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一院重症醫學科醫生盧應:參加這場特殊的戰鬥,終生難忘

2020-12-21 騰訊網

作為吉大一院第五批130人隊伍中的一員,盧應沒想到這場戰鬥會如此艱難。如今,她已在武漢堅守了一個多月,「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是舉全國之力抗擊疫情,每一個人都不是自己在戰鬥。願擷一仙草,眾生皆安然。」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盧應是一位「逆行者」。立春剛過,十五未到,她作為作為吉大一院第五批130人隊伍中的一員,奔赴武漢。疫情發生後她用行動踐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記得大年初一,接到科主任的電話,院裡準備分批組織醫護人員支援湖北,我作為後續隊員隨時待命。」盧應回憶最初接到馳援武漢通知時的情形,「接到電話,愛人很興奮,全然不顧我的恐懼和緊張,一個勁地鼓勵我,說:這種形勢,急救、呼吸、重症科的醫護人員肯定是少不了,躲是躲不過的,全國會調集這些專業力量支援湖北武漢,而且參加這樣重大的抗疫任務,將會是自己寶貴的人生財富,值得回味一輩子,兒子也會為你驕傲。」愛人是警察,2008年參加了汶川抗震救援,他一直為自己有這樣的經歷感到自豪。

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 辦法總比困難多

雖然盧應知道會面臨很多的困難,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武漢救治病人的第一道難關竟然是語言的溝通。患者入院問病史,每天查房問診,聽不懂患者的武漢話,好多患者和家屬也聽不懂東北的普通話,交流的障礙,讓大家都很焦急。「一次問病史,我沒辦法叫來了一個同濟本院的小護士幫忙。靠聽的不行,就靠文字看,與歲數大的患者靠寫字,我們醫療組還與部分患者及家屬建立了微信群,終於實現了彼此溝通順暢。」

困難遠遠不止交流上的障礙。「醫院收治的一位老年患者既往有帕金森病史,耳背,反應遲鈍,由於心情煩躁待不住,不僅不帶口罩、不躺著、不吸氧,還要出病房,大大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暴露風險。但我們沒有不耐煩,耐心細緻地做患者工作。為了改善患者氧合、減少氧耗、保護臟器功能,我們給予鎮靜治療的同時還請了心理科醫生會診,改善患者的焦慮狀態。這樣就必須更加密切的監測病情的變化。從發現患者病情惡化的趨勢,到插管有創呼吸支持,這一系列過程,在這個特殊時期變得尤為不易。觸診患者肢端皮溫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在這裡都變得極其困難。為了減少交叉感染,觸診患者之前要手消毒,等手上的消毒液幹了、不涼了,才能接觸患者。同時由於帶了3層手套,觸覺變得十分不敏感,要反覆的觸診確認。經過17天的努力,患者的病情終於有改善了,成功的撤機拔管。但這又是一個新的治療階段的開始……」

「取鼻咽拭子,暴露的風險大,需要三級防護,在平時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再帶頭罩。隔著眼罩、面屏和頭罩看東西,再加上眼罩上的霧氣,視野很快就變得模糊了。取鼻咽拭子操作雖然不難,但非常憋悶,第一次做,連著取了6個標本,憋的我喘不過氣來。但每次看到患者呼吸平緩、體溫穩定,肺CT明顯吸收改善,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我心裡感到特別興奮,為治療小組付出的努力見到效果感到欣慰。」看到每一個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好轉,都意味著醫生們距離這場戰疫的勝利近了一步。盧應說:「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戰鬥,我相信我們能贏。」

從忐忑到有序 慢慢適應了武漢的生活

「從初到武漢時的不安、忐忑、焦慮,到慢慢地變得平和、有序和自信。駐地的衛生防護、病房的感染控制、診療操作方案、標本採集流程……一項一項學習、一樣一樣理順,不敢有一絲一毫放鬆,因為大家都明白,一點點疏忽和大意,都可能引發整個團隊的安全風險。經過短暫的培訓,我們就立即投入了工作,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就是我們這一批醫療隊的戰場。療區設置了50張床位,不到半天時間就收滿了,全部都是重症或危重症患者,年紀幾乎都在60歲以上。記得第一次進入療區的病房,伴隨著通風機呼呼的聲音, 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做什麼都要慢慢來,瞬間就體驗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盧應說,「開展抗疫治療,一切都在摸索、適應、調整,沒有什麼是不會做的,什麼都可以從頭學。這是一場全新的挑戰——全新的疾病、全新的救治理念。這是我們從未經歷過的災難——不論是病人、還是救護者,每一個人都承受著心理、精神、身體的衝擊。每次從病房出來,都需要進行標準的消殺全流程,一件一件慢慢地脫掉手套、面屏、護目鏡、口罩、防護服、帽子、隔離服、鞋套,從病房到清潔區,足足需要操作進行30次的『手衛生』!從醫院回到駐地,每一個人又需要做一輪駐地防護流程,消毒、洗澡、洗衣服、打掃衛生。不論多累,都得把這套流程一絲不苟地進行完才能坐下來休息。」

