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中如果她媽媽放棄了這點,就沒有百萬富翁的阿甘

2020-12-14 弋札小記

《阿甘正傳》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或者是讀過,而知道這個故事的人都會被阿甘純粹的堅持深受鼓勵。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總不會那麼十全十美,總會有一些小小的瑕疵。很多時候正是因為這種小瑕疵才令人的生活變得更有挑戰性和神奇性,就如阿甘而言,如果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大眾,和所有一樣對這個世界都能夠深刻感知,那麼就不存在這樣一個故事能讓我們津津樂道了。

阿甘是特殊的,卻也是幸運的。他特殊在小時候沒有同齡人的機智敏銳,但他幸運的是有一位從不放棄他的媽媽,和一位能令他滿心歡喜的同伴或朋友。阿甘的成功,在整部劇中都是那麼輕描淡寫,就如在阿甘眼中那些財富和榮譽都是那麼無足輕重。

五年後,當我再次重看《阿甘正傳》時,我才發現原來阿甘的人生裡有三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沒有這個決定,也許阿甘會就此銷聲匿跡,淪落為這個世界該愛心資助的無獨立生活能力的人。即是他媽媽再三乞求校長讓阿甘就讀於普通學校,而不是進入特殊學校就讀。

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指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期待效應」,意思是如果你心裡對孩子有怎樣的期望,那麼孩子就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期待效應」問世以後,有很多的家長對此嗤之以鼻,因為很多的家長都覺著自己一顆心都在期望孩子能夠成才成人,可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人類的心是異常敏感的,特別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如孩子在自己的房間好好學習著,可是他的媽媽卻張口一問:「這麼安靜,是不是又在玩手機呢?」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明白原來我在媽媽心裡是這樣的孩子,雖然轉念一想,媽媽這樣對自己下標籤,是否她的內心裡其實默許自己可以一直玩手機呢?或者破罐破摔,既然父母都這樣把自己想得那麼不堪,那麼就遂了他們的心願吧。至此「期待效應」應驗了。

阿甘的媽媽,也許非常清楚這種「期待效應」,她知道一旦阿甘就讀於特殊學校,就意味著阿甘再也不可能成為正常人,過正常人的生活。因為在特殊學校的教育的大環境裡,當周圍人都是特殊學生,也就此與普通人形成楚河漢界的局勢,再沒任何的能力將「特殊」的標籤撕下。慶幸的是阿甘在她媽媽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就讀於普通學校,雖然在普通學校遭受了一些「欺負」,但阿甘正一步一步走向正常。

社會在不斷的發展,發展的過程總是含有劇痛。我們時代的劇痛便是一個個折翼天使的誕生,他們或是因為某一些遺傳因素,或是因為周圍的生存環境,或是因為某一突發事件造成了無法扭轉的傷害成為一個令人心痛的特殊孩子。但是希望這個世界的所有人,都能滿懷敬畏之心,將其視正常人,不要將某一些自我感動的「愛心」夾雜著歧視的意味。

特殊孩子和我們所有人都一般無二,只不過他們的世界也許就如同阿甘一般,不需要理解這個世間太多的紛紛擾擾,他永遠純粹堅定地活在他認定的世界裡,願世界所有折翼的天使都能如同阿甘那般幸福。

