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彈,彈棉花!冬日裡的溫暖記憶,廈門還有嗎?

2021-02-10 廈門晚報


「 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

還記得這種聲音嗎?

蹦蹦蹦蹦蹦嚓、蹦蹦蹦蹦蹦嚓……

新圩人翁加田,左手持弓,右手持槌,眼盯弓弦,身子一起一落,沒錯,他就是在

彈棉花!!


舊時,彈一床新棉被,或者翻新一床舊棉被,大概是一年中迎接初冬的最初徵兆。也是家裡添丁的重要標誌。比如嫁女啦、娶媳婦啦、生小孩拉,逢了這樣的喜事,就會請上彈花匠,到家「蹦蹦蹦蹦蹦嚓……」地開「音樂會」。


好煙好酒好肉好話……家裡能有的好的,都奉上,希望彈花匠能認真彈出一床好棉花,這棉被裡的溫度,是大人們的祝福,希望給蓋的人,更加長久的溫暖。

所以,彈花匠挑擔入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種魔術,而這種魔術,對鄉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天中的晚飯過後,是最悠閒的時候,哪家在彈棉花,鄉親就往哪裡聚。

但,這已經是過去的光景。從上世紀末起,彈棉花已慢慢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家裡蓋的,不再是老的棉絮棉胎,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腈綸被、九孔被。而對於在棉弓上跳舞的彈花匠,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跟隨一名「棉弓達人」,重溫這門老手藝吧!


靠一把棉弓,翁加田養活了四個兒女。現在,他的兒子翁水渠接過了這把棉弓。

彈棉花

翁加田說,做出來的棉被好不好,取決因素有兩個,一是棉花質量的好壞,另一個,就是是否能把棉花打開。這裡的打開,意思是混合。用木錘敲擊弓弦,以弓弦的振動拉動棉纖維,以達到棉花纖維重組的目的。

彈棉花要用到4個工具:棉弓,棉錘,竹子做的背杆,用來吊起棉弓減少託舉手的施力,腰帶用來固定輩杆。


系一腰帶,後插一木棍,用繩系住,左手持弓,右手持槌。當弓弦埋入棉花,聲音低沉,沒有餘音;弓弦浮出棉花,聲音高亢,餘音較長。翁加田說,這一步,兩個人需要3個小時,要是一個人,就要6個多小時。

壓紗

壓紗,要在以前,是一人一頭手握兩根紗線,橫著鋪一遍,豎著鋪一遍,斜著的再來兩遍。而線與線的間距,不能多不能少。「一根火柴棍的長度,就是七條線的距離。」翁水渠說。

翁水渠買了牽紗機,鐵架子上一次能串起36根線,大大縮短壓紗時間。不過,這還是得兩個人,牽著線慢慢對準壓,距離的精準度絲毫不能鬆懈。


一面壓四遍,壓好了,再翻面壓四遍,直到彈好的棉絮都包裹在棉線之中,不會隨意跑出來。

定紗

翁水渠拿出一個木質面罩,用力壓在鋪好紗線的棉被上,並不斷向前推進。

這個面罩,是他們家中歷史最悠久的彈棉花工具之一,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


翁水渠說,這面罩最講究,得用水樟木做,其他材料一概不行,因為只有水樟木的表面才會有細細的小孔,壓棉被的時候,棉絮中的空氣才會被帶出,紗線與棉絮才能融合一體,不會跑線。

棉被兩面的每一個角落都要壓到,而這個過程,需要兩到三個小時才能完成。

磨紗、縫線

磨紗這一步,翁水渠的老婆來完成。兩個圓盤,在棉被上來回摩梭,讓棉被變得光滑又結實。翁加田說,一床被子做得好不好,這時候就能看出來了:用手輕輕一磨,能感覺到向小水珠一樣的顆粒感,就是好棉被。


最後一步,就是縫上線,再做些裝飾,比如縫一個雙喜,用有色的棉花繪成牡丹花等等。一床棉被徹底完工。

彈棉花是古老的手藝,歷史悠久。我國手工彈棉花的歷史,據記載在元代時期就有此業。元代王楨所寫的《農書》中記載:

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縣弓來彈皮棉。

彈棉花,實際上指的是彈棉胎,也指彈棉褥。一彎彈弓、一張磨盤,手提一個彈花槌和一條牽紗篾,這就是彈棉花的所有的家當。

一些資料記載,彈棉花的在京津一帶居多,但也分南北。北方彈棉花的弓子大多採用自然生長的彎曲樹木,南方彈棉花的弓子基本採用竹片。當然也有講究的,是用木料製作的。而弓弦都一樣,均用牛筋。

廈門老手藝一起來發掘

裁縫、造船匠、修表工、織布機前的婦女、遊街串巷鏘刀磨剪子的匠人……這些數年、數十年前常見的老手藝,有的已經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也有一些人滿懷熱情,在盡力復活它……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大工業及信息工業的衝擊,使一些東西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論它今天面臨怎樣的處境,我們都懷著一種積極的心態,趁它還在,對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這是最廈門周刊推出的系列專題「戀戀老手藝」的目的。

我們懇請有識之士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廈門老手藝的線索,我們一起發掘、留住它!

