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靜煉養功法。本指煉養者靜處一室,擯除雜念,使意識集中、安靜的方法。之後分為漸法和頓法兩種。漸法入靜即「存思」,是在大腦皮層高度放鬆狀態下的連續「存思」、「存想」,使之不受外界環境或內心雜念的幹擾,從而進入一種安靜和諧的精神狀態;頓法入靜即「守一」、「守虛」,是「什麼也不想」的一種安靜狀態,雜念起,立即排除。它要求隨意保持「守虛」所需的大腦皮層的最低興奮程度。這種意守功能也是通過練功逐漸深入而獲得的。漸法和頓法入靜,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是為了使大腦皮層處於最佳機能狀態,最合理地調節全身的新陳代謝。
漸、頓兩法入靜的交叉點,就在於意念運用,前者用意念集中,後者則放棄意念的幹擾。唐《王建詩》卷五《送宮人入道》:「間師初得經中字,入靜猶燒內裡香。」《雲笈七籤》卷一百零三引《翊聖保德真君傳》:「汝若除煩入靜,煉心修真,積累其功,數盈之後,泥丸百節之神靈通而自同於聖。」《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唐光啟三年:「乘其入靜,鎰殺之。」注:「道家所謂入靜,即禪家入定而稍異。入靜者,靜處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靜慮,無思無營,冀以接天神。」近代道教學者陳櫻寧在《靜功總說》中說:靜功全在「靜」,而不在氣,倡導頓法入靜功夫。
道教認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而入靜為修煉之起點,其目的是煉妄心返正心,以至與道合真。《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雲:「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即謂修煉主靜第一。修煉中先要身靜,身靜則心靜。身心兩靜,才容易入靜。
初步靜坐,能達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時以慧心除之,只覺周身唯一心靈而已,才算入靜。入靜後,呼吸均勻,周身舒暢,口內常有甘津,即是佳效。初步靜坐應以一小時為度,若時間太短,恐難見效。
(圖片來自網絡)
守丹田入靜法: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為兩們之間,即祖竅,中丹田即黃庭,下丹田即臍中(道教也有種說法認為臍下三寸為下丹田)。守丹田入靜法,是道教修煉中的常行法。因道教丹法傳授不同,所以煉功時守法不一,有的以守祖竅入靜,有的以守黃庭入靜,有的以守臍中入靜,觀此三種守法,唯守中丹田有利無弊。守上下二丹田者各有利弊。守上丹田入靜者,利在集中意念,而弊在初學煉功者不能靈活掌握,執守此處,易頭昏腦脹,導致虛火上炎;守下丹田者,利在呼吸歸源,真息往來,而弊在初學煉功者不能呼吸自然,易發生胸悶等不舒之感。唯守中丹田者為妙,心平氣和,自無上下二田之患。
過去道觀修煉者,打坐時每人都要備一蒲團,而現在蒲團不易得,一般靜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均可,靜坐前隨便活動一下,利在暢通氣血。入樸時兩腿自然合盤,左腳向內,右腳向外,雙手自然合攏,並端坐凝神內視,兩眼微閉,留一線之光,舌抵上愕,牙齒相合,意守黃庭,似有意,似無意,綿綿不斷。雜念若起,我即以神光默之,豎起眉毛,剛志修靜,自能斷除妄念,進入功態。
天師府書籍募捐議書
龍虎山道教協會常住道眾(在職)名單公示 - 2020年8月1日
天師府初一、十五誦早課上表祈福活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