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雪銀 周明/文 王曦/攝)「眾人皆識老門東,誰人知曉老東門?」東門老街、東門菜市場、東門小吃……在南京江北新區泰山街道有個「老東門」,見證了浦口多年的發展,也成為幾代浦口人的記憶。時代更迭,許多老東門人陸續搬離,東門老街也正在拆遷。老街的樣貌正在模糊,但屬於老街的味道和記憶卻刻在了許多浦口人心中。
位於江北新區泰山街道的東門左所大街,又名東門古鎮明清一條街,全長1000多米,曾是南京江北地區東門古鎮上一條最為繁華的大街,兩邊各類商行、貨棧、錢莊、酒樓等鱗次櫛比。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左所大街上常常人山人海,吆喝聲歡笑聲不絕於耳。
由於從去年開始拆遷,沿街的許多商鋪已經搬離,現場遺留的一些店鋪舊址已被列入江北新區不可移動文物。照相館、理髮店、布料店……從這些商鋪的舊址,仍能窺見老街曾經的熱鬧與繁華。
照相館裡定格的「東門記憶」
從東門菜市場出發,過了新橋,沿著路走幾百米就到了東門老街。曾經人聲鼎沸的老街如今除了偶爾疾馳而過的汽車與幾個過路人,再不見其它。
曾經鱗次櫛比的商鋪也只剩下零星幾家沒搬走。街上有一家大眾照相館,老闆王根林正在收拾屋子。1985年,25歲的王根林在這裡開門營業,如今35年過去,他已經60歲了。
如今的照相館還保留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氣息,牆上貼的明星海報已經泛黃,在照相館一角,透過落灰的玻璃,櫥櫃裡紅色的唐裝依然顯眼。王根林拿起角落裡的一個黃色的兒童座椅,「原來坐在這裡拍百天照的小寶寶,現在都結婚了。」
由於父親解放前就從事攝影工作,子承父業的王根林在東門老街開了第一家照相館,「90年代生意最好,街上也最熱鬧,一天的營業額能有二三百元。」當時照相館的周圍有許多學校,為學生拍攝畢業照的生意也落在了王根林身上。上世紀80年代他為一批學生拍攝了畢業照,十幾年後這些學生回到母校重聚,王根林又在相同的位置為他們拍攝了照片。
「人少的話就到我店裡來,人多的話我就去他們家拍。」 王根林曾拍過一張40多人的四代同堂照,至今提起仍印象深刻,「那是我拍過人數最多的全家福。」從黑白照到彩色照、從膠捲機到數碼機,30多年來王根林用鏡頭為無數東門人定格回憶。
由於近些年數位相機的普及,王根林照相館的生意不如從前,但還有不少老顧客會來照顧生意。「30多年在這裡待習慣了,沒事我還會回來看看。」
藏在餛飩、鍋貼裡的「東門味道」
談到東門老街往日的盛況,王根林用「三多」來形容,「小吃鋪多、小百貨店多、理髮店多。」
一碗餛飩,二兩鍋貼,曾經的東門老街用最普通的小吃填滿了許多浦口人的胃,也讓「東門味道」刻進他們的記憶。「老街最好吃的小吃,一定是鍋貼。」曾經,王根林照相館斜對面是家鍋貼店,一大早,熙熙攘攘的食客就擠滿了鍋貼店,在充滿焦香味的空氣中,等待鍋貼出鍋。香噴噴的鍋貼搭配一碗胡辣湯,這是許多東門人的早餐記憶。「咬一口湯汁就往外冒,去晚了可就吃不上了,我都是提前跟他訂。」
在薄薄的餛飩皮上放上肉餡,用手輕輕一旋,一個餛飩就包好了。包好的餛飩放進煮沸的水中,上下翻騰。在湯碗中放進調料、蔥花,等餛飩飄起,撈上來放進碗裡,再澆上兩勺熱湯。「大碗餛飩好了」,冒著熱氣的餛飩,呂青蓮煮了31年。
6月2日下午1點多,呂青蓮的餛飩店來了一位老顧客,他已經在這裡吃了20多年餛飩,「我和老婆談戀愛時就在他家吃餛飩了,吃慣了這個味道。」喝上一點小酒,吃上一碗餛飩早已成為這名老食客的生活「標配」。
餛飩店去年從老街搬走時,有老顧客問呂阿姨要了電話號碼,「他們希望以後還能找到我家店吃餛飩」。如今常來店裡吃飯的多是以前的老顧客,「手機裡有一個四五百人的微信群,群裡都是我家的老顧客。」呂阿姨說很多顧客會在微信群裡訂餐,「要是哪天有事店鋪不能營業,我們也會在群裡告知。」
圍繞在餛飩店周圍的還有東門燒烤、東門麻辣燙、東門鍋貼……許多東門小吃在新址重煥生機,繼續為浦口人帶來「東門味道」。
「我剛剛還去了老街想看一看,結果沒想到好多店鋪已經搬了。」 在東門菜市場裡,章阿姨正在跟認識的商販聊天。今年58歲的章阿姨自小在東門老街附近生活,嫁人後才搬到別處。「從我記事起,東門老街就非常繁華,吃喝玩樂應有盡有,我那時可羨慕住在街上的人了。」章阿姨少時上中學,每天要在東門大街上來回跑四趟,如今幾十年光陰已逝,「這周圍我認識的老東門人也不多了」。
「忘不掉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放不下熟悉片段,回頭望一眼,已經很多年時間,透過手指間看著天,我又回來那老街……」就像歌中唱的那樣,在時代變遷中,老街的樣貌或許會消失,但留在每個人心中的「老街記憶」卻永遠不會消退。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