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養功法——入靜

2021-02-12 龍虎山道教

人靜煉養功法。本指煉養者靜處一室,擯除雜念,使意識集中、安靜的方法。之後分為漸法和頓法兩種。漸法入靜即「存思」,是在大腦皮層高度放鬆狀態下的連續「存思」、「存想」,使之不受外界環境或內心雜念的幹擾,從而進入一種安靜和諧的精神狀態;頓法入靜即「守一」、「守虛」,是「什麼也不想」的一種安靜狀態,雜念起,立即排除。它要求隨意保持「守虛」所需的大腦皮層的最低興奮程度。這種意守功能也是通過練功逐漸深入而獲得的。漸法和頓法入靜,雖然方法不同,但都是為了使大腦皮層處於最佳機能狀態,最合理地調節全身的新陳代謝。

漸、頓兩法入靜的交叉點,就在於意念運用,前者用意念集中,後者則放棄意念的幹擾。唐《王建詩》卷五《送宮人入道》:「間師初得經中字,入靜猶燒內裡香。」《雲笈七籤》卷一百零三引《翊聖保德真君傳》:「汝若除煩入靜,煉心修真,積累其功,數盈之後,泥丸百節之神靈通而自同於聖。」《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七唐光啟三年:「乘其入靜,鎰殺之。」注:「道家所謂入靜,即禪家入定而稍異。入靜者,靜處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靜慮,無思無營,冀以接天神。」近代道教學者陳櫻寧在《靜功總說》中說:靜功全在「靜」,而不在氣,倡導頓法入靜功夫

道教認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晝夜隨起隨滅,而入靜為修煉之起點,其目的是煉妄心返正心,以至與道合真。《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雲:「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即謂修煉主靜第一。修煉中先要身靜,身靜則心靜。身心兩靜,才容易入靜。

初步靜坐,能達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時以慧心除之,只覺周身唯一心靈而已,才算入靜。入靜後,呼吸均勻,周身舒暢,口內常有甘津,即是佳效。初步靜坐應以一小時為度,若時間太短,恐難見效。

(圖片來自網絡)

守丹田入靜法:

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為兩們之間,即祖竅,中丹田即黃庭,下丹田即臍中(道教也有種說法認為臍下三寸為下丹田)。守丹田入靜法,是道教修煉中的常行法。因道教丹法傳授不同,所以煉功時守法不一,有的以守祖竅入靜,有的以守黃庭入靜,有的以守臍中入靜,觀此三種守法,唯守中丹田有利無弊。守上下二丹田者各有利弊。守上丹田入靜者,利在集中意念,而弊在初學煉功者不能靈活掌握,執守此處,易頭昏腦脹,導致虛火上炎;守下丹田者,利在呼吸歸源,真息往來,而弊在初學煉功者不能呼吸自然,易發生胸悶等不舒之感。唯守中丹田者為妙,心平氣和,自無上下二田之患。

過去道觀修煉者,打坐時每人都要備一蒲團,而現在蒲團不易得,一般靜坐在床上或椅子上均可,靜坐前隨便活動一下,利在暢通氣血。入樸時兩腿自然合盤,左腳向內,右腳向外,雙手自然合攏,並端坐凝神內視,兩眼微閉,留一線之光,舌抵上愕,牙齒相合,意守黃庭,似有意,似無意,綿綿不斷。雜念若起,我即以神光默之,豎起眉毛,剛志修靜,自能斷除妄念,進入功態。

