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堂秘書長陳龍: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相互支持,構成未來雙輪驅動...

2020-12-15 財經網

「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監管政策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監管是市場發展的一部分,所以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一定與監管智慧相關,必須一起發展。中國有今天的形勢,實際上監管非常不容易,因為必須在鼓勵創新實踐、助益經濟發展以及防範風險之間尋找一個平衡。」羅漢堂秘書長陳龍12月12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

陳龍表示,中國絕大部分成人都在使用行動支付了。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的相互支持,螺旋上升發展,成為中國經濟過去十年的一個亮點,也正在構成未來的雙循環,就是消費和技術驅動提供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也會在中國的全球競爭當中發揮作用。

陳龍認為,金融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應該叫開放金融,金融跟科技開放融合。在中國的數位技術滲透率越來越高和普及的過程中,金融的開放融合也越來也深入。

對於金融與科技的關係,陳龍強調:「不應該把金融、科技對立起來,實際上每一輪技術革命都是產業跟技術結合,如今的數位技術也是如此。比如說蘋果、谷歌、百度、亞馬遜、淘寶、京東、滴滴,他們到底是科技公司還是產業公司?他們是運用數位技術為產業服務的。是不是科技公司,取決於科技是否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用微軟CEO的話來說,未來每一個公司都是科技公司。」

因此,陳龍提出,數位技術正在改變每一個產業的協同方式和效率。金融當然需要監管,社會可以討論和探索的不是要不要被監管,而是討論怎麼樣監管,監管的本質是什麼,這個金融跟技術是應該一起討論的。

以下為發言實錄:

我有一個觀點,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如果能長期健康發展,一定跟這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支持分不開。所以我想在中國的過去幾十年中,銀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講我的觀點之前,我需要申明,首先,我不代表一個企業,我只代表自己發言,我來這裡跟三位最好的銀行家討論的,應該是金融科技的現在和未來。其次,我希望我講的每個觀點,都是基於事實,而非我的主觀意願。

第一,今天既然我們討論金融科技,我們首先應該為中國的金融科技定調。我想講的第一個觀點是,中國的數字金融發展應該說處於世界的前列。世界各國這樣的文章和報導很多。

我記得大概兩年前,《經濟學人》有過一篇文章,專門講中國的金融科技。其中提到,上一次中國金融被世界記住的時候是算盤,這次是金融科技。對於一個不是以金融體系發達而著稱的國家,這算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我也身兼IMF的金融科技高級顧問,並跟很多全球機構包括國際清算銀行討論過,對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共識是廣泛存在的。

我們和大部分國家的差別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我過去每年都去美國參加他們的金融科技討論,發現很多人討論的區塊鏈,也就是還總體沒有規模化發生的未來。而中國在過去十年中變成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沒有足夠被關注的,大概在2009年的時候中國的網絡消費只佔了零售消費1%左右,而到去年已經超過了25%,也就是說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了一個宏觀現象,中國經濟不但越來越被消費驅動,而且是數位技術驅動的消費方式。

中國絕大部分成人都在使用行動支付了。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的相互支持,螺旋上升發展,成為中國經濟過去十年的一個亮點,也正在構成未來的雙循環,就是消費和技術驅動提供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柱,也會在中國的全球競爭當中發揮作用。我們不應該低估中國金融科技取得的成績。

第二,當絕大部分成人很方便地使用行動支付,當數字金融越來普及的的時候,一定是因為數位技術解決了一些金融的核心挑戰。在我看來,金融自古以來就是兩個大的挑戰,第一個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信息成本高,非常難規模化,剛才秦曉老師談到了這個問題,自古以來絕大部分的個人和小微企業得不到金融的支持和服務。此外,也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信息,很多時候金融是空轉,花很多時間討論套利和賺錢,和實體經濟相對分離。剛才講到的尤努斯教授和格萊珉銀行,非常值得尊重,但是很難規模化,因為信息成本太高了,這是金融的本質挑戰。