令她欣慰和自豪的是,新聞報導上說,全國支援湖北的42000餘名醫護人員,無一例被感染。這一奇蹟的創造,首先得益於每一個團隊、每一位成員、每一道環節的嚴謹和細緻。能夠參加這場特殊的戰鬥,對於盧應是難得的人生歷練和心靈洗禮。

在他鄉同樣感受到家的溫暖

晚上開疑難病例討論會,在有限的時間間隙,帶隊的呂院長特地為正趕上生日的她和同事兩個人一起過生日,大家唱生日快樂歌,吹生日蠟燭,吃生日蛋糕。驚喜之餘,是深深的感動。這是人生最有意義的生日。

「心臟病中心主任鄭楊教授是我們第2醫療小組的組長,老師雖然已經60多歲,但渾身充滿了幹勁。無論患者病情輕重,堅持每天查房,即使是小組剛下完夜班,早上也要再去療區或者通過視頻觀察患者狀況。從她每天的工作安排上,你能深刻地體味到,大醫精誠,醫者仁心,她是時時刻刻把病人掛在心上,是醫療隊所有人的榜樣。」

每天,在醫院療區的崗位上,你能感受到患者和家屬對治癒越來越清晰的信心;在醫院與駐地每日往返的車上,你能看到沿途街路細微的變化;在駐地房間的窗前,你能放眼看到視野及處城市日漸湧起的勃勃生氣。是的,天氣暖了,草木綠了,櫻花開了,春意更濃了。

前幾天,盧應兒子的班主任在家長微信群裡發了一篇文章——《疫情時期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許多時候,暫停,不是一件壞的事情。在國家有難的時候,以家庭為單位,讓家長和孩子們一同關注家庭對社會的貢獻,關注社會發展的進程,深刻的理解學習與生活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義,理解人的生命高於一切。這樣的『暫停』對於學生的成長而言一定是良性的,這樣的『暫停』不會直接讓孩子們多背幾個單詞,多做幾道題目,但在正向引導下一定會提升孩子們對學習意義的認知和為了參與社會而點燃學習的熱情,這樣的『固本』對孩子的影響一定是長久而深遠的。」她也在想,在家裡上網課的兒子,真的能理解生命的意義嗎?真的能體會歲月安好的背後,各行各業的人們的付出嗎?

在武漢待了這麼久,盧應非常感慨,「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我們總能看到,患者的子女每天給患者送來米湯和牛黃安宮丸,還是用水融好的一管,方便讓護士直接鼻飼。總能看到凌晨路燈下環衛工人井然有序地打掃街道,讓這個城市始終一如既往,整潔如初。總能看到社區員工、交通警察、快遞員、志願者……不論風雨,堅守崗位,一絲不苟。從他們那裡,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普通人內心蘊藏的力量,每一個平凡人眼中充滿的堅毅。從他們那裡,你能真正地明白,一個精神燦爛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園;一個精神燦爛的群體,可以活成一種傳奇。」