天師府書籍募捐議書

龍虎山道教協會常住道眾(在職)名單公示 - 2020年8月1日

天師府初一、十五誦早課上表祈福活動通知

相關焦點

  • 十六段錦煉養功法與十六字氣訣
    十六段錦煉養功法。《修齡要指》:「凡行導引,常以夜半及平旦將起之時。
  • 打坐入靜訣竅:由臥入坐,由睡入靜
    靜坐需要注意兩方面,熬腿子和入靜。熬腿子是形,是漸。入靜是意,是頓。熬腿子是慢慢來的,因為身體是個障礙,需要循序漸進的去通脈。而入靜可以當下進入,只要拋開身體的障礙,完全方放鬆放下就行。所以這兩點可以分開修,最後再結合在一起。一開始熬腿子的時候是無法入靜的,只能是苦熬,慢慢熬。這個階段,可以放開姿勢的約束,通過輕鬆舒適的姿勢來入靜。等身體熬通了,就可以直接通過靜坐來入靜。
  • 打坐靜不下來的輔助功法——站樁
    無極樁也稱自然樁,練習此樁時身體處於高度放鬆狀態,身心與宇宙融合,放鬆入靜,身心合一,天人合一,體現大道無形,大道至簡,大道自然。     5、要求:每次靜站10-40分鐘,每日站1-2次。     6、作用:培養元氣,放鬆身體,穩固身體重心,端正身體姿勢,增強腿部力量。
  • 煉養功法
    隨即下部用力,如忍小便狀,意想把氣提起,又回到肚臍,達到夾脊、雙關、腎門,直至頭部後頂的玉枕,透入泥丸宮中,謂之一呼。如此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銷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如此一咽一提,或3-5口,或7-9口,或12口,或24口,均可。
  • 打坐功法十三步(二)
    久動而靜炁入竅,大定得之蟄藏功。   心腎交,神炁凝,氣歸元海壽無窮。   乾坤日月要和合,戊己坎離交姤升。   小定七日不食睡,大定七七呼吸停。   識死性活根蒂固,形神俱妙四大空。   功法詳解   蟄藏功法,是道家養生功法中的高級功法。所謂蟄藏,正像蟄蟲冬藏於地下,不食不動,似死非死。
  • 道家秘藏功法&道家功法十三步
    功法詳解    收心求靜,是道家的修身養性、打坐參禪,也是性命雙修基本功。入坐前,先將衣服上的鈕扣解開,寬衣解帶,全身內外放鬆,心裡預先要有一種愉快感,用舒暢愉快、樂在其中的情緒來幫助入靜。    取坐勢,在床上、沙發上、椅凳上皆可。身上披的衣服應根據自己的身體以及氣候變化增減,慎勿著涼感冒。
  • 子午訣的功法特點與要求
    但是一般人,如果不是專門修煉或者閉關,沒有必要強制自己,把兩條腿壓得生疼,來學習這種坐式,不光難以入靜,弄不好容易把韌帶拉傷,反而多走彎路。盤腿的目的是為了修煉,而修煉不是為了盤腿。如果你所學功法要求意守某一特定位置。私下建議:不如不守,似守非守即可。    如果此印實在不好結,採用握固印:兩手拇指分別入掌中,其餘四指握拳而印,分別放置兩大腿彎處(腹股溝側)。臥功修煉時,放置於體側或肚腹部(肚臍外開各二寸左右即可)。掌心向下會自然些。    道家丹功,古時稱玄功。
  • 道家打坐十二步功法
    功法詳解  收心求靜,是道家的修身養性、打坐參禪,也是性命雙修基本功。入坐前,先將衣服上的鈕扣解開,寬衣解帶,全身內外放鬆,心裡預先要有一種愉快感,用舒暢愉快、樂在其中的情緒來幫助入靜。  收心求靜,也是為了求動。這種動是通過堅持不懈的用功,並能經常入靜,在坐靜中大腦得到充足的調養,日積月累,腦氣胞日漸充實,身體日漸強壯,面色日漸紅潤,精神面貌幾有煥發青春之感。當然由於年齡、的不同,體質強弱的各異,以及用功的勤怠,入靜的程度深淺,必然會在每個人的進度上出現千差萬別。儘管在進度上每人有快慢之分,但從靜中得來的心身日漸愉快和健壯必有同樣之感。
  • 道家吐納築基功法
    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裡回思則不怒,喜裡知抑則不 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 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 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 道家混元派內丹功法介紹
