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題討論/性別之戰

2021-02-18 一起Arts

       三月女人月,我們即將結束這為期一個月的專題。在這一個月內,我們除了每年慣例的三八婦女節的特殊節慶之外,希望更多人能切實的關愛到女性,藉以「女性主義」為切入點,探討女性作為「人」在社會空間、歷史時間中的生存主題,由此我們的推文平臺也收穫了社會各界人士諸多的關注及反饋的建議與意見。女性主義,確實也並非只是涉及於女性的話題,它同樣含括了男性及兩性權利的平等性的話題,它是這個大時代的社會話題。

       最後一期,特別邀請來自各行各業的五位朋友探討女性主題的相關,大家從各個社會層面和自身視角提出了問題與思考,並不止於文學的本身形式,更多的是講述人文字背後的精神與訴求,以及誠實打開主觀之後的客觀展現。

      未來,期待會有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到男女平權的討論當中來,歡迎更多的發聲與探討。各個討論觀點均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讓我們與這個時代一同前行。

特邀作者:子盞、老村、陳效、夏夏、駱曉戈

配圖:丕雀

主題策劃、主編:

校對:

皮囊和靈魂的枷鎖

子盞(影視製作人,自由撰稿人)

        前些日子和友人聚會,談及近來網絡趣事,付諸一笑的多,惹人深思的也不少。友人說及自己的「人生大事」,姑且以「人生大事」為名,畢竟在現代社會,婚姻、家庭依然是凌駕於個人之上的,「無我」的文化傳統並不會因為西方「自我」的舶來主義而馬上發生本質的改變,也恰恰是這份「無我」成為了中華文明「千秋萬載」的重要根基。然而,這樣的「無我」也削減了人們獨立人格的選擇權,「孝為先」中的「傳宗接代」築起的高牆固若金湯,牢不可破。擁有生殖繁衍功能的女性群體,作為「傳宗接代」的重要承載者,如同《使女的故事》般,成為了移動的子宮,只是,這個移動的子宮有著相對自由和獨立的空間和人格。友人對於父母賦予她「移動的子宮」的定義極為不滿,又無可奈何,在幾番鬥爭和數月的獨立生活之後,也屈服於「女人,到底還是要有個男人才行」的信條中。我不反對婚姻和家庭,畢竟作為組成社會的基礎單位,也是生物繁衍生息的本能,被賦予不同社會分工的男性和女性,以族群的方式生存在這個地球生態之中,是物種延續的選擇。但是,隨著人類族群的擴大,弱肉強食的生態體系逐漸從不同物種蔓延至同類、家庭和性別之中,「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以及父權社會下的「三從四德」讓女性成為了家庭的附屬品,並順延至今。

        後又說起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句「好看的皮囊三千一晚,有趣的靈魂要房要車」,言語之間頗有認同之意,讓我不禁打了個寒磣。無論是「好看的皮囊」還是「有趣的靈魂」都將女性比作一種「玩物」,「皮囊」供人欣賞,「靈魂」供人玩樂。何時開始,女性的物化標籤竟到了這種地步,好像所有女性都被打上了價格條碼,只需要銀行卡有足夠的金額,打開付款碼掃一掃,便可以領走。雖然,這只是一句網絡用語,但這句話中所潛藏的男權至上意識,竟得到如此之多的擁有獨立社會人格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女性群體認同,呈現出的不正是社會對於男權話語的絕對捍衛,和不同性別主體對自我權責的群體無意識。向來,不大願意過多談及女性主義的事情,畢竟男女的平責平權問題涉及太廣,而又過於複雜,上有道德家庭的「泰山壓頂」,下有社會秩序的「撥亂反正」,加之從出生便被符號化的生命個體,對於自身權責的認知還有諸多的偏頗。這場沒有硝煙和絕對「敵人」的戰爭,必定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其艱苦絕不亞於長徵之旅。只是,而今面對看似平等實則暗濤洶湧的現狀,也不禁唏噓感嘆。前路漫漫,願生而為人,是一樁沒有性別枷鎖的趣事。

弱者非弱強者非強 / 寫在一個「女性主題」的面前

老村(戲劇人、電視人,本次專題參與討論的男性作者)

         這個約稿,使我很興奮,但又很糾結。女人呵女人,你偏偏又與男性同行。山道彎彎,有崎嶇,有曲折,「風景」這邊獨好。從英國莎士比亞到中國的湯顯祖,他們都是描寫女人的聖手,給人間留下了一長串令人感嘆又令人唏噓的篇章。但就是在這一幕幕一幕幕的後面,社會有關兩性的悲喜一直延續至今。