加油,武漢!祝福,這座英雄的城市!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墨

圖片由醫院提供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張楠    審校:張飲楊

主編:馬楠    監製:姜乃波

相關焦點

  • 吉大一院醫療隊馳援滿洲裡
    15日晚,吉大一院接到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緊急通知,根據內蒙古滿洲裡口岸防境外輸入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連夜組建醫療隊馳援滿洲裡執行醫療救治任務。這是我省目前派出的第一支赴滿洲裡醫療隊。
  • 吉大一院重症醫療隊轉戰武漢肺科醫院
    繼3月27日吉大一院重症救治醫療隊負責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棟10樓東療區患者清零之後,從今天開始,醫療隊全體134名醫療隊員轉戰武漢肺科醫院接管重症監護病房繼續戰鬥。在這50天裡,吉大一院醫護團隊與同濟醫院同仁緊密配合,在領隊呂國悅副院長帶領下,全體隊員全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梳理流程及管理架構、制定並不斷調整治療方案、開展遠程多學科會診、智慧醫療、積極創新發明、全程精細化管理、責任制整體護理、全面照護和心理關懷、危重症救治技術應用及護理……每一天都在緊張、充實、感動中度過,每一位患者的痊癒出院都凝聚著醫療隊隊員的智慧和汗水。
  • 「滿月」|吉大一院首批醫療隊在武漢的30天
    吉大一院首批援武漢醫療隊由8名醫生和26名護士組成,自1月26日出發馳援武漢,已連續工作30天。他們作為吉林省首批援武漢醫療隊及首批進駐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支援醫療隊,負責該院區第一個改造完成的隔離病區,專門收治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截至目前,已救治85名患者,痊癒出院39人。
  • 吉大一院支援滿洲裡醫療隊返長
    吉大一院支援滿洲裡醫療隊11名隊員結束為期30天的高強度抗疫工作,4日返長休整。這11名隊員分別來自吉大一院感染症科、重症醫學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檢驗科、基因診斷中心和感染控制部。
  • 吉大一院吉大二院重症救治醫療隊兵分兩路 繼續堅守武漢最前線
    3月29日,根據國家衛健委的統一安排,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堅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一路調往武漢市肺科醫院,整建制接管一個療區。在這50天裡,吉大一院醫護團隊與同濟醫院同仁緊密配合,在領隊、副院長呂國悅帶領下,全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梳理流程及管理架構、制定並不斷調整治療方案、開展遠程多學科會診、智慧醫療、積極創新發明、全程精細化管理、責任制整體護理、全面照護和心理關懷、危重症救治技術應用及護理……每一天都在緊張、充實、感動中度過,每一位患者的痊癒出院,都凝聚著隊員們的智慧和汗水。
  • 開發小程序、電子評估表 吉大一院這支抗「疫」隊伍科技感滿滿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吉大一院」)相繼派出7批共214名「精兵強將」千裡奔襲,馳援武漢前線。其中,由副院長呂國悅帶隊的吉大一院第五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共有134名醫護人員出戰,是此次吉大一院派出醫療隊中人數最多、學科門類最全的醫療隊。如何在盡最大努力提高治癒率的同時確保醫護「零感染」?科技感滿滿的數位技術產品成為吉大一院的抗「疫」利器。
  • 吉大一院在武漢建起ICU
    兩千公裡之遙吉大一院與時間賽跑——11日,一輛滿載無創呼吸機等醫用設備及酒精、消毒液等醫用物品的急救車從吉大一院星夜出發,開赴武漢;14日,兩輛滿載ECMO、呼吸機、監護儀、輸液泵等重症救治所需醫療物資的車輛再從長春出發,全速趕往武漢;15
  • 重醫附一院感染科一線醫生的戰「疫」自述
    疫情當前,一線醫生是如何戰「疫」的,備受公眾關注。今天,我們邀請重醫附一院感染科賈蓓醫生來講講他們所在的重慶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醫療救治第6組的相關工作是如何開展的?以下是他們的自述:2020年的春節註定是所有中國人一生中刻骨銘心,永世難忘的春節!
  • 最美逆行天使——吉大一院護理尖兵戰「疫」記
    在這支龐大的隊伍中,吉大一院護理團隊猶如一顆來自北方的明珠,無論是在武漢抗疫一線,還是在醫院的防控前方,都閃著耀眼而溫暖的光芒。在時刻堅持「用十二分努力把事情做好」的護理團隊「領頭雁」、吉大一院李虹彥副院長的帶領下,這支「召必來、來能戰、戰必勝」的隊伍堅毅勇敢、訓練有素、耐心周到,再現了當年迎戰非典疫情時的氣魄,彰顯了參與汶川地震救援的擔當,他們和醫生一起並肩戰鬥,不懼艱險,勇往直前。臨危受命,責任在肩—神經內科副護士長擔任吉林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長牢記使命,步伐堅定!
  • 吉大一院前後方開展多學科遠程會診合力救助武漢重症病患
    12日,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遠程會診平臺上傳來了吉大一院援武漢醫療隊領隊、吉大一院副院長呂國悅的畫面和聲音。為了更好救治武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一場長春與武漢的「隔空」會診開始了。據呂國悅介紹,9日晚21點,吉大一院第五批援武漢醫療隊正式進駐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院區B座10樓東區重症療區,收治了第1位新冠肺炎病人。
  • 吉大一院援鄂醫療隊最後一批隊員平安回家
