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吉大一院第五批130人隊伍中的一員,盧應沒想到這場戰鬥會如此艱難。如今,她已在武漢堅守了一個多月,「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是舉全國之力抗擊疫情,每一個人都不是自己在戰鬥。願擷一仙草,眾生皆安然。」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盧應是一位「逆行者」。立春剛過,十五未到,她作為作為吉大一院第五批130人隊伍中的一員,奔赴武漢。疫情發生後她用行動踐行自己的職責與使命。「記得大年初一,接到科主任的電話,院裡準備分批組織醫護人員支援湖北,我作為後續隊員隨時待命。」盧應回憶最初接到馳援武漢通知時的情形,「接到電話,愛人很興奮,全然不顧我的恐懼和緊張,一個勁地鼓勵我,說:這種形勢,急救、呼吸、重症科的醫護人員肯定是少不了,躲是躲不過的,全國會調集這些專業力量支援湖北武漢,而且參加這樣重大的抗疫任務,將會是自己寶貴的人生財富,值得回味一輩子,兒子也會為你驕傲。」愛人是警察,2008年參加了汶川抗震救援,他一直為自己有這樣的經歷感到自豪。
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 辦法總比困難多
雖然盧應知道會面臨很多的困難,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武漢救治病人的第一道難關竟然是語言的溝通。患者入院問病史,每天查房問診,聽不懂患者的武漢話,好多患者和家屬也聽不懂東北的普通話,交流的障礙,讓大家都很焦急。「一次問病史,我沒辦法叫來了一個同濟本院的小護士幫忙。靠聽的不行,就靠文字看,與歲數大的患者靠寫字,我們醫療組還與部分患者及家屬建立了微信群,終於實現了彼此溝通順暢。」
困難遠遠不止交流上的障礙。「醫院收治的一位老年患者既往有帕金森病史,耳背,反應遲鈍,由於心情煩躁待不住,不僅不帶口罩、不躺著、不吸氧,還要出病房,大大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暴露風險。但我們沒有不耐煩,耐心細緻地做患者工作。為了改善患者氧合、減少氧耗、保護臟器功能,我們給予鎮靜治療的同時還請了心理科醫生會診,改善患者的焦慮狀態。這樣就必須更加密切的監測病情的變化。從發現患者病情惡化的趨勢,到插管有創呼吸支持,這一系列過程,在這個特殊時期變得尤為不易。觸診患者肢端皮溫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在這裡都變得極其困難。為了減少交叉感染,觸診患者之前要手消毒,等手上的消毒液幹了、不涼了,才能接觸患者。同時由於帶了3層手套,觸覺變得十分不敏感,要反覆的觸診確認。經過17天的努力,患者的病情終於有改善了,成功的撤機拔管。但這又是一個新的治療階段的開始……」
「取鼻咽拭子,暴露的風險大,需要三級防護,在平時二級防護的基礎上,再帶頭罩。隔著眼罩、面屏和頭罩看東西,再加上眼罩上的霧氣,視野很快就變得模糊了。取鼻咽拭子操作雖然不難,但非常憋悶,第一次做,連著取了6個標本,憋的我喘不過氣來。但每次看到患者呼吸平緩、體溫穩定,肺CT明顯吸收改善,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我心裡感到特別興奮,為治療小組付出的努力見到效果感到欣慰。」看到每一個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好轉,都意味著醫生們距離這場戰疫的勝利近了一步。盧應說:「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戰鬥,我相信我們能贏。」
從忐忑到有序 慢慢適應了武漢的生活
