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瑤 編輯/MBA智庫
近日,一位騎電動車的大叔因為高考上了熱搜。
起因是江蘇蘇州高考英語時,考場外部分路段禁行。
大叔想要強闖禁行路段,被制止後心有不甘,稱:為考生繞路很沒道理,高考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
大叔還說:「他們高考做了官之後,跟你一毛關係都沒有,看都不會看你一眼。」
不去深究大叔話裡的意思,有條評論讓我印象深刻:
「即使我們無法為維護社會秩序貢獻力量,但我們可以遵守大家構建的秩序。高考選拔出來的人,會繼續貢獻力量,只不過自私自利的人眼中根本看不到。」
是的,看不到,是因為眼中只剩下自身利益。過度利己,其實是害己。
人在世間,學會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而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利他,真正的高手,都是利他主義者。
01
過度利己,阻斷自己的路
稻盛和夫曾說:「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傾向,才是造成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
有時候,人心盡失的根源,就是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別人,自己以為就能坐享其成,很多人外表是成年人,內裡卻是個巨嬰。
前幾天跟表哥吃飯,他向我大吐苦水。
原來,公司接了張商單,領導讓他和另一位同事張弛合作完成,當著領導的面,張弛侃侃而談,表明自己的奮鬥決心。
但領導轉身一走,張弛就以自己手頭還有工作未完成為由,把跟客戶對接的工作甩給了表哥。
表哥也沒有多想,就打了頭陣,開始推進工作。
只是沒想到,張弛竟是職場「老油條」,一邊表面上對表哥各種吹捧,一邊暗地裡找理由各種推託。
不對接客戶,不寫策劃案,不查資料做PPT,就等著坐享其成。
表哥很不爽,但又怕耽誤工作推進,沒法給領導交差,不敢挑明,只能暗自隱忍。
最後到了跟客戶面對面磨合方案的階段,張弛還一副敷衍應付的作風,引得客戶很是不滿,向公司投訴。
表哥背了兩次鍋後,忍無可忍,終於對同事撂下狠話,要麼認真配合,做好分內工作,要麼就退出項目,項目由自己完成。
同事見他發飆了,只好乖乖配合,勉強完成了任務。
經此一事後,表哥向領導表明,以後再也不跟那個同事合作做項目了。
後來,跟其他同事閒聊時,表哥才知道大家對那位同事早已避而遠之,都說這人偷奸耍滑,自私自利,整天只想著如何算計別人。
工作上,你盡力提供幫助,他卻為了自己的私心,不斷剝削你的價值,持續消耗你的善良。
無視別人的付出,甚至心安理得地繼續耍賴,讓你無限期地為他填坑,即使有些繁重的任務妨礙到你的工作,也在所不惜。
這樣肆意壓榨一段關係,無異於把人逼到關係邊緣,讓人心生荒蕪,對他避而遠之。
那些透支關係的行為,會讓一個人在朋友圈中越走越窄,直到徹底阻斷自己的路。
圖 / 薄倩
02
利己,是本性
利他,是處世哲學
利己是一種本能,也是人性的弱點,但在生活中,卻有很多人能夠克服這一弱點,踐行著利他的處世哲學。
雷軍在金山員工大會講話中說過自己跟傅盛的往事。
他第一次見到傅盛,傅盛正準備要創業,但那時是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整個風險投資業一片蕭條。
他問傅盛,如果拿不到投資還會不會創業,傅盛說會。
雷軍又問他手裡還有多少積蓄,傅盛坦言,手中還有20萬,可以跟8,9個人做一年。
雷軍隨後又問,這20萬人民幣該怎麼計劃,才能撐的了一年。
傅盛說,在北京郊區租套房子,上層住人,下層工作,找個阿姨做飯,在事業上可能會遇到轉機。
雷軍當時覺得,這個人大有作為,沒想到僅僅一個半月後,可牛影像就發布了。
正是那次對話,讓雷軍決定幫助傅盛,打動他的,是傅盛身上的決心、毅力和能力。
雷軍考慮到一家公司從頭開始,會極為費力,於是邀請傅盛加入金山,大家一起合作。
一開始傅盛沒有給出肯定回答,之後,雷軍又跟傅盛談了12次,經過反覆商談,決定合併,公司改名為金山網絡(後更名為獵豹移動),還讓傅盛擔任CEO一職。
受記者採訪時,傅盛把雷軍視為他生命中的貴人,時常提到雷軍教他的四個字「順勢而為」。
後來,傅盛在對手殘酷圍堵和激烈競爭中實破突圍,用了三年多時間創造3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獵豹移動。
雷軍敢於投資、不吝賜教,為公司帶來龐大收益,讓原本羸弱的金山重獲新生。
他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主動提供幫助,讓人安穩地度過迷茫期。
找準別人的需求點後,毫無保留地拿出見識、資源與向上的渠道,適時給予他人方便。
這番舉動的背後,透露著愛才惜才的氣魄,以及洞察世事的通透,更有著極致的利他思維。
而這種利他思維,也讓自己受益無窮。
圖 / 薄倩
03
真正的高手,都是利他主義者
聽過一句話:「利己則生,利他則久。」
那些懂得利他的人,持有長遠的戰略性目光,日後的路也會越走越寬,紅頂商人胡雪巖深通此道。
一名商人在生意上失敗後,為解決資金周轉問題,找到胡雪巖,開出2000兩銀子的低價,想讓胡雪巖收購自己的產業。
胡雪巖經過一番調查,證實這家產業市值5000兩的銀子,立刻急調大量現銀,按照這個價格給了這位商人。
商人十分驚訝,問他為什麼按照這個價格收購。
胡雪巖對他說,那些家產自己只負責保管,他只需支付微薄的利息,等他渡過難關之後,隨時可以贖回去。
籤完協議後,商人對著胡雪巖深深作揖,離開了胡家。
有下屬問起原因,胡雪巖回答:
「你肯為別人打傘,別人才願意為你打傘。
那個商人的產業可能是幾輩人積攢下來的,我要是以他開出的價格來買,當然很佔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輩子翻不了身。
這不是單純的投資,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對得起良心。」
後來,那個商人重振旗鼓,生意做的風生水起,不但贖回自己的家產,還和胡雪巖成為忠實的合作夥伴。
越來越多人知道胡雪巖的義舉,對他敬佩不已,也有客戶紛紛前來捧場。
自從以後,無論胡雪巖經營哪個行業,總有人幫忙。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寫道:「人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給自己最大幫助的人。」
的確,受過你幫助的人,在未來的某些時刻,會對你回報價值相當的資源,讓你擁有穩定的人際關係。
胡雪巖之所以把生意做的這麼大,是因為樂於助人,因為他明白,你想要別人幫忙,先得成就別人。
利他,即是利己。
真正的高手都做長遠的打算,因為無論行商還是做人,先學會讓利,才能換來人生的正向發展。
04
最後的話
只為滿足一己私利的人,不斷向他人索取,總有一天,自己將因為人脈缺失而掏空。
不計得失的人,習慣性為別人打傘,雪中送炭,以後也將得到相應的回饋。
利他的本質是利己,在給予的過程,有些利益看似順著在指尖縫中溜走,實則是為前景做鋪墊。
一個人把目光放向哪裡,他便能獲得什麼。
作者簡介:晨瑤。
來源 | MBA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