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手藝:彈棉花是常州曾經最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場景

2021-02-07 微常州

一位老常州說:

「小時候,我們們都把自家種來的棉花拿去彈棉被,

請彈棉花的師傅到家中來親自量身定製需要的棉被。

以前,這是一門很了不起的手藝,

不只是因為家家戶戶需要彈棉被,

更是因為這項手藝非常辛苦也很不容易。」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

雖然如今在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

但是40 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

還是有著清晰的記憶。

今天青果君為大家介紹一下

常州即將消失的老手藝——彈棉花。

(△感謝《品讀常州》提供音頻,節目編輯:林菲 ,製作主持:宣萱)

傳統的手工棉被製作對工藝十分講究。

第一步是鉤棉花,把成團的棉花鉤開、鉤碎,

第二步是重頭戲「彈」了,

第三步是鋪完後,必須用一個木製磨盤把棉花壓平整,這就是所謂的「壓棉」,

第四步是「牽紗」,這道工序必須兩個人做。

以前是用紗線一根一根放到棉被上,

線拉完,用一塊紗網罩住整張棉被,讓棉被定型,

第五步是「揉棉」,手拿著木製磨盤在棉被上揉,

為了讓紗和棉花交織在一起,起到固定作用。

現在住弄堂的人也少了,不太看見有人彈棉花了。

當時在彈棉花的過程,的確是塵絮飛揚,

而且是四面飛開來。用的工具有一張很長的弓,

基本上要四五尺,當中有一根牛筋,

背心上面還有一根很長的竹竿,

把這個弓吊起來,棉花全部鋪好。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

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

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線弓來彈皮棉。

棉被有個缺點,時間蓋久了就會變硬,

簡單治理的辦法是趁著冬季的暖陽,

拿到院子裡曬曬,

晚上聞著曬了一天的棉被發出的「太陽味兒」

舒服愜意得很。

冬季晾曬棉被算是生活中的一景,

充滿了人情的溫馨。

上世紀80年代常州人結婚,

小姑娘要準備好自己的嫁妝,

最最重要的就是新的棉花胎,

從一斤半到八斤的,可以蓋上二十年,

還有各種顏色的緞子被面,大紅大綠,喜氣洋洋。

隨著時代的變遷,

如今的市場上到處都是羽絨被、絲棉被、太空被等,

品種繁多,輕便舒適。

傳統的手工棉逐漸退出市場,

但彈棉花的老手藝卻體現了

傳統手工勞動者的艱辛和匠人精神。

親愛老常州們,你家還有這樣的老棉被嗎?

歡迎留言,說說關於棉被的記憶吧!