「從初到武漢時的不安、忐忑、焦慮,到慢慢地變得平和、有序和自信。駐地的衛生防護、病房的感染控制、診療操作方案、標本採集流程……一項一項學習、一樣一樣理順,不敢有一絲一毫放鬆,因為大家都明白,一點點疏忽和大意,都可能引發整個團隊的安全風險。經過短暫的培訓,我們就立即投入了工作,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就是我們這一批醫療隊的戰場。療區設置了50張床位,不到半天時間就收滿了,全部都是重症或危重症患者,年紀幾乎都在60歲以上。記得第一次進入療區的病房,伴隨著通風機呼呼的聲音, 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做什麼都要慢慢來,瞬間就體驗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盧應說,「開展抗疫治療,一切都在摸索、適應、調整,沒有什麼是不會做的,什麼都可以從頭學。這是一場全新的挑戰——全新的疾病、全新的救治理念。這是我們從未經歷過的災難——不論是病人、還是救護者,每一個人都承受著心理、精神、身體的衝擊。每次從病房出來,都需要進行標準的消殺全流程,一件一件慢慢地脫掉手套、面屏、護目鏡、口罩、防護服、帽子、隔離服、鞋套,從病房到清潔區,足足需要操作進行30次的『手衛生』!從醫院回到駐地,每一個人又需要做一輪駐地防護流程,消毒、洗澡、洗衣服、打掃衛生。不論多累,都得把這套流程一絲不苟地進行完才能坐下來休息。」
令她欣慰和自豪的是,新聞報導上說,全國支援湖北的42000餘名醫護人員,無一例被感染。這一奇蹟的創造,首先得益於每一個團隊、每一位成員、每一道環節的嚴謹和細緻。能夠參加這場特殊的戰鬥,對於盧應是難得的人生歷練和心靈洗禮。
在他鄉同樣感受到家的溫暖
晚上開疑難病例討論會,在有限的時間間隙,帶隊的呂院長特地為正趕上生日的她和同事兩個人一起過生日,大家唱生日快樂歌,吹生日蠟燭,吃生日蛋糕。驚喜之餘,是深深的感動。這是人生最有意義的生日。
「心臟病中心主任鄭楊教授是我們第2醫療小組的組長,老師雖然已經60多歲,但渾身充滿了幹勁。無論患者病情輕重,堅持每天查房,即使是小組剛下完夜班,早上也要再去療區或者通過視頻觀察患者狀況。從她每天的工作安排上,你能深刻地體味到,大醫精誠,醫者仁心,她是時時刻刻把病人掛在心上,是醫療隊所有人的榜樣。」
每天,在醫院療區的崗位上,你能感受到患者和家屬對治癒越來越清晰的信心;在醫院與駐地每日往返的車上,你能看到沿途街路細微的變化;在駐地房間的窗前,你能放眼看到視野及處城市日漸湧起的勃勃生氣。是的,天氣暖了,草木綠了,櫻花開了,春意更濃了。
前幾天,盧應兒子的班主任在家長微信群裡發了一篇文章——《疫情時期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許多時候,暫停,不是一件壞的事情。在國家有難的時候,以家庭為單位,讓家長和孩子們一同關注家庭對社會的貢獻,關注社會發展的進程,深刻的理解學習與生活的意義,讓孩子們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義,理解人的生命高於一切。這樣的『暫停』對於學生的成長而言一定是良性的,這樣的『暫停』不會直接讓孩子們多背幾個單詞,多做幾道題目,但在正向引導下一定會提升孩子們對學習意義的認知和為了參與社會而點燃學習的熱情,這樣的『固本』對孩子的影響一定是長久而深遠的。」她也在想,在家裡上網課的兒子,真的能理解生命的意義嗎?真的能體會歲月安好的背後,各行各業的人們的付出嗎?
在武漢待了這麼久,盧應非常感慨,「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我們總能看到,患者的子女每天給患者送來米湯和牛黃安宮丸,還是用水融好的一管,方便讓護士直接鼻飼。總能看到凌晨路燈下環衛工人井然有序地打掃街道,讓這個城市始終一如既往,整潔如初。總能看到社區員工、交通警察、快遞員、志願者……不論風雨,堅守崗位,一絲不苟。從他們那裡,你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普通人內心蘊藏的力量,每一個平凡人眼中充滿的堅毅。從他們那裡,你能真正地明白,一個精神燦爛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園;一個精神燦爛的群體,可以活成一種傳奇。」
加油,武漢!祝福,這座英雄的城市!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李墨
圖片由醫院提供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張楠 審校:張飲楊
主編:馬楠 監製:姜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