頭一般光禿禿的山。那一夜,邵清軍輾轉反側。他知道,想要拔掉窮根、摘掉貧困帽,找準切入點是關鍵。於是在駐村第一天,他就開啟了和村民「套近乎」的模式。
邵清軍在近3個月的時間裡走遍全村,深入3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不但詳細了解每戶家庭人口、住房、飲水、種植養殖、收支等情況,還將各家特點記錄在冊。
在邵清軍的工作日記中記錄了這樣一段話:「道路兩側隨處可見的柴草、廢棄地膜及生活垃圾——我的切入點是不是找到了?明天我去試一試。」
現實卻著實給了他當頭一棒。「農村就這樣,自己的東西放到哪裡是自己的事情。經濟方面有政策兜底、政府救濟,日子也過得去,你們沒有必要管這些。」
面對村民這種想法,邵清軍頓時明白,改變貧困戶的現狀,首先要轉變貧困戶的思想;而轉變思想,首先要從改變環境衛生著手,讓「懶漢」變勤。幾個月的「強制性」義務打掃衛生幹下來,貧困戶的態度也逐漸從「我家亂丟慣了,幾十年也沒生瘡害病,你現在來亂搞個啥」變成了「還要你們駐村幹部來收拾,我硬是不好意思了」。
慢慢地,村民們也跟著主動清理衛生。邵清軍趁熱打鐵,聯繫單位購買10輛手推垃圾車和10個垃圾桶放置在主要路口,還為貧困戶發放了垃圾桶、掃帚,並專門設立環衛公益崗位。全村7個村民小組,房屋所處位置比較分散。村民天還沒黑就關門不出,彼此接觸少,消息閉塞。對此,邵清軍想方設法將66盞太陽能路燈布設在全村各個要道。
村容村貌改變了,貧困戶「偷懶」的狀態得以改變。邵清軍抓住時機,開始新一輪的「套近乎」模式。
邵清軍(左)指導農戶科學種植。
在調查中,邵清軍得知村民張進寶會養牛。於是,他查資料,跑部門,結合天氣氣候資料,摸清了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適合本村養殖。
邵清軍結合氣象資料,在村民新建牛棚選址上劃分出適合區域,把溫度走勢等信息一一標明,用簡單的方式讓村民看得懂、用得上。
「三個月的西門塔爾小牛娃就能賣1.3萬元。我牛棚裡的安格斯牛和西門塔爾牛一共有30多頭,今年至少還可以生3頭牛娃。這多虧邵書記,讓我免費參加養殖培訓,還在我的牛棚裡幫忙安裝了監控器。他腿都摔傷了,比我的後人(當地方言,兒子的意思)對我還要盡心。」張進寶說。
另一邊,為解決村民職業證書少、一直找不到合適工作等難題,邵清軍組織開展了正規的種植養殖、務工技術培訓,帶動村民發展種植養殖和參與務工,幫扶村民脫貧致富。
「邵書記點子多、辦法多,在幫扶我們村的時候,逐戶了解情況,幫助我們直播帶貨村民生產的土蜂蜜,教育扶貧、消費扶貧,還免費開展種植養殖、務工技能培訓。培訓成績合格後,有正規的培訓證書,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成倍增加。」村支部書記武萬龍說。
2019年,坡裡村實現了整村脫貧。「脫貧之後還要致富,還要向著建設美麗鄉村努力。」邵清軍依然任重道遠。「作為第一書記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我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擼起袖子、俯下身子,接續用力,用『釘釘子』精神把駐村幫扶工作幹到底!」邵清軍說。
(作者:於仕琪 倪永強 何世博 嶽麗瑤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