    4月22日,吉大一院139名白衣戰士在長白山休整結束。簡短而隆重的歡送儀式後,隊員們親手在長白山抗疫英雄林種下了樹苗。綠意盎然的樹木像每一位白衣英雄一樣,經風傲雪,逆風挺立!嘹亮的口號聲劃破天際,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二批援武漢醫療隊5名成員,以及由第五批、第六批合併開展新冠肺炎救治工作的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重症救治醫療隊的134名成員陸續下了大巴車,進入了眾人的視野裡。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下,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最後一批馳援武漢的白衣戰士結束了為期14天的隔離休養,重新回到了大家庭的懷抱!吉大一院黨委書記佟成濤主持歡迎儀式。
  • ...記重醫附一院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景侖 - 陳英 喻芳
    身著白袍「戰」孝感——記重醫附一院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景侖陳英 喻芳二月的孝感。風,還帶著絲絲涼意,窗外的陽光已暖上心頭。這位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在凌晨3點才放下筆和電話,用一整晚的時間完成了一位湖北孝感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診療預案。七點多,劉景侖被驚醒。因為昨日ECMO(俗稱人工心肺)支持的患者出現兩次嚴重低氧,他驚出一身汗。又沒休息好!
  • 吉大一院二部檢驗科順利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ISO 15189...
    吉大一院二部檢驗科於2019年通過了國家認可委ISO15189臨床醫學實驗室認可的初評審,2020年8月28-30日,由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委託的專家組一行5位專家蒞臨吉大一院二部,對檢驗科進行了為期三天的監督評審。
  • 國內著名光學工程專家於前洋教授從吉大一院胸外二科治癒出院
    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胸外二科順利為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器械與物理研究所總工程師、國內著名光學工程專家於前洋教授完成手術治療,於教授已於近日康復出院。於前洋教授近八十高齡,多年來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並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科學人才。在一次例行體檢中,於前洋教授查出右肺中葉佔位。為求進一步診治,於老教授慕名就診于吉大一院胸外二科崔有斌主任醫療團隊。
  • 名院周報 | 多家醫院發力全科醫學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呼吸與重症醫學科羅紅教授、心血管外科臨床基因中心譚志平研究員為該論文的並列通訊作者,呼吸與重症醫學科在讀博士研究生楊丹暉、助理研究員郭婷醫生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CARD10基因純合突變與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相關。
  • 吉大一院康復科重要通知!
    吉大一院康復科 2020年12月4日 康復科簡介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康復科始建於1953年,是集康復治療、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服務信息、康復工程及社會服務指導為一體的綜合康復機構。
  • 吉大一院重要發布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吉大一院重要發布 2021-01-13 2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醫大二附院重症醫學科孫立群——把命懸一線的病人「拽」回來
    南醫大二附院重症醫學科孫立群——把命懸一線的病人「拽」回來  南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攝在馳援武漢的江蘇醫護戰隊中,重症救治力量是擔任主攻的「特種部隊」,而來自南京的南醫大二附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孫立群又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女性,為了不讓病患掉入深淵,她每天「在懸崖邊與死神拔河」,憑藉果斷處置和專業技術讓眾多患者轉危為安。2月23日,江蘇省人社廳、省衛健委出臺表彰決定,授予孫立群等9人「江蘇省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 【重醫一院 基層黨建】疫情就是命令:重醫附一院感染科抗「疫」記
    疫情爆發後,重醫附一院第一時間部署在感染科設置隔離病房,把整個6號樓作為隔離區,6號樓5、6、7樓設置為隔離病房,4樓是醫護人員休息區,3樓作為結束出隔離病房工作,進入醫學觀察期的區域。湖北戰場: 三名醫生先後支援孝感、武漢 從今年年初開始,重醫附一院有四批援鄂醫療隊到抗「疫」前線湖北戰場支援。在守護重慶之餘,重醫附一院感染科派出三名醫生隨醫院第一批和第四批援鄂醫療隊到湖北武漢、湖北孝感阻擊新冠肺炎,他們是章述軍、蔡佳和羅華婷。
  • 吉大一院「五朵金花「奔赴援鄂前線
    我們5個人都有很豐富的神經內科重症護理經驗,在接到通知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不約而同地報了名,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技術配合醫生救治更多的患者。」34歲的溫馨看著同伴們身邊送行的家人,神情有些落寞。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從報名到即將出徵武漢,她都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父母,「雖然知道父母會理解,但不想他們為我擔心,等到了武漢再跟他們聯繫。我一定會盡最大努力完成任務,平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