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
顧景舟 大梅花壺(紫砂)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8月30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對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時調整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
頗有戲劇性的是,之前「決定草案」中引發強烈關注的內容——「在上海自貿區內,允許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拍賣企業在試驗區內從事文物拍賣業務」,沒有出現在決定中。
這就意味著,外資拍賣行藉助上海自貿區進駐中國內地拍賣市場的願望落空了,內地拍賣企業依舊「安全」。
外資拍賣行布局內地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發展成為全球規模第二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並躋身全球最活躍的市場行列。但是,在巨大的市場面前,國際拍賣巨頭卻只能望洋興嘆。原因在於中國《文物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禁止設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的文物商店或者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
即使受諸多政策限制,外資拍賣行卻始終緊盯內地市場。早在1994年和1996年,佳士得拍賣行就分別在上海、北京設立了代表處;1994年和2007年,蘇富比拍賣行也分別在上海和北京設立了代表處。
2003年非典後,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持續牛市。2005年,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就得到了佳士得的商標授權,佳士得拍賣行實現了曲線進入中國市場。2012年9月,蘇富比拍賣行進入北京天竺保稅區。今年4月9日,佳士得拍賣行又高調宣布,上海市政府已批准成立佳士得拍賣(上海)有限公司。
國際拍賣巨頭紛紛布局中國,主要是因為內地巨大的市場空間。佳士得表示,在上海成立拍賣公司,就是看到上海市地方政府對重拾上海「收藏界半壁江山」地位的急迫心情和扶持力度。而蘇富比在北京成立拍賣公司,看重的也是北京作為行業中心的特殊地位和天竺綜合保稅區的優厚政策。
開放文物拍賣分歧大
《文物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實際上是明確劃分了商業競爭領域:外資拍賣行在中國境內不能涉足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和古董瓷雜這三大類別,只能參與到市場規模較小的當代藝術和奢侈品類別。
這次通過的《決定》中,沒有涉及開放文物拍賣的內容。這意味著面對以文物類別為主流交易品種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外資拍賣行依然只能採取曲線開拓的方式。
北京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透露,關於文物拍賣開放的條款在相關會議討論中分歧很大,「部分觀點認為,放寬拍賣很可能會更容易拍出天價拍品、超高價格,導致我國文物盜墓、走私問題進一步加劇,不利於文物保護等。」季濤認為,這有可能是該條款未被通過的重要原因。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鳳海也指出,在信用體系不完善、市場觀念不統一、客戶群體不一致、管理體制不相同的情況下,讓外資經營中國文物,很可能使中國文物保護受到傷害。
開放或利於行業長期發展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應儘早開放市場。世界藝術品市場未來將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成長期,國際化是內地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這一點看,內地藝術品市場必然離不開外資拍賣行的參與。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理事張濤偉認為,由於國際拍賣巨頭在拍賣業務上的市場運作非常成熟,可以在拍賣、藝術顧問諮詢、展覽展示等多方面給內地同行帶來全面的革新;此外,外資拍賣行擁有豐富的拍品資源,擁有國際化網絡和平臺,也為國內的藏家提供了一個更好的交易平臺。
有業內人士表示,外資拍賣行進入中國市場,一方面會加劇行業競爭;另一方面,也會為內地市場帶來國際化的經營方式,帶來遵紀守法、規範和誠信的經營樣板,從而有利於行業的進步和健康發展。
(本版圖片除標註外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