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棉花、補鍋匠……九襄老街上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

2021-02-10 最漢源

以上圖文是廣告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便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的棉被。如今,羽絨被、蠶絲被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彈棉花製作的棉被在城市裡已不多見。

  多年前,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彈棉匠挑著裝滿工具的擔子,走街串巷吆喝。

  如今隨著蠶絲被、鴨絨被、駝毛被等種類繁多的被子佔領市場,彈棉花的行當在人們的視線中漸行漸遠,但舊時,一家人為了一床新彈出的棉被期待不已的心情,和棉花弓發出的「嘭嘭嘭……的聲響,卻始終不曾被遺忘。

  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我國至遲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被人們稱為棉花匠或是彈棉郎。

棉花彈弓,消失的彈棉工具

  把支弓的管子綁在腰間,彈弓便被懸起,左手持弓,右手握彈花槌,雙手靈活配合,敲打弓弦把棉花彈松,槌落聲起,只見彈弓起落,棉絮輕飛……

  年齡超過40歲的人,腦海裡都會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獨特節奏,那就是彈棉花的大弓,伴隨著漫天飛舞的棉絮譜出的「樂曲」。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棉花郞都採用了機械製作棉被,這樣的手工彈棉花場景,早已消失在街頭巷尾。

  在九襄鎮老街上,一棉被製作作坊吸引著眾多遊客注意。

  勾線、磨棉……

  棉花匠除了勾線和縫線為全手工外,其他步驟全由機械完成。

  這位棉花匠名叫任碧敏,今年40歲。早年他曾是一名大貨車司機,因為開車辛苦再加上要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他從30歲開始跟堂哥學習彈棉花。

  「除了第一年全手工外,都是用機械完成的。」任碧敏說,彈棉花不僅是費力活也是個精細活,一天棉花彈下來,腰酸背痛,於是他就購買了機械代替手工。

  在作坊內的牆上,掛著一筒紗布。

  「我只勾底線,然後就將紗布鋪上……」任碧敏製作棉被的過程,因為了有了機械,速度變得很快,「每天可以製作5至10床棉被」。

  在九襄老街上,任碧敏和雅安鄉鎮上的眾多棉花匠一樣,為村民們製作著溫暖的棉被。

  「以前生意好時,每月要做三五十床棉被,現在越來越少了,去年總共才做了150床新棉被。」當問到如何維持生計時,任碧敏說,「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以舊翻新,掙工錢。」

  彈棉花雖然是他的主要行業,但因為生意不是很好,他還要管裡家裡的果園,有時還要出去做生意。

  現在,老街上僅他還在堅持製作棉被。這幾年來,隨著漢源旅遊的興起,與國家級文物九襄雙節孝石牌坊相連的老街,常常會迎來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

  去年,有一個外國人來看他彈棉花,就要他用老式手工的方式來製作棉花,並想出錢購買老式彈弓。但任碧敏的老式工具早已不在,在向外國友人表示遺憾後,他答應外國友人幫找彈弓。

  外國友人和諸多遊客的參觀,給了任碧敏一些啟示。

  「我準備在店裡也準備老式工具,向過往遊客展示手工彈棉花的過程。」任碧敏還思考著,「可以製作一些小棉被,讓棉被也成為一種旅遊紀念品……」

九襄老街上的補鍋匠

  在漢源縣九襄鎮建國街,眾多的小商鋪林立其中,老街上人來人往。

  在街邊,擺放著一個木櫃,上面堆放著各式工具。

  木櫃之後,一位戴著老花眼鏡的老人,正拿著工具,認真地修補著一口鋁鍋。

  這位老人,名叫宋光友,今年77歲。

  宋光友雙手布滿老繭,他說這是因為長年累月敲敲打打而產生的。在面前的木櫃裡,還放著很多鋁板,一個大工具箱內裝滿了剪子、錘子、鉗子等工具。

  「這些都是我補鍋的工具。」宋光友說。

  補鍋匠又叫修鍋匠,是個比較古老的行當。

  相傳從「黃帝作釜甑」,「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三國譙周《古史考》)起,人類便有了鍋釜,與此同時,也便有了補鍋匠,但真正出現修補鐵鍋的補鍋匠,還是到鐵器出現以後,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補鍋匠,需要有好的手藝,才能把鍋補好,保證其不漏水。