線索熱線:5589999

郵箱:playdm@163.com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李小慶 實習生:陳凱芳

攝影:謝培育 編輯:曾欣欣 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
微信號暱稱微信號廈門日報xiamenribao廈門招考xiamenzhaokao廈門晚報xmwb597海峽生活報lifeweekly0592海西晨報haixichenbao臺海雜誌taihaizazhi廈門網xmnn-cn遇見婚戀網yujianw520

相關焦點

  • 溫暖的記憶——彈棉花
    天氣預報 1日白天:晴,西風3-4級,最高氣溫-6度; 1日夜間:晴,西風3-4級,最低氣溫-18度; 要 聞 溫暖的記憶——彈棉花
  • 彈棉花「彈」出的小溫暖
    他們兩個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一會把棉花放進機器裡,一會把彈好的棉花整整齊齊擺在桌面上,一會又把棉花裝進布皮兒裡……嫻熟的手法、巧妙地旋轉、默契的配合,不一會,一個平平整整、厚厚實實的棉花被子就成型了!一個棉花被子完成以後,那顧客就會滿臉微笑地上前去,一把抱過這溫暖蓬鬆的棉花被子。「謝謝啊!孩子明天就開學了!」取被子的人都是滿心的歡喜,抱著軟乎乎的被子,頗有成就感地離去。
  • 彈棉花
    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我甚感意外。這麼多年後我還能親眼見到兒時耳熟能詳的技藝感到萬分欣喜。記憶中的符號:一根弦一個木槌,彈出的美妙聲音和那濃烈的生活味道。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歷史悠久。如今已是很少見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街頭巷尾打鐵、彈棉花、爆米花、編竹筐、補鍋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當,曾經是那樣的繁榮而又引人注目。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冬日裡,最能溫暖你的是什麼不知道你們的想法是什麼反正對於小編來說是一床十斤的棉被暖暖和和的一間不到20個平方的小房間裡,彈弓、磨盤、彈花棰、牽紗篾和製作好的棉花被安置得整整齊齊,一臺彈棉花的機器安靜地坐落在後半間房子內。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一天彈十幾床棉花冬天他溫暖長沙人
    天氣漸寒,散落在一些居民小區裡的彈棉花機跑得更歡了。彈棉花,一個對長沙人說來另有他義的詞,來源於他們這一行。雖然一天中有八九個小時,他們的臉都被一張大口罩遮著,雖然他們生活在城裡卻總覺自己是過客,一些長沙人的冬天,卻因為他們而有了暖洋洋的感覺。
  • 【打毛被】宜黃即將消失的傳統老手藝--手工彈棉花做棉被
    彈、彈,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彈棉花在宜黃俗稱打毛被,是一種老手藝了,雖然如今在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宜黃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以前彈棉花匠多上門為農戶加工棉絮和紡紗、紡線、棉衣用的棉絮。用的工具有:彈花弓、木捶、磨盤等。鉤棉、彈棉、壓棉、牽紗、揉棉,五道工序下來,才能做出一條手工的棉花被。一個人一天可以做兩條。目前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人大多已經年過半百,已經沒有年輕人肯學彈棉花了。
  • 彈棉花、補鍋匠……九襄老街上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便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的棉被。如今,羽絨被、蠶絲被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彈棉花製作的棉被在城市裡已不多見。  多年前,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彈棉匠挑著裝滿工具的擔子,走街串巷吆喝。  如今隨著蠶絲被、鴨絨被、駝毛被等種類繁多的被子佔領市場,彈棉花的行當在人們的視線中漸行漸遠,但舊時,一家人為了一床新彈出的棉被期待不已的心情,和棉花弓發出的「嘭嘭嘭……的聲響,卻始終不曾被遺忘。
  • 致敬老手藝:彈棉花是常州曾經最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場景