相關焦點

  • 《阿甘正傳》珍妮愛阿甘嗎?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們需要慢慢的琢磨和體會。在《阿甘正傳》中其實有兩條主線,一條明線是阿甘,一條隱線是珍妮。也就是珍妮在童年時遭遇到了父親性侵,這也為後面的悲劇鋪墊。2、珍妮的愛珍妮對於阿甘的感情是愛情從大學時期帶阿甘回宿舍,阿甘參軍去珍妮的裸體歌唱表演後兩人的對話以及黑豹黨聚會中的行為。雖然珍妮一直都沒有明確表現對阿甘的愛,但是從細節是可以看出來的。
  • 《阿甘正傳》中為什麼珍妮總是頻頻選擇離開阿甘?
    她是想遺忘。當阿甘已經功成名就,家財萬貫的時候,她還是像你說的那樣一條道跑到黑,我認為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啊。如果真的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壞女人,難道留在一個傻乎乎的,隨她幹什麼都願意的百萬富翁身邊,不是更好的選擇嗎?始終覺得珍妮特別可憐。想起心理學上說,當你陷入回憶,實際上你回到了過去。在回憶裡你回到了當時的自己,所以兒時恐怖灰暗難過的情緒還是會把已經成人的你吞沒。
  • 《阿甘正傳》為何說阿甘的母親對阿甘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電影中《阿甘正傳》的阿甘,其實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但是這個天使也需要降臨到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因為這對他以後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上帝在讓阿甘在降臨人間前,肯定也是對人間各個家庭進行考察和精挑細選的,希望可以幫助他找到一個好的可以投胎的人家。
  • 阿甘正傳:一個有缺陷孩子的精彩人生,背後是一位母親的不放棄
    最近再刷《阿甘正傳》,以前只看到阿甘的勵志,這次才深覺阿甘母親的不容易和偉大之處。比起那些為孩子學習發愁,以至於輔導作業到需要裝支架的父母,阿甘媽媽更有理由頭大,畢竟人家的孩子智力正常,甚至很多智商超群,只不過因為各種原因學習成績上不去而已。
  • 書與影:《阿甘正傳》
    看到這句話,你是否以為這是在對電影《阿甘正傳》那句知名臺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糖」的解構和化用?然而這句話卻是原著小說的開頭。原先我總以為改編總是要沿著原著的脈絡,所以往往也總是有和原著相同的氣質,但是在我最近讀了這部小說之後卻驚訝的發現小說和電影間的反差卻相當之大。
  • 《阿甘正傳》:珍妮為什麼一次又一次離開阿甘?
    經典電影《阿甘正傳》,1994年上映,第二年一舉摘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導演獎等6項大獎,名垂影史。《阿甘正傳》故事並不複雜,就是傻子阿甘一步步打怪升級的故事,說升級或許還不準確,因為智商75的阿甘恐怕到最後智商也沒有增加,還是邊緣智力的屬性。
  • 《阿甘正傳》裡,阿甘跑了那麼遠,合理嗎?
    在《阿甘正傳》中,我最感興趣的一個片段,就是阿甘跑步的那個片段。在電影中,阿甘有了跑步的念頭之後,沒有太多猶豫,直接穿著珍妮送的跑鞋,就衝出了家門,然後跑啊跑,跑遍了整個美國,一直跑了三年。阿甘遇到的一個又一個美麗風景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在堅持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困難,總會遇到累的時候,但是,這都不重要,遇到困難可以換個方法,累了可以休息一段時間,但是這都不是我們放棄的藉口
  • 《阿甘正傳》:阿甘母親教給你的三大意義
    《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廣為流傳的一部優質電影,而且裡面所擁有的教育意義是無數,不同時期去看可以看到不同階段的意義,如果還有更深的意義,那就看你能理解到什麼程度,而我看到的是一位母親所帶來的教育,有她的教育與付出才塑造出阿甘這個性格,並沒有因為智力有問題就放棄對孩子的教育。
  • 《阿甘正傳》觀後感
    接著是對電影的解讀首先參考尹夢瑤的《雄心勃勃的現代社會史詩——淺析阿甘正傳》阿甘正傳體現了保守主義思潮的回歸「電影《阿甘正傳》的歷史背景設置於二戰後三十年的美國,這段時期也是美國歷史上最為風雲激蕩另一方面,代表著美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的阿甘卻總以救贖者的形象出現,在珍妮陷入崩潰結束流浪生活後給予了她一個溫暖歸所。影片想要告訴我們只有回歸到自然原始的本真社會,才是珍妮這一類人唯一的歸宿;通過阿甘和布巴的友情,顯示出種族衝突問題在官方的努力與奮鬥中已經得到解決;阿甘身上表現出來的詩性精神與質樸的心靈道德,引導著丹上尉的精神,使他走出越戰陰影,重獲新生。
  • 推薦一部正能量的影片,很多經典語句——阿甘正傳
    阿甘沒有父親,和媽媽相依為命,依靠著收房租來維持生計。有一天,學校通知說阿甘的智商低於八十,沒辦法上公立學校。阿甘的媽媽出賣了肉體,才讓阿甘進入了公立學校。一個房客向阿甘展示音樂,阿甘隨著他的音樂抖腿啟發了他。
  • 如何看待《阿甘正傳》的愛情觀:珍妮真的配不上阿甘嗎?
    與之概念相近的詞就是近些年來大火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阿甘正傳》中的珍妮深受其害。在珍妮五歲時,她的媽媽就去世了,父親是個酒鬼加惡棍,經常親吻撫摸珍妮和她的姐妹。從珍妮的表現中我們不難看出,幼時父親對其的猥褻,是珍妮陷入深淵的罪魁禍首。
