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雅安市住建局宋雲才被選派到雨城區碧峰峽鎮黃龍村擔任第一書記,原本在2018年就要從脫貧攻堅一線返回的宋雲才,在當地村民極力挽留下繼續在黃龍村工作至今。
在這裡,他親眼目睹了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的貧困畫面,和幫扶工作隊隊員們、當地幹部群眾一起,用雙手拼盡全力去改變貧困落後,揮灑汗水中更有一種精神的力量在感召。
5年來,在「黨建、文化、治理、產業、生態」五位一體整村幫扶模式下,黃龍村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與宋雲才有著密切的聯繫。
「內服外敷」
環境和觀念一起「清掃」
最近,黃龍村村民楊洪全出門吃了一趟喜酒,回村後,他自豪地對駐村第一書記宋雲才說:「宋書記,別的村裡的大街,還不如我們村裡的巷巷乾淨……」
楊洪全如此「傲嬌」,是有資本的。記者在黃龍村裡走了一圈,不管是主村道還是「巷巷」,不管是村民家門口的場院還是屋後的犄角旮旯,都乾乾淨淨、清清爽爽。
昔日的黃龍村,卻是另一副模樣。2015年,宋雲才剛進駐時,村裡垃圾遍地、汙水橫流,他說有種「沒處下腳」的感覺。
局領導到碧峰峽黃龍村幫助貧困戶打掃衛生
「這也是貧困『併發症』的表現之一。」宋雲才說,長期貧困,導致村民衛生習慣較差,思想觀念落後。於是,村幹部開始,人手一把掃帚,開始清掃整治黃龍全村的衛生環境。
局黨組書記走訪慰問貧困戶
起初,村民們冷眼旁觀,以為這群外地人堅持不了幾天,甚至懷疑他們是在作秀。然而,村幹部手中的掃帚一天都沒停過。漸漸地,村民們也拿起了掃帚。
宋雲才說,「掃乾淨」只是第一步,接著他們開始幫助黃龍村建設美麗鄉村。
派駐紀檢組帶隊檢查黃龍村扶貧項目實施情況
黃龍村地形複雜,道路較窄,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限制了黃龍村的發展。宋雲才通過多方爭取資金,硬化便道5.7公裡,通戶道路2公裡,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現在走進黃龍村,一路上全是平整硬實的水泥路面,車開過去真正做到了「絕塵」。同時爭取到雨城區人武部幫扶資金5.7萬元、市房管局2萬元,在市供排水公司的協調幫助下,累計修建200立方米蓄水池4個,淨水池5個,管網2000餘米,讓群眾喝上了乾淨放心的自來水。黃龍村農戶院壩多為泥土夯實,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宋雲才多方奔走,向市住建局爭取到了水泥316噸,對全村182戶村民6000餘平方米院壩進行了硬化。在市住建局的幫扶下,通過多方協調,黃龍村又安裝了太陽能路燈50盞,修建水毀路段堡坎多處。
「路通了,水清了,燈亮了,村子變美了。」這是黃龍村村民多年來,最直觀的感受。
「村子變乾淨了,變美了,幹部群眾們的『精氣神』無形中就提升了脫貧攻堅的幹勁自然就起來了。」宋雲才說。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黃龍村的「硬體」和「軟體」變化,潛移默化影響著當地幹部群眾,化成他們致富奔小康的內在動力。
「沉痾猛藥」
產業先行刨掉「病根」
黃龍村四周高山環繞,放眼望去,滿山都是土地,然而守著綠水青山和豐厚的土地資源,黃龍村卻沒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入。
駐村後,宋雲才經過一番「望聞問切」,找到了黃龍村貧困的主要「病根」——勞動生產力不夠,閒置土地多,農業效益低下。
為發展壯大脫貧產業,宋雲才邀請川農大專家到黃龍村「問診把脈」,為黃龍村量身定製了《雅安市雨城區碧峰峽鎮黃龍村脫貧攻堅規劃》文本,制定出符合村情的脫貧攻堅規劃方案。
扶貧幹部開展脫貧攻堅督戰自查
黃龍村群眾主要以種植油菜、玉米等傳統作物為主,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村裡閒置土地越來越多。剛到黃龍村的宋雲才便盤算著如何把這些閒置土地利用起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雷竹種植,經過一番實地了解,他發現雷竹竹筍價格較高、竹子可用於竹編且種植管理技術簡單,戶戶可參與,人人都能幹,而且黃龍村的土壤很適合雷竹種植,成本低、見效快,經濟效益逐年增加,種植雷竹是致富增收的好途徑。
於是產業幫扶思路很明確:充分利用當地有限的土地資源,發展高效雷竹產業。
局領導到黃龍村調研雷竹基地
在經過與村「兩委」多次商討達成一致意見後,宋雲才又忙活起來,帶領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講前景、講預算、講規劃……現如今,最先種植的100餘畝雷竹已初見經濟效益。
局領導調研黃龍村雷竹種植基地
雷竹種植成長需要過程,可作為長期產業發展。但發展什麼產業周期短、見效快呢?經過不斷思考探索,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後,實施規模養殖生態雞的想法逐漸形成,宋雲才便大刀闊斧地動員群眾發展養雞產業。3組的郭桂朝擁有多年養殖生態雞的經驗,只是苦於沒有資金支持,無法形成規模。宋雲才連夜到郭桂朝家裡,動員其做養殖帶頭人。經過不懈努力,高家巖生態養殖合作社成立,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第一批由合作社集中養殖3000隻,農戶散養2040隻,出欄後,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元增加到8000元,貧困戶平均每戶增收300元。
「固本培元」
黨建引領扶貧築牢基層「堡壘」
在中醫理論中,外界的致病因素叫做「邪」,人體內的正氣不足時,「邪」就趁虛而入,所以,中醫在治病時,除了對症治療,還講究「固本培元」。
記者發現,在治療黃龍村的「貧困症候群」時,也突出了「固本培元」——以黨建來引領各項扶貧工作,通過黨建協作來鞏固強化當地的基層組織「堡壘」,使之成為將來引領黃龍村可持續發展的「發動機」。
扶貧幹部到黃龍村開展脫貧攻堅督戰自查
第一書記擔當「第一責任」,不僅要上接天線找項目、尋資金、惠民生,還要下連地氣抓黨建、強班子、聚人心。
黨組書記智勇到黃龍村聽取村兩委脫貧攻堅匯報
為建強黨支部,增強戰鬥力,宋雲才當起了「潤滑劑」。「軟硬兼施」的他,一手抓硬實力提升,積極聯繫爭取上級幫扶部門支持,完善村兩委辦公設施,鞏固黨組織活動陣地,為凝聚黨員、服務群眾提供陣地保障。一手抓軟實力提升,結合「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壓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黨員志願服務、承諾踐諾等制度,把組織生活開展到戶,把黨章黨規送學上門,推行黨群議事會等,解決了黃龍村組織生活不豐富、黨員凝聚力不足的問題。同時,為提高村黨組織凝聚力,宋雲才組織黨員亮身份、做表率,創建黨員戶、黨員路,兩委班子每周舉行聯席會議,制定黨小組活動制度……在他的推動下,一系列加強基層黨建的規章制度提上日程。
扶貧慰問
老黨員吳正文持續觀察了近年來黃龍村變化後,總結了幾點體會,其中一條是: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黨建工作做到了群眾心坎上,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就自然被激發了出來。
記者:石雨川
編輯:邵也蘋
【來源:雅安住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