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相互徵伐的時代,也是名家輩出的時代,也正是因為這個亂世才造就了思想繁榮、武將璀璨,奠定了文化、軍事政治的基礎。今天就白起、吳起兩位軍事能力來進行較量,你覺得誰技高一籌?
兩人地位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人稱「殺神」「人屠」,最為出名的就是在長平之戰中,坑殺降卒四十萬,簡直是喪心病狂,「人屠」之名由此而來。
吳起,後世人稱「兵家亞聖」,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殺妻求將」的故事。當年吳起為了消除國君對自己身份的疑慮,把妻子直接殺了。軍事才能與孫子齊名,後世並稱為「孫吳」。
這兩位同是「武廟十哲」之一,在裡面地位相當。說起來兩人都有各自的「特種部隊」,吳起有親自訓練的「魏武卒」,白起手裡握著「秦銳士」(這個含金量有點低,其實就是激勵政策訓練的新兵),都是以一擋千的存在。相似之處還是頗多的,也都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如果這兩人沙場相遇,按照大家的設想,誰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先賢有話說
荀子曾經預言這兩支部隊相遇的結果「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意思是說齊國也有特種部隊,叫技擊士,技擊士是打不過魏武卒的,而魏武卒又是打不過秦國的新兵。你看這話說的,那吳起豈不是沒有半點機會?
我想說不見得。老話說的「千金易得,良將難求」,可見一個好的將軍對軍隊的重要性。軍隊的戰鬥力固然重要,但是這個戰鬥力受多方面的影響,而好的將軍則會成為輸贏的關鍵。
兩者對比
吳起吳起真的是個全才,文能安邦定國,推行變法,富國強兵;武能橫掃千軍,一生戰功赫赫,歷經76戰,無一敗績。其中更多的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例,縱使戰場千變萬化,吳起也能運籌帷幄取得勝利。
吳起曾言:兵不在多,而在其治!他善於練兵,魏武卒就是高強度訓練下的產物,只要是承受不住這個訓練強度的,就直接淘汰,完全是兵在精而不在多。練兵這一點是很多將領都難以掌控的一點,更多的是善於用兵而已。
作為一個戰神式的人物,善於用兵就更不必說,他深入士卒之間,和士兵同甘共苦,並且善於收買人心,想想他親自為士兵吸膿瘡的故事,哪一個將軍能做到?
而他也是典型的「謀戰派」代表,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在戰爭中總能因地制宜,根據地形、人心、天時來制定最合適的戰略,因此他是相當重視戰前的偵察工作,不得不說這也是他取得勝利的一大保障。
白起「人屠」白起,攻城70餘座,威震六國,一生也無敗績。白起震懾六國那真是震懾,他的戰術思想就是摧毀敵軍的有生力量,戰場上大開大合、縱橫捭闔,每一場戰役都在屠殺,打的是「殲滅戰」,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可能也正是這種軍事思想才造就了秦的統一。
《孫子兵法》裡有一句「十則圍之」,也就是說當兵力是敵人十倍的時候就可以圍困起來,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地步。然而在長平之戰中,白起率六十萬秦軍圍住了四十萬趙軍。
圍是圍住了,但是面對廉頗的守城能力,白起卻是無計可施了,看到這裡千萬別說後來的離間計,在戰場上真的有能力破廉頗的話,又何必採用離間計?又何必拖了三年之久?只能說廉頗是碰到了豬隊友,趙王竟然換掉廉頗任用趙括這個沒有經驗之人為將。先不說能力怎麼樣,只說這臨陣換將本就是兵家大忌。
對比結果
很明顯白起是善攻者,一往無前,但是碰上廉頗這種善守者還真是無計可施。那如果是吳起上場可能就不一樣,吳起本就善攻,更善以弱勝強,能結合天時地利更會收買人心,這就可以讓吳起立於不敗之地。天時地利吳起用的會比白起更有優勢,就算有政治上的攻訐也是能輕而易舉的解決,前有「殺妻求將」,誰知道後會不會有個「斷臂明志」。
而在吳起的奇謀之下,白起想要圍城恐怕真的得十倍兵力才行,就像韓信所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吳起、韓信之類的「謀戰派」的蠶食下,白起必定是抵擋不住的。殲滅戰靠的就是大勢,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更多的是成倍的兵力,碰上了更會利用的此條件的吳起,真的是太難了。
因此,我覺得就白起、吳起兩位而言,吳起的軍事實力會更強一些,何況吳起無論是在魏國還是楚國都是將秦軍按在地上摩擦的。只是吳起的人品一直是人們所詬病的地方,相比之下,白起雖是「人屠」,人品卻沒什麼讓人指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