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生活,我們不難發現,熟人之間總是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一個人的朋友大多數都跟自己是同性別的;一個優秀家庭的孩子往往也很優秀;一對夫妻的相似之處則更多,他們的學歷、愛好、背景、身高等,大多數都是相似的居多。熟人之間之所以有這麼多相似之處,歸根結底是心理作用的結果,心理學解釋為「相似效應」。
相似效應,即人們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由於相似效應的存在,才有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一個成功人士,他的朋友大多數也是成功人士。一個高學歷的人才,他的朋友多數也是高學歷。一個喜歡運動的人,那麼他的朋友也大多數都熱愛運動。甚至找終身伴侶的時候,與自己相似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自己的好感。
相似效應的原因
一方面,與自己相似的人彼此的思想和條件大致相似,從而產生矛盾的機會較少。自己的行為和看法更容易被對方所接受,對方的能力,資源,外貌等,都與自己相似,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平衡感,自己也更容易接受對方。例如: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朋友大多數也都是同年級,小學生與初中生經常一起玩的情況少見。一個熱愛時尚的人和一個思想保守的人怎能有共同話題呢?雙方定會認為對方是不可理喻的。從心理學角度看,相似的人更能被彼此接受和認可。
另一方面,相似的人擁有共同話題或愛好,因此更容易聚在一起構成一個團體。如:大學裡的社團,各行業的圈子和同一地區的人們。由於這個團體裡的人都是和自己相似的人,團體裡的環境會讓我們更加舒適。久而久之,人們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從而增加了成員之間的相似性。
相似效應的應用
由於相似效應,人們總是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當我們想進入某個圈子或者想與他人成為朋友時,可以先從自身上改變,讓自己達到相應的條件後才更容易達到目的。如果想讓自己的朋友都是優秀的人,那麼首先把自己變得優秀。馬雲曾說:抱怨沒有用,改變自己比改變世界更容易。
通過社交心理學知識,我們能知曉與人相處的基本規律,以至於維護現有的人際關係,從而在社交上獲得成功。由此看來,掌握心理學基本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大家覺得相似效應準確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感謝讀者耐心地閱讀,祝您一切順利!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