        我不願意記起這是發生在一年多前,還是在一個什麼時候。我國一位知名演員,圍繞他的一段離婚糾葛,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場「是非」之爭的鬧劇,眾說紛紜不可開交,「名人效應」發酵成風波,幾成一椿「社會事件」。直到前兩天還有媒體煞有介事地暴料「某某一部電影又分成8000萬,XX...」,語帶挖苦,極盡嘲弄,言下之意,那位貪財的某前夫人直落個一文不名。我看到這則新聞,當時就感到噁心、氣憤與驚異,我想這個事件早已時過境遷,為什麼在一些人的心裡還那麼梗梗於懷,「愛之深,恨之切」,好像這8000萬元之中暴料者也能分到一杯??不然為什麼對那女子還要這般窮追猛打?事情又要回到,這椿公案的事發當初,我當時就有發文,質問當事人,一椿普普通通的離婚案難道就不能好離好散,或私下解決或尋求法律途徑嗎?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難道非要把對方搞臭,抬不起頭做不起人嗎?為什麼視錢的地位那麼高,人的「地位」就那麼低?為什麼媒體就為了那麼一點點「點擊率」而幸災樂禍?非要將女方置之死地而後快呢?無獨有偶,事後我將當時的輿情整理了一遍,「倒女派」約佔百分之六十點四;「持中者」有百分之二十點七;「擁女派」卻屈指可數,坐實了「姦夫淫婦」,儼然好一個男人的天下!我想試問一下,假若果真如此,其結果,受傷受害者最終又會是誰呢?不難想像,一段時間過後,兩個可憐的孩子一輩子都背負著,生母是一個千年夫所指「貪財淫亂「的媽媽。實際上媽媽沒有了,心裡卻滋生了失落與恨,甚至是對社會的詛咒。這一切不知那位「明星「將來會作何感想?這種「正義「對他往後的日子是否會贏來安穩?

      其實女性地位及處境,在我國「硬指標」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極個別地區和地方仍為落後風俗所阻,這裡我就不一一介述。我們再來看看我國城市家庭的一般概貌,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夫人是佔絕對主導地位的支柱,「總理」兼"財政部長"遍地開花。無庸置疑,女人在家庭中的擔子是最重的,貢獻也最大。但是否也可以不那麼張揚,不那麼強勢,稍稍謙遜一點,略略溫柔敦厚一點點呢?其實「女性主義」的初衷,最完美訴求卻是「男女平等」和「男女平權」。相互尊重,互敬互愛,家庭與社會才真正和諧!從這個角度看「女性主義」不但是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

女權是為了人權

陳效(先鋒話劇編劇,作品《觸角》、《翁中嫁衣》、《沉默》等)

      

       當我們談到女性主義時,必不可少的會談到男權。其實很悲哀的,因為這個概念一直活在被對比中。但是我覺得,這個概念不應該被對比,比起對比,它更需要被包括吧。被包括在「人權」中,被包括在「生與活著的權利」當中。因為只有當能活著,所有的尊嚴、信念才成立。

      在中國很多地區,女孩子在出生時就是個錯誤,有的女孩被逼迫換器官給不同性別的親人,有的女孩被剝奪了學習的權利以致一生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有的女孩從出生就被拋棄,有的甚至連出生的資格都沒有。在我們極力吶喊著尊嚴,能不能給女孩多一點權利時,比我們破碎的這些人卻看不到,他們不知道他們沒有發聲的概念,因為她們不被允許。所以,請那些沒有因為性別問題而受到傷害的人感慨自己的幸運吧。

       

      珍惜這本身來之不易的自由,去呼吸,去接受人生那沒什麼了不起的痛苦,去選擇希望選擇的職業做希望成為的人。似乎因為這樣的幸運,因為「生和活著權利」的給予,人生可以試著努力一下。我們沒有因為性別而受到阻礙,所以好像,辛苦一點也沒有什麼關係的。


關於出軌的夢 / 自卑者無救贖

夏夏(資深律師)

        儘管表達本身可以放肆且私人,但考慮到我支持彩虹團的立場,在和公號所有者溝通對「性別之戰」這個題點的理解時,我還是提出了對暗含男女兩性觀的一點猶疑(理論界對性別的兩性劃分有爭議,認為性別有其多樣性;性取向則更多), 但公號所有者依然對我表示了鼓勵:女性主義不是要求女性擁有比其他性別更多的權利;在每個性別都能得到平等的人權保障的前提下,從女性平權的角度來談談你上次說的那個出軌之夢,這沒有問題。

