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棉花技藝,半斤彈成八兩八,增加的在哪裡呢?

2020-12-13 薩摩耶的黑流星文化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喲

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

哎喲嘞呀嘞哎喲嘞呀嘞,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

那個姑娘要出嫁,彈棉花呀彈棉花

為了能養家我彈棉花喲,彈成了這一家去下一家喲

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掉淚花,哎喲嘞呀嘞哎喲嘞呀嘞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那個姑娘掉淚花

彈棉花呀彈棉花,為了能把小娃撫養長大喲

我在他鄉有家不能歸喲,彈夠了棉被那個我才能回家

哎喲嘞呀嘞哎喲嘞呀嘞,彈夠了棉被那個我才能歸家

那個我也想娃娃

在我的叔父家裡,還有一張彈棉花的弓和兩個木錘。我小時候問過奶奶,我們家祖上是彈棉花的嗎?她說不是。

我的曾祖父是國民黨時期的鄉長,同時主管這條溝的鴉片買賣。國民黨時期,鴉片買賣也是非法的,所以他這是黑生意,他屬於黑白兩道通吃的人。

上世紀30年代,有一次我們家——說的是我們家,事實上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在哪裡——需要彈棉花,所以請了兩個棉花匠到家裡來。

我們老家並不產棉花,所用的棉花都是外地運來賣的。因為來得遠,所以很珍貴。然而一張棉絮蓋幾年就變實了,就不暖和了,因此要請人來彈一次,重複利用。

來的是一對夫妻。具體他們是哪裡人,我的奶奶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那一次要求他們把家裡的棉花全部重新彈一次。

彈棉花的工具,除了家裡叔父家裡還保存著的弓和錘,還需要一條剷頭。所謂剷頭其實就是一根木棒,綁在腰上,在頂端有一根繩子,吊著弓。彈棉花的人一手扶著弓,一手用錘子連續擊打弦。埋在棉花裡的弦大幅震動,就把棉花彈鬆了。

下面的示意圖來自網上,畫得非常清楚。

在我小時候,家裡也曾經請來過棉花匠,是一個人。他晚上住在我家,白天,大人出門幹活了,他就一邊幹活一邊有一句無一句跟我們聊天。棉花匠一年到頭在外幹活,很少回家,跟我們聊的都是他家,孩子多大了啊,家裡有幾頭牛啊,有幾條狗啊,等等,專門揀我感興趣的來說。他是內江人,方言跟我們不太一樣,但是我能聽懂。

那時候的我並沒有什麼感覺,只覺得彈棉花好玩,因此經常和他在一起。到後來才知道,他們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每到過年之前,就一邊向家的方向走一邊找活,可是如果遇到活多,他們就回不了家。那時候也沒有手機電話什麼的,家裡人盼望了一年,最終沒有盼望到,團年的時候缺少了家裡的主勞力,那悽涼感覺真是刻骨銘心的。

本文開頭的這一首歌,寫的就是棉花匠的心情。不過其中有一句,現在很多人不明白了,為什麼「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我們知道重量的舊制,一斤是八兩,八兩棉花彈出來怎麼是八兩八,越搞越多了呢?

這要從彈舊棉花的流程說起。先要把棉絮(有的地方叫網套、棉胎等)的網線拆掉。因為時間久,纖維和棉花粘在一起了,所以拆卸纖維的過程要損失少量棉花。因此拆好的淨棉花其實變少了。

棉花匠背著剷頭,吊著弓,在拆掉線棉花上彈、彈、彈,棉花逐漸膨脹起來。到全部蓬鬆的時候,厚度已經增加到了原來的三四倍。但這時候,房子裡的家具和四面牆壁都沾上了絨毛,這是細微的棉花隨風飄走導致的。這又導致了棉花量的減少。

就算是手藝最高超的棉花匠,彈出來的棉胎也會在邊緣部分有凹陷、空洞,要用別的棉花來補充。如果沒有新棉花,也要用舊棉絮彈蓬鬆了來補充。有的棉花匠自己也帶了新棉花,誰家需要補棉花,就給一點,價錢都算進加工費了。