  「老宋,我的鍋有點漏了,幫我補一下。」正說話間,住在老街上的馮克俊拿著一個鋁鍋來到宋光友的面前。

  「你這個鍋燒穿了,你看,有個孔。」老人戴上老花眼鏡,對著陽光,找到了鋁鍋的孔洞。

  宋光友拿出鉛筆,在孔洞處劃了一個小圓圈。然後從工具箱拿出一根粗鐵絲,再把粗鐵絲塞進孔洞裡,接著用一把特製的剪刀剪下一小截,隨後拿起小鐵錘開始敲打……

  宋光友一邊敲打著,一邊解釋說:「別看敲打簡單,也是技術活,力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鐵絲與鋁鍋對接後,接著敲敲打打。銜接處不上膠、不點焊,完全靠細緻的敲打和均勻的錘擊。

  幾分鐘後,經過敲打,鐵絲與鋁鍋徹底融合在一起,鍋就補好了。

  「謝謝老宋。」馮克俊拿起鋁鍋高高興興地回家做飯去了。

補鍋匠的記憶

  「老宋,不行哦,還在漏!」幾分鐘後,馮克俊又拿來鋁鍋,無奈地說。

  對自己的手藝很是自信的宋光友,有些不相信,拿起鋁鍋再次仔細地觀察起來。

  「唉呀,原來這個鋁鍋還有一個孔洞,在側面,剛才沒看到。」宋光友說完,拿起工具又繼續敲打起來。

  「唉,年齡大了,眼睛也不好使了,不比年輕時手腳麻利了。」補好鍋後,宋光友有些不好意思。

  宋光友的老家在漢源縣永利彝族鄉的大山深處。

  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沒念什麼書,就想學一門手藝過活。於是,他選擇了當補鍋匠。

  宋光友的記憶回到了年輕時當補鍋匠的日子。

  「補鍋喲!」補鍋匠肩上一頭挑著火爐,一頭挑著工具晃悠悠地走來,悠長而有穿透力的吆喝聲響徹村莊上空。

  他挑著補鍋用的工具,有連著木風箱的小爐子,一小段鐵軌狀的小鐵砧,以及坩堝、小鐵錘等。

  「如果要換鍋底什麼的,就要複雜些,就需要爐子。」宋光友回憶說,有人要補鍋,他就安放好爐子,添入幾塊焦煤,在一隻小坩堝內放進幾塊碎生鐵片,然後把坩堝放在爐子上加熱。

  拉動木製小風箱,火爐裡的藍紅色火焰頓時隨風一吞一吐,淡淡的輕煙,在火焰上如同蚯蚓般蠕動,繼而一片火紅。

  補鍋匠趁鐵片尚未熔化的間隙,在膝蓋上墊一塊厚帆布,刮乾淨結在鐵鍋上的煙垢,若是破洞有鏽,還會將鍋枕在鐵砧上,用尖頭小錘仔細地敲掉鏽斑。

  做完以上這一切活,坩堝內的鐵片已經化成液態。

  這時,補鍋匠在手心裡鋪一塊像是結滿了油膩的軟泥,從坩堝中舀出一點鐵水倒在上面,輕盈流動的鐵水,宛若一粒橘紅色的水銀珠子。

  眼疾手快的匠人,將鐵水對準鍋底破洞一貼,另一手則用一個沾滿泥灰的圓筒從鍋內對著一按,只聽「滋」的一聲輕響,破洞處泛起一縷青煙,鐵鍋已被補好。再待溫度稍涼,補鍋匠用砂紙將鍋內所補處打磨平整,工序就完成了。

  「補鍋匠與鐵匠一樣,都是很辛苦的職業。」馮克俊說,雖然他不會補鍋,但他見過以前補鍋的不容易。

  宋光友也說,補鍋是門技術活,但髒、累、辛苦。冬天還好些,尤其是夏天氣溫高,坐在火爐邊,和鐵鍋、鐵水打交道,汗漬和汙漬把臉弄得像「大花貓」一樣。

  那時,宋光友補的鍋,很受村民喜歡,他在鄉鎮上擺攤,每到趕集,他面前都堆滿了需要補的鍋……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電飯煲、高壓鍋和電磁爐等新炊具不斷出現,那些迴響在城鎮或鄉村補鍋的吆喝聲,以及大汗淋漓的匠人神情專注地修補鐵鍋的生動場面已漸行漸遠。

