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起了個高貴又霸氣的名字,聽著很耳熟

2020-12-14 悲秋憶文

秦始皇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一個君王,他統一分裂了400多年的中國,重新建造起來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並且他革新了周朝和周朝以前的分封制,改成了後來的郡縣制,使得中國的行政效率和國家統治力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大大增加。從這個角度講,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的他確實可謂」功蓋三皇五帝」。

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期待也比較高,所以也免不了比較驕傲。所以秦始皇給自己取了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始皇帝。」皇帝」意味著他的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而前面加了個」始」更是突出了他的開創性貢獻。所以他在東巡天下時,專門讓李斯寫了一篇文章歌頌自己的功德: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這一年,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剛剛統一中國2年的時間,從琅琊石刻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秦始皇那種冠絕古今的霸氣,即便是今天來看,仍然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實際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起了個高貴又霸氣的名字,聽著很耳熟,至今人們仍然在使用。

這個名字就是」中華」。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有很多別稱。一般而言諸侯之間為了區別中國和外國,會把中國的人稱作」諸夏」,所以管仲在」尊王攘夷」的過程中就像齊桓公說到:」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戎狄豺狼,不可厭也」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就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並且將中國與外國區分得很清楚。

不過,」諸夏」這個名字並不是顯得很」霸氣」,因為它反應的是當時中國被分封為許多小諸侯的現象。所謂」諸夏」,就好比說」咱們這一大家子」,突出的各個諸侯之間的血緣關係,是體現的中國之內各分支之間的親戚關係,雖然看起來非常親切,但是卻少了幾分霸氣。

而」中華」這個名字就不一樣了,」華」是與」夏」一樣的,代表的是中國。《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華」也可以解釋成」美麗的」意思。與此同時,在」華」之前加了一個」中」字,更是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自豪感。《說文解字》上說:

「內也。從口。丨,上下通。g,古文中。i,籒文中。陟弓切」

「中」是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同時也是」合適」的意思。如果聽過河南朋友說話的人就知道,他們說一個東西」合適」了,好了,就會說」中」。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剛好合適,所以也可以解釋為」正」。因此古人常常說中國人得天下之正氣,也說成是得天下之中氣。

所以」中」是一個非常美好的詞語。」中華」結合在一起更加顯得霸氣,怎麼解釋」中華」呢?如果我們意譯一下,可以翻譯成」天下最合適的、最美麗的國度」,這個稱呼明顯比」諸夏」這樣的稱呼更加霸氣,滿滿的是民族自信。同時古人云:天子居天下之中。」中華」還有一種萬國拱衛、萬國環繞的味道。如《詩經》所言: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所謂」常」,就是天下的至理,或者說天下的真理。秦始皇給中國命名的」中華」這個名字,也有天下的標準、天下的典範的意思。孔子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而」中華」這個名字,就把中國處於一種」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特殊地位。

如今,」中華」這個名字已經不單單是華夏族的簡稱了,而成為了所有中國人的簡稱,我們提到「中華「兩個字的時候,都免不了內心升起強烈的自豪感,因為這個名字有著自古以來的霸氣。在面對外敵時,面對各種挑戰時,我們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喊出」中華「二字,這才有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