所以,半斤彈成八兩八其實有兩個含義,其一是體積增加了,好像變多了,其二是棉花也真的增加了。

彈好之後,要用木質的圓盤把蓬鬆的棉花壓實。儘管壓實了,厚度還是比蓋了幾年的要厚,也更鬆軟,蓋著也更貼身。

壓平之後,開始布線。普通用途的棉絮基本用白線,但是布完之後要增加一兩條紅線,取「見紅有喜」的意思。如果是結婚用的棉絮,則布紅綠相間的棉線。棉絮短邊的叫緯線,長邊的叫經線,結婚用的棉絮,經線是紅色,緯線是綠色。

老家姑娘結婚,娘家都要陪嫁至少兩張被子。有錢的人家買新棉花彈被子,沒錢的人家則把姑娘用的舊棉絮重新彈一次。因為還要套背面,不是直系親屬的人也不知道裡面到底是新棉絮還是舊棉絮。當然在八十年代,已經有現成的棉絮賣了,有錢的人家大多買現成的。

布完一面,翻過來布另一面,布線之後還要鎖邊,就是把兩面的線勾起來。這樣,一張棉絮就成功了。新彈的棉絮要墊在床單下面,人睡覺的時候壓著,一兩個月之後取出來,套上被套作被子。沒有這道工序,新棉花容易分離。

一張舊棉絮從拆線到成功,一般需要一天時間。彈棉花的時候纖塵飛舞,那時候的人又不戴口罩,一天下來,臉上、身上全是絨棉,鼻孔周圍一片白色。

所以彈棉花的人很容易得肺病。給我奶奶彈棉花的那一對夫妻,來到我家之後兩天,丈夫肺病就發作了,臉色血紅,無法呼吸,說不出話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醫院,我曾祖父趕緊叫人去請了一個鄉村醫生。然而病人湯米不進,醫生並沒有什麼辦法。不知道具體過了多久,反正也就幾天時間,這個彈棉花的男人就死在了我家。

曾祖父叫人在野地裡隨便挖了一個坑,把棉花匠埋了。丈夫死了,妻子一個人幹不下去,只好回老家去了。而他們的工具則留在了我們家。我們家原本在西河村,解放後搬到了新橋村,這一套彈棉花的工具中,木質的圓盤丟掉了,但是弓和錘子居然在搬家的時候也搬過來了,保留了下來。

我父母結婚之後,自己建房子和叔父分家,這套工具留在了叔父家裡。記得有一次,我可能十一二歲,到叔父家裡去,只有堂弟在家。天冷,堂弟燒火取暖,找不到合適的木柴,準備把兩個木錘燒了,被我勸阻了。

這一套不齊全的彈棉花工具,應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弓是用榆木做成的。而我們老家並不產榆樹,所以可以肯定它們的主人是外地人。