  早在16年前,宋光友就和孩子們從大山深處搬到了九襄鎮老街上居住,幫著照看孫兒們。

  這幾年,孫兒們長大參加工作了,宋光友閒著無事,又重操舊業,在老街上擺起了補鍋的攤子。

勤儉節約的象徵

  在九襄鎮老街上,還有另外三位補鍋匠。但這些補鍋匠年紀大多在70歲左右,沒有一位年輕人。

  「補鍋只能算是副業,賺不了多少錢,有不少補鍋匠已經轉行。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很多年輕人見家裡的鍋壞了都是直接扔掉,再買新的,只有一些老人會把鍋拿去修補。」說起補鍋行業的日漸衰微,宋光友唏噓不已。

  隨著時代的進步,補鍋手藝或將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歲月衝淡不少記憶,雖然那親切的吆喝聲和敲打聲,在鄉間早已難以聽到,但那些曾經停留在記憶深處的鄉村補鍋匠的影子至今難以抹去。

  「補鍋,是勤儉節約的象徵。」馮克俊說,他的鋁鍋,已經用了好幾年,他一直捨不得丟,「 不是沒條件買,是我們多年來形成的習慣。」

  馮克俊回憶說,他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那個時候,家家戶戶做飯菜、煮豬食都是用鐵鍋。鐵鍋硬脆,使用時一不小心用力稍猛,就容易出現破洞或裂痕,因此人們都請補鍋匠來修補。

  一般的人家是不會把破損鐵鍋扔掉的,常常是補了又補,疤上重疤。「補上的洞雖然看起來簡陋,但是卻很耐用。那個時候,像老宋這樣的補鍋匠是最受村民們歡迎的。」馮克俊說。

  自從不鏽鋼鍋普遍進入尋常百姓家後,鐵鍋使用率大大減少,加之人們經濟條件改善了,買一口鐵鍋也花不了多少錢,壞了直接換新的,舊的也不再拿去修補,因此,補鐵鍋的生意也就日漸衰落了,原先的補鍋匠也就再難覓蹤影。

  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馮克俊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這種美德,他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感染到周邊的人,讓大家不忘勤儉節約。

信息來源:雅安日報

小編微信

漢源大小事第一時間可在小編朋友圈獲知

根據你所處區域,添加對應小編微信

  