  • 《阿甘正傳》:人生是一場奔跑,阿甘證明了後天努力也能成功
    所以,阿甘不是傻子。如果沒有同學的追趕,可能阿甘也不會因為要躲避他們的追趕而一直跑,最終擺脫自己的病魔,恢復正常。在這個世界上每一件事情的存在都是有必要的,也許它們是上天對你的恩賜。所以,面對同學的嘲笑和排擠,阿甘帶著媽媽的期望,珍妮的鼓勵和心中的愛和堅持,一直奔跑著,只為了自己的純真的夢想。
  • 《阿甘正傳》的原型人物是誰?還是虛構故事?
    阿甘正傳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感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故事,不是詆毀阿甘這個人物的設定,而是在現實生活中,他想達到這樣的高度,會比常人難很多。阿甘正傳的確在美國的歷史上,獲得榮譽勳章、代表國家參加國際運動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肯定會記載下來,但是沒有這樣的記錄和電影中的阿甘對上號,只有在小說《阿甘正傳》中能找到他的蹤跡。
  • 《阿甘正傳》並非一部普通的勵志片,學會這3點,讓你走向成功!
    因為他有一個很好的老師,那個人就是他的媽媽。他的媽媽告訴他只有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他的母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而且也一直很鼓勵自己的孩子,她也認為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沒什麼不同,她堅持自己的原則送阿甘去學校上學,但是校領導並沒有收下阿甘,而阿甘媽媽也始終沒有放棄,不惜用自己的肉體為代價,才讓阿甘成功上學。
  • 從《阿Q正傳》到《阿甘正傳》,見證中國的底蘊文化
    《阿甘正傳》被譽為美國精神的象徵,阿甘堅持、勇敢、正直,這些都不需要我在去贅述;而《阿Q正傳》呢,魯迅筆下愚昧、無知的落後小人物。二者有相似之處嗎?有的,阿甘是小人物,阿Q也是小人物,同樣是小人物,二者的結局不一樣,阿甘憑著堅持、自信贏得了成功,迎娶了白富美,成為了英雄,然而美國又有幾人是憑著堅持成功的?不要跟我說你不知道比爾蓋茨的母親是大學校長、IMB高級主管;父親則是超牛的律師,在美國,醫生和律師往往意味著高收入,而律師更有機會步入政壇。美國哪屆總統後面大財團的影子?如果是在現實中,阿甘真的能憑著堅持獲得成功嗎?
  • 《阿甘正傳》:一個傻子教給我們的6個人生真相
    阿甘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在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阿甘,得到的愛卻並不比別人的少。在困窘的人生裡,母親一直在用堅強和樂觀為阿甘的人生著色。阿甘天生殘疾,從小便要戴上腿箍行走,可是媽媽告訴他,這是一雙寶鞋,會帶你走遍天下。當別人嘲笑阿甘時,母親堅定地說:「福雷斯特,別讓人家說他比你強,如果上帝的旨意是要人人平等,他會給我們所有人腿箍。」母親一直堅信,阿甘和別人一樣,沒有任何不同。
  • 《阿甘正傳》:阿甘的成就,是幸運加成還是他自己勇往直前的結果
    《阿甘正傳》簡述《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創作的同名小說,這部電影最初上映於1994年,而且一舉獲得了199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六項大獎。無疑,這是一部非常具有內涵,對我們成長和生活都很有幫助的影片,至今口碑不減。
  • 《阿甘正傳》為什麼能成為一部難以磨滅的經典,這點不可忽視
    文/芳芳 校正/中正《阿甘正傳》這部由羅伯特·澤米吉斯導演的神作《阿甘正傳》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5分,當之無愧的神作。被稱為當今好萊塢電影的典範,同時《阿甘正傳》奪得了當年全美十大票房影片的首席之位,並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都是在1994年上映的電影。在1995年的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兩部電影都在角逐最佳影片等獎項。
  • 《阿甘正傳》:走近「愚人」的光輝一生
    其塑造的人物,都作為一代人中的典型代表,從而反映這一時代的悲歡離合。二戰之後,文藝作品中的年輕人多呈現為"垮掉的一代"。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的電影《畢業生》與《阿甘正傳》一樣,都具有時代的代表性。《阿甘正傳》也一樣,在"反智"的熱潮下,阿甘這樣一個"不怎麼聰明"的人物塑造,極大的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導演澤米斯基說:"我把影片中各個角色看做是美國國民性擬人化的象徵。"巧克力精神和奔跑這兩個意象是導演賦予人物的天賦以及貫穿全片的推動力。
  • 人生就像巧克力—《阿甘正傳》影評
    —題記     是日,我二刷了《阿甘正傳》。看著片尾隨風飄落的雞毛,逐漸變黑的屏幕,一種百感交集的複雜心情湧上心頭。     《阿甘正傳》憑藉花式蒙太奇手法,通過對阿甘這樣一個低智人的經歷的演繹,卻從靈魂深處打擊到了我心中那處柔軟的部分。      細細品味,耳畔響起劉聰《長沙hood》的聲音,我的心緒漸漸打開,思路也清晰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