相關焦點

  • 逐漸被人遺忘的老手藝——彈棉花
    提及彈棉花,很多人肯定會很自然地想到《巧奔妙逃》那段搞笑畫面,還有令人記憶尤深的歌曲:「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花彈成八兩八……」當然,那樣的畫面也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了,現在生活已經看不到彈棉郎背著弓、拿著榔頭去別人家裡彈棉花了。
  • 杭城最後一家 彈棉花老字號作坊最近停工了
    臨街的一面擺著一排玻璃櫃,柜子裡只有幾塑膠袋加工留下的邊角料,還有一塊藍色牌子,寫著「放棄高額房租,延續彈棉工藝」。胡蘭蘭就坐在門口,把柜子當桌子,靠在上面看《都市快報》。看我到了,她招呼我進去。「聊什麼呀,我們沒什麼值得報導的。」她放下放大鏡,調整坐姿面向我。不過,怎麼會沒東西聊呢?
  •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
    三十多年老手藝彈棉花,你見過麼?滿滿都是回憶......何瀏水告訴記者,過去都是手工製作棉花被,從彈、拼到拉線、磨平,看著簡單,做起來卻也挺費時間,所以現在大都改用機器加工。「以前手工彈棉花,我們一邊彈,一邊剔,雜質都給它剔除出來,這樣才好。你如果說裡面有生棉就不可以了。」
  • 彈,彈,彈棉花!冬日裡的溫暖記憶,廈門還有嗎?
    「 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彈好了棉被那個姑娘要出嫁……還記得這種聲音嗎?
  • 溫暖的記憶——彈棉花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棉花,是我國傳統手工藝之一,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便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的棉被多年前,鶴崗的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彈棉匠挑著裝滿工具的擔子,走街串巷吆喝。如今,羽絨被、蠶絲被、乳膠被、腈綸被、九孔被、太空棉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彈棉花製作的棉被在鶴崗已經基本上看不到了。 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舊時,南方農村有不少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迫,整年在全國各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 製作重慶火鍋底料之後,「文化頂流」李子柒今天教你「彈棉花」
    「彈棉花呀~彈棉花~ 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傳統文化頂級流量李子柒又出新作了。20日下午,這個有趣的姑娘上傳了一段11分左右的視頻,從播種到收穫,她完整展示了從種棉花到棉被製作的整個過程。
  • 彈棉花
    斑駁的外牆,一間店鋪,一個中年男子正在那裡「彈棉花」。這早已被人遺忘的行當驟然出現在我面前,我甚感意外。這麼多年後我還能親眼見到兒時耳熟能詳的技藝感到萬分欣喜。記憶中的符號:一根弦一個木槌,彈出的美妙聲音和那濃烈的生活味道。彈棉花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藝,歷史悠久。如今已是很少見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街頭巷尾打鐵、彈棉花、爆米花、編竹筐、補鍋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當,曾經是那樣的繁榮而又引人注目。
  • 你還記得仙居的這家手工彈棉花店嗎?
    「嘭、嘭、嘭邦……」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副彈彈花的弓,一把敲弓的錘,一床溫暖的棉被……這就是停留在父輩腦海中對「彈棉花」的記憶。隨著生活日新月異,老式的手工棉似乎逐漸被很多人遺忘,彈棉花這個老手藝也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 李子柒彈棉花,網友:她居然會彈棉花,這個需要很大力氣啊
    #李子柒彈棉花#「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出嫁的姑娘倒是沒有,但我有個可愛的老人家。去年種了我們這很多年都沒人種過的棉花!種的不多,收成也不大好!剛好夠給她做床新棉絮!
  • 李子柒在線彈棉花,與觀眾分享農村生活,獲粉絲大讚
    新年即將來臨,相信許多小夥伴們也在一直緊張的準備年貨,或者在外地就業的朋友也在買票急著回家,近日,被譽為「東方美食生活家」的微博知名美食視頻博主李子柒,自己的公眾平臺分享自己放假期間,在老家的生活視頻,這次他分享的視頻中是她一身素衣的在自家小院子彈棉花的視頻。
  • 【打毛被】宜黃即將消失的傳統老手藝--手工彈棉花做棉被