    短短幾天內每個人都會體會到元精滿口,元精直接入腎,補充精氣。動功作用是吞津入腎生精,快速昇陽氣,活血化瘀,疏通全身經絡.其中的龜縮萬壽功能夠快速疏通壬督二脈,還有固精作用;    丹經云:初築基之人,若口中玉津未生,感覺口渴,體中火盛之時,可以用後天水,乃清水滾水,多飲之,使身中雜邪之火能散,若至先天真水生出,玉津如蜜之甜,又吞不完之時,口就不渴,此時免再飲後天水!
  • 先天功是什麼功法,為什麼王重陽傳給南帝,不傳給周伯通和徒弟
    先天功又是什麼功法呢?顧名思義,先天功是一門內家功法,通過後天呼吸的鍛鍊達到返還先天,積蓄內力。須知修煉內功需要入靜入定,要想入靜,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在言,聽,視,動各方面都不要著相,時刻保持安靜,平靜。才能生生不已,浩然長存。自然脾氣去掉,性情溫和。
  • 習練郭林氣功如何入靜,請看這裡(值得收藏)
    一、入靜的三個階段    入靜一般是在對功法掌握的較好,練功的質量較高的情況下出現,是通過長期練功實踐得來的,也就是說它是在有意識的鍛鍊過程中,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而產生的。入靜程度取決於功夫的深淺,入靜在主觀感覺上常呈現出「恬淡虛無」的境界,入靜境況往往隨著氣功功夫的進展而步步深入,大致可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 天耳通訓練功法
    7.保持這種狀態漸漸入靜,達到形如枯木,心似止水,意念空虛,傾心作聽,這時已經不管呼吸了。只細心傾聽山河大地,捕捉聽覺意象和幻覺性聲音。 8.久久行之,耳能聽聞無障,聽覺器官功能的透覺作用加強,能聽常人聽不見的聲音,能聽到過去和未來的聲音。在耳邊常隱約有人細語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事、奇妙無窮。
  • 道家傳統內丹功入門功法,通俗易懂,立竿見影
    時至今日,許多紙媒和網媒關於內丹功修煉法多有涉獵,其修煉方法基本一致,且「四平八穩」,但往往這些修煉方法入不了行家之眼。其主要原因在於入門之法不明朗,陰陽及先後天之妙理太玄虛。為了使廣大內丹功修煉者早日登堂入室,現將我所修煉的內丹功入門功法淺述如下,供初學者修煉及各位氣功愛好者參考。
  • 神奇的天耳通訓練功法被公開!
    7.保持這種狀態漸漸入靜,達到形如枯木,心似止水,意念空虛,傾心作聽,這時已經不管呼吸了。只細心傾聽山河大地,捕捉聽覺意象和幻覺性聲音。8.久久行之,耳能聽聞無障,聽覺器官功能的透覺作用加強,能聽常人聽不見的聲音,能聽到過去和未來的聲音。在耳邊常隱約有人細語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事、奇妙無窮。9.練功時間最好在子時,靜坐宜半小時以上,以長為佳。
  • 道家養生功法第四步:外文武火(煉眼)
    兩手捧香肩臂松,眼看香頭二目睜金木合併屏呼吸,涕淚交流即收兵閉目養神應求靜,靜之極則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口中津液清而甜,待津液滿口吮至舌根處,伺氣嗓管欲噴時,引頸吞入十二重樓再降至炁穴化為陰精,陰精由春絃入睪丸化為陽精,陽精出輸精管上至膀胱頂分兩邊至尿道口入內腎即藏精之處。善養生者百倍珍惜口中津液,津液足也證實腎水足,腎水足而兩眼皂白分明,這樣人身就健康。
  • 如何放鬆、入靜?
    毫不誇張地說,種類繁多的內家拳無一不把放鬆和入靜作為首要的要領。      放鬆主要是對肢體動作的要求,入靜則是對大腦思維活動的靜化規範。真正的入靜是大腦的極度靜化,萬念皆空。這種狀態只能在高級靜功的某一時間段出現,一般難以達至。因此思緒的單一化就成了入靜的代名詞,比如:「意念活動」是大成拳入靜的方式之一;意守丹田、氣沉丹田、以意領氣、以意導行等,都可以視為氣功、太極拳的入靜方式;所以,大成拳「站樁」功的「意念活動」,完全不同於氣功、太極拳的「意守丹田」。
  • 道家龜息功法詳解(收藏)
    龜息養生功隸屬於仿生氣功,是以行氣導引為主的吐納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