所以我覺得中國數字金融如此普及,至少是因為解決了三個方面問題。首先,隨著經濟本事的數位化,緩解了信息不對稱,讓小微企業和消費者獲得了數字金融的可能性;其次,信息數位化幫助構建了一個可以做風險甄別的信任機制,前面大家提到了現在很多借貸暴雷、信用評級失靈的現象,突出反映了我們需要真正的有市場競爭力的信用體系;第三,數位技術結合數據帶來了實時的風控能力。原來美聯儲的主席伯南克在總結金融危機的教訓時講到,我們回頭看金融實際上需要三種科學能力,第一就是和經濟學相關的風險甄別能力,第二是機制設計的能力,第三是管理的能力,即實時管理風控的能力。後兩者在金融危機期間是失靈的。

今天因為有了實時數據,所以金融風控能力有了比較大的提升,從而緩解了金融的本質問題,一個是知道實體經濟的需求來自於什麼地方,能夠提供及時的服務,一個因為數據是相對真實實時的,能夠做好實時的風控。因為這個能力,風險甄別、風控模型調整、以及金融產品調整都可以實時進行,多頭實施,這在以往是很難想像的。所以今天的金融跟實體經濟和實時數據結合,提升了可持續的金融能力。

我講兩個具體的證據。首先,支付行業裡面有一個標準叫資金損失率。我記得中國傳統的卡資損率是約萬分之二的水平,而現在行動支付的損失率低於百萬分之一。所以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人因為使用行動支付資金受到損失,因為概率太低了。不是說只有第三方支付能這樣,銀行的行動支付也做得更好了,就是因為現在的數據維度不一樣了而且實時,我們知道誰在支付,他的帳戶裡面,手機裡面有沒有足夠的錢,他是不是在一個正常狀態做支付,所以風控能力有了一個本質性的提升。這就是為什麼今天乞丐也可以用二維碼討錢,風控能力帶來了金融的平民化。

其次,小微企業最大的難點是沒有抵押品。金融借貸幾千年來大部分情況下都需要抵押品,因為沒有信息,所以使用抵押品。我不認識你不懂你,但是如果你押一百塊錢,我借給你五十塊錢。但是今天,因為數位技術,可以讓很多小微企業和個人,在沒有抵押品的情況下獲得金融支持。用諾貝爾經濟學家Holmstrom教授,也是羅漢堂的一個學委的話來說,信息是數字時代的抵押品。金融的本質並沒有改變,但是能力和可獲得性改變了。

第三,不應該把金融、科技對立起來,實際上每一輪技術革命都是產業跟技術結合,如今的數位技術也是如此。比如說蘋果、谷歌、百度、亞馬遜、淘寶、京東、滴滴,他們到底是科技公司還是產業公司?他們是運用數位技術為產業服務的。是不是科技公司,取決於科技是否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用微軟CEO的話來說,未來每一個公司都是科技公司。

第四,我認為金融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應該叫開放金融。開放銀行的概念是歐洲人提出來的,歐洲監管者的初衷,是希望銀行更加開放給金融科技。而在中國,由於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滲透率更高了,更加普及了,實際上金融已經處於相對開放的狀態了。

舉一個例子,美國有一個信用評分叫FICO,美國95%的人都有,絕大部分的銀行都是用這個信用評分,這就是一個基於數據的風險甄別的能力,銀行可以用來為新用戶提供獲得金融的機會。我認為就像將來的商業是開放商業,將來的金融也會是開放金融。不同機構導能力很不同,他們應該是互補的,可以合力服務好客戶。

第五,回到今天的話題就是監管和金融科技。在中國開放的數字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監管政策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監管是市場發展的一部分,所以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一定與我們的監管智慧相關,必須一起發展。中國有今天的成績,監管非常不容易,因為必須在鼓勵創新實施、助益經濟發展以及防範風險之間尋找一個平衡。

2004年已經有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央行一直給與指導,但是出臺和完善正式的第三方支付管理條例大概是在2011年-2012年,經歷了一個很長的嘗試階段,這個寶貴的創新空間,帶來了中國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的繁榮,我覺得他們是功不可沒的。

金融的本質是不變的,但是金融的能力是可以改變的,它的做法和協同方式也可以改變。可以說,金融科技的未來實際上是屬於大家的,它屬於每一個金融消費者,每一個有真實金融需求的人和企業,每一個服務金融的機構,也屬於我們的監管方。這是我們一起討論的意義。

主持人:本身從很多角度分析了科技公司觀點,下面我想問一個問題先請陳龍跟秦曉回答一下,假設你們代表科技公司的背景,你現在變成監管者了,科技公司做金融,可以舉出來三個地方你們應該受到監管的?

