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獨自居住在一個安靜的街區。
不過放假以後,每天下午都有一群吵鬧的男孩兒在他門前玩耍,這讓他不勝其煩,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他告訴男孩們,他喜歡聽到他們歡快的聲音,並許諾如果他們明天再來的話。就給每人五塊錢,第二天這群孩子又來了,而且玩得更加放肆。老人給了他們錢,並承諾下次再來還有報酬。
第三天,他們又來了,老人給了一人兩塊五。
第四天,每人得到一塊五。
他跟他們說,實在對不起,我沒那麼多錢給你們了,儘管這樣,能請你們明天以五毛錢的價格來玩嗎?
孩子們很不高興,說在他房子前玩一下午才能得到五毛錢,再也不來了,故事裡,老人因為不願意讓孩子們在家門口玩耍,就通過給錢獎勵玩耍,並不斷降低報酬的做法來左右孩子們的行為,最終讓他們自己離開這個地方,老人重獲寧靜生活的目的達到了。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起初玩耍本身就是一件帶給他們快樂的,被物質獎勵減少逐漸削減,但被拿走5塊錢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玩耍快樂,於是小孩子們再也不來草地上玩耍了。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中叫做【損失厭惡】,即失去比得到給人的感覺更強烈,因此人們往往會規避損失。
現在用拋硬幣來打賭:
如果是背面你會輸掉100元,
如果是正面你會贏得150美元
這個賭局吸引人嗎?你想參加嗎?
為了做出選擇,你必須平衡得到150元時的滿足感和失去100元時的失落感。儘管這個賭局的預期顯然是有利的,因為你做出的盈利鐵定比你可能遭受的虧損少,但你可能還是不願意下這個賭注,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這樣做。
家具商場要收取20元的配送費,直接收取會觸發消費者對於損失的厭噁心理,可以換種做法,將20元的配送費增加到產品的價格中,如果不需要配送,還可以便宜20元。
消費者買家具時,會擔心壞了怎麼辦。可以換種做法,提供7天無理由退換,消費者購買回家後,如果不是因為商品質量有問題,來退貨的人是寥寥無幾的。因為人們不願意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
我們在生活中面對著很多選擇都是其憂參半的,既有損失的風險也有獲利的可能,我們必須要決定是接受這個風險還是拒絕他。
得到的快樂其實並沒有辦法緩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學家把這種對損失更加敏感的底層心理狀態叫做損失規避。甚至有科學家研究出來,這種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同樣收益所帶來的正效用的2.5倍。
這是2020年Sherry的第22篇總結產出的文章,保持學習,持續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