相關焦點

  • 彈棉花、老髮廊……遂平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走走停停終於看到了曾經的舊時光Tan彈Mian棉Hua花人類文明的進步使得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很多方式都變化了人們習慣了網購這種輕鬆便捷的消費方式很多需要等待的、需要親眼目睹的消費已經大多成為過去例如,彈棉花。
  • 彈棉花、補鍋匠……九襄老街上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便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的棉被。  彈棉花,又稱「彈棉」、「彈棉絮」、「彈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我國至遲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被人們稱為棉花匠或是彈棉郎。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何瀏水告訴記者,過去都是手工製作棉花被,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著簡單,做起來卻也挺費時間,所以現在大都改用機器加工。「以前手工彈棉花,我們一邊彈,一邊剔,雜質都給它剔除出來,這樣才好。你如果說裡面有生棉就不可以了。」
  • 【生活周刊】正在慢慢消失的老行當:彈棉花、編篾席、繃棕床
    曾經在縣城走街串巷的那些小販的「鍋兒漏爻有補」、「磨刀磨剪子」的吆喝聲,賣糖擔的小鐵錘敲擊打糖刀的叮叮聲,餛飩擔木棒敲擊竹筒的梆梆聲,廢品回收車小鑼擊出的哐哐聲……五花八門的老行當曾是昔日仙居民間生活最原汁原味的部分,它們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現如今,城市改造讓這些老行當漸失蹤影,讓我們來回味記錄那充滿溫情的老縣城生活。
  • 溫暖的記憶——彈棉花
    多年前,鶴崗的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彈棉匠挑著裝滿工具的擔子,走街串巷吆喝。如今,羽絨被、蠶絲被、乳膠被、腈綸被、九孔被、太空棉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彈棉花製作的棉被在鶴崗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了。 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舊時,南方農村有不少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迫,整年在全國各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 彈棉花
    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我甚感意外。這麼多年後我還能親眼見到兒時耳熟能詳的技藝感到萬分欣喜。記憶中的符號:一根弦一個木槌,彈出的美妙聲音和那濃烈的生活味道。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歷史悠久。如今已是很少見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街頭巷尾打鐵、彈棉花、爆米花、編竹筐、補鍋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當,曾經是那樣的繁榮而又引人注目。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12月14日下午,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西街的阿忠彈棉被店,一位做棉被30多年的老手工藝人唐師傅正忙著把需要翻新的棉花胎放進機器裡;一位老顧客等著取加工好的棉被。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氣溫大幅降低,這幾天,彈棉花的生意特別好。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彈棉花、老髮廊、街邊縫補...光山這些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你還記得多少?
    當復古潮流像旋風一樣人類文明的進步使得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很多方式都變化了人們習慣了網購這種輕鬆便捷的消費方式很多需要等待的、需要親眼目睹的消費已經大多成為過去例如,彈棉花在正大街的那條老街我意外地邂逅了它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到店裡的時候屋裡彈棉花的機器還在工作老闆將做好的棉花被壘起來等待著他們的主人來取店面是樸素的,沒有過多修飾房屋的痕跡都顯露在空氣中
  • 彈,彈,彈棉花!冬日裡的溫暖記憶,廈門還有嗎?
    「 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還記得這種聲音嗎?
  • 杭城最後一家 彈棉花老字號作坊最近停工了
    但胡蘭蘭的老伴堅持不出租,還是繼續彈棉花。那時候一天最多彈5床棉被,現在更少了,儘管賺得不多,但他們做得很滿足。「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老師傅能把棉花彈散、彈圓、彈大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首歌叫《彈棉花》,歌詞是這樣唱的:「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聽起來很神奇,其實手藝好的彈棉郎還能彈出九兩、十兩的效果。
  • 大田老生仔彈棉花藝人,除了技術好,還因為……
    在大田可是出了名而他開始彈棉花的年紀也是一個妥妥的18歲大田後生仔哦趙明春7歲跟父親學手藝。彈棉花打棉被在大田出了名,縣供銷社銷售的棉被,曾經由他一人供貨。1958年,趙欽豹帶著年幼的趙明春離開家庭,到梅山一帶打棉被。趙明春說:「那時,父子倆就像乞丐,今晚住這家,不知道明晚住誰家。」1967年,梅山公社組織當地各種手藝人成立「綜合社」。外來的手工業者沒有田地,縣裡把他們轉為居民戶,口糧納入政府供給。
  • 河北農村彈棉花老人,潛伏數年差點將清皇陵搬空,珍珠瑪瑙麻袋裝
    而慈禧太后被稱為中國末代最有權勢的女人,她的陪葬品更是十分的珍貴,果不其然,在孫殿英盜了東陵墓之後,這一想法被肯定了。 然而那個時候,軍閥孫殿英看中了東陵這塊肥肉,於是借著剿匪的名義,將民眾驅散並且,把這一波土匪們誅殺殆盡,而王紹義因為向孫殿英說出了東陵具體的位置,以及出入路線,被免去一死,之後跑到了附近的鎮上,找到了一個手藝人,向他拜師,學會了彈棉花的手藝。
  • 爆米花機、磨菜刀、彈棉花…桐城街頭的老手藝,你還記得多少?
    (網絡圖)曾經,那些來往行人熟悉的修車攤,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將不復存在。偶爾在小弄塘裡,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有一種淡淡的欣喜。印象最深的是那一聲「砰」,隨後就是那又香又酥的米花了!現在在桐城的一些街頭,還會偶爾遇見有這些爆米花機老匠人的身影嗎?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身挎一個大木弓,腰間別著木棰,後背背著木質圓盤,一邊走一邊大聲吆喝……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睡起來也是格外厚重踏實。
  • 可可愛愛的寵物貓,卻淪為了彈棉花的小工……
    近日,有粉絲稱:網上出現了一隻貓貓打工仔,每天靠著彈棉花,來賺錢養活自己和鏟屎官…看起來,好不心酸!這隻貓叫@阿里多多醬,是一隻棉花廠的工貓,被後輩們尊為:多師傅。多師傅勤勤懇懇好多年,一直靠著這門手藝自食其力。而且,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颳風下雨,它都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 彈棉花技藝,半斤彈成八兩八,增加的在哪裡呢?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哎喲嘞呀嘞哎喲嘞呀嘞,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那個姑娘要出嫁,彈棉花呀彈棉花為了能養家我彈棉花喲,彈成了這一家去下一家喲
  • 「彈棉花」:機械輔助效率大增「老棉被」依然有市場
    在蘇州張家港,一位海歸碩士偏偏幹起了「彈棉花」做棉絮的生意。我們的記者在南通市場上也找到了這樣的門店。在市區紫東花苑北邊的一間店面房裡,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店主趙女士正在為顧客製作棉被,如今是機器化操作,做好一條被子只需要三四十分鐘。趙女士老家在湖北,家中長輩就是以做棉被為生,到如今她掌握這門手藝已經有近三十年了。
  • 新光明市場,有家彈棉花老店
    亦或是傳統的手工棉花被?「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嘣嚓嚓,嘣嚓嚓……」這首老歌,還有這個略顯單調的聲音,或許現在的90後00後,都未曾聽過。但在很多年過40的人印象裡,手工棉花被不僅是歲月的記憶,也是實實在在真心好用的被子之一。
  • 河北彈棉花老農,藏身皇陵近10年,用鋼板制鑰匙,幾乎搬光清東陵
    要問多數人做什麼時最能專心、最有恆心,答案不是學習,不是按部就班工作,更不是為了志向拼搏,而是能夠撈到足夠的利益時,這才是動力的源泉。所以很多盜賊為了達成目標能夠長時間重複枯燥的動作,甚至有時候在不明真相的人看起來會有怪異的感覺。
  • 市民依然鍾愛棉花被!記者帶您探奇城市裡的彈棉花店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純天然的棉花被又慢慢進入了市民的視線,尤其對於上了年紀的市民,棉被始終是他們的最愛。從原棉做成棉被、從舊棉被變回新棉被,必經「彈棉花」這道工序,請跟隨記者來探秘它的神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