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夾脊」之源流出處
夾脊又名夾脊穴、挾脊、夾背脊、佗脊、華佗夾脊等。在健身氣功功法中,不光有穴位名詞的使用,更多則作為動詞運用,夾脊引自於道家丹門術語,指兩肩胛輔夾其脊,形成一夾道,因名夾脊。
夾脊最早出自《內經》,《素問·刺瘧》曰:「十二瘧者,……又刺項以下夾脊者必已。」最早將夾脊刺法應用於臨床的,據文獻記載首見於華佗。《後漢書》注引《華佗別傳》曰:「有人病腳躄不能行,佗切脈,便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去一寸或五分……,言灸此各七壯,灸瘡愈即行也。後灸愈,灸處去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勻如引繩。」此處華佗所點背數十穴當為今之夾脊穴。華佗在《內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確定了夾脊穴的基本定位,並用於治療臨床頑疾,所以後世又有「華佗夾脊治百病」一說。
二、「夾脊」的醫療保健作用
(一)扶正祛邪
刺激夾脊可以補虛瀉實,使虛弱低下的機能得到增強與補充,使體內留滯鬱結的痰溼、淤血等邪實被驅除與排出,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強健夾脊,可以補益中氣、安守精神,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防禦和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
(二)調和陰陽
夾脊與督脈相通,督脈為陽脈之海,與六陽經有聯繫;督脈與任脈相貫通,任脈為陰脈之海,與六陰經聯繫。通過刺激夾脊,可以調節任督二脈,達到調節陰陽平衡的目的,使臟腑、組織器官之間的生理功能恢復平衡,達到協調統一。
(三)疏經通絡
夾脊處的脊神經與血管叢分布身體各部,組成了一個與經絡相關的網絡系統。通過刺激夾脊,具有疏經通絡的功效,進而激發經氣,行氣活血,調節神經系統與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通過對夾脊進行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對頭痛、坐骨神經痛、四肢關節痛等,都有明顯的止痛作用。之所以療效顯著,也是在於刺激夾脊可以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三、功法中「夾脊」的健身機制
夾脊從第一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於各椎棘突下旁開0.5—1寸,左右計48穴,再加上骶椎的8個夾脊穴,總計56穴。夾脊歸屬於奇穴,是不屬十四經脈的俞穴,故又稱為「經外奇穴」,它與其他奇穴不同,它穴位多,且處於重要的解剖位置(每穴下面都有脊神經與血管叢)。沒有一味藥可以入奇經八脈,就現在的醫療手段來看,西醫仍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而中醫是可以通過鍛鍊的方法來醫治的。從保健養生的角度講,針灸、按摩和撥火罐,都趕不上練導引功法。傳統的中醫學理論認為夾脊穴因位於背部督脈和膀朧經之間,且與某些經脈的經筋密切關聯,故能治療全身疾病。現代人長時間伏案工作、久看電腦屏幕,患頸椎、腰椎病的人越來越多,身體不適便尋求按摩、針灸,殊不知這與他們平日疏忽體育鍛鍊有很大關係。健身氣功的九套功法在編創中充分考慮了自我鍛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尤以突出了對脊柱的鍛鍊。下面以健身氣功·八段錦和健身氣功·易筋經為例進行解讀。
在健身氣功·八段錦中,要求每勢動作內勁的蓄髮均出自脊柱的夾脊部位(兩肩胛脊中間空竅),其運動規律也都是以脊柱為軸心向全身延伸。加之人身督脈貫通脊柱,與全身經絡相連,脊柱兩側膀胱經上的俞穴又直接與五臟六腑相通,脊柱的運動真可謂是牽一處而動全身。在兩手託天理三焦一勢中,雙臂上舉時就有一個夾脊的動作,對活動夾脊穴很有好處,可舒緩背部的疲勞感;另外兩掌向上託起並上舉到最高點的時候,要稍微定住,屏息一會兒。屏息就可讓我們的氣機在五臟六腑之中鼓蕩一圈,即「內按摩」,用氣機按摩我們的五臟六腑。兩手託天理三焦這個動作,通過雙手上託,緩緩用力,可有效刺激頸夾脊、胸夾脊,使三焦通暢、氣血調和;同時,雙臂反覆地上舉、下落,還可鍛鍊肘關節、肩關節和頸部,有效防治肩背病、頸椎病。左右開弓似射鵰一式時,要求兩腕交叉搭於胸前,夾脊放鬆,開弓豎脊勁達夾脊,有利於抒發胸氣、消除胸悶,並能疏理肝氣之功效。在做調理脾胃須單舉時,要求兩掌上下分撐脊柱對拉拔長,內勁上下分行達於兩掌勞宮,通過牽拉腹腔對胃肝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五勞七傷往後瞧一式中,扭頭旋臂不僅可以刺激大椎穴,調整大腦與臟腑的調節能力,還可以有效刺激夾脊穴和膀胱經上的俞穴,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和促進自身的良性調整,利於緩解和消除亞健康狀態。