陳龍:我們不需要討論有沒有風險要不要監管。金融的本質是不變的,過去每次出事都是這樣幾個事,第一是融資者往往信息不對稱;第二,投資者經常貪婪短視,包括我的媽媽,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聽說回報率很高可能就會義無反顧的衝進去;第三,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問題,因為金融風險的發生是滯後的。中介在賣金融產品的時候,可能真心覺得沒有風險。

過去上百年整個金融監管體系的演變,都是針對這三種角色可能出現的問題,我不認為這個在今天有任何改變。所以金融當然是需要監管的。這個並不是現在才說的,在過去幾年中,我從來沒有熱情地支持過P2P,因為覺得是有風險的。我特別支持創業者,也希望大家得到普惠金融,但是不能違反金融的邏輯。我們要圍繞著風險本質監管,圍繞功能去監管,但不見得只能局限於原有的機構形態。數位技術正在改變金融服務的協同方式,所以希望各方一起坐下來找到一個合適的監管方式。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監管,而是討論如何監管,監管的本質是什麼,這個金融跟技術是可以一起討論的。

陳龍:怎麼樣監管需要很大智慧。這裡各位都是最好的銀行家,金融本質上必然有風險和不定性。金融不是為了消滅風險,而是為了找一個合理的機制,讓合適的人承擔和駕馭風險。舉一個例子,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在1934年推出了一個金融分業法案,就是覺得混業可能出事,後來到1990年,美國把幾個法案廢除了。因為在半個世紀中,美國的銀行受到限制,整個行業都落後了,全世界前十名的銀行已經沒有美國的銀行了,而且沒有證據表明分開更加安全。然後金融危機以後,有的部分又被要求分離。如何隔離、如何分、如何合實際上是一個藝術。

陳龍:對於金融風險的周期性我補一點證據。其實中國的金融科技已經經歷過好幾個系統性的衝擊了。大家還記得幾年以前的現金貸嗎?當時一批打著金融科技名字的機構處理,貸款年化利率超過100%,貸款違約率超過50%,那批基本上死掉了。再舉一個P2P的例子,中國的P2P也基本沒有了,當時這些企業也是說能夠基於技術和數據做風控的。還有今年的因為新冠病毒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所以實際上中國已經經歷了幾次波及行業和商業的衝擊,在這個裡面不同機構的風控能力表現差別非常大。

陳龍:過去幾百年的科技史就是一部焦慮的歷史。技術在在改變人類命運同時,也帶來很多焦慮,這不奇怪。我覺得我們一個方面要擁抱科技,因為它真的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東西,但同時我們也要防範風險和負面的東西。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初心,尤其這次的數字革命,帶來了一個非常大的普惠的力量,可以讓很多的人受益,大家手機都普及了,使用金融科技產品最早最多的人並不是最富有的人,我們要記住這個普惠的力量,我們要關注不均,要推動整個社會一起繁榮,守住普惠增長的初心。此外,我們也要擁抱監管,要聽這些銀行家給我們的智慧。我非常贊同我們一起去討論,只有這樣,所有人才能受益。降低擁抱技術的成本應該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2020三亞·財經國際論壇由《財經》雜誌、財經網、《財經智庫》、《證券市場周刊》聯合主辦,於2020年12月11-12日在中國海南舉行,論壇主題「後疫情時代的應對與抉擇」。