相關焦點

  • 致敬老手藝:彈棉花是常州曾經最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場景
    一位老常州說:「小時候,我們們都把自家種來的棉花拿去彈棉被,請彈棉花的師傅到家中來親自量身定製需要的棉被。以前,這是一門很了不起的手藝,不只是因為家家戶戶需要彈棉被,更是因為這項手藝非常辛苦也很不容易。」
  • 彈棉花、老髮廊……遂平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很多需要等待的、需要親眼目睹的消費已經大多成為過去例如,彈棉花。在一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
  • 彈棉花
    在馬站的那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12月14日下午,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西街的阿忠彈棉被店,一位做棉被30多年的老手工藝人唐師傅正忙著把需要翻新的棉花胎放進機器裡;一位老顧客等著取加工好的棉被。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氣溫大幅降低,這幾天,彈棉花的生意特別好。
  • 彈棉花、老髮廊、街邊縫補...光山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當復古潮流像旋風一樣人類文明的進步使得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很多方式都變化了人們習慣了網購這種輕鬆便捷的消費方式很多需要等待的、需要親眼目睹的消費已經大多成為過去例如,彈棉花在正大街的那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到店裡的時候屋裡彈棉花的機器還在工作老闆將做好的棉花被壘起來等待著他們的主人來取店面是樸素的,沒有過多修飾房屋的痕跡都顯露在空氣中
  • 【打毛被】宜黃即將消失的傳統老手藝--手工彈棉花做棉被
    彈、彈,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彈棉花在宜黃俗稱打毛被,是一種老手藝了,雖然如今在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宜黃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以前彈棉花匠多上門為農戶加工棉絮和紡紗、紡線、棉衣用的棉絮。用的工具有:彈花弓、木捶、磨盤等。鉤棉、彈棉、壓棉、牽紗、揉棉,五道工序下來,才能做出一條手工的棉花被。一個人一天可以做兩條。目前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人大多已經年過半百,已經沒有年輕人肯學彈棉花了。
  • 溫暖的記憶——彈棉花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棉花,是我國傳統手工藝之一,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便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的棉被多年前,鶴崗的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彈棉匠挑著裝滿工具的擔子,走街串巷吆喝。如今,羽絨被、蠶絲被、乳膠被、腈綸被、九孔被、太空棉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彈棉花製作的棉被在鶴崗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了。 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舊時,南方農村有不少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迫,整年在全國各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何瀏水告訴記者,過去都是手工製作棉花被,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著簡單,做起來卻也挺費時間,所以現在大都改用機器加工。「以前手工彈棉花,我們一邊彈,一邊剔,雜質都給它剔除出來,這樣才好。你如果說裡面有生棉就不可以了。」
  • 這些中國傳統糕點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
    但是有的美食,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手藝的失傳逐漸消失的。今天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那些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的傳統糕點,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第一種:太后糕據說2000多年前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喜歡吃這種糕點。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可可愛愛的寵物貓,卻淪為了彈棉花的小工……
    近日,有粉絲稱:網上出現了一隻貓貓打工仔,每天靠著彈棉花,來賺錢養活自己和鏟屎官…看起來,好不心酸!這隻貓叫@阿里多多醬,是一隻棉花廠的工貓,被後輩們尊為:多師傅。多師傅勤勤懇懇好多年,一直靠著這門手藝自食其力。而且,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颳風下雨,它都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 彈,彈,彈棉花!冬日裡的溫暖記憶,廈門還有嗎?
    「 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還記得這種聲音嗎?
  • LOOK|上海即將消失的職業
    上海即將消失的職業」 「彈鬆了棉花,彈走了韶華。」年過半百的浙江師傅老方,因為小時候覺得彈棉花「時髦」,就一下陷入了每天被雲朵包圍著的棉花堆裡,30多年...... 「剛學的時候沒有口罩,鼻子痒痒也得忍著。」
  • 這些老手藝快要消失了,70 80後一代的記憶~
    鋸碗鋦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鋦合在一起,這門手藝已有上千年歷史。鋸碗可是一個非常精細的活兒,稍不注意就會將破碗變成碎碗。過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捨不得扔掉,往往會找個補鍋鋦碗的(補鍋匠往往兼鋦碗),修起來繼續使用。
  •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2013-12-27 10:05:17 來源:中國紡織網 把棉花彈鬆軟手工鋪棉胎、縫製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結婚或要入冬時,家裡的老人都會飛針走線縫製幾床大棉被
  •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方志四川•傳統技藝】即將消失的技藝:傳統手工製作布鞋 2020-09-13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杭城最後一家 彈棉花老字號作坊最近停工了
    「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老師傅能把棉花彈散、彈圓、彈大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首歌叫《彈棉花》,歌詞是這樣唱的:「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聽起來很神奇,其實手藝好的彈棉郎還能彈出九兩、十兩的效果。「就是要把棉花彈散、彈圓、彈大。」
  • 大田老生仔彈棉花藝人,除了技術好,還因為……
    在大田可是出了名而他開始彈棉花的年紀也是一個妥妥的18歲大田後生仔哦趙明春7歲跟父親學手藝。彈棉工具 (圖片均由溫欣孝提供)純手工彈棉花只做到1980年,之後引進機器打棉花。到了1986年,完全自動化生產。
  • 河北彈棉花老漢,潛伏東陵十餘年,將鋼板做成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彈棉花是一種傳統手藝,可以讓棉花更加鬆軟。在技術相對落後的舊時代,國內各個地區都有做相關工作的人。河北省曾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彈棉花老人。他潛伏的清東陵附近十餘年,曾用鋼板做鑰匙,夥同其他人進行盜墓活動,差點搬空了整個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