        但坦誠說,要從一個雙雙出軌的夢境談到平權問題……如此為賦新詞式的上價值講道理擺邏輯舉例證,又哪能難倒一個有良好職業素養做了十年律師的人呢。

        所以,我準備嚴肅的給大家扯兩點:

     1.已婚男出軌小奶喵VS已婚女出軌小奶狗,並不叫平權,這叫開放式婚姻。小奶狗認為已婚女依然有吸引力而追求,已婚女也自信於自身魅力而不猜疑對方是否另有所圖,這才叫真正平權意識。心理健康組織Know Yourself做過一份調查,相當比例的人選擇無性單身,是出於對自己身體的不自信——在我國,女性似乎是這個群體的主力,甚至她們的家人也認為她們應該是:一個外國男性朋友問過我一個問題,他說我經常看到一個很好看的中國女生和一個不太好看的中國男生是戀人,我同事說,因為中國家長都會教育女兒說不要找好看的男朋友;所以,你們國家的人是覺得好看的男生有什麼問題麼?——嗯,大概就是擔心中看不中用吧。我說。

    2.過分糾結於愛情的消逝與婚姻的存續與否,還是自我評價體系出了問題。挽留、求和、報復……這些都隱含了自己並非獨立個體、需要通過他人與自己的關係才能驗證自我價值的低自尊意識,一旦跳脫於關係,就喪失自我肯定的能力。愛情是最應當平等的,婚姻其實也是。儘管愛情強調生理衝動而婚姻強調的是利益一致性,但這兩者的建立都是基於平等主體間的契約精神。所以這一個不愛了就去愛下一個、或自願為利益不離婚也都沒什麼問題。但從解放初期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的頒布,到2011年新婚姻法出臺司法解釋三,法律一直在平權道路上狂奔而某些女性的奴化倒退卻仿佛魔幻現實(女德班和AYAWAWA聽說過麼?)。當某些女性自動放棄在追求愛情/婚姻的過程中不喪失自我這樣的極低底線要求之後,我仿佛認為我們首先應該著力的是如何幫助她們建立自尊。

    畢竟,當外部環境愈加惡劣,每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我很害怕某天我的夢境不再是不可描述的出軌外遇,而是一部《使女的故事》活劇——我Gay蜜說,沒有任何權利是毋需爭取的;

而我說,Don't hate the game,hate the player.

她在哪裡,她是誰/一個有關《芳華》的故事

 駱曉戈(《女性學》叢書主編)

      電影《芳華》上映,當年的知青都開始回憶當年的青春,我當年一起下放的知青現在有一個微信群,最近群友們讀到網上走紅的一篇傳記,文章提到一位男生是下放在我們農場的文藝宣傳隊,才藝出眾被選拔去某軍區當文藝兵,又因出身不好落選,之後離開農場回到湖南的農村插隊當農民,當然很多人跟帖感嘆他的命運不幸,為他惋惜。

      按理說,我們應該是他這一段往事的見證人,可是大家傳閱他照片,都不知道所云?農場原本就是個右派和右派子女雲集之地,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群聊老半天總算有人記起——,在某隊呆過,應該是與一女生同行的白淨小生,農場不收他倆,應該是因為他們有同居關係,在場部送他們上車去清湖時,正巧有人在場,聽到那個女的說了句"誰能把我留下,我就同他好。"給人印象好深。

      那女生寸步不離小生,怕他男人飛了?

      文革是禁慾革命年代,當時好象有不成文的規定"禁止知青談戀愛」。

      當時從大學生畢業下放在場部當幹部的幾位,還給小倆口起了渾名:莫名其妙,連農場文化人都認為小兩口卿卿我我,行為舉止言行不可理解。

      這位男生在今天的傳記中被演繹成極左路線的犧牲者,才藝超人卻備受歧視的受害者,那位女知青呢?

      我在一次婦女研究同仁相聚的圓桌上講了這樣故事,我看到婦聯領導露出深思的神情,她問道,這是真的麼?我點點頭。我將這個故事放在三月女性話題「性別之戰」的結尾,是我確實想知道她後來去了哪裡,她是誰?

配圖: 丕雀(藝術家,定居大理)

本文及圖片未經平臺及藝術家授權不得擅自使用,謝謝

感謝各位師友的分享與支持!