(嘉賓觀點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相關焦點

  • 「雙輪驅動」+「數字科技賦能」邦邦好朋友大會暨科技賦能生態大會...
    人保金服副總裁、邦邦汽服董事王俊在大會開場致辭中表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面對數位化創新浪潮,人保金服聚焦車生活,希望通過邦邦汽服延伸保險關鍵上下遊產業鏈,形成科學生態布局,形成強大的科技研發和服務體系。
  • 《尋找區塊鏈力量》第二期:諾獎得主和羅漢堂秘書長跨洋連線
    本期節目將由諾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和羅漢堂秘書長陳龍跨洋連線,一同解構區塊鏈如何改變商業和社會的運行範式。兩位專家談到區塊鏈技術的好處,包括保護隱私、提高效率、廣泛的應用潛力,還談到公共數字貨幣如何確保經濟不陷入危機。他們認為,更多的公司職能可能外包出去,但由於智能合約的力量,公司結構將保持不變。另外,區塊鏈是減少不平等的有效工具。
  • 第三屆世界金融論壇在武漢舉行 探討數字經濟發展未來
    論壇圍繞「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的再定義:博弈與對策」主題,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後,世界經濟和金融秩序的變革和未來。火鏈科技CEO袁煜明受邀出席論壇並參與以「數字經濟的發展新浪潮與金融科技監管的挑戰、趨勢」為主題的對話,與官產學研各界專家展開了深入探討。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全球經濟的數位化趨勢。
  • 羅漢堂對話諾獎得主麥可·斯賓塞:對抗疫情需雙線作戰,保證企業...
    來源:羅漢堂作者:陳龍北京時間3月22日晚9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麥可·斯賓塞(Michael Spence)與羅漢堂秘書長陳龍,就新冠疫情對未來經濟和社會格局的影響展開對話。談話進行之際,斯賓塞正身處義大利的「湖北」——倫巴第大區,而陳龍位於疫情剛剛掠過的城市杭州。
  • 好書推薦《數字金融:未來已來》
    《數字金融:未來已來》全景展示數字金融的無限可能 | 開卷有益數字金融重構傳統企業、金融行業、新經濟產業的價值創造體系開卷有益本期一同打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主編的新書《數字金融:未來已來》清華經管學院數字金融資產研究中心主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博士生導師羅玫 執行主編 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內容概要《數字金融:未來已來》從數字資產、數字貨幣、數字金融三個維度,圍繞數字貨幣、區塊鏈金融、數據定價、數字版權保護、金融科技監管等數字金融前沿課題,進行深入探討。
  • 區塊鏈中國大會暨中部數字經濟產業化鏈改峰會助力數字經濟城市的...
    、金色財經、央鏈直播聯合承辦,鄭州大學中德智能製造培養基地(TEDUNET)、鄭投(中原數字經濟科創園)特別協辦,央鏈全球、物鏈芯工程技術研究院特別支持,並受到全球50家權威媒體、100家優質企業及200位行業大咖的大力支持。
  • 北京市網絡法學會副秘書長車寧:數字經濟平臺要拆除自我設限的...
    北京商報訊(記者 嶽品瑜 劉四紅)12月8日,由北京品牌協會、北京商報社主辦的2020年度(第六屆)北京金融論壇在京召開。會上,北京市網絡法學會副秘書長車寧在談及數字平臺經濟時指出,技術驅動及由此帶來的商業模式革新,再與市場痛點相結合,很容易帶來一個又一個顛覆式的業務、產品。理論上說,技術革新可能帶來賽道的重整和邏輯的變化,任何企業都不可能高枕無憂。由此,企業乃至社會一直處於高度興奮甚至緊張狀態。
  • WEST韋斯特交易所_驚豔襲來_塑造數字經濟新未來
    WEST韋斯特交易所_驚豔襲來_塑造數字經濟新未來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紛紛加大對區塊鏈的關注、支持和投入,這反映出區塊鏈的戰略重要性已成為普遍共識。對區塊鏈的重視程度也在持續增加,自2015年國家產業政策正式提及區塊鏈以來,5年間相關政策已經歷了4個階段的發展升級。
  • 諾獎得主斯賓塞揭示數字經濟下的財富分化:無形資產擁有權高度集中...
    本文為網易研究局與羅漢堂聯合出品的《新經濟思維繫列》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羅漢堂的首份研究報告《數位技術與普惠性增長》指出,中國的數位技術加速了電子商務、行動支付和金融科技(信用評估、資產管理、保險)領域的增長,婦女、窮人、少數民族和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在數字經濟中獲得賦能並享受享受技術帶來的低成本或免費服務,不發達和偏遠地區也能在市場進入方面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 火幣中國出席中國國際金融論壇 共話以區塊鏈構建數字金融新生態
    論壇以「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服務」為主題,圍繞新時期的金融創新與金融服務融合發展,科技如何支持「零接觸」金融服務,銀行、保險業數位化轉型與應用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袁煜明在現場發表演講數百名國內外金融監管機構高層、商業銀行及金融科技企業高管、行業專家學者等出席了論壇。
