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我國大資管行業正進入改革轉型、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
11月20日,由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銀行保險資產管理專委會主辦、平安資產管理公司承辦的「銀行保險資產管理合作與發展圓桌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由銀行保險資產管理專委會秘書長、平安資產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張劍穎主持,逾200位來自監管、學界及銀行、保險、公募基金人士齊聚一堂,就銀保加深合作、理財市場發展等問題,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分析與解讀。
發展創新正當其時
自2018年4月資管新規實施以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逐步呈現出統一監管、回歸本源的「大資管」格局。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資管行業如何發揮好資管理財的金融功能,適應新的形勢要求和市場需求,即是課題也是任務。
銀保監會創新部副主任蔣則沈認為,資管行業要主動適應直接融資體系建設的特徵和進程。他指出,未來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將走向多元化、多層次性,金融機構對於資產的生成和定價需要將更加豐富。
「資管行業運營模式發展創新正當其時。」蔣則沈表示,資管產品資金來源是為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打造不同產品,這樣的資產偏好會對應不同的風險水平資產。
蔣則沈認為,還需要關注資金期限轉換能力。資管機構是穩定投資預期,靈活匹配資金存續期限的專業載體和中介轉換器。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離不開作為穩定器和壓艙石的長期資金。資管機構的專業能力和長期視角,便是把社會上的短期資金轉化成長期資金的基礎和中介橋梁。
夯實主動風險管理能力
近年來,銀行理財轉型發展取得積極進展,老產品壓降與新產品發行保持平穩,規模和理財投資能力穩步提升。同時也需要看到,隨著理財規模增長和投資範圍擴大,銀行業理財風險管理、投資者教育保護等問題比較突出。
對此,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總裁成家軍表示,首先要關注流動性風險管理,著力提高資產端和負債端期限匹配程度,理財產品要配置相當比例的高流動性資產,提前制定針對流動性問題的應對方案。
其次,切實加強投資者教育和保護工作,重點考慮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工作。充分評估和披露產品相關風險,將適當的產品提供給適當的投資者,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同時要明確銷售代理機構與產品管理人權利、責任及義務,加強理財產品銷售和從業人員管理。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資管機構需夯實主動風險管理能力。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副總裁曹偉清提出,應從「風險管理」轉向「管理風險」。建立全面覆蓋、全程管理、全員參與的風險防控制度和敏捷主動的風險管理流程。在深耕底層資產、拓展投資範圍中,引入更紮實的研究方法和更豐富的盡調手段,加快構建「識別、管理、控制、處置」為一體的系統化風險管理模式。國壽資產搭建起了以「國壽資產雙塔構型(CTT)」為核心的投資風險管理框架,建立了「國壽金字塔量化風險評估模型(RPS)」,實現了對投資風險的動態主動管理。
近期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對信用投研體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安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羅水權指出,信用研究回歸了企業基本資質的邏輯,這對信用評級能力、風險定價能力等核心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機構需要打破粗放式投研模式,從企業的經營狀況、基本面研究入手,回歸主體信用研究,這對打造信用債投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他在會上介紹了平安資管在固收方面的實踐。通過自主開發的KYZ債券投資一體化平臺,平安資管在管理信用風險過程中引入「人機合一」模式,將資深信用分析師的人工評級與智能平臺輸出的AI量化評級相結合,專家經驗與機器結論相互驗證、相互迭代,極大提升了投研效率,也幫助平安資管有效規避了近期的風險事件。
抓住銀保合作新契機
本次會議的關鍵詞之一便是「銀保合作」。在大資管背景下,銀行理財和保險資管均是行業的重要「玩家」。二者競爭優勢有所不同:銀行理財以短期資金為主,信用管理能力很出眾;保險則以長期資金為主,長錢短配,大類資產配置能力較強。資管新規發布以來,銀保合作也出現了新契機。
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在會上介紹,銀行及理財子公司與保險機構已經在資金委受託、資本補充等方面開展合作,同時在養老金融產品、不良資產處置等領域開展積極探索。
下一步,銀行理財與保險資管如何加深合作?曹德雲提出了幾點設想:在機構合作方面,要強強聯合與優優聯合併重;在業務專長方面,兩個行業各展所長與取長補短並重;在業務領域方面,產品業務與受託管理並重;在促進穩健方面,資管業務互動與資本互動並重;在市場運行層面,深化合作與良性競爭要兼顧;在協同發展方面,要相互學習,共同發展。(常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