歡迎關注「一起Arts」、 並把轉發本文的截圖發至公眾號後臺,每逢第8位讀者就有機會獲得精美書籍一本。

(本平臺最終解釋權)

□三月女人月,主題討論歡迎加入。

□往期專題,請點擊「閱讀原文」

達摩祖師:若以不知為知,則無所不知。不知之知,就是智者的智慧。不以藝文為藝文,則是我們「無所藝文」的態度。

相關焦點

  • 跨性別女性是不是「女人」,到底什麼才能決定?
    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任何嘗試提出和討論這一問題的場合都似乎最終演變成不可調和的爭吵[1] ,然而很少對這一爭議性議題進行理性的討論,甚至任何進行討論的企圖都會最終被雙方的語言暴力甚至實際暴力所破壞。可是,這問題背後卻可能涉及到女權主義中十分重要的議題,例如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性別,如何處理性別與身體的關係,特別是性別與生理性別和性別認同的關係。
  • 線上遊戲女性玩家性別認同與角色塑造關聯性之研究
    (三)研究實施與資料分析本研究以線上遊戲及女性玩家為研究主題,因此將問卷網址放置於以電腦遊戲與線上遊戲為討論主軸的網站: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的學術研究區(二)研究討論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依序討論受試者的性別認同與角色塑造、性別認同與角色性別之關聯性、性別認同與角色職業之關聯性以及性別認同與角色外貌形象之關聯性。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混淆性別多樣化實踐與同性戀非常常見,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中。這種混淆部分地植根於這一事實,即性別與性傾向在許多社會都被視為緊密相關的。如果一位跨性別者選擇從男性變成女性,但變性之後依然受女人吸引,以社會的眼光來看,這就不只是從男性變為女性,也是從「直的」變成了同性戀者—即便事實上她的性取向沒有發生實質變化。
  • 女性主義的發端與性別不平等的起源
    因而本文將著重討論女性主義思潮形成的起源,以及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人們不斷探討的話題,即性別不平等的起源。當然,對於這一問題的探討目前還在繼續,因而本文並不能給出一個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但是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會對於現下接受度較高且熱門的理論進行梳理。希望通過這樣的討論,可以為大家提供有關這一內容相對客觀的論述。
  • 跨性別女性主義:最新哲學進展 / 翻譯
    不幸的是,哲學這一學科在跨性別女性主義的方向上進展非常緩慢。即使在女性主義哲學內部,其發展與過去20年間對其它跨學科的跨性別研究的井噴式發展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然而需要肯定的是,女性主義哲學中的確有著相關研究,如今則在湧現相關的文獻。本文的目標即是描繪女性主義哲學對跨性別議題的一些最新討論。
  • 女性解放與跨性別女性主義
    [1] 自我認同為女性者及非二元性別者都可以參加這些活動,但這一點激怒了所謂的「性別批判論女性主義者」,她們拒絕了「性」可以被「性別」所吸納的主張,聲稱改變一個人出生時被委任的性別從根本上說是不可能的。
  • 林樹明 | 跨性別對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之迴響
    跨性別對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之迴響 林樹明           (原文刊載於《紅杉林》2008年第3期)          李小江等人主編的《性別與中國》一書,收集了1992年2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召開的「用性別觀念分析中國:婦女、文化與國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這些論文主要出自西方學者之手,論題廣泛,「將婦女研究、中國研究與歷史研究、文化研究熔於一爐」,「使得一整部中國史因此煥然一新」,不少論題是國內學者尚未涉足的,提出了不少新見解。
  • 專訪|楊瀾:性別平等不僅是正義之選,也是聰明的選擇
    楊瀾【對話楊瀾】澎湃新聞:關於全職媽媽算不算獨立女性有很多討論,今天你的主題演講裡也提到張桂梅校長,所以我想問下你的觀點,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楊瀾: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在探討,女性的家務勞動沒有算在我們世界的經濟總產量當中是非常不公平的,但同時當每一個家庭主婦的工作都用一位家庭保姆來從事的時候,她創造的價值就會被計入到GDP當中。所以我們需要對這個進行重新的討論。
  • 顏色的「性別」:粉色之於男性是怎樣一種存在