搖頭擺尾去心火這個動作對夾脊也有明顯的刺激效果,這一式中,「搖頭」並不算太難,難點主要是在「擺尾」。「擺尾」真正動的點是督脈的根部尾閭處。所以,「擺尾」又被認為是通督脈的動作。古人把這個過程比喻為「過三關」:即尾閭關、夾脊關和玉枕關。人體氣機從尾閭關到夾脊關運行緩慢,從夾脊到玉枕關,氣機運行快了起來。我們平時就很少能活動到尾閭這個地方,「搖頭擺尾去心火」很好地活動尾閭,有效的刺激腰夾脊和骶夾脊,再加上搖頭可刺激大椎穴,從而達到疏洩心熱的效果。雙手攀足固腎腰,是通過俯身、兩手攀足,來專門鍛鍊腰腎的一個動作。通過手臂帶動身體上起,可以刺激骶夾脊和腰夾脊,鍛鍊脊柱和督脈,可防治腰椎間盤突出,達到固腎壯陽的效果。攢拳怒目增氣力一式時,馬步下蹲懸頂豎脊,左右攢拳,脊柱擰轉。最後一式背後七顛百病消要求兩腳跟提起,頭上頂,收腹提肛,兩肩微沉,動作略停一下。然後兩腳後跟下落,下落時,中間先緩衝一下,腳跟提在半空,停頓片刻後,再讓腳跟下落觸地。這個動作雖然很簡單,但卻蘊含了深厚的養生道理,它通過腳後跟的提起和下落,來震動脊柱和督脈。提腳後跟這個動作,不僅抻拉了脊柱,還刺激了背後的經絡,有效鍛鍊腎和膀胱,使得氣血激蕩,經絡疏通。
在健身氣功·易筋經練習時,要求動作舒展連貫,注重伸筋撥骨。即通過牽拉人體各部位的肌肉和大小關節處的肌腱、韌帶等組織,來提高人體肌肉、肌腱等組織的韌性和力量,改善人體骨骼、關節等組織的活動功能。該功法的主要運動形勢是以腰為軸的脊柱旋轉屈伸運動,脊柱旋轉屈伸的運動有利於對脊髓和神經根的刺激,以增強其控制和調節功能。在前三式動作中,均要求豎脊,整個脊柱猶如連珠,上下節節貫穿,對拉拔長,使脊椎得以伸拔,脊背得到鍛鍊。摘星換鬥勢中,通過轉身含胸到展胸的過程,可以有效刺激督脈和夾脊。倒拽九牛尾勢中,隨著身體重心後移,腰稍右轉,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右臂外旋,左臂內旋,屈肘內收,以帶動了肩胛活動;放鬆時,身體重心前移,腰稍左轉,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兩臂放鬆前後伸展。一緊一松之間通過腰的扭動,背部夾脊得以刺激,達到了疏通夾脊和調練心肺之作用。出爪亮翅勢中的展肩擴胸,通過兩肩胛夾擠脊背,充分鍛鍊到了夾脊與背後經絡;另外,雲門,中府等肺經腧穴反覆啟閉,促進了清氣與人體之真氣的交匯融合,從而達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氣血運行的作用。在做九鬼拔馬刀勢時,最能體現脊柱的旋轉屈伸運動,直膝開展時,轉頭,中指按壓耳廓,手掌扶按玉枕(在頭後部),定勢後視側後方,意注肘尖,後手屈肘,手背貼於脊柱,掌心向後;身體轉動,展臂擴胸;屈膝下蹲內合時,要求上體轉動,手臂內收,含胸;後手沿脊柱儘量上推;目視對側腳腳跟。本勢動作可提高頸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於改善脊柱各關節的活動功能,頸部的扭轉可以有效刺激頸夾脊,背部的扭伸,有力地刺激了腰夾脊和骶夾脊,有助於督脈氣機的通暢。臥虎撲食勢和打躬勢以體前屈和後展動作為主,都是脊柱大幅度的活動,臥虎撲食勢主要是伸拉任脈,進而調和手足三陰經之經氣,但抬頭、挺胸、塌腰的一系列動作,又極好的刺激了背後的夾脊穴,達到了強健腰脊的功效。打躬勢時,雙手掩耳,兩腿伸直,身體前俯由頭經頸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節緩緩牽引前屈;起身時,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頸椎、頭,由下向上依次緩緩逐節伸直後成直立,前屈時體會脊椎節節拔伸,伸直時脊柱節節放鬆,一屈一伸中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動能力,使得全身經氣發動,陽氣充足,身體強健。掉尾勢時,兩腿伸直,兩手交叉緩緩下按至地面(年老體弱者可按可至膝前),身體前屈塌腰、抬頭,目視前方,使脊柱伸長拉展。頭向左後轉,同時臀向左前扭動,目視尾閭,頭尾相應。本式動作不僅可以調整任督二脈,培元固本;而且充分刺激夾脊各穴,強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鍛鍊,有助於改善脊柱各關節和肌肉的活動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頸椎病患者和年老體弱者,應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活動幅度和次數,頭部動作應輕緩。
凝神夾脊,可使精氣神融為一體,以涵養本源,救護命寶。意守夾脊雙關,可使真氣周流一身,貫通百脈,有洗心止念之功,能入無心忘我之境。夾脊穴處於背部督脈和膀朧經之間,又恰好是脊神經所在之處,故可用於治療神經科、骨傷科、內、外、婦、兒科等多科疾病,尤其是在治療脊柱及其周圍組織病變方面,療效顯著。長期堅持練習健身氣功功法可對夾脊穴產生良好刺激,達到強身健體、防病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