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家公司學到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方式:做計劃。任何一項工作,特別是項目,在開始行動之前,都是做計劃。
先總覽這個任務,看看要達成的目標、完成的截止日期、需要哪些部門配合,之後就是分解任務。
先分成幾個大塊,再將大塊細分成每一個步驟,最後標上完成日期,每個步驟的完成日期和大塊的完成日期都要有。
執行的時候,每天的工作就按照這個計劃進度走。一般都會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這個任務。少量由於特殊原因會延遲幾天,但都沒有影響。
當《快速閱讀術》的作者印南敦史提出普通讀者一周6本、一個月25本、一年300本這樣的基準,我覺得是可以實現的,因為他給我們做了可操作的讀書計劃框架。
這個框架是6+1的閱讀方式。
一周6天讀書,一天「自由日」。在「自由日」,可讀可不讀,但一定要制定下一周的讀書計劃。在「讀書日」做到「今日書,今日畢」。
框架做好了,詳細內容就要我們自己填充了。比如:7本書的清單,每天在哪個時間段讀書,採用什麼樣的閱讀方法。
讀書的小板凳已經準備好了,現在要去找書了。去哪裡找呢?
喜歡紙質書的可以去圖書館、二手書店、實體書店;喜歡電子書的可以選擇網絡平臺(比如微信讀書)。
不想花錢的可以選圖書館和微信讀書,還有一些別的網絡讀書也免費。想留有墨香的選二手書店、實體書店或者網絡平臺購買。
一般的話,網絡平臺購買都有折扣,二手書店也有折扣,就看個人喜歡了。
實體書店放在最顯眼處的基本上都是新出版或暢銷的書籍。主要是時下的熱門話題和世人的興趣,有興趣的就去這些地方找。
獲取書籍的來源要不拘一格。
讀哪些書呢?怎麼列這個讀書清單?
賈伯斯有個故事,他很喜歡書法,Reed大學在那時提供也許是全美最好的美術字課程。從Reed退學後,他去旁聽這個書法課,最初的目的只是去學怎樣寫出漂亮的美術字。
後來,他將美術字應用到了Mac電腦系統中。最後,windows也使用了這一字體。
他說,跟著直覺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東西,此後被證明是無價之寶。
讀書也是,喜歡的書要讀,不喜歡的也要保持好奇心讀一讀,有意識地擴大興趣範圍,說不定以後有奇用。
選擇自己喜歡的書時,順帶選擇一兩本不太喜歡的書,避免千篇一律,也能發現更多驚喜。
印南敦史提到書籍有可快速閱讀的書,也有不能快速閱讀的書。
讀書的目的可以粗略劃分為兩種:
1、為了提升自我價值-書籍的內容為事實、主張。
2、為了追求心靈愉悅-書籍內容為故事、情節。
書籍的內容為事實、主張的可以快速閱讀;書籍內容為故事、情節的一般不可快速閱讀。
每年閱讀300本書的計劃,前提是每日必讀,且一天讀完一本內容為事實、主張的書。
也就是說在一周6+1天的讀書時間裡,6天讀內容為可快速閱讀的書,且一天一本。
故事性、情節性較強的書,在「自由日」閱讀,也可以與其他6本並行閱讀。
按照以上的計劃,我們讀完了一周的量,一月的量,甚至一年的量,如果年復一年,書太多了,要怎麼處理呢?
有人也許會說,他讀的是電子書,但電子書佔多了內存,也需要清理。
作者直接給的建議是定期處理藏書,因為一般情況下,讀過一次的書基本不會再看了。
不為存儲,只選擇流動,才會更加期待遇見新書。
我之前讀過的書,時間太久,發現長了書蟲。搬到太陽下曬之後,還是有書蟲。最後將書都丟掉了,立馬覺得整個屋子乾淨清爽了很多。
書架採用流水式的管理方法,藏書實現某種程度的流動,隨時通風換氣。
按出版日期,將所有書豎立排放在書架上,露出書名。時間久的過時的,可以毫不猶豫的處理掉。
如果這樣還是難以下定決心,請記住,網絡免費電子書大把。
每三個月整理一次書架,放棄過時的、不需要的書,最後保留下來的,就是對現在的自己有用的書。
哪些書需要留下呢?因人而異,根據自己心中的基準判斷。
前面提到「一行評論」積累到12本之後,就可以進行回顧,並從中挑選出最佳的一本。
一周讀6本,可以兩周進行一次回顧。周期性的回顧,有助於制定判斷保留或處理的標準。
通過「哪些書需要留下」,可以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和情趣愛好。從保留下來的書中,能夠看到自己。
以上印南敦史教給我們多讀書要如何做計劃、去哪裡選書、挑選哪些書以及怎樣管理讀過的書的方式方法,用起來,年讀300本書不是難題,
量變才能引起質變,只有多讀書,我們的思維和認知才能提升。願你進入一種「多度生活」的狀態,每日必讀,使讀書成為生活規律。