願中華的名字永不褪色,願華夏的薪火萬古長存,願未來的世界是中國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為中國取了一個很霸氣的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
    我們常說中國歷史上下5000年,封建王朝2000年,但是又常常出現幾十萬年前我國怎麼樣,究竟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幾十萬年前就是遠古人類時期;5000年是從「三皇五帝」算起,約4600多年;2000年是從秦始皇滅6國統一全國算起,約2000多年。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都遭到了刺殺?一共幾次
    秦始皇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然而,歷史上對其的評價一直是毀譽參半。有人認為他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替子孫萬代建立了基業。但是也有人為秦始皇是個暴君,他焚書坑儒、修建長城致十萬勞工勞累而死。
  • 秦用百年統一六國,為何很快就滅亡了?主要是秦始皇的四大失誤
    法家主張一斷於法,有利於打擊世卿貴族;法家講究君主的權勢和權術,有利於防止豪臣弄權,加強中央集權;法家提倡法後王,反對因循守舊,有利於因時變革,使國家充滿創新的活力,法家要求信賞必罰,有利於國家令行禁止,充分發揮國家的機制;法家獎勵耕戰,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鼓勵將士在戰場上獲取功名。無疑,法家思想的指導,對秦國奪得天下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大秦王朝是真正封建王朝的開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沒人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他自稱秦始皇,首次將皇與帝結合在一起,為中國封建皇權統治奠定了基礎,他的功勞立於千秋,的確功不可沒,他真正的將中國進行了大一統,包括文字,語言,和計量衡器,這無疑就是將文明徹底的整理並且統一。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說起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績,其中之一就是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周王室剛剛衰亡。當時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有七個,即「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國。從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位於西北地區,因而其餘「六雄」就是東方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逐一攻滅東方六國,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 《史記》的秦始皇,剛兼併六國,就膨脹了,李斯在幹嘛
    但為何秦國統一後,大秦帝國只存在十五年就滅亡了呢?這種速亡是誰造成的呢?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的:秦國之所以能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這其中隱含千百年來哲學中分與合大勢所趨的邏輯必然。但是歷經數世之後,齊國不思創新變法,被五國聯合攻打後,國力逐漸衰微。自己滅掉自己指日可待。綜上所述,這六個國家即使沒有秦國消滅,他們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正如唐代詩人杜牧所言,滅掉六國的根本不是秦國,而是六國自己。秦國只是順勢而已。
  • 秦始皇統一六國與美國南北戰爭,性質有何區別,誰的破壞力更大?
    談秦說漢(359)秦始皇統一六國與美國南北戰爭,性質有何區別,誰的破壞力更大? 最近網絡上對秦始皇是否為暴君,甚至將秦始皇統一六國與美國的南北戰爭聯繫在一起,扯得有點遠,有點意思。
  • 秦滅六國後,從這幾個方面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確實了不起!
    秦始皇實現了一統天下,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那麼他做了哪些努力,讓秦國實現統一後的發展生產呢?為首的第一個是統一文字,因為六國時代出現了一個什麼現象呢,文字不統一。比如說一個戰馬的馬,六國就有六種寫法,七雄就有七種寫法,如果同一個字有不同的寫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可能會導致有人不認得,秦始皇建的統一的帝國以後,他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要保證政令通暢,秦始皇下一道詔書,必須要全國36郡知曉,全國所有的縣令拿到詔書以後都要認得才行,如果這些縣令和郡主拿到皇帝的詔書,不認得裡面的字,那不誤了大事了嗎?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宮佳麗無數,為何一生沒有冊封皇后?
    縱觀秦始皇一生,到了沙丘病故都沒冊封皇后,讓千古第一後的風頭被劉邦的老婆,呂后撿走了。 可是由於史書對於秦始皇的記載很少涉及後宮,這讓我們喜歡看宮鬥劇的粉絲們非常迷惑,秦始皇到底有沒最愛的人?為何他一直不立皇后呢?
  • 秦始皇滅六國後,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結局讓人感慨
    秦始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分裂的局面,但是,這個功勞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皇帝的殫精竭慮離不開關係,雖然秦朝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嘛呢?
    但是同時他們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期基本重合,那像張良、韓信、蕭何,已經西楚的項羽、範增這些人,為什麼沒有效力於自己的國家,對抗秦始皇的統一大軍呢? 因為如果劉邦是公元前256年出生,那麼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劉邦已經35歲了。
  • 為什麼說菩薩心腸婦人之仁,看不懂秦始皇武力統一中國
    秦孝公去世後,嬴駟成為秦國新君,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不斷擴充秦國疆土,並且將改「公」稱「王」,史稱秦惠文王,利用張儀的連橫策略,再次選擇「東出」,意圖統一中國,但是遭到東邊各國的合縱抵抗,仍沒有成功。再到秦昭襄王,秦國國力大增,手下大將白起,一次長平之戰,就坑殺了趙國40萬人,滿以為到了可以統一六國了,但是怎麼打,還是打不下來六國,只好再等時機。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秦朝短命是因為秦始皇善待六國貴族,甚至還有網民憤憤不平地表示秦始皇就應該把六國貴族斬盡殺絕,先不說秦始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現代人如此精神秦朝人,想法還如此殘忍表示理解不能……閒話不多說,先來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是否真的如網上謠言那般對六國宗室、貴族心慈手軟呢?
  • 紀錄片《中國》第四集《一統》:秦始皇統一中國,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幅員遼闊的秦朝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塑造了中國國家形態與精神內核的根基,「統一」從此成為中國人不變的追求。兼併六國之後的嬴政,需要一個新的稱謂,由他而始,千秋萬代。自認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的嬴政,把「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謂。「皇帝」——這個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就此誕生。
  • 影視|紀錄片《中國》熱播,《一統》講述秦始皇統一中國
    紀錄片《中國》的前三集講述了春秋戰國時代,思想的萌芽和碰撞。今晚將播出的第四集《一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篇章:幅員遼闊的秦朝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塑造了中國國家形態與精神內核的根基," 統一 " 從此成為中國人內心不變的追求。
  • 秦滅六國後,從這幾個方面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確實了不起
    秦始皇實現了一統天下,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後,他做了哪些努力讓秦國發展生產呢? 為首的第一個是統一文字,因為六國時代出現了一個什麼現象呢,文字不統一。比如說一個戰馬的馬,六國就有六種寫法,七雄就有七種寫法,如果同一個字有不同的寫法,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 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為何不稱「王」,而要創立「皇帝」的尊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他把中國推向大統一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開創了新的局面,是首位完成華夏大統一的鐵腕政治人物,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千古一帝」秦始皇中國在秦始皇之前有「三皇五帝」,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還只是「秦王」。這個稱呼和原來其它各國的「王」沒啥區別,與嬴政氣吞山河,一統天下的雄偉大志很不相稱。
  •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5大姓氏,走到哪都是焦點,氣勢如虹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5大姓氏,走到哪都是焦點,氣勢如虹說到我國的姓氏,那是數不勝數,百家姓可不是浪得虛名的,還記得小時候課本上上就有提及: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等,就算是現在,只要聽到這幾個字,就會立馬反應過來這是百家姓,而姓氏制度在我國歷史悠久,每個人都離不開姓氏,那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姓氏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