    彈、彈,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彈棉花在宜黃俗稱打毛被,是一種老手藝了,雖然如今在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宜黃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以前彈棉花匠多上門為農戶加工棉絮和紡紗、紡線、棉衣用的棉絮。用的工具有:彈花弓、木捶、磨盤等。鉤棉、彈棉、壓棉、牽紗、揉棉,五道工序下來,才能做出一條手工的棉花被。一個人一天可以做兩條。目前從事這個行業的工人大多已經年過半百,已經沒有年輕人肯學彈棉花了。
  • 彈棉花「彈」出的小溫暖
    中國政法大學|王兆嘉   接近開學的日子,街角的這家彈棉花店非常熱鬧,門口擠滿了等待彈棉花、製作被子的人。他們兩個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一會把棉花放進機器裡,一會把彈好的棉花整整齊齊擺在桌面上,一會又把棉花裝進布皮兒裡……嫻熟的手法、巧妙地旋轉、默契的配合,不一會,一個平平整整、厚厚實實的棉花被子就成型了!一個棉花被子完成以後,那顧客就會滿臉微笑地上前去,一把抱過這溫暖蓬鬆的棉花被子。「謝謝啊!孩子明天就開學了!」取被子的人都是滿心的歡喜,抱著軟乎乎的被子,頗有成就感地離去。
  • 彈棉花、補鍋匠……九襄老街上即將消失的傳統手藝
    「彈棉花呀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便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的棉被。如今,羽絨被、蠶絲被等被子受到追捧,手工彈棉花製作的棉被在城市裡已不多見。  多年前,大街小巷裡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彈棉匠挑著裝滿工具的擔子,走街串巷吆喝。  如今隨著蠶絲被、鴨絨被、駝毛被等種類繁多的被子佔領市場,彈棉花的行當在人們的視線中漸行漸遠,但舊時,一家人為了一床新彈出的棉被期待不已的心情,和棉花弓發出的「嘭嘭嘭……的聲響,卻始終不曾被遺忘。
  • 大田老生仔彈棉花藝人,除了技術好,還因為……
    在大田可是出了名而他開始彈棉花的年紀也是一個妥妥的18歲大田後生仔哦趙明春7歲跟父親學手藝。他接過父親的行頭,憑著刻苦和精湛的技藝,很快在梅山壟斷了整個行業。沒有讀過書的趙明春,很早懂得給自己樹品牌,他向顧客許諾,買他的棉被保質期內免費翻修。承諾書一份份發出去,沒有顧客因質量問題找上門來。倒是當年綜合社裡共過事的許多老夥計,回原籍後對他的手藝念念不忘,反過來整車整車地拉棉被去當地推銷,他的產品迅即走紅永春、安溪和永泰。
  • 又放大招李子柒彈棉花了 網友:只想知道還有什麼是你不會的嗎?
    製作重慶火鍋底料之後,文化頂流李子柒今天教你彈棉花 彈棉花呀彈棉花 半斤棉彈成了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那個棉被姑娘要出嫁 傳統文化頂級流量李子柒又出新作了。20日   原標題:又放大招李子柒彈棉花了 網友:只想知道還有什麼是你不會的嗎?     又放大招了!
  • 可可愛愛的寵物貓,卻淪為了彈棉花的小工……
    近日,有粉絲稱:網上出現了一隻貓貓打工仔,每天靠著彈棉花,來賺錢養活自己和鏟屎官…看起來,好不心酸!這隻貓叫@阿里多多醬,是一隻棉花廠的工貓,被後輩們尊為:多師傅。老師傅就是老師傅,這手法一看就不一般…據多師傅介紹,這種傳統的手彈棉花被,看著簡單,其實大有學問。通常一床被子,就需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現在,很多年輕貓都吃不了這個苦,像多師傅這樣的手藝貓已經不多了!
  • 誦讀║鄉情系列:彈棉花
    我小時候所見彈棉花的手藝人,背著工具走街串巷吆喝著上門服務。彈棉花的工具共有四樣。有一張大木弓,用牛筋為弦,木弓頂端呈半月狀,是安裝牛筋的,還有一隻木棰,一根拇指粗呈弓狀的竹竿,一塊磨盤等。彈時,用木棰頻頻擊弦,使板上棉花漸趨疏鬆,以後由兩人將棉絮的兩面用紗縱橫布成網狀,以固定棉絮。紗布好後,用木製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12月14日下午,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西街的阿忠彈棉被店,一位做棉被30多年的老手工藝人唐師傅正忙著把需要翻新的棉花胎放進機器裡;一位老顧客等著取加工好的棉被。隨著冷空氣的到來,氣溫大幅降低,這幾天,彈棉花的生意特別好。
  • 新光明市場,有家彈棉花老店
    亦或是傳統的手工棉花被?「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喲。」「嘣嚓嚓,嘣嚓嚓……」這首老歌,還有這個略顯單調的聲音,或許現在的90後00後,都未曾聽過。但在很多年過40的人印象裡,手工棉花被不僅是歲月的記憶,也是實實在在真心好用的被子之一。
  • 一天彈十幾床棉花冬天他溫暖長沙人
    天氣漸寒,散落在一些居民小區裡的彈棉花機跑得更歡了。彈棉花,一個對長沙人說來另有他義的詞,來源於他們這一行。雖然一天中有八九個小時,他們的臉都被一張大口罩遮著,雖然他們生活在城裡卻總覺自己是過客,一些長沙人的冬天,卻因為他們而有了暖洋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