    在討論男孩該不該玩粉色玩具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粉色之於男性是怎樣一種存在。如今普遍的看法是,粉色代表溫柔、嫵媚,是女性的符號色,男性穿戴和使用粉色則被認為不夠具有陽剛的氣質。但事情並不一直都是這樣。18世紀一些歐洲人認為,粉色是被稀釋的血液的顏色,如果想擁有男子氣概,那就穿粉色。
  • 跨性別男性與跨性別女性
    簡-談(10 )跨性別男性與跨性別女性
  • 英文精讀|性別歧視言論:在線強化女性刻板印象
    我們認為,針對女性的攻擊性推文試圖強化傳統的性別規範,尤其是那些與理想化的女性特徵相關的規範。此外,傳播這種敵對信息的人很可能是為了提高他們在支持者群體或更廣泛的社會受眾中的社會尊重和認可。性別歧視的網絡騷擾不是隨機發生的,換言之,它本質是戰略性的,旨在加劇性別不平等。
  • 賀桂梅、張莉:關於四十年來中國女性文學與性別文化的對談
    ——編者·············大眾文化裡的性別覺醒與性別盲點賀桂梅:我想在我們的討論中插入兩個話題性的討論。一個是今年的《都挺好》這部電視連續劇。賀桂梅:我感覺在網絡文學的空間裡,形成了某種值得注意的女性文化空間。網絡文化的區隔化很強,從而形成了某些特定人群包括女性的社區,當然也是虛擬性的。其中有被稱為性向(男性向和女性向)的文化空間。其中提出的一些性別議題和寫作方式可以進一步討論。特別是在這些網絡空間活動的人群主要是80後獨生子女這一代,有比較樸素的性別平等意識。
  • 漫威未來之戰開發者來信:銀河護衛隊主題降臨,世界首領獎勵刷新
    開發者來信在下一次更新中,將會增加很多特工期盼已久的新主題任務「銀河護衛隊」。新增角色的同時,還將增加一段時間沒有進行更新的制裁者與星爵的新制服。除此之外,包括世界首領挑戰記錄初始化及獎勵更新,特工們所遭受的不便事項的改善也將一起進行。· 銀河護衛隊主題任務更新本次更新將增加新主題任務「銀河護衛隊」。
  • 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性別話題一直是社會上的熱議話題,近期的影視劇比如《致命女人》《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天空之城》以及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BBC的紀錄片《日本之恥》等,都將性別議題再一次呈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比如:適齡年齡的女性一定要結婚生子嗎?社會對於婚內男性出軌的苛責程度遠遠低於女性,這合理嗎? 在家庭內部夫妻之間親子之間、代際之間的相處有怎樣的處事智慧呢?
  • 跨性別女性牽動了誰的神經
    然而跨性別女性的出現,讓順性別男性發現自己的男性特權並不是不可改變的,一個生理男性是可以服用雌性激素和進行性別重置手術成為女性的,這種成為弱者的可能性和對失去性別特權的恐懼成了順性別男性恐懼甚至霸凌跨性別女性的原因。
  • 《陳芊芊》劇情疑似含沙射影肖戰事件,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
    比如幾個男丁在討論讀書的事情:想讀書,沒那個命啊,還不如想著找個好人家。聽這話是不是很熟悉?不可否認,在一些不太發達的城市或者偏遠農村,對女孩讀書是有偏見的,還會經常說:讀那麼多書幹嘛,遲早都是要嫁人生子的。而劇裡的反向設定,則狠狠諷刺了現實一把。
  • 被建構的性別:女性主義視角下的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作為一種交互性、身臨其境感特別強烈的媒介,從誕生之日開始就反映現實並建構人類的社會現實,且相比起其他媒介有著更為明顯的性別色彩。女性角色在進入電子遊戲後,往往或被「他者化」為一個刺激和滿足男性慾望的客體,或成為充當男性身份確認的道具,或成為男性自戀型審美趣味的對象。
  • 臺灣小學男生擔心粉紅口罩引發的性別教育討論
    「顏色沒有性別,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卡通影片,就是粉紅豹。」陳時中對媒體說。但是有關粉紅色口罩的討論,仍在臺灣蔓延。臺灣省長蔡英文跟進,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表示「不管男生或女生,粉紅色都是很棒的顏色」,臺政府各大部門包含教育廳及外交廳等單位也紛紛在社交網站上,將單位識別圖案改為粉紅色表達支持。
  • 成為女性,忘記女性:性別觀念裂隙中的文學書寫是否可能?
    女性意識的覺醒建築了屬於女性的文學房間,即使父權依舊不停地試圖把它拆得七零八散,傳統已然形成,更大的危險來自於內部——作為反思視角的性別意識在拆解過往文學之時,也在拆解自身,這是一場不斷建造與拆除、記錄與塗改的遊戲,而男性往往不覺得自己需要參與。
  • 「性別+」巡講分享會徵集承辦方(2016年5-12月)
    性別議題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人們不會意識到其存在和重要性。基於此,我們將邀請多位專注於性別平等、婦女權益等領域的女青年,以「性別+」為主題,通過演講、分享會、工作坊等形式,來和大家一起聊聊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性別問題,提供一種新穎的社會性別視角,普及性別平等的理念,以及如何鑄就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