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常州說:
「小時候,我們們都把自家種來的棉花拿去彈棉被,
請彈棉花的師傅到家中來親自量身定製需要的棉被。
以前,這是一門很了不起的手藝,
不只是因為家家戶戶需要彈棉被,
更是因為這項手藝非常辛苦也很不容易。」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
雖然如今在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
但是40 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
還是有著清晰的記憶。
今天青果君為大家介紹一下
常州即將消失的老手藝——彈棉花。
(△感謝《品讀常州》提供音頻,節目編輯:林菲 ,製作主持:宣萱)
傳統的手工棉被製作對工藝十分講究。
第一步是鉤棉花,把成團的棉花鉤開、鉤碎,
第二步是重頭戲「彈」了,
第三步是鋪完後,必須用一個木製磨盤把棉花壓平整,這就是所謂的「壓棉」,
第四步是「牽紗」,這道工序必須兩個人做。
以前是用紗線一根一根放到棉被上,
線拉完,用一塊紗網罩住整張棉被,讓棉被定型,
第五步是「揉棉」,手拿著木製磨盤在棉被上揉,
為了讓紗和棉花交織在一起,起到固定作用。
現在住弄堂的人也少了,不太看見有人彈棉花了。
當時在彈棉花的過程,的確是塵絮飛揚,
而且是四面飛開來。用的工具有一張很長的弓,
基本上要四五尺,當中有一根牛筋,
背心上面還有一根很長的竹竿,
把這個弓吊起來,棉花全部鋪好。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
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
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線弓來彈皮棉。
棉被有個缺點,時間蓋久了就會變硬,
簡單治理的辦法是趁著冬季的暖陽,
拿到院子裡曬曬,
晚上聞著曬了一天的棉被發出的「太陽味兒」
舒服愜意得很。
冬季晾曬棉被算是生活中的一景,
充滿了人情的溫馨。
上世紀80年代常州人結婚,
小姑娘要準備好自己的嫁妝,
最最重要的就是新的棉花胎,
從一斤半到八斤的,可以蓋上二十年,
還有各種顏色的緞子被面,大紅大綠,喜氣洋洋。
隨著時代的變遷,
如今的市場上到處都是羽絨被、絲棉被、太空被等,
品種繁多,輕便舒適。
傳統的手工棉逐漸退出市場,
但彈棉花的老手藝卻體現了
傳統手工勞動者的艱辛和匠人精神。
親愛老常州們,你家還有這樣的老棉被嗎?
歡迎留言,說說關於棉被的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