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 分享 | 關注 公眾號
「釋名」 陳皮又名橘皮、貴老、黃橘皮、紅皮。
「入藥部位」 乾燥成熟果皮。
「性味」
味苦、辛,性溫。
《本經》:"味辛,溫。"
《別錄》:"無毒。"
崔禹錫《食經》:"味辛苦。"
「歸經」
入肺、脾經。
《品匯精要》:"行手太陰、足太陰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經。"
《本草求真》:"入脾、大腸。"
「功效」
理氣健脾,燥溼化痰,調中。
「主治」
治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不思飲食,亦解魚、蟹毒。
「附方」
1、治脾胃不調,冷氣暴折,客乘於中,寒則氣收聚,聚則壅遏不通,是以脹滿,其脈弦遲。
黃橘皮四兩,白朮二兩。上為細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湯下三十丸,食前。
2、治胸痺,胸中氣塞短氣。
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3、治乾嘔噦,手足厥者。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4、治噦逆。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5、治反胃吐食。
真橘皮,以壁土炒香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棗肉一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6、治痰膈氣脹。
陳皮三錢。水煎熱服。
7、治大便秘結。
陳皮(不去白,酒浸)煮至軟,焙乾為末,復以溫酒調服二錢。
8、治卒食噎。
橘皮一兩(湯浸去瓤)。焙為末,以水一大盞,煎取半盞,熱服。
9、治疳瘦。
陳橘皮一兩,黃連一兩五錢(去須,米泔浸一日)。上為細末,研入麝香五分,用豬膽七個,分藥入在膽內,漿水煮,候臨熟,以針微扎破,以熟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量兒大小與之,無時。久服消食和氣,長肌肉。
10、治產後吹奶。
陳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即散。
11、治魚骨鯁在喉中。
常含橘皮即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禁忌」
氣虛及陰虛燥咳患者不宜。吐血證慎服。
《本草經疏》:"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與耗氣藥同用;胃虛有火嘔吐,不宜與溫熱香燥藥同用;陰虛咳嗽生痰,不宜與半夏、南星等同用;瘧非寒甚者,亦勿使。"
《本草匯言》:"亡液之證,自汗之證,元虛之人,吐血之證不可用。"
《本草從新》:"無滯勿用。"
《得配本草》:"痘疹灌漿時禁用。"
「生長環境」
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分布地域」
產於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
「採集收藏」
10至12月果實成熟時,摘下果實,剝取果皮,陰乾或通風乾燥。廣橘皮(陳皮)剝取時多割成3至4瓣。橘皮(陳皮)藥材分「陳皮」和「廣陳皮」。
「炮製」
刷去泥土,揀淨雜質,噴淋清水,悶潤後切絲或切片,晾乾。
「性狀」
完整的果皮常剖成4瓣,每瓣多呈橢圓形,在果柄處連在一起。有時破碎分離,或呈不規則形的碎片狀。片厚1~2毫米,通常向內眷曲:外表面鮮橙紅色、黃棕色至棕褐色,有無數細小而凹入的油室;內表面淡黃白色,海綿狀,並有短線狀的維管束(橘絡)痕,果蒂處較密。質柔軟,乾燥後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氣芳香,味苦。以皮薄、片大、色紅、油潤、香氣濃者為佳。
「相關論述」
橘皮藥材,除上述橘類的果皮外,柑類及甜橙的果皮,有時亦作橘皮使用。
《名醫別錄》:下氣,止嘔。
《本草綱目》: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
《本經》:"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
《別錄》:"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氣衝胸中,吐逆霍亂,止洩,去寸白。"
《藥性論》:"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消痰涎,治上氣咳嗽。"
《本草拾遺》:"去氣,調中。"
《日華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瘕痃癬。"
《醫學啟源》:"去胸中寒邪,破滯氣,益脾胃。"
《綱目》:"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痎瘧,大腸閉塞,婦人乳癰。入食料解魚腥毒。"
《隨息居飲食譜》:"解魚、蟹毒。治噫噎,脹悶,疳瘧。瀉痢,便秘,腳氣。"
《醫學啟源》:"橘皮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滯氣,去包。《主治秘要》雲,苦辛益氣,利肺,有甘草則補肺,無則瀉肺。"
《日用本草》:"橘皮,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消膈氣,化痰涎,和脾止嗽,通五淋。中酒嘔吐噁心,煎飲之效。"
《綱目》:"橘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噪溼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鑰,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市補瀉升降也。潔古張氏雲,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蓋此義也。同杏仁治大腸氣悶,同桃仁治大腸血閟,皆取其通滯也。按方勺《泊宅編》雲,橘皮寬膈降氣、消痰飲極有殊功。他藥貴新,惟此貴陳。"
《本草經疏》:"橘皮,主胸中瘕熱逆氣,氣衝胸中嘔咳者,以肺主氣,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熱聚於胸中而成瘕,瘕者假也,如痞滿鬱悶之類也,辛能散,苦能洩,溫能通行,則逆氣下,嘔咳止,胸中瘕熱消矣。脾為運動磨物主髒,氣滯則不能消化水谷,為吐逆、霍亂、洩瀉等證,苦溫能燥脾家之溼,使滯氣運行,諸證自瘳矣。肺為水之上源,源竭則下流不利,熱結膀胱,肺得所養而津液貫輸,氣化運動,故膀胱留熱,停水、五淋皆通也。去臭及寸白者,辛能散邪,苦能殺蟲也。"
《木草正》:"陳皮,氣實痰滯必用。留白者微甘而性緩,去白者用辛而性速。"
《本草匯言》:"顧朽匏曰,橘皮總屬理氣之珍,若霍亂嘔吐,氣之逆也:洩瀉下利,氣之寒也;關格中滿,氣之閉也;食積痰涎,氣之滯也;風寒暑溼,氣之搏也;七情之部,氣之結也;橘皮統能治之。其去白開痰,留白和脾。蓋味辛善散,故能開氣;味苦善洩,故能行痰;其氣溫平,善於通達,故能止嘔、止咳,健胃和脾者也。東垣曰,夫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病以調氣為先,如欲調氣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然君白朮則益脾,單則利脾,佐甘草則和氣,否則損氣。同竹茹、芩、連治呃逆,因熱也:同乾薑、桂、附治呃逆,因寒也。補中用之以益氣,二陳用之以除痰,幹葛用之以清胃解酲,平胃用之以消食去溼。"
《本草崇原》:"按上古諸方,止曰橘皮個用不切,並無去白之說,李東垣不參經義,不體物性,承雷孜炮製,謂留白則理脾健胃,去白則消痰止嗽。後人習以為法,每用橘紅治虛勞咳嗽。……若去其白,其味但辛,止行皮毛,風寒咳嗽,似乎相宜,虛勞不足,益辛散矣。"
《本草經百種錄》:"橘柚通體皆香,而皮辛肉酸,乃肝膽通氣之藥也。故凡肝氣不舒,克賊脾土之痴,皆能已之。"
《醫林纂要》:"橘皮,上則瀉肺邪,降逆氣;中則燥脾溼,和中氣;下則舒肝木,潤腎命。主於順氣、消痰、去鬱。"
《本草求真》:"橘皮,利氣,雖有類於青皮,但此氣味辛溫,則入脾、肺而宣壅,不如青皮考入肝疏洩,而無入脾燥溼,入肺理氣之故也。治火痰童便制,寒痰薑汁制,治下焦鹽水制。"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微信公眾號:BencaoDaquan
1、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2、覺得本文不錯就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