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偉達的產品序列當中,相比定位高高在上的80/90序列顯卡,很明顯定價更親民主流的60/70系列受到的關注更多一些。從GTX260/GTX275時代開始,60/70系列顯卡就是性價比中高端產品的代表,在價格只有旗艦產品2/3甚至一半的前提下提供了相比價格來說更高的性能,或者說在性價比方面表現出色,而且較低的入手門檻也方便大家更好的體驗到新技術帶來的樂趣。
不過直到上一代的RTX2070之後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可能是整個20系的產品定位都有所調整,RTX2070採用了中杯核心TU106——而以往的70系列至少都是採用大杯核心,更別說類似GTX570這種直接使用超大杯核心的了。而在價格方面卻絲毫不含糊,所以在20系列當中2070並沒有往常那麼受歡迎。從英偉達後續的產品規劃當中也可以看出來,RTX2060的性能閹割幅度堪稱史上60系和70系差距最小的一代,後面的2070Super更是加量不加價,一定程度上也挽回了60/70這個產品定位的名聲。
所以這次的RTX3070回復到了使用104級別大杯核心的設計,不過考慮到RTX3080都直接用GA102了,這個產品定位倒是沒什麼意外。
相比RTX2070來說,RTX3070的升級方向仍然顯得非常老黃式的精密,首先是核心方面,全新的安培遊戲卡架構在FP32 CUDA Cores方面大幅提升,不過即使把FP32單元擴增翻倍的因素刨除,RTX3070的流處理器數量也比RTX2070多了28%。
鑑於在之前3080/90的評測當中已經講了兩次安培架構的細節,在這裡就不復讀了,GA104和GA102在架構層面完全一致,僅僅在規模方面有所不同,想複習一下安培遊戲卡架構細節的同學可以點GeForce RTX 3080首發評測①:架構、遊戲性能、溫度與功耗這裡。
完整版本GA104核心的架構設計如圖:
跟RTX2070採用完整TU106核心的做法不太一樣,完整的GA104核心有48SM,6144 FP32 CUDA Cores,RTX3070還是小小的砍了一刀。不過這個幅度跟RTX3090有得一拼,現有規格跟滿配之間的差距太小,可能更多還是出於良率的考量而不是刻意區分產品定位,後續如果要出RTX3070Super之類的產品,應該還是會在GA102的基礎上做更深度的屏蔽(或者滿配版本換GDDR6X叫3070Ti?老黃的刀法確實不可預測)。
顯存方面RTX3070和RTX2070完全一致,採用的都是8GB 14Gbps 256bit GDDR6,並沒有使用全新的GDDR6X。在顯存位寬不變的前提下ROPs規模擴增50%,這同樣受益於安培遊戲卡架構帶來的調整。
頻率方面幾乎沒有變化,這一代的新工藝基本全部都把技能點在電晶體密度上了。
跟RTX3080/3090系列相同,RTX3070同樣有兩種公版卡,老黃特製的Founders Edition信仰版和提供給AIC廠商的Reference Edition參考設計版,我們手裡拿到的首發產品是FE版本,據說這個版本後續會開放在中國大陸的國行銷售,對這個版本有興趣的同學不妨稍微等待一下。
RTX3070 FE相比RTX3080 FE來說明顯短了一截,總長度只有24cm。右邊穿透式散熱的風扇挪到了正面,從抽風改為了正面進風。銀色裝飾條的形狀也有所變化。
卡右面的出風位置坐了斜向拉絲設計,跟背板上的紋路相對應。背板上標有RTX3070的型號字樣。
供電接口仍然使用Micro-Fit 12Pin,方向平行於PCB不再是豎直放置的了。值得一提的是右邊的GeForce RTX logo是油漆畫上去的而不是LED燈,這也就意味著這整張卡都沒有任何燈光元件——近幾年第一張沒有任何RGB燈光的中高端卡竟然是老黃的FE公版,這個事情確實有點意思。
這次RTX3070的FE卡沒有使用什麼梅花螺絲六角套筒之類的反人類元件,只用一把普通十字螺絲刀就可以完成拆解。從左到右分別是背板、PCB、風扇和散熱器裝飾框、散熱片。
散熱片部分相比RTX3080的公版來說規模再度削減,採用銅底3熱管雙風扇配置,不過做工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精緻感。
風扇由AVC代工,規格是12V 0.69A。
RTX 3070FE的PCB仍然是異形設計,只不過這個異形感覺好像就是為了螺絲孔的強度而設計的。即使算上異形部分,整卡的長度也只有170mm,改水之後塞ITX大歡喜?