    一位老常州說:「小時候,我們們都把自家種來的棉花拿去彈棉被,請彈棉花的師傅到家中來親自量身定製需要的棉被。以前,這是一門很了不起的手藝,不只是因為家家戶戶需要彈棉被,更是因為這項手藝非常辛苦也很不容易。」
  • 彈棉花技藝,半斤彈成八兩八,增加的在哪裡呢?
    那個我也想娃娃在我的叔父家裡,還有一張彈棉花的弓和兩個木錘。我小時候問過奶奶,我們家祖上是彈棉花的嗎?她說不是。我的曾祖父是國民黨時期的鄉長,同時主管這條溝的鴉片買賣。國民黨時期,鴉片買賣也是非法的,所以他這是黑生意,他屬於黑白兩道通吃的人。
  • 誦讀║鄉情系列:彈棉花
    我小時候所見彈棉花的手藝人,背著工具走街串巷吆喝著上門服務。彈棉花的工具共有四樣。有一張大木弓,用牛筋為弦,木弓頂端呈半月狀,是安裝牛筋的,還有一隻木棰,一根拇指粗呈弓狀的竹竿,一塊磨盤等。彈時,用木棰頻頻擊弦,使板上棉花漸趨疏鬆,以後由兩人將棉絮的兩面用紗縱橫布成網狀,以固定棉絮。紗布好後,用木製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
  • 杭城最後一家 彈棉花老字號作坊最近停工了
    幾天後,從老闆手裡拿過用透明塑膠袋裝著的棉花被,高高興興回家,套好被套便可以隨時取用。老一輩人都說「彈出來的棉被更鬆軟,蓋起來輕飄飄的,卻保暖得很」。然而現在彈棉花的作坊越來越少,杭州主城區僅剩下河坊街的一家老字號:潘永泰號。胡蘭蘭是潘字號的第四代傳人,79歲的她幾乎每天都待在店裡。
  • 你還記得仙居的這家手工彈棉花店嗎?
    「嘭、嘭、嘭邦……」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副彈彈花的弓,一把敲弓的錘,一床溫暖的棉被……這就是停留在父輩腦海中對「彈棉花」的記憶。隨著生活日新月異,老式的手工棉似乎逐漸被很多人遺忘,彈棉花這個老手藝也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 可可愛愛的寵物貓,卻淪為了彈棉花的小工……
    近日,有粉絲稱:網上出現了一隻貓貓打工仔,每天靠著彈棉花,來賺錢養活自己和鏟屎官…看起來,好不心酸!這隻貓叫@阿里多多醬,是一隻棉花廠的工貓,被後輩們尊為:多師傅。老師傅就是老師傅,這手法一看就不一般…據多師傅介紹,這種傳統的手彈棉花被,看著簡單,其實大有學問。通常一床被子,就需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現在,很多年輕貓都吃不了這個苦,像多師傅這樣的手藝貓已經不多了!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12月14日下午,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西街的阿忠彈棉被店,一位做棉被30多年的老手工藝人唐師傅正忙著把需要翻新的棉花胎放進機器裡;一位老顧客等著取加工好的棉被。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氣溫大幅降低,這幾天,彈棉花的生意特別好。
  • 宜賓唐棉匠,從業10年,為無數人「彈」出溫暖...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
  • 李子柒彈棉花,網友:她居然會彈棉花,這個需要很大力氣啊
    #李子柒彈棉花#「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種的不多,收成也不大好!剛好夠給她做床新棉絮!
  • 市民依然鍾愛棉花被!記者帶您探奇城市裡的彈棉花店
    20多年的老棉被拿來「彈一彈」 11月25日下午,市民鍾毓成老先生將兒子一家淘汰的兩床棉被拿到了芝罘區三馬路一家棉被店裡周師傅告訴記者,他們一家是1996年從溫州老家來煙臺開彈棉花店,轉眼已經24年了。他的小店原先在二馬路,後來店面不斷擴大,前些年搬到了三馬路。「變化的不僅僅是店面,當年從老家帶來的彈花弓、彈花棰等手工彈棉花的器械也被現代彈花機所替代。」
  • 村裡來了一個彈棉花,引來眾人圍觀,可把大家稀奇壞了
    主要這個機器是自動化實現彈被套,縫被罩,全部電腦控制,這讓大爺大媽們都感嘆紛紛。主要他們年輕那會,這都全得考手工,現在用了機器,不僅解放了雙手,而且速度快了,做工也足夠精細。鄰居孫大爺感嘆道:現在做這個的可不常見,尤其是城裡的小年輕,估計沒幾個見過彈棉花的,現在都是買裝好的被子,誰去彈這個?
  • 傳統彈棉花做棉被受追捧 市民愛舊翻新
    記者走訪注意到,在城陽批發市場附近還有幾家棉被加工店,其中一位店主焦先生經營棉被加工店已經三年了,傳統老棉被經過焦先生和家人的巧手,半個小時就能做出一床,厚實的「老棉被」雖然新意不多,但能在寒冷的冬天帶來讓人懷念的味道。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習慣到超市裡購買羽絨被、蠶絲被的時候,城陽批發市場附近還開著好幾家棉被加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