  • 周延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是增強數字驅動、保險服務能力的關鍵
    數字經濟是最熱的詞彙,如何把握好數字經濟發展這個脈搏,擁有數位技術,防範金融風險,更好的服務金融業、保險業轉型升級是我們要重要考慮的問題。第一,要全面地把握數字經濟時代的脈搏,分享數字紅利。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在國民經濟中佔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 沙特與華為將就數字經濟展開合作
    沙烏地阿拉伯與中國華為公司近日籤署諒解合作備忘錄,旨在加強沙特數字經濟發展以及信息與通信技術人才培養,助力沙特實現「2030願景」。沙特通信與信息技術委員會副主席艾哈邁德·賈博艾和沙特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濤20日共同籤署了該備忘錄。
  • 對話英國金融服務局前主席特納:中國資產是避風港嗎?如何保護錢包...
    在5月10日的「特別對話」環節,英國金融服務局前主席特納與羅漢堂秘書長、IMF金融科技顧問、螞蟻金服前首席戰略官陳龍展開討論。本環節由鳳凰網財經頻道金融主編龔奕潔主持。疫情期間一個深刻的社會變化是數字經濟加速影響經濟社會生活。阿里從非典中突圍,那麼誰能從新冠中突圍、成為下一個獨角獸?陳龍認為,有助於優化經濟參與者生產流程的科技企業。陳龍說,數位技術的本質是解決「距離」問題。特納指出,自動化、機器化是未來趨勢,但是這可能為「接觸」服務業帶來衝擊,進而為各國帶來就業問題的挑戰。
  • 銀行大咖復盤2020不凡之年:數字經濟與普惠金融逆風前行
    12月10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聯合百家成員銀行舉辦的「2020銀行數字生態與普惠金融峰會暨第十六屆中國電子銀行年度盛典」舉行。活動現場,來自監管部門、學術機構、銀行與金融科技企業的三百餘位業內人士出席本次峰會,共商數字經濟發展新策略,探尋數字普惠發展新思路。
  • 林建明: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 在數字中國的全景
    非常榮幸參加今天的論壇開幕式演講,來之前我認真看了過往幾屆論壇的主題,出現比較高頻的詞是「金融開放、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小企業」等,今天聽了其他嘉賓的演講,大家都提到了「金融科技、數字金融、綠色金融」等,很明顯看得出來今天主題發生了改變。我們更多講的是「金融科技」,今天,我就以「金融科技」企業身份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 數字經濟發展大勢不可逆轉 英國將在未來十年內發行央行數字貨幣
    世界經濟論壇:區塊鏈是可持續數字金融的關鍵據Cointelegraph 11月12日消息,世界經濟論壇(WEF)認為,區塊鏈代表了可持續數字金融的核心元素,即一種將新興技術與環保商業模式相結合的新範式。根據WEF周三發布的新報告,瑞銀高管Karin Oertli將區塊鏈技術、人工智慧、移動平臺和物聯網列為數字金融的基礎。
  • 解碼數字金融 加碼對公大有可為
    在專家們看來,數字金融並非是最近才產生的新鮮事物,因為金融產品本身就是數位化的,科技也是推動金融業一直向前的驅動力,只是在金融業的不斷迭代發展中,這一輪變革伴隨著科技對居民生活的改變而對金融業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數位化浪潮下解讀金融發展新趨勢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蓬勃,為各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 2020-2025年四大數位技術對數字經濟的影響
    1、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數字經濟是以數位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位技術為核心驅動力量,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
  • 張曉晶:制度與技術雙輪驅動推動金融創新|全球經濟危與機
    對此,南方日報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他表示,中國應加快完善數據權屬與監管制度,積極參與全球數據治理,實現技術和制度雙輪驅動創新發展。 中國槓桿率增速低於全球水平 南方日報:今年疫情以來,全球債務的總量以及結構呈現怎樣的變化?
  • 360周鴻禕:以橫琴為基地建設新型數字城市和國家級網絡安全大腦節點
    在這種力量下,一切都將實現數據化和數位化,包括工廠、電網、機器,乃至家庭、城市,從而創造出一個與現實世界密不可分、相互映射的數字世界,並最終實現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融合,帶動人類社會邁入數字孿生時代。 周鴻禕將網際網路上半場概括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網絡化,網際網路下半場則是政府部門和傳統企業的數位化,前者將實現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腦,後者將實現產業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