顯示核心代號GA104-300-A1,相對於PCB橫向放置。
顯存是三星HC14 14Gbps 16Gb GDDR6顆粒,相對GDDR6X來說排布稀疏一些,在這個基礎上仍然做到了17cm PCB確實不容易。
背面設計,核心反面採用四顆POSCAP電容。
供電部分位於核心左側,PWM控制晶片是UP9512R,最大正好支持8相供電。
右邊是2相顯存供電迴路。
核心和顯存供電迴路都沒有使用3080 FE上的全貼片元件,電容用的還是固態電解電容,在做工YY程度上差了不少。
首先還是介紹一下測試平臺:
CPU:Core i9 10900K 解除所有功率限制
主板:微星Z490 Godlike
顯卡:GeForce RTX 3070 Founders Edition
GeForce RTX 2080Ti Founders Edition
GeForce RTX 2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內存:芝奇焰光戟DDR4 3600c18 16GB×2
電源:海韻GX850 使用直插式12pin Micro-Fit連接線
原本打算使用RTX2070來進行對比,但是考慮到RTX2070現在已經退市,之前的市場佔有率也不高,遠沒有RTX2070Super來得有代表性。所以20系對位測試使用的顯卡採用了公版的RTX2070Super。再有一個就是與前代旗艦RTX2080Ti對比,英偉達官方稱3070的性能小勝2080Ti,說實話單看規格來說有點難以置信,再看看價格,這是要複製GTX1070壓GTX980Ti一頭的名場面?當年可是吃到了TSMC 16nm FinFET Plus的巨大紅利,這次在工藝性能方面幾無進步的前提下要達成這個目標,具體表現如何還是挺讓人期待的。
所以廢話不多說,直接跑測試看看吧。
3DMark系列跑分,RTX3070領先RTX2070Super的幅度在30~35%,完全可以與RTX2080Ti一較高下,雖然互有勝負但是差距基本都是5%以內,這要是說3070的性能標準不是比著2080Ti設計出來的咱都不信啊,好刀法,好刀法。
具體到遊戲測試的話現在這個時間節點有些尷尬,很多遊戲大作諸如賽博朋克2077、刺客信條:英靈殿之類的都是11月份發布,現在只能拿一些一年兩年前的老遊戲來測試,不過用來反映同為N卡兩代產品的性能還是問題不大的,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新架構上新遊戲可能領先幅度會大一些,但也大不了多少,後續驅動優化可能會再拉開一些差距。
現在MSI Afterburner的最新API配合新的顯卡驅動已經可以實時顯示顯卡的功耗(Total Graphics Power,TGP,真的不是TDP打錯了)和溫度信息,所以不再做專門的功耗和溫度測試,從OSD菜單裡自己看就好了,GPU一欄從左到右分別是核心溫度、佔用率、核心頻率、TGP和風扇轉速。
刺客信條:奧德賽,2K解析度下RTX3070相比RTX2080Ti略為領先,相對於RTX2070Super領先幅度更是達到35%。解析度提升到4K之後RTX2080Ti可以反殺。
殺手2,RTX3070的性能大概是RTX2080Ti的93%。
天國:拯救,這個遊戲可能是引擎問題測試發揮不太穩定,每次測試的時候人物行為也不完全相同,成績供參考。
古墓麗影:暗影,關閉光追特效測試,RTX3070以微弱劣勢負於RTX2080Ti。
開光追之後結果也差不多,4K解析度下的差距反而進一步拉大,說好的光追性能強化呢(看OSD顯示的情況也可能是顯存爆了?)
無主之地3,這個遊戲裡的情況正好相反,RTX3070性能比RTX2080Ti強了一截,解析度提升到4K之後差距反而更大了。
荒野大鏢客2,也是個2080Ti略有優勢的遊戲。
前段時間剛出的孤島危機重製版,因為發售日期正好在RTX3090的解禁日之後一天無緣測試,RTX3070的首發終於可以趕上了。RTX3070的性能剛剛好不太夠2K 60fps,RTX2080Ti的性能跟3070基本一致。
當年吃了TSMC 16FF+紅利的GTX1070跟GTX980Ti能打得有來有回的一幕才剛剛過去沒幾年,正當老黃在20系上擠了一管子牙膏讓我們覺得似乎80Ti系列保值的時代已經到了,這次RTX3070再一次直接以70的定位和3000+的MSRP摸到了上一代80Ti級別的性能,可以算得上是一個不小的驚喜了。要知道RTX2080Ti可是比之前定價4599的GTX980Ti貴得多,而且GTX980Ti超頻性能非常強勁,手動灰燼之後甚至不比GTX1080差多少,而RTX2080Ti基本上沒什麼進一步壓榨的空間了,從這個角度來看,RTX3070不光是復刻了帕斯卡GTX1070的傳奇,在相對於老旗艦的性價比方面比GTX1070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用多說什麼,買就完事了——